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中的日軍不選擇像德軍那樣使用衝鋒槍,而是使用步槍?

縱深觀察

不是日本不選擇,而是沒得選。其實日本很早就重視衝鋒槍的研發,但是日本人腦子比較抽,一直在走彎路,加上資源匱乏用不起。早在一戰末日本就被MP18的性能震驚了!因此,日本在1920年代就開始研製自己的衝鋒槍,1927年誕生了日本第一支衝鋒槍,雖然樣子很奇葩,比如下面這這個,但也是世界上比較早的衝鋒槍了。

至於為什麼後期日本沒衝鋒槍用,我大致歸納為三點:1.日本戰術思想落後奇葩,一直認為步兵用步槍和刺刀,對沖鋒槍的突擊作用沒認識到,而且總想讓衝鋒槍當輕機槍用提出一堆不可能的設計要求。2.日本資源匱乏工業實力不足,首先你要明白你能生產出槍但是子彈不夠也白搭。3.日本的製造工藝落後,間接導致成本無法降低。我們一一分析:

戰術思想落後

其實在諾門坎戰役和張谷峰事件中,日軍就被蘇聯的突擊火力打的不知道北在哪了,但是日本在當時不可能大量裝備自動火器,所以日本總是把希望寄在強大的精神力量上,所以得出下面這個結論:

以裝備之劣勢替換兵力之不足,希望以將士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裝備之不完備。戰鬥之情勢,從以步槍、機關槍殺傷兵員的時代向以炮彈、炸彈破壞戰鬥力要素的時代轉變。正如諾門罕的體會一樣,那是具有精神力量不可克服的特性。

他們甚至認為蘇聯太過於重視和依賴裝備,所以進攻緩慢,在近距離作戰中缺乏衝勁。不知道是日本人自己安慰自己還是真的認為精神力量高於一切。而且他們始終認為步兵就要用步槍,因為打得遠。

另外,日本人在對沖鋒槍的要求也過於奇葩,在1935年研製南部1型衝鋒槍時就要求在700米上能夠殺傷身著防護服的敵人,而之後南部2型衝鋒槍也要求射程達到500米。他們甚至給之後的百式衝鋒槍加上了機槍支架,這簡直就是衝鋒槍上最奇葩的部件。當其他國家都在想辦法降低衝鋒槍的製造成本和難度時,日本卻在想怎麼把衝鋒槍當機關槍用。

日本資源匱乏工業能力不夠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即便佔領了當時的中國東北也還是不行,就算生產了足夠的槍支,也沒有能力生產彈藥。

1941年為日本子彈生產的頂點,為4.95億發,而同時期裝備大量自動武器的蘇聯每年要消耗60億發子彈。從彈藥上來看,日本就不具備裝備自動化武器的條件。到了1943年,日本鋼鐵開始大幅度短缺,連基本的三八大蓋的產量都維持不住,哪來的鋼產衝鋒槍。

在1941年12月,日本的槍支生產就已經短缺了44萬支,而當是日本陸軍只有212萬人,工業能力已經無法支持軍隊的急速擴大,更不用說1945年的540萬陸軍。

日本的製造工藝落後

除日本之外,其他國家發展衝鋒槍的思路一直是便宜、耐用、零件少、組裝方便。比如PPSH,除了槍管要車床車出來之外,其他的直接用衝壓衝出來,然後鉚接、焊接。到了之後的中國甚至連鉚接都省了。DP機槍一共65個零件,工序上比栓動的莫辛那幹還少三分之一。

但是這些衝鋒槍的有點和主流發展思路一點都沒在日本身上體現,日本人在設計衝鋒槍的時候基本沒考慮零件、工藝、成本的問題。

不知道是覺得自己很厲害還是腦子不夠大,想不到那麼多,百式衝鋒槍連製造一個木託都費勁,槍上的零件還在靠複雜的機加工來實現,到戰爭最後百式的產量只有1萬支,而同時期PPSH和PPS產量840萬支、MP38/40為160萬支。

