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不让任何东西荒废”,会让你的投资受更大损失

每一个人,只要他曾经在等过公交车,并且遇到过是继续等待、还是选择步行或者打的,也许都犯过这样的错误。是什么阻碍一个人选择步行呢?当时他可能在想:现在我已经等了这么久,如果我改为步行的话,一切等待就都白费了。人们不好意思承认等了很久的车是一个错误,也就没有立即改为步行。这流逝的等待时间已经失去,人们想要避免这种损失。所以,我们继续待在站台上,等待,等待。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行为方式是错误的。如果人们认识到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么,就应该纠正这个错误,而不能顾忌迄今为止已经投资了什么。


假如你是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的总裁,你必须做出决定:投入了1000万美元,用于研发一种隐形飞机。当项目完成90%时,一个竞争对手已将类似的飞机投放市场,并且比你公司将要研发成果投入生产的飞机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那么,你应该继续投入最后的10%的项目研发费用,以便完成这个项目呢,还是应该提早结束这个项目?


你如何决定?大多数被提问的测试者都主张还应该投资最后的100万,把项目完成。从企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荒谬的。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个项目绝对不会有成功的希望,那么,你就应该立即中止它,不管到目前为止你投资了什么,投资了多少。


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不要让已经投入的金钱,时间和努力白费,脑子里有一种“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止一项投资或者一个项目的决定,不应该受到目前为止我们投资了什么的影响。如果你认识到,资金是损失了,项目是失败了,那么,你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中止项目,而不管已经投资了多少钱。在错投的基础上再投入新的资金,只会加大亏损,不会改善收益。


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这种效应。研究报告表明,篮球教练或足球教练更倾向于让薪水高的运动员投入比赛,无论他们是否真的是球队的得分手,状态如何。不管怎么样,花出去的钱总要有所值,不是吗?否则,花高价钱买来的明星球员坐冷板凳,主教练就会受到舆论,球迷,甚至球队管理层,老板的责问。即使主教练知道让这个球员在一场比赛或很多场比赛坐板凳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这名球员状态不佳,与其他球员配合不好,而球队最终能否获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但他还是不得不向董事会和球迷解释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估计自己不可能成功说服董事会,就会受不了压力而提早让薪水高的球员但是仍然没有融入球队,状态不佳的所谓“明星球员”投入比赛,往往这种时候比赛的结果不会令人乐观。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与个人付出密切相关的投资更会加大投资人的“沉没成本”

这个谬误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与个人的相关程度。研究人员发现,与从他人手里购买一个企业的经营者相比,自己创建一个公司的企业家会更多地对这家企业进行扩建。谁创立了一家企业,他就同这家企业有了个人的联系,他就会觉得自己要对此负责,就会对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对此,有足够的事例显示,以前的所有者重新买回他濒临破产的公司。“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特别是如果你个人也被卷入其中的话。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不应该以过去的东西和经验和导向,而应该只以将来的东西为导向。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通过这个决策能改变的东西,而不是不再能够改变的东西。但大部分人在做决策时往往考虑已经投资了什么,他们总是抱着错误的希望不放。在这方面,投资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是最容易犯错误而不自知的群体:


在股票市场,对买入以后亏损的股票加码买进有一个术语,叫做“增持”,或者“补仓”。其过程大概是这样的:你以100元的价格买入1万股一家B2B网络科技公司的股票。在短暂的上涨后,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下滑到了80元,真是让人愤怒。实际上现在你的亏损是20万,但是你当然不愿意承认。还是这种情况,即人们不愿意承认错误和损失。


现在,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你把这股票卖掉,承认20万的损失,并发誓在今后再也不碰这类股票。第二种可能是增持。你是这样想的:如果这家B2B网络科技公司的股票从80元重新上升到了90元,那你还是有10万元的损失。如果你现在以80元的价格继续购买(1万股)这家公司的股票,当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到90元的时候,你第一次购买的股票尽管亏损10万元,但第二次购买的股票有10万元的盈利,这样综合起来你就可以不赚不亏的退出这笔交易。增持,听起来不错,不是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肯定这只股票将会重新上涨到90元呢?完全肯定?确定是这样吗?或者,你在这里只是满心疑虑地想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尝试着挽救已经失去的资金?如果你第二次购买的动机只是因为已经拥有第一次购买的股票的话,那你就又上了“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的当了!

面对这种情况,你需要问的唯一正确的问题是:如果你现在没有拥有这家公司的股票,你也会购买它的股票吗?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你就不应该这样做。并且,你还应该把你还拥有的股票也卖掉,避免更大的损失。你为什么要拥有这样一只你如果没有就不会购买的股票呢?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总的来说,正是我们对于损失的恐惧,加上对于一致性的渴望,使得我们追加投资。因为,只要我们还这么做,我们就不必承认损失,我们就不用被迫面对损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损失带来的痛苦可比盈利带来的喜悦要强一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有疑虑的情况下让错误继续发展的原因。心理学家称之为:处置效应。这听起来很科学,也很复杂,但实际上很简单,并且昂贵。


处置效应让投资者做出错误选择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你拥有两只股票,股票A是你花100元买的,现在市价5000元,股票B也是100元买的,现在市价15000元。可惜现在你必须支付你的5000元孩子下学期学费,你需要钱,但现金又不足,你不得不卖其中一只股票筹集现金来支付学费,你会卖哪只股票呢?


