抗战时期飞机到了东京上空,为什么只扔了纸条下去?

lvningwei

这个问题应该是问1938年5月19日深夜到20日凌晨,中国空军两架马丁139WC轰炸机对日本进行的远征,这次远征又被称“纸片轰炸”或者“人道轰炸”。



然而这次行动之所以没有使用炸弹而是抛洒传单,并不是后来有人所说的什么“人道”原因,而完全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当时中国空军拥有的轰炸机中,德制He111A0完全就是垃圾(德国人把发动机功率不足被德国空军退货的预生产型当宝高价卖给国民政府了),根本不可能执行作战任务,而苏制SB轰炸机性能虽然不错,但是腿实在太短,唯一可能执行远征日本任务的只有仅存的两架美制马丁139WC轰炸机,这种轰炸机美国陆航型号为B-10,是美国陆航装备的第一种全金属单翼“重”轰炸机,也是当时中国空军手上航程最远的轰炸机。



然而即使是马丁139WC,如果要完成远征日本投弹并返航的任务,在航程上也是力有未逮,除非是作单程自杀性攻击,但是当时中国空军执行这一任务的徐焕升,佟彦博机组,都是中国空军中凤毛麟角的精通夜间远程导航的种子教官级机组,而仅存的两架马丁139WC也是仅存的远程轰炸机(苏联援助的DB远程轰炸机要到1939年才能到货),无论哪一个都是当时中国空军不可能白白牺牲掉的。


参与轰炸的机组是中国空军凤毛麟角的精英机组,不可能无谓牺牲

如果要保障马丁轰炸机有足够的续航力返航,就必须使用弹舱副油箱(二战前后美国重轰炸机例如B-17都有加挂弹舱副油箱用于超长距离转场的能力),但是加挂弹舱副油箱之后,不但弹舱不能挂弹,而且飞机的剩余有效载荷也不支持携带像样一点的爆炸物了,这种情况下,与其带几颗只能扔到哪儿算哪儿的手抛小炸弹,还不如携带大批传单更能扩大影响力,实际上这些传单也并不是像某些文章里说的那样放在弹舱里(弹舱里挂着副油箱呢),而是用麻袋塞在机舱中,人力向外抛洒。

实际上抛洒的传单是塞在机舱里,并且通过机枪手舱口抛洒的,如果要投掷炸弹,也只能从机枪手舱口手掷

所以说,远征日本的两架马丁139WC,实际上为了能有足够的续航力,是以无法挂载炸弹的远程转场构型出动的,之所以没有向日本本土投掷炸弹,实在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实在做不到啊……抛洒大量传单已经是在当时技术能力下能够想到的将影响力最大化的方法了……


DDG的老船坞

1938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整个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次对日轰炸。

两架采购自美国的马丁139WC轰炸机从汉口飞向日本。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飞抵九州之后,打开了弹舱。然而,轰炸机投出的却不是为前一年殉难的30万南京平民,上百万国军将士复仇的炸弹。却是100万份反战传单......

(仅存两架轰炸机,整个机组成员堪称英勇)

究其原因——

一是国力所限,缺乏能形成真正打击力量的轰炸机部队。
二是蒋介石政府对国际政治的幼稚态度,缺乏对敌国日本的国情了解,认为能通过反战宣传动摇日本作战意志。
三是为了提振国内士气,缓减丢失首都,以及对日会战连续失败的困境。


纸片轰炸之后。

日本九州的夜空中,花花绿绿的传单雪片般落在球磨郡,宫崎县等地。在麻痹大意的日军防空火力醒悟之前,两架民国轰炸机又悄然离去。这可忙坏了九州特高课和防卫司令部,他们派出大量人力回收这些纸片。直到清晨,醒来的日本普通人还检获了不少激进的反战传单。

其内容为《告日本国民书》《告日本劳动者》《告日本士兵书》等等日语文章。由郭沫若和日本反战作家鹿地垣撰写。有告诉日本民众战争真相的,有号召日本国民对抗军阀的,有警告日军侵略的等等不同类型。

(反战画家宫崎骏描绘的纸片空袭)

比如《告日本国民书》就称:“老早从昭和六年,贵国军阀就这样对人民宣传: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只要满洲到手,就民富国强。可是,占领满洲今已七年。七年之间,除了军部的巨头做了大官,成了暴发户意外,日本人民得到些什么呢?只有沉重的捐税,昂贵的物价,贫困与饥饿,疾病和死亡罢了......”

