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凛冬时刻,通道从业人员去哪儿?

金融业凛冬时刻,通道从业人员去哪儿?

小新按

金融业确定“去产能”的监管政策后,靠天吃饭的行业步入了凛冬。在经历了无序扩张后,行业迎来了“去通道”、“去杠杆”的监管,今年以来,以证券公司为例,各类业务都出现了下降趋势,无论是投行还是资管还是各类创新业务,重压之下,行业回归主动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面对严峻的监管环境,从业人员的出路又在哪里?

1

金融行业去产能业务出现急转弯

金融行业一向紧跟政策走。券商资管的走红到调整也不例外。

得益于银信受限,券商和基金子公司因机制灵活、门槛较低,又有价格优势,银证合作迅速上升。依靠通道业务、多层嵌套等,券商资管扩张得很快。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和券商资管公司的有些部门就是专门为了对接银行理财资金而设立的。而有些业务,因为监管标准不统一,必须通过其他金融机构才能做,完全不是为了套利。

实践中,多层嵌套的资管产品通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方,信托、证券、保险、基金、基金子公司等作为通道,各类机构化信托、资管计划嵌套其中。典型形式包括银行互相购买理财产品、银行借道信托发放信托贷款或转让信贷资产、银行委外投资、定向通道业务等。

不过,去年以来,监管风向转变,要求严惩金融乱象,让金融回归本质。在“去通道”、“去杠杆”的压力下,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规模不断走低。

据基金业协会5月17日披露的数据,97家证券公司及资管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资产规模16.52万亿元,较2016年底减少7959亿元,减幅4.6%。而78家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业务,较2016年底无新增,管理资产规模7.31万亿元,较2016年底减少3.19万亿元,下降30.4%。

券商除资管业务外,还有定增与IPO这两大重要收入来源。2015-2016年间在投行收入占比超八成的定增业务,由于担心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监管层将定增渠道收紧,投行的定增业务规模迅速“滑坡”。而IPO业务尽管在2017年常态化,但收入规模远远不能弥补定增业务的下滑;同时,IPO发行节奏在2018年再度放缓,材料撤退潮涌现。

2

“去通道”痛苦漫长 从业人员面对去留难题

监管环境的改变使得券商业务重新调整“方向盘”,开始主动“去通道”,提升主动管理水平。

而由于通道业务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因此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从事通道业务的从业人员很难发挥作用。而面对业务量的减少,他们或继续工作,或跳槽继续从事通道,或寻求转型。

某信托从业人员表示,从收入角度来看,主动管理业务一年做一两单就能完成任务,通道有可能十单还都完成不了,因此,通道业务其实是体力活,虽然风险不大,但靠的是薄利多销,事多心累。该人员选择休息一段时间再工作。

相比信托而言,受“去通道”影响较大的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则更早经历了人事变动。基金子公司通道业务占比较大,相较于结构更为多元的券商资管来说,受到的影响更大,人事变动也更为频繁。刚开始发展时以团队为一批次招聘,而现在,有些子公司已失血过半,其从业人员很多选择去了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或者干脆选择了转行。

不过,由于资管新规对全行业都有影响,也有部分人员选择留在原公司,等待行业新机会。

此外,券商的投行业务也正面临裁员降薪潮。前不久沪上某大型券商甚至出现员工降薪达50%、税后不足5000元的事件。很大程度上,这是投行曾经的人海战术所导致的。在国内的监管下,投行的承做人员工作大多局限于材料制作,而不是价值发现和撮合交易。因此,当行业出现变化时,过剩的人员并没有太多选择。与此同时,多家券商已经收缩了应届生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行情较差,供需出现了不平衡。市面上出现了较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收费内推机构,某乎上也出现了“x万买一个月xx投行实习值得吗”的问题。对此类无良收费的内推,多家券商都公开澄清过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进行内推。马上又是毕业季了,各位毕业生还请注意风险。

新金融评论

聚焦新金融,独家、专业,尽在新金融评论。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致力于新金融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7月14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举办, 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研究院在国内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国际金融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为纪念我国卓越的世界经济学家浦山先生,并推动我国国际金融与新金融的研究和发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于2016年7月发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并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战略合作,联合主办浦山奖。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小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