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外國人寫的中國通史,無論是歐洲的《劍橋中國史》還是日本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引進國內之後都會備受重視。因為他們眼中的中國歷史,總會有一些不同的角度和觀點。

但目前來說,《劍橋中國史》尚未完成,並且實在過於龐大,全書共15卷,分成17冊(第5卷及第9卷分上下冊),目前才出版13卷,真的不太適合一般讀者。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是一套日本著名學者寫給大眾的著作,兼具嚴謹性與專業性,但國人對日本懷有敏感的感情,大致是要麼盲目吹捧要麼閉眼謾罵,所以這套書也實難普及大眾。

而中國學者著“中國史”頗多:呂思勉《中國通史》、鄧之城《中華二千年史》、陳恭祿《中國史》、繆鳳林《中國通史綱要》、張蔭麟《中國史綱》、錢穆《國史大綱》均為大師之作,可中國學者著“中國史”又難免跳不出中國久已習慣的歷史觀念、敘述方式和評價立場。

基於此,《哈佛中國史》一經出版便引起高度重視,社會各界都強烈推薦。預售沒幾天輕鬆過萬冊,銷售排名直指前列。被認為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最能代表西方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準的多卷本中國通史,已被芝加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數十所世界知名大學指定為中國史課程教材。

朱維錚教授說:你想象中國是一個僅有一扇窗戶的房間。我坐在房間裡面,屋裡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間外頭,只能透過窗戶看見屋裡的景象。我可以告訴你屋內的每一個細節,但無法告訴你房間所處的位置。這一點只有你才能告訴我。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歷史研究需要外國學者。

下面就讓我給你說說為什麼大家都要你讀《哈佛中國史》:

一、作者頂尖,權威正典

哈佛大學出版社典範之作

代表50年來世界中國史研究的全新成果

多卷本中國史的黃金標準

漢學家卜正民傾10年之功主編

葛兆光、鄧小南、李伯重、趙世瑜

等20位中國史專家推薦

西方學者寫給普通讀者的中國通史

《哈佛中國史》一經出版就享譽全球,而其作者也是頂尖權威: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左上卜正民;右上陸威儀 左下迪特.庫恩;右下羅威廉

領銜主編的卜正民教授(Timothy Brook),是享譽全球漢學界的史學大家,擅長以新穎的視角、豐富的細節和極具感染力的敘事風格講述元明史。另著有《秩序的淪陷》、《縱樂的困惑》、《維梅爾的帽子》等學術著作。其中《縱樂的困惑》獲得2000年美國“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

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斯坦福大學李國鼎中國文化講座教授,美國著名的中國古代史專家。著有《早期中國的寫作與權威》《早期中國的空間構造》等。他的研究關注中國文明的不同方面,以政治的、社會的層面來考察中國問題。

迪特·庫恩(Dieter Kuhn),德國著名漢學家,專精宋史,尤為擅長物質文化史與科技史,現任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教授。曾先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美術史所和柏林大學工作和任教。著有《中國絲麻紡織技術史》(1988,李約瑟博士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中的第5、9卷)、《墓葬研究有助於中國史的研究》、《地位和禮儀——從遠古代到公元十世紀貴族的中國》。

羅威廉(William T. Rowe) ,現任John & Diane Cooke中國史講座教授。同時他也是美國《晚期中華帝國》(Late Imperial China)雜誌主編、美國《近代中國》(Modern China)和《城市史雜誌》(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東亞的社會經濟和城市史。著有《紅雨:一箇中國縣城七個世紀的暴力史》、《漢口:一箇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等。

四位頂尖學者傾10年之功寫就的《哈佛中國史》,已經獲得無數讚譽,被數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國史課程指定教材。這套書也是繼《劍橋中國史》之後難得的一套由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通史。

二、史觀獨特,角度新穎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第四卷《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部分目錄

