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挫能力成為抑鬱症的元凶?家長別不相信!

據報載:某校一名學生因表現不佳,被學校宣佈為“試讀生”。該生在連續曠課數日之後,競自殺身亡!有一名學生因一次考試在班上的排名沒有進入自己希望的前三名,就跳樓,結果造成終身殘疾。有幾個女生因受不了老師、家長的批評就不告而別,集體出走,在社會上屢屢受騙卻又束手無策。

試問,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唯獨這些孩子成為了個例?他們個個都聰明伶俐,為什麼會有這樣極端的想法?家長!孩子的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這個時候是不是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

孩子抗挫能力成為抑鬱症的元兇?家長別不相信!

很多時候,父母未必是有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是缺少基本的保護孩子自尊,以及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常識和知識。

孩子會因為遇到挫折而產生情緒。此時,大人抱著“良好的初衷”而進行規勸和教育,希望孩子在將來有更強的面對挫折的能力,但是事與願違,孩子不僅聽不進去,還大發脾氣。

抗挫折能力從1歲就要開始:

1-3歲是培養孩子自主和意志力的階段。因為兒童在這一時期,掌握了很多技能,包括爬行、說話、走路等。這個階段是孩子第一反抗期出現,開始說“我”和“不”,這個階段的挫折教育就已經開始了。

比如:孩子不會說話,靠咿咿呀呀和父母交流,雖然說不好,但孩子從不放棄,一直在說,最終可以清楚地學會了說話。再比如:孩子在跌跌撞撞學走路,無論摔倒多少次,他從不氣餒、不退縮,繼續堅持,很快就學會了走路。這個過程中,只要父母不干預,不嚇唬。孩子的挫折教育就能順利完成。有的父母害怕孩子摔跤,擔心衣服弄髒。就抱在懷裡、限制孩子,其實就限制了他體驗挫折、在挫折中成長的天性。

孩子抗挫能力成為抑鬱症的元兇?家長別不相信!

而孩子成長的前提條件是,他有內心足夠強大的父母作為榜樣,內化父母鼓勵支持的態度。在他遭遇挫折時,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會一直陪伴著他,讓他能夠維持內心的平靜,從容面對挫折。如果在孩子性格還沒有成熟,心靈還很敏感脆弱的時候,就時常批評孩子,會讓孩子遇到外界壓力和挫折時,更容易自卑,會在情緒上崩潰掉。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最重要的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言行真的會進入孩子的內心深處,留下不易磨滅的印記。尊重孩子的意願,體諒孩子的感受,用心的關懷和陪伴,不去做批評傷害孩子的事情,孩子的性格才會變得逐漸堅強成熟起來。

案例1:

女兒兩歲半,最近感覺特別敏感,做錯事情給她指出,就會特別委屈要哭,我已經嘗試用很平和的語氣告訴她了,還強調沒有怪她的意思,只是告訴她這樣做不好。她都能特別委屈,我不知道怎麼辦了,我小的時候也特別容易哭,自己想控制住,但很努力都憋不住,我跟孩子姥姥交流過,姥姥說她小時候也這樣。這個不會有遺傳吧?

回答:可能有遺傳的影響吧。孩子有時情緒敏感,指出錯誤會哭,也可以陪著她,跟她說理解她聽到這心情不好,讓她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孩子消化這些有個過程,不必過分擔心,在大一些就好了。

孩子抗挫能力成為抑鬱症的元兇?家長別不相信!

案例2:

女兒原先在託班,人少,老師寵著。現在上了正規幼兒園,班上30來個小孩,她因為坐不住,總是被老師點名,而且因為是環境陌生,都不說話。。。。。現在每天都說不想上幼兒園了,如何幫她好?

回答:和老師進行一些溝通,讓老師改變一下對待孩子的態度。和孩子溝通,在家練習坐更長時間一些。讓孩子分享在幼兒園有趣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其實,孩子經受挫折時,覺得心裡難受而無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合理的方式發洩出來時又得不到家長、老師的同理,所以在我們看來是遇到挫折時心理失衡的展現。

因此,作為家長,如何能夠正確的梳理孩子的情緒,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抗挫能力成為抑鬱症的元兇?家長別不相信!

那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竟究如何來培養呢?

1.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

孩子從剛出生時就對周圍的世界充滿著好奇,有著對未知的探索衝動。從孩子能爬能走時,父母就需要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妙,不要因為擔心孩子會弄髒自己的衣服,或弄亂家裡的擺設而限制孩子的自由,同時對於孩子的探索行為給予鼓勵。如果教育得當,到了中小學時孩子就會變得興趣廣泛,樂於嘗試新鮮事物。這時父母就可以進一步發掘孩子身上的潛能,發現他的優勢,培養他的愛好,這對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和人生的方向都會起到重要的影響。

2.讓孩子在做事中擁有成就感。

孩子之所以能堅持不懈,很多時候是做事的成功體驗讓他們著迷,他們喜歡完成事情之後父母的稱讚,別人的仰慕,甚至是自己欣賞的滿足。所以,孩子的每個進步都需要得到及時的發現和肯定,父母對孩子真誠的肯定和表揚,都是孩子成就感的來源。

3.讓孩子自己承擔相應的職責。

許多孩子敢於面對挑戰,就是因為他們有承擔失敗的勇氣,而這種勇氣,很多時候都是在其自我承擔中獲得的。很多父母對孩子太多的溺愛和包辦代替,讓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太順,直至孩子受到大的挫折,摔個“大跟頭”不肯起來時,父母才知道自己對孩子過度溺愛讓他喪失了承擔的能力。所以父母要在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並學會自我承擔,比如讓孩子自己定鬧鐘起床,自己處理與夥伴的矛盾,自己去驗證自己的想法等。

孩子抗挫能力成為抑鬱症的元兇?家長別不相信!

不過很多父母培養孩子容易走進一個誤區:他們覺得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讓孩子多經歷失敗,或讓孩子過早地承受著壓力,甚至讓孩子去挑戰超出其能力範圍的事情。2015年3月18日《華西都市報》報道了四川一名爸爸,一年中無論春秋冬夏,都讓1歲三個月大的兒子光著身子在街上晃悠,而且每天給孩子露天洗冷水澡,給孩子所謂的磨礪教育。這種隨心所欲不尊重孩子身心成長特點的教育方法,引起育兒專家的批評,因為這很可能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除了身體健康外,忽視孩子心理承受力,而一味給孩子挫折感,還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傷害。比如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就提到過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在人類身上的表現就是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和失敗,從而使自己內心充滿了無價值感,喪失信心,變得自暴自棄或者對未來缺乏信心。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抗挫感的培養,反而有可能讓孩子內心變得更加脆弱和自卑。

有句話說的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是在陪伴的同時給與孩子最正確的指導才是最準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