另一种《中华民国全国民众告日本工人书》说:“诸君,等着等着,解放是不会自己来的,现在正是人民争回自由的时候了。你们掌握着生产,掌握着日本军阀之心脏的工人兄弟!觉醒诸君伟大的力量吧!诸君掌握着东洋的命运,打倒日本军阀!为着解放两国人民的痛苦,以同盟罢工来战斗吧!“

还有更直白些的“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变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

这些传单的效果作用,我们可以参照日本当时报纸报道《支那的怪飞机在九州出现,散发反战传单后遁走》,该文章表示“其内容为激进的反战宣传,根据采访抛洒传单现场目击者,发现传单出现地点与该飞机飞行路线基本一致。这次出现的怪飞机究竟为何来历尚不清楚,但从传单内容看似为支那飞机。值此徐州攻略大胜,士气高涨之际,用此战术扰乱我国内不过可充一笑之儿戏,民心自无动摇。

在英美等国,所知这消息后,对日本的防空形同虚设加以嘲笑。路透社说:“日本一向吹嘘,其本土从未受到未来威胁,其空防咸针对美苏,而视中国空军不足畏,而今恰恰是中国的空军,创袭击日本之最先记录,可谓一鸣惊人。”美国报纸也说:“意义极为重大,且饶有趣味。”英国人的态度则是:“所谓打日本帝国固若金汤的空防,不过贻笑大方而已。”

蒋介石当时则在日记中说:”空军飞倭示威之宣传,须早实施,使倭人民知所警惕。盖倭人夜郎自大,自以为三岛神州,断不被人入侵。此等迷梦,吾必促之觉醒也。

(左一为欢迎归来机组的孔祥熙)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次轰炸对抗日战争的作用微乎其微。

1938年,民国已经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中失利。东北华北丢了,首都也丢了,南京大屠杀更是震惊中外。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民国高层思潮混乱,主和派甚嚣尘上。但千万普通国人并未丧气,大家出钱出力,捐款参军。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学步童蒙都主动支持抗日事业。

这样同仇敌忾的民心还需要用“纸片轰炸”来振奋吗?

日本国内更是好战情绪高涨。经过几十年的军国主义洗脑,绝大多数普通日本民众都认为这场战争是理所应当“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君不见每每中国城市陷落,日本国内各种祝捷仪式便隆重的犹如节日。

这次轰炸与其说是警告日本人,不如说是给国民政府领导人自己一个交代。好让他们可以推脱“黄金十年”的准备不力,可以推脱屡屡失败的指挥责任。可以对西方盟国一点点交代。他们并不理解,实力才是国际政治较量的根本,二十世纪的战争已经是总体战,是两个国家国力的生死角逐。光凭所谓”义理,公道“并不能拯救在战火中受难的人民。

而真正如何战胜日本,国民政府却依然做着“全面依靠英美“的大梦,并未从自身去寻找根本原因。中国如何摆脱被侵略被压迫的命运,还需要由另一群人来探寻。


文史小茶馆

这件事情,我了解过,在抗战时期,我国曾经唯一一次对日本的本土实行过轰炸,按照中华民国政府方面说法,这是一次复仇,但实际上并没有给日本造成损失,只是扔了一些传单,让几个清洁工人忙活了一个早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难道这么一次战略轰炸,我国就只会扔一些传单吗?

事实上,这一次远距离的轰炸也是有一点儿赶鸭子上架的嫌疑,西安事变发生之前,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心情去管日本人,所以说什么对于日本人的报复行为,或者是对于日本人的战略设想,蒋介石一概不问,他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把共产党给干趴下。

这个时候,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中共和国民党方面达成的协议,蒋介石终于肯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去抗日。

这个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刺刀尖顶到蒋介石的鼻子上了,此时此刻,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蒋介石都必须对日本人展开一次突袭,这有点相当于。美国人在经历过珍珠港失败以后,派出杜立特率领b25轰炸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日本东京一样的效果。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紧急要求,哭着喊着要自己的空军去袭击日本本土,但是空军也有自己的难处。

首先,蒋委员长你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让我们提前通知一下,让我们准备准备,毕竟战略轰炸,这件事情我们以前也没做过,这么远距离的奔袭,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是一种考验,说的直白一点儿,我手里的飞行员从来就没干过这事儿。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实在是工业底子薄,而且资本也薄。空军本身就不是什么受重视的军种,里面能够支撑这种远程轰炸的轰炸机。一共没几架,这个时候这为数不多的几架轰炸机还得支援前线的作战我这也忙不开呀,并且轰炸日本本土,这件事情还需要训练又得挤占整个轰炸机的作战流程,我这儿也烦心的要命,并且这一批轰炸机要经过特殊改装才能够保证能够安全的从中国大陆起飞,飞到日本本土,然后再飞回来。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的轰炸机起飞的地点没了,去日本最好从北京或者上海,这两个地方起飞,第一个这地方是航空港,航空便利条件特别好,与此同时,这个地方航线比较明确我们也可以从中找一些经验。