如果你本能的回答,你会出售盈利的股票B,那么,你就同大多数人一样。通过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这是不合理的:你出售的是你正在盈利的股票,却保留了亏损的股票。为什么?估计还是因为对亏损的恐惧和对盈利落袋为安的心理。一旦你出售股票A,你就会直面一个损失,这是你最不想面对的。所以你出售股票B,而不是股票A。


科学家舍夫林和斯塔特曼把这种效应命名为“处置效应”。投资者大多倾向于“售赢持亏”。基于损失厌恶,当存在着避免损失的前景时,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想到会把账面损失变成实际损失,想到要向税务局、自己和家人,最糟糕的是向合作伙伴承认这种损失,就会使投资者变得更愿意承担风险,因而紧紧抓住亏损的股票。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均价回归谬误让人坚守亏损股票希望回本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持有亏损的股票,是因为他们期望,在未来这些下跌亏损股票能够击败获利的股票,是因为他们期望,在未来这些股票能够击败获利的股票。这种想法被称之为“回归到平均”。根据这种观点,现在下跌的股票在将来的某一天肯定会重新上升,而现在上涨的股票会重新回落到股市现实的地面上。


而证券公司的那些账户数据证明了这种观点是不可靠的。至少在一到两年的时间段内,被出售的获利股票的业绩明显好于仍然被持有的亏损股票。粗略估算,如果考虑出售亏损股票的税收好处,这种处置效应给投资者造成了至少4.4%的利润损失。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损失憎恶让投资者抱住“破船”不放,却放跑了能盈利的“航母”

回到我们的话题,对损失的恐惧使得我们卖掉了盈利的股票,保留了亏损的股票,这种交易行为大约使我们损失了4.4的利润。这就是我们为损失憎恶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我们不是扩大利润,限制损失,而是限制利润,扩大了损失。


心理学家托马斯.季洛维奇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诠释了这一点。设想一下,你的投资是一些船,你驾驶着这些船驰往退休的彼岸。但在这些船到达退休彼岸之前,你放弃了那些被证明适于航行的船只,而把希望寄托在修复那些不稳的破船身上。


没有水手会这么做,但相反,投资者会这么做。还是处于同样的原因:对损失的恐惧。损失憎恶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被称为“保本产品”的金融产品大受欢迎。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斩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斩断亏损,让利润奔跑”是华尔街操盘手们百年之经典结论,国内后来也有“坐涨不坐跌”的说法,其意思是一样的,是说,盈利的股票一路持有,赚20%了,赚50%了或是翻番了,都不是你卖出股票的理由,而下跌的股票则一刻也不留。

其实这条策略根本就不是指导短线操作的,斩断亏损,让利润奔跑其实是一个牛熊的概念,牛市中,不轻易卖股,熊市手中股票一个也不留全部杀出。在同一个大盘背景下,不可能手中两支股一个长期走牛一个长期走熊,除了会退市的股票,几乎所有的股票都是和大盘步调一致的一起上下运动。所以前提是你处于一个上升周期的股市,只要你买对了行业和个股,并且拥有指数走牛和个股必牛的信心,耐心持有,不要轻易出局,就一定可以做到让利润奔跑!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既要敢于止损,更要勇敢持盈,重仓持有上涨周期的股票

如果你做不到持有盈利股票,那么严格止损也就没有了意义。在股市中长期获胜的基石就是,既要在行情不利时敢于止损,也要在行情大涨时敢于重仓持有,这是矛盾的心态,也是看上去非常对立和分裂的操作行为,但都是成功投资者所共同具有的“知行合一”的最大优点。

我不禁想起一个中国古代成功者的故事。汉高祖刘邦跟项羽大战十战九不胜,但依然对自己的交易体系充满信心,连续九次止损后,依然在垓下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一战。双方长期在荥阳对峙,面对震荡上下,胜负难分的局面,割地求和止损观望。对于这样的平仓亏损,刘邦深知盈亏同源的道理,认为无伤大雅,却换来了项羽对他暂时放松警惕。鸿沟之约签订后,刘邦继续采用离间计削弱项羽的左膀右臂范增和钟离眜,当钟离眜被冷落,范增气得告老还乡病死以后,刘邦团队认为力量对比出现了有益自己的重大变化,于是马上重仓,甚至以类似配资的方式拉来更多的同盟军力量,从而一举击溃项羽,垫定了王朝霸业!这就是古人主动认输和敢于去赢的经典案例。


“知行合一”才能投资获利,忘掉“沉默成本”,战胜“处置效应”


反人性的投资市场,跟灭绝人性的战争类似,只有敢于做出反人性思考和行动的勇敢者和聪明者,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