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米脂縣的地名是怎麼來的?

柳育龍

米脂之名,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自何朝何代一直是個謎,誰也不敢枉斷,沒有準確定論。但是提起“米脂”使人們不得不想到一種古老的農作物“粟”。粟古稱“禾”“稷”“谷”。北方人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食材。米脂從古到今是穀子(小米)的主產區。稷即糜子,磨米去皮後稱黍米,俗稱黃米。“糜子”諧音“米脂”也為趣談。據史料記載粟的種植在我國已有7500多年的歷史,後傳入西歐。米脂現存龍山文化遺址80多處,其中武鬱渠、麻土坪等遺址中發現有糧食作物粟,及貯藏糧食的窖穴。現存於縣博物館的炭化小米,就是佐證。《詩經》中所見黃河流域一帶已種植有黍、稷、谷、粟、稻等糧食作物。早在4000—5000年前,米脂先民們已掌握了穀子的種植技術。粟適應半乾旱氣候和貧瘠的土壤,5月上旬播種,10月初收穫。米脂黃土綿厚、結構均勻、鬆散易碎,保持大量的礦物成份,具良好的保水性能。因此,具有得天獨厚的穀子種植生長的條件,所產小米正是源於豐厚的黃土和先民們長期的生產實踐。1971年官莊村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墓,牛耕畫像石“二牛抬槓”上面一格,雕刻出12株茁壯豐滿的“穀子”,谷柄挺直,穀穗飽滿,碩長下垂,葉子條狀,表現出秋天穀子成熟的豐收景象,再現了東漢時期境內穀子種植、牛耕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說明當時農業種植技術已相當成熟發達。

那麼人們為什麼偏偏要以“米脂“二字命名一個縣呢?任何事物都有它經歷和發展的過程。當每一個事物或者每一件事情有明確定論的時候,已經是它十分成熟的時期。從上面的資料就不難看出,米脂歷代廣種穀子,小米與米脂土著息息相關,心心相印,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天天與小米打交道的人們,自然就會有所發現,有所總結,也有資格來概括小米的基本特點,那米湯上面的一層油脂顯而易見“米汁如脂”,不知養育了多少米脂兒女。米脂的小米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油脂呢?因為此地水好,土宜。《光緒志·輿地志》說:“米脂水,一名南河,又名流金河,在縣城東南,向西南流入無定河”。“……源出張家山,地沃宜粟,米汁如脂,故名。”經踏察,米脂水系由縣城東印鬥鄉馬家鋪村(今為印鬥鎮)好泉山起源,該水流域區所產小米,得天獨厚,名不虛傳,顆粒大,色金黃,炊飯烹粥,香味淳厚,尤以當年新米為最。相傳舊時秋收登場,向皇家進貢數石小米。小米可烹製“小米宴”,粗糧細作,吃法花樣翻新,手段層出不窮。農家有“豇豆錢錢飯”“扁豆飯”“綠豆米湯”“黃米撈飯”“臘八燜飯”“魚鑽沙”等。城鄉居民用穀物加入酒麴釀製米酒;炸米糕,或以小米粉放蔥花、牛、羊油炒拌代乳粉;農家大戶把儲陳小米,雜以各種豆類熬甜糖,加其他輔佐品做“糖果”等。小米可撈、熬、蒸、炸粗糧精作,外地客食之,終身難忘。縣境尚有婦女分娩頭胎,有孃家饋送“熬米湯”的習俗;“苡紅棗米湯”治肺熱陰虛及浮腫;嬰兒枕“米枕頭”。小米之作,不一而足。由此,米脂因小米而得名,小米也因米脂而馳名中外,米脂之名由此而來。不難想象,它是勞動人民群眾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小米優點的成果,小米在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社會實踐中成就了米脂、締造了米脂、傳承了米脂、弘揚了米脂。

從目前資料來看,米脂之名最早見於唐代。據李吉甫所撰的唐代地理總志《元和郡縣誌》記載,就有“米脂米”為貢米之說。明《陝西通志》也說:米脂小米,為他郡所不及。又據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方輿紀要》雲:“米脂縣州北八十里。東北至葭州百四十里。漢西河郡圁陰縣地,唐為米脂川。”可見到唐代米脂地名已有明確的記載。宋·蘇軾《聞種諤米脂川大捷》:“聞說將軍取乞銀(米脂銀州城),將軍旗鼓捷如神。應知無定河邊柳,得共江南雪絮春。”及宋·王珪《種將軍諤米脂川大捷》,這說明宋代米脂川是遠近聞名的古戰場。米脂水,是米脂縣城南的一條重要河流。據明代李應祥、俞安期纂《雍勝略》“米脂水,一名流金河,一名南河。在縣東南百步。地沃宜粟,米汁如脂,故名。”米脂谷,史書也有載:“自麟府路洛陽溝東距黃河西岸,西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谷至累勝寨,環慶路威邊寨過九星原至委布穀口,涇原路威川寨略古蕭關至北谷川,秦鳳路通懷堡至古會州,自此直距黃河……”而這段史料中,東段的暖泉堡、米脂谷,應在今陝西米脂境內。據上面資料米脂川即為米脂無定河流域之川道。米脂水,即米脂現今的銀河。那麼米脂谷則不得而知。從“谷”字來看,應為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或指兩山之間。從地貌上分析,米脂這種兩山間的夾道或流水道,較為多見,從大的層面看和具有代表性方面來揣測的話,它極有可能就是唐人所說的米脂無定河川或者為米脂水。僅就“米脂水”和“唐為米脂川”而言,足以支撐起米脂縣城千年的文明史。米脂之名在歷史上或為川、為寨、為城、為縣、為谷,時有更迭,歷史淵源久矣。

對於米脂建縣問題及米脂之名由來,依然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歷史上由於戰亂紛爭以及政權的不斷變更,導致史料散佚,傳承中斷。讓人遺憾的是諸如,明末清初人黃虞稷所纂《千頃堂書目》卷七《地理類中》載:“張可立,《米脂縣誌》,萬曆間修。”《延綏鎮志》中記錄艾希淳督促、主持《米脂縣誌》以及元代《大元大一統誌》等的遺缺,這就使許多本來很簡單的問題成為謎題,並蒙上歷史的面紗,使問題撲朔迷離,致人們胡亂猜測。如果筆者推測不謬的話,米脂之名的出現不僅僅侷限於唐代這樣短短的一千多年的歷史,實倘或更早。其名最遲出現在唐,則是不爭的史實,以此成就了米脂縣名之由來,同時也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米脂婆姨”使米脂之名遠近聞名,唱響全國,蜚聲世界。


米脂微生活

米脂縣是陝西榆林下轄的一個縣。古名銀州,縣城位於無定河東岸。“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米脂的小米久負盛名,俗話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米脂女子皮膚細膩、嬌嫩、白裡透紅,是因長期食用米脂小米而得。米脂谷粟從漢代起,已有4000餘年的栽培歷史。經過歷代培育,品種繁多,米質優良,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5%,脂肪5%,且含有多種人體必須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