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姜子牙(公元前1156__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稱呂尚,漢族。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漢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管仲少時喪父,生活貧苦,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徵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後人將其著作收編成書《管子》,內容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鉅富——范蠡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二十餘年。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經商積資鉅萬,世稱“陶朱公”。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李斯(約公元前280年-208年),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秦朝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李斯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李斯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李斯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學完之後,他到了秦國,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後被提拔為長吏,又被封為客卿。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張良(公元前250—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他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

6、輔佐二主建立蜀漢霸業——諸葛亮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逝世。諸葛亮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7、唐太宗的治國媒臣——魏徵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唐鉅鹿(今河北邢臺市鉅鹿縣人)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裡。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8、建立北宋的第一功臣——趙普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出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後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河南洛陽。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他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他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

9、輔佐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一謀士——劉基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民間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10、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謀士——洪承疇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可惜其中一個成了赫赫有名的漢奸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人。

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