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凜冬時刻,通道從業人員去哪兒?

金融业凛冬时刻,通道从业人员去哪儿?

小新按

金融業確定“去產能”的監管政策後,靠天吃飯的行業步入了凜冬。在經歷了無序擴張後,行業迎來了“去通道”、“去槓桿”的監管,今年以來,以證券公司為例,各類業務都出現了下降趨勢,無論是投行還是資管還是各類創新業務,重壓之下,行業迴歸主動管理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面對嚴峻的監管環境,從業人員的出路又在哪裡?

1

金融行業去產能業務出現急轉彎

金融行業一向緊跟政策走。券商資管的走紅到調整也不例外。

得益於銀信受限,券商和基金子公司因機制靈活、門檻較低,又有價格優勢,銀證合作迅速上升。依靠通道業務、多層嵌套等,券商資管擴張得很快。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基金子公司、信託公司和券商資管公司的有些部門就是專門為了對接銀行理財資金而設立的。而有些業務,因為監管標準不統一,必須通過其他金融機構才能做,完全不是為了套利。

實踐中,多層嵌套的資管產品通常以銀行作為主要的資金提供方,信託、證券、保險、基金、基金子公司等作為通道,各類機構化信託、資管計劃嵌套其中。典型形式包括銀行互相購買理財產品、銀行借道信託發放信託貸款或轉讓信貸資產、銀行委外投資、定向通道業務等。

不過,去年以來,監管風向轉變,要求嚴懲金融亂象,讓金融迴歸本質。在“去通道”、“去槓桿”的壓力下,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規模不斷走低。

據基金業協會5月17日披露的數據,97家證券公司及資管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6.52萬億元,較2016年底減少7959億元,減幅4.6%。而78家基金子公司的專戶業務,較2016年底無新增,管理資產規模7.31萬億元,較2016年底減少3.19萬億元,下降30.4%。

券商除資管業務外,還有定增與IPO這兩大重要收入來源。2015-2016年間在投行收入佔比超八成的定增業務,由於擔心上市公司過度融資,監管層將定增渠道收緊,投行的定增業務規模迅速“滑坡”。而IPO業務儘管在2017年常態化,但收入規模遠遠不能彌補定增業務的下滑;同時,IPO發行節奏在2018年再度放緩,材料撤退潮湧現。

2

“去通道”痛苦漫長 從業人員面對去留難題

監管環境的改變使得券商業務重新調整“方向盤”,開始主動“去通道”,提升主動管理水平。

而由於通道業務並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因此在目前的監管環境下,從事通道業務的從業人員很難發揮作用。而面對業務量的減少,他們或繼續工作,或跳槽繼續從事通道,或尋求轉型。

某信託從業人員表示,從收入角度來看,主動管理業務一年做一兩單就能完成任務,通道有可能十單還都完成不了,因此,通道業務其實是體力活,雖然風險不大,但靠的是薄利多銷,事多心累。該人員選擇休息一段時間再工作。

相比信託而言,受“去通道”影響較大的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則更早經歷了人事變動。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佔比較大,相較於結構更為多元的券商資管來說,受到的影響更大,人事變動也更為頻繁。剛開始發展時以團隊為一批次招聘,而現在,有些子公司已失血過半,其從業人員很多選擇去了信託公司、基金公司,或者乾脆選擇了轉行。

不過,由於資管新規對全行業都有影響,也有部分人員選擇留在原公司,等待行業新機會。

此外,券商的投行業務也正面臨裁員降薪潮。前不久滬上某大型券商甚至出現員工降薪達50%、稅後不足5000元的事件。很大程度上,這是投行曾經的人海戰術所導致的。在國內的監管下,投行的承做人員工作大多侷限於材料製作,而不是價值發現和撮合交易。因此,當行業出現變化時,過剩的人員並沒有太多選擇。與此同時,多家券商已經收縮了應屆生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行情較差,供需出現了不平衡。市面上出現了較多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收費內推機構,某乎上也出現了“x萬買一個月xx投行實習值得嗎”的問題。對此類無良收費的內推,多家券商都公開澄清過未委託任何中介機構進行內推。馬上又是畢業季了,各位畢業生還請注意風險。

新金融評論

聚焦新金融,獨家、專業,盡在新金融評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致力於新金融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舉辦, 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並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國際金融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為紀念我國卓越的世界經濟學家浦山先生,並推動我國國際金融與新金融的研究和發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於2016年7月發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並與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戰略合作,聯合主辦浦山獎。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小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