而日本到戰爭最後也沒能改變槍械生產工藝,1945年的工藝和1935年的沒太大區別,一把百式衝鋒槍可以造4支三八大蓋或者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

日本真正不要衝鋒槍就是因為1945年日本生產不出20美元一支的衝鋒槍。

所以綜合來說,從衝鋒槍這麼一個單兵武器就能看出來,日本的工業水平頂多就是個二流,欺負欺負農業國家還是夠得,但是長期間根本玩不起。甚至在中國戰場上繳獲中國的自動武器使用。


雛菊西瓜Peterpan

一方面是日本資源匱乏,無力支撐速射武器海量的彈藥生產;一方面是日本陸軍作戰理念相對落後,仍然停留在一戰時期的水平線上,即便有些進步,也實在差距太大。



到1943年慘到什麼樣子呢?汪偽政府曾經急日本人之所急,搞了個“鋼鐵捐獻”活動,號召所有百姓捐獻廢銅爛鐵,日本人連大城市馬路的下水井蓋都偷走了,這還僅僅是為了維持日本陸軍基本使用三八大蓋的彈藥供應,如果大量更換成自動步槍或者衝鋒槍,僅彈藥一項,日本政府非破產不行。

另外,日本雖然算是亞洲的工業國家,工業化的程度只是相對亞洲弱國而言,與德國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二戰期間德國生產的坦克數萬量,不乏“虎式”、“豹式”等40噸以上的重型坦克,而日本人最多能給甲種師團配屬戰車中隊,還是20噸左右的九七式中坦,在西方人眼裡,撐死算輕型坦克。你再叫日本軍工企業大量生產費工費料的大批速射武器,也確實難為他們了。



日軍的坦克技術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平都不夠,裝甲薄弱,火力很差,且全國只有一個坦克師。日本陸軍戰前訓練居然主要練習白刃戰和衝鋒,大多數軍官認為日本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代。據我們觀察,日軍的戰術還停留在一戰之前,非常呆板和僵硬。

總結語甚至是建議不要與日本結成軍事同盟,很有可能是個豬隊友。



日軍的步兵戰術,仍然提倡精確射擊和“豬突”衝鋒,以“武士道”精神壓垮敵軍,而衝鋒槍只適合近戰,並且火力雖猛,命中的精確力卻很低,也不能裝上刺刀滿足日本人的白刃戰需要,不符合日本陸軍的戰術需求,所以不成為首選。

二戰期間,日本人也研製了自己的“百式”衝鋒槍,但性能一般,產量也不大,起不到什麼決定性作用。


度度狼gg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對於槍械這類東西不是很懂。只能淺顯地討論一下。

一文化影響。

當時日本上下被武士道精神影響的特別深,總覺得戰場就應該拼刺刀,搞萬歲衝鋒。而且日本兵的射擊技術非常到位,而衝鋒槍無法進行精確射擊。所以軍隊都不是很喜歡這種武器。

(百式衝鋒槍)


二落後

別看日本在亞洲耀武揚威,其實他的軍工體系和歐洲強國比簡直不要太落後。二次大戰時,無論是日本的坦克還是火炮和德國的比起來就是小孩子,有一位德國軍官說過“日本軍隊的裝備和戰術思想其實只是一戰時期的水平。”

日本其實早就認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也研製出多款衝鋒槍,比如百式衝鋒槍。但是由於日本工業落後,造一把衝鋒槍的價格甚至能造三四把步槍,而且粗糙不耐用。最後日本軍方只能選擇放棄。

德國坦克,焊接加鋼板。


日本坦克,鉚釘加鐵皮。

窮,打仗就是打資源!別看日本佔據了那麼多土地。但是他本土資源儲藏太過薄弱,為了維持太平洋戰場和亞洲戰場的消耗,日本上下幾乎要窮的當褲子了。連三八式這種一槍一發的步槍子彈都供應困難了。就別說一梭子下去幾十發子彈的衝鋒槍了。


