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隊中,一個師團有多少坦克?

赤裸裸的浪費

日本由於資源匱乏,以及主要假想敵中國軍隊的裝甲力量和反坦克火力薄弱,所以戰車部隊發展較慢,1925年才開始研製國產坦克(戰車),1933年建立真正的戰車部隊,應該說起步較晚。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繳獲東北軍購自法國的“雷諾”輕型坦克,日本人都當成寶貝,甚至搬到上海參加同年的第一次淞滬會戰,張學良有點敗家。



1936年日軍建立了第一支獨立的戰車聯隊,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的裝甲部隊數量有一定的增加,每個戰車聯隊直轄四個戰車中隊(無大隊級)和支援部隊,編制內官兵1071名,坦克共計65輛,含36輛九七式中坦,18輛九五式輕坦及11輛一式炮戰車。

日軍的步兵師團不一定都有戰車部隊,只有甲級主力師團像第三師團、第五師團等固定配屬一個戰車聯隊,此類軍或師團屬的戰車聯隊只有13個。普通甲級師團和部分乙級師團僅配屬戰車中隊,分為輕型戰車中隊(10輛輕坦,110人)和中型戰車中隊(2輛輕坦和10輛中坦,145人)兩種,說起來可笑,就這麼幾輛坦克即可橫衝直撞,因為中國軍隊的反坦克武器少的可憐。



當然不止於此,日軍將較大數量的坦克裝甲車輛以中隊和聯隊為單元編成獨立戰車、裝甲車部隊,直屬於軍司令部或方面軍司令部,根據作戰需要臨時加強給各作戰師團,因此一般在中日戰爭的主要突擊方向上,日軍普通步兵師團的坦克肯定不止一箇中隊,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獨立第3戰車中隊”、“獨立第10輕裝甲車中隊”等番號,就是這類配屬部隊。

隨著戰事擴大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開始以戰車聯隊為基幹組建戰車旅團和戰車師團,到日本投降為止,總共才組建了4個戰車師團和9個獨立戰車旅團,戰車師團編制內約435輛(100輕+335中)坦克,各類汽車1200餘輛,1939年在諾門坎被蘇軍打慘的是第一戰車師團;1944年河南戰役時,岡村寧次特別調來戰車第三師團參戰,在河南平原給國軍帶來很大損害。



由於部分戰車部隊在太平洋島嶼上覆滅,到1945年8月日軍還存有42個戰車聯隊,大約4500輛各類坦克,戰爭期間日本總共生產坦克6440輛,這個數字對比歐洲戰場的裝甲規模,確實不在一個層級上。


度度狼gg

眾做周知,日本在二戰時期的重工業水平並不先進,因此在1937年,當時日本只有3個坦克聯隊。即便是按照1940年做左右日本坦克聯隊平均40輛左右的規模,因此當時日本最多就是120輛坦克而已。而配屬到一個師團,最多就是一個聯隊40輛左右而已。

不過筆者認為,日本當時並不是靠坦克部隊就壓倒中國軍隊,靠這120多輛坦克,分攤到中國大地,就是幾粒小米扔進洞庭湖。當時日本軍隊之所以在中國大地橫行,不是因為坦克,而是日軍背靠工業化的日本,能完全做到武器彈藥火炮的自給自足,而同時在兵員的訓練和戰備上,也全面強於中國軍隊。

筆者無意貶低當時所有抗日軍隊的犧牲和愛國主義,但我們必須承認,1937年的日軍,在裝備技術、火力、訓練、後勤、通訊等方面,甚至包括士氣,全面壓倒中國軍隊,即便1937年的戰爭是在鴨綠江開始,日本軍隊照樣能夠迅速擊潰東北軍,無論東北軍是否抵抗,只是延遲日軍的進攻而已,這還不算日軍對東北軍作戰能力的瞭如指掌。

相反,如果當時日本的坦克部隊進攻蘇聯,即便是一個沒有任何坦克的純步兵師,日軍照樣啃不下來。因為當時的蘇軍,無論是火力配備還是部隊訓練,完全具備與日軍裝備坦克的師團作戰和周旋的能力。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日本是靠坦克征服中國,也千萬不要以為日本是像德國偷襲蘇聯那樣偷襲了中國。日本是靠設立陰謀,然後堂堂正正地以所謂“暴支膺懲”的名義來入侵中國。當時為什麼有些地方軍閥試圖保存實力,就是因為這些人很清楚和日本正規部隊對抗,完全是以卵擊石,根本不具備對抗能力。而八路軍的持久戰理論的實現,也就是在廣大的敵佔區,與陷入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日軍來對抗。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就等於承認正面作戰的難度極大。

所以,抗日神劇之所以被恥笑,不是所謂歷史失實的問題,而是完全把歷史當傻叉。而新中國成立後拼命建立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打造兩彈一星核盾牌,就是看到舊中國沒有任何國防實力而任憑日軍宰割的慘烈歷史。中國抗日先烈之所以應當受到敬仰,因為在前期他們每一次作戰,幾乎都沒有任何取勝的希望,完全是慷慨赴死。