但是随着中日战事的胶着时间,一直拖到了1938年5月份。整个上海,北京,甚至南京都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里,此时此刻,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我只能够将我的轰炸机从浙江起飞,但是距离远不说,而且这条航线没怎么飞过,并且在实施完轰炸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这个机场一直受到日本侵略者方面的威胁。

与此同时,当时整个中国和日本的空中力量对比来说,日本人的空中力量呈现一种碾压性的态势,至少在大部分的战场上面日本人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

但是即便是困难重重,当时组织这次轰炸行动的空军指挥官表示,即便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我们也得上,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之中。我们完成了各项的准备工作,但是在出发之前,仍然出现了状况。

什么状况?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批人说我们这么轰炸日本平民,会不会引来日本侵略者对于我国的变态性的报复?我们是礼仪之邦,应该开化这些日本人民。

嗯⊙∀⊙!这是我当时看到的这条理由的时候的那种表情。


漩涡鸣人yy

后经证明,纸片轰炸起到的作用更大比使用炸弹轰炸起到的效果更显著

事情发生的时间在1938年,当时国土已经大部分沦陷,很多人已经认为救国已经无望,所以主张投降,国民的士气很低落。为了提升国民的士气,国民政府决定对日本首都东京进行一次轰炸。

但这谈何容易,

一来当时我们并没有航程可到达东京的轰炸机,二来还要经过日本的层层防空火力的攻击。所以此次轰炸任务风险极高,外籍飞行员要价极高,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我们自己的飞行员。

国民政府起初倾向于使用炸弹轰炸日本,但考虑到轰炸机载弹量有限,而且有限度的轰炸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大,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此次轰炸的东西改为“纸片”(宣传单),后来证明纸片轰炸所起到的效果远大于使用炸弹轰炸。


碍于当时国力限制,我国当时仅有2架马丁-139WC型轰炸机可以执行此次任务,任务由中国空军8名飞行员执行,在经过缜密的准备后,于1938年5月19日飞机正式起航飞往日本本土,此次任务为了保密没有任何欢送仪式。


由于当时的航空技术有限,只能依靠飞行员的目视来进行导航和轰炸,所以飞行员们不得不挑选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在日本的长崎、福冈等地投下了一百多万份传单,这些传单使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日本国民惊呆了,这不仅是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轰炸,也让民众对日本当局宣称的固若金汤的防空网产生怀疑,彻底的打破了“大日本神圣不可侵犯”这个妄言,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外国飞机的轰炸。



这次纸片轰炸,虽然没有改变日本政府的侵略行径,但却让我国国民的士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一次鼓舞,也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慈善和日本政府的穷凶恶极。


青年视纪

因为当时使用传单轰炸,实际上是由于包括飞机性能,实际效果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空军不得不选择使用传单轰炸,而正是因此,反而达到了不错的效果,更是因此闻名于世界航空史上。

当时是1938年,全面抗战已经爆发,而当时淞沪战役等早已结束,日本更是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空军计划通过一次攻击来振奋国人的抗战士气,同时给日本人嚣张的气焰一个巨大的打击。而空军所能做的就是轰炸了,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轰炸日本本土了。

但是此时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中国空军装备落后,战斗机主要还是霍克3这样的双翼机,而轰炸机方面更是少得可怜,而从中国本土轰炸日本本土,距离过于遥远,中国空军现有的轰炸机根本无法完成任务。但是作为解决之策,中国空军最终选择了马丁10轰炸机,其航程虽然也不能达到日本本土,但是好在再改装之后,将炸弹舱改成燃油舱,使得其航程能够达到日本本土。可是此时就不能挂挂载炸弹了,而即使是挂载炸弹,首先是会影响航程和机动性,其次就是其载弹量太小,无法对日本造成巨大的打击和影响。

最终,中国空军选择了使用传单来进行轰炸。传单首先容易携带,同样重量下能携带大量的传单。而且相对于炸弹,能够更好的给日本造成影响,上万份的传单播散到日本本土,对其国民的战争意志进行打击,而且由于传但是非杀伤性方式,所以又能起到很好的以德服人的效果。此外,轰炸日本本土,必将会对日本军方和政府造成巨大的震动和打击,极大的削弱其1937年后嚣张的气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