守仁看劇

日本是個島國,礦產、石油、橡膠等支撐戰爭的戰略資源及其匱乏,在引進德國經典的毛瑟98K步槍時,就將7.92毫米的彈丸,改成了6.5毫米彈丸,7.92毫米的彈丸威力過剩,但主要的還是考慮節省寶貴的銅材,當時的子彈彈頭包括彈殼,都是黃銅製造的,因此成本極高。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不選擇像德國軍隊那樣大量使用衝鋒槍,很大的原因是為了節省子彈,也就是節約資源考慮,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日軍帶刺刀的百式衝鋒槍)

衝鋒槍,作為一種自動武器,儘管火力持續性好,近戰威力大,但連發武器,子彈消耗極大,所以日軍基本上放棄了裝備衝鋒槍。

日軍不裝備衝鋒槍,也與軍方高層的眼光有關,認為百發一中的衝鋒槍太浪費子彈,不如一發一中的步槍,步槍還可以拼刺刀,剛好與日本人宣揚的武士道精神不謀而合,軍方高層的反對,是日軍不選擇衝鋒槍另外一個主要原因。

(二戰時期日軍步兵主要裝備三八式栓動步槍)

日本儘管也研究了衝鋒槍,但軍方卻提出了不切實際的戰術要求,要求衝鋒槍配上兩隻腳,可以當輕機槍用;又要求衝鋒槍裝上刺刀,必要時可以用來拼刺刀,日軍方的這種奇葩要求,全世界僅此一家,是導致日式衝鋒槍遲遲不能裝備的其他原因。

太平洋戰爭爆發,殘酷的奪島戰役中,日陸軍與海軍陸戰隊步兵,吃了美軍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M1卡賓槍、M3衝鋒槍強大持續火力的虧,才想到要趕快裝備衝鋒槍,手中的三八大蓋栓動步槍,豈是美軍半自動和自動槍械的對手。

(日軍帶兩隻腳的百式衝鋒槍)

當證明了衝鋒槍在戰場上的價值時,日軍工趕快生產百式衝鋒槍,其實就是德國MP18衝鋒槍的仿製改進型,但也只生產了1萬餘把,其中4千把裝船想運送到南方部隊時,中途卻被美軍的潛艇擊沉,太平洋島嶼上的守軍並未收到一支百式衝鋒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3月16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因其槍身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路、海軍裝備的武器,整整裝備了40年,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大量裝備的是衝鋒槍,射速非常快,具有強大的火力壓制能力,那麼日本為什麼沒有像德國一樣大量裝備衝鋒槍呢?今天韜鈐視界為你分析一下原因。第一,二戰時期,德國講究的是大火力衝鋒,追求高射速,而日本追求的是遠距離精準射擊,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完全符合這項特點。第二,日本國內的礦產資源比較匱乏,而三八式步槍零部件比較少,正好三八式製造簡單,大部分資金和資源都用於海軍戰艦的建造。第三日本的工業不如德國發達,不能製造先進的武器裝備,三八式步槍殺傷力不足,穿透力強,基本都是貫穿傷,所以只能“將就”用著三八式步槍,如果各位軍迷朋友還知道日本使用三八式步槍的其他原因,就請盡情留言,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一下。如果喜歡的話,請關注一下哦,謝謝大家!


韜鈐視界

簡單說,日本的造槍工藝不行,對於衝鋒槍的設計經驗和能力都不足。而且,日本是資源貧弱的國家,強調步槍的遠、準,以節約子彈,所以不喜像是衝鋒強這樣大量消耗彈藥的武器。

百式衝鋒槍(日語:一〇〇式機関短銃/百式機関短銃)為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日軍中的制式名是機關短槍。

