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17」王阳明教你“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知行合一17」王阳明教你“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知行合一17」王阳明教你“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如何练就“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本文将为您解答!

「知行合一17」王阳明教你“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现实中有一种人,总是希望自己先“知”,然后再去“行”。可天下的知识那么多,只能把自己活活累死,而终身不能“行”。

先“知”后“行”的人,不仅仅指不去实践的人,还有一种是“死背书本”知识而不去“思考”的人。

因为王阳明说过,“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每个人眼睛都能看到100米之内的事物,但是对于尽在咫尺的眼睫毛却看不到。每个人谈到知行的问题时,只能看到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观点,有些好事只知道不去行,就是错的。因为知行是合一的,你的“意”一发动,就是“行”了。

「知行合一17」王阳明教你“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我看到一个美女,我想要做下作的勾当。难道就是违法了?私欲就像丑恶的云彩,你每想一次丑恶的事实 ,云就会加重一分。天长地久,白云就会成为乌云,遮蔽你的良知。

由于没有良知的监控,你就真的会去实践了。人类刑法上有个名词叫做犯罪预备。将一个人为了犯罪做了种种准备,但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停止了犯罪行为。王阳明谈的问题,就是犯罪预备。

即使你永远不会去实践,但是你的心中已经实践了无数回了。

如果心是个罪犯,那你的躯体也好不到那里去。既然知道了一念发动时候,就已经是行了。我们该如何做呢?王阳明的方法是,只要有一个恶念涌上心头,就马上克掉。

荷兰人数学家说:“知觉就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大概是意识的原反应。比语言要素通过逻辑系统构件的逻辑关系要更高效,更具有准确性。只是引起意识的本能反应很稀少。

而人类语言意识建立后,这种本能就逐渐退化了。蜜蜂能以最省的方式,精准的建造六角巢穴。他肯定不懂物理学,

他靠的就是本能懂知觉。因为我们在构建逻辑关系时,有极强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就是私欲。为了构造完美的逻辑关系,我们会左右论证和辩驳。”

这就是说,我们从私心的立场出发,在制造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制造出来后,可能是完美的,但他总是有雕琢的痕迹。

雕琢的东西必定是有利欲在,因为我们制造出来的目的,无非是获得成就感。致良知就是靠直觉。正如一块磁石,用他去触碰铁石,他会吸引。用他触碰木头,就没有任何反应。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论一样,磁石触碰铁石,不是思考、他是铁,所以要吸他。

触碰木头时,也没有思考,因为他是木头,所以我不吸他。两者之间没有缝隙,没有停顿。“致良知”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致良知呢?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外物世界不停的折腾。把外物世界弄的极为复杂。

在和外部世界的较量中,我们必须绞尽脑汁,反复思考,如此才能取得胜利。

「知行合一17」王阳明教你“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在明代,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才开始说话,就要背诵诗书。

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四书。目的就是为了考中进士做官,所有精力都放在这方面,哪里有时间去关注良知呢?

在今天,一个孩子的脑子里,除了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要被迫上各种培训班,他们哪里有时间去关注良知呢?

当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时候,我们面对它们,首先不是要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适应他,如何击败他。这诸多的想法就是私欲,就是乌云。遮蔽了我们的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