諍聞軍事

必須指出這是一個涉及到坦克應用的問題,在二戰爆發前大多說國家都是將坦克分散給步兵使用的,只有德國人是個例外,在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德軍將坦克集中在一起組成裝甲師;蘇聯在西班牙內戰之後短暫的將裝甲師打撒分配給步兵使用,而見識到德軍閃電戰的威力之後又將坦克集中編成裝甲師;此時遠東的日本也是一個另類,一方面日本駐紮在各國的武官報告了坦克使用的諸多變化,而另一方面日本有限的軍費又不足以組建歐洲規模那樣的裝甲師,因此日本的坦克都是以獨立的作戰“聯隊”存在的,一個戰車聯隊的坦克數量也就65輛左右。

由於海軍拿走了大部分的鋼鐵資源建造軍艦,陸軍分到的資源連重炮都不能充分裝備,更別說是坦克這種燒錢的武器了。根據統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陸軍一共只有20幾個戰車聯隊活躍在中國戰場,而當時日軍的陸軍師團多達51個170多萬人呢!很顯然不可能每個師團都有戰車聯隊助戰。當然編號從1至6的甲級師團都是經常擁有戰車聯隊的;1941年12月太平洋戰場全面開打之後,日本裝甲部隊構成和規模都有很大變化。陸軍每時每刻都在擴軍,待戰爭結束時有200多個師團,兵力600多萬人。又加上德軍閃電戰的影響日軍開始組建坦克師團,不過數量少得可憐才4個,坦克集中使用讓單個師團的戰車擁有量更少了。

日軍在進攻印度支那時就首次動員了幾百兩坦克參戰,此時日本的坦克師團編制內有450輛坦克和1000多輛汽車,裝甲規模最大的是馬來亞戰役和緬甸戰役,兩者都動員了3個戰車聯隊攻擊200多輛坦克。而中國戰場依舊是以獨立的戰車聯隊為主,只是規模和編制上都被更加重視,擴編到旅團的等級。之後由於在太平洋裝甲對決中的失敗,以及蘇聯在東北的不斷增兵,日本開始加快坦克的生產和建制重組,到蘇聯人閃擊東北之時日本關東軍獲得了非常客觀的裝甲力量,而整個陸軍的坦克也擴編到40幾個戰車聯隊,有些還在本土準備本土決戰。


利刃軍事

談及日本坦克和裝甲部隊,不能不涉及到號稱為“北國雄獅”的第7裝甲師。它是日本目前唯一的裝甲師,駐北海道。

第7裝甲師的前身是1955年組建的第7混成團, 1961年改編成機械化混成團, 1962年開始稱為第7機械化師,1981年改編為第7裝甲師。第7裝甲師由7個團組成,包括3個坦克團、1個摩步團、1個炮兵團、1個高炮團、1個後勤保障團。全師編制官兵6450人,擁有坦克286

輛,主要是90式和74式主戰坦克。

相比較而言,美軍的裝甲師人員為19000人,擁有坦克348輛;德軍的裝甲師擁有人員17000人,坦克249輛。單就坦克的數量而言,日軍和美、德的裝甲師相比,差別並不大。但是,

:就人員的數量、火力支援和後勤保障:能力來看,日軍的第7裝甲師就大為遜色。

日本的軍事專家稱:“第7裝甲師,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裝甲機動旅”。在當前形勢下,第7裝甲師的編制還會有若干變化。但是,總的趨勢是精簡,精幹,走“質量建軍”的道路。



總說裝甲

日軍的坦克兵建制始於1925年,開始只有兩個戰車隊。1933年時擴編為戰車第一、第二聯隊(相當於坦克團)。到1937年時,日軍有坦克1000輛,這些坦克有300輛屬於2個坦克聯隊和大隊外,其餘以小隊配屬步兵,每個師團大約配屬24輛坦克。



1939年日軍組建了戰車集團,臨時隸屬於第11軍,共有135輛坦克。同年,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組建了第一戰車團。1940年日軍又在第5軍組建了第二戰車團。1942年,日軍成立了獨立的戰車師團,下轄戰車第一師團、戰車第二師團、戰車第15、16聯隊,戰車第三師團。1944年在日本組建了戰車第四師團。


日軍的戰車師團相當於歐美的坦克師,實行2旅團4聯隊制,總共有坦克200——300輛。

日軍將10噸以下坦克劃分為輕型,10-20噸為中型,20噸以上才為重型。而歐美的坦克在20噸以下皆為輕型。因此,日軍的坦克與歐美、蘇聯相比,火炮口徑小、防護薄弱、噸位低、速度慢等弱點。


歷史軍魂

日本那時機械化水平跟英法美德這些國家比就是渣渣。但跟中國比,那他就是高富帥了,配置還是很齊全。要不是德國橫掃歐洲,把全世界的物力財力軍事力量積聚歐洲,40年小日本還敢打香港?掃東南亞?其實日本精銳是海軍。陸軍裝備落後,到2戰後期,國民黨裝備上來之後,看看日本就佔不什麼便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