百式衝鋒槍外觀與設計與MP18衝鋒槍極為類似,木質槍託搭配反衝式槍機,並使用左側進彈及雙排彈匣,結構簡單,但無法進行半自動射擊;除了既有設計之外,百式衝鋒槍在製造上將槍管鍍鉻以降低磨損及幫助清理,某些槍上還安裝了防火帽以降低後座力;為了節省彈藥,在設計上加入了降低射速的零件,但除了基本設計以外這把槍枝卻發生了因為定位問題而出現的特殊設計。

雖然日軍投入經費進行衝鋒槍的開發,但是對於衝鋒槍的認知卻有別於其他國家。衝鋒槍的需求不是由步兵單位提出,而是騎兵單位;步兵單位的高層對於衝鋒槍子彈的超高消耗量十分反感,因此並不熱衷這種單兵武器;他們的思維仍然停留在「如果可以一發子彈殺死敵人,又何必發射一堆子彈消耗資源」的想法。在這想法下衝鋒槍不可能列入單兵武裝考量,加上百式衝鋒槍的成本是當時陸軍步兵標準兵器三八式步槍的三倍,從思維到預算考量下步兵單位是不考慮使用衝鋒槍的。

至於提出需求的騎兵,他們的操作環境是在機械力或獸力機動的環境下使用,因此騎兵單位沒需要考慮衝鋒槍是否適合步兵,他們認為衝鋒槍就是可以讓單人運用的小型輕機槍:可以在遠處先進行單發精準射擊,近距離再以全自動射擊。為了這種定位,百式衝鋒槍安裝了腳架以及可以設計了可以瞄準到1500公尺外的表尺(當然,衝鋒槍根本打不到這種距離);除了腳架以外,日軍近距離接戰準則中必須使用刺刀進行白刃戰以節省彈藥,百式衝鋒槍就與同時期其他的日本步兵用機槍一樣安裝上刺刀座,成為獨特的設計:一款有腳架(輕機槍功能)有刺刀(白刃戰用)給騎兵用的衝鋒槍。但是2000年的實彈射擊證明瞭一些人的猜想:加裝刺刀反而使得精度提高。。而且在刺刀座配置上,英國的斯特林、瑞士SIG MKMS、以色列烏茲、貝萊塔1938A型也都有過,而在兩腳架上,58 PI和ZK-383[2]也都有過。它的另一個主要用戶是傘兵。

戰術思想落後的日本人認為:步槍打得比衝鋒鎗準,寧可保證步槍和彈藥的質量(其實連這個也沒有做到),也不浪費寶貴資源造衝鋒鎗。另外,日本工業生產力有限,無法大量的製造衝鋒鎗和彈藥。和日軍正好相反的是蘇軍,蘇軍二戰時的衝鋒鎗產量最高,使用最廣泛,前線的步兵幾乎都放棄了步槍而改用衝鋒鎗。原因也很簡單,蘇軍對德作戰是靠兵員和武器數量優勢,需要不間斷的用新兵補充戰場損失。所以蘇軍士兵接受的訓練時間很短,不可能去花時間練習槍法。而且對新手而言,衝鋒鎗要比步槍好用多了,製造過程也不那麼講究,因此非常適合蘇聯的國情。

百式衝鋒槍由於定位因素日軍一開始不打算大量配發,僅配發在特殊作戰兵科(海軍陸戰隊.傘兵部隊)以及騎兵將校的護衛隊中。第一次正式作戰是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對印尼巨港油田的傘兵突擊,但是此時傘兵用款式尚未正式配發,傘兵仍然無法在降落時攜帶衝鋒槍而是必須在降落後撿拾空投下來的武器箱,作戰中日軍傘兵來不及回收武器箱就以手上的手槍以及手榴彈直接對荷蘭部隊突襲,因此百式衝鋒槍的實質效益並不明顯,隨後傘兵部隊因為戰況陷入膠著而沒有投入作戰。

第二次比較明顯的作戰為沖繩戰役期間由傘兵部隊所進行的義號作戰,突擊隊大量裝備了百式衝鋒槍作為單兵標準武器,成功的癱瘓美軍機場3天運作,此戰一直被當作日軍特種作戰的成功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