中國是個史學大國,甲骨卜辭和鐘鼎器銘文不斷出土表明殷周時代已經記錄和保存歷史。從西周共和元年起,我們就有連續的編年史記錄。同時還有更多的正史家、野史家不斷寫著通史或者斷代史。我們有著《史記》,有著《資志通鑑》,有著《二十四史》。我們的典籍汗牛充棟,我們的史料浩如煙海。可是近半個世紀來,政治對於歷史的大規模侵入,使歷史整個淪為政治的工具。我們從小學開始接觸的《上下五千年》到高中老師教授的歷史課本,均是以這樣的目的去寫作。無論大家小家,他們用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觀,來梳理中國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書中,歷史豐富的血肉沒有了,只剩下了骨架,而這種骨架還是被人強行套入進去的。這樣的歷史書,只會覺得枯燥無味甚至厭煩。這樣的歷史教材,不僅摧毀了許多對於歷史的興趣,也讓我們對於歷史有了一種割裂感。

而國外學者則大可撇開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從“周邊”看中國——歷史中國的內與外。《哈佛中國史》這套書很少涉及各個朝代的政治史,只有在利用闡明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變化時,才撰寫相關的宮廷事件。相反那些在中國的歷史教材上重點強調甚至連篇累牘詳盡描寫的史實,在本書中都是一筆略過。而以往我們所忽略的,則在這本書中被作者津津樂道。比如秦漢卷第二章《一個備戰中的國家》中提到商鞅變法,它並沒有討論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而是從軍隊、城邦、兵役管理制度、農田道路規劃等方面說明在商鞅新法的調整下,秦國——以往歷史記述中只關注中心地域和邊緣政權——如何戲劇性地進入了政治舞臺。

同時這套書熱衷於探討當時中國的文學、法律,宗教等,甚至還有被大部分學者所忽視的農村社會。比如秦漢卷第五章《農村社會》、南北朝卷第五章《鄉村生活》、唐代卷第五章《鄉村社會》。重要的是它將歷史專向了平民,讓歷史成了我們的歷史,比如宋代卷的第七章《人生禮儀》、第十二章《公共領域中的私人生活》。這套書的第五卷《掙扎的帝國:元與明》的作者卜正民還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明朝沒落的原因之一是環境危機。指出生態環境和銀兩的流通同樣重要。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方面,這些新的研究角度很讓人興奮。

中國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在此書的推薦序中就說:“雖然這套書還不能說已經是‘複線’的中國史,但它多少也改變了以往‘單線’的書寫方式。”

三、文風貫通、適合非專業讀者

《哈佛中國史》全套六卷

這套叢書的英文名是“帝制中國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與中文譯名差異較大。很容易明白,因為這套書從秦漢寫起,而不像其他中國史那樣從上古寫起,它只涉及中國帝制的歷史。本書的主編卜正民在接受騰訊文化的採訪時說:

“我們並不是要寫一部完整的中國史,我們希望選擇我們擅長的領域。這套從書是想為讀者提供中國歷史的重要內容,而不是用細節把讀者淹沒。”所以如果你想讀貫通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或許這本書給不了你那麼多。

不似一般通史那麼厚重,《哈佛中國史》僅由六卷構成,分別講述了從秦漢到大清的歷史,前三卷《秦漢》《南北朝》《唐朝》均由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完成,後三卷則分別由迪特.庫恩(Dieter kuhn)負責《宋朝》、卜正民(Timothy Brook)負責《元明》和 羅威廉(William T.Rowe)負責《清朝》。每個斷代由一位作者一氣呵成,文風貫通,渾然一體,這顯然比多位作者聯合編寫的通史更親民。

中國人讀史喜歡“戲說”,歷史論著不乏明正典籍,可是卻極少吸引人閱讀,於是各種以假亂真的“戲說史”大行其道。早期的《三國演義》到最近的《明朝那些事兒》均是如此。但歷史不是哈哈鏡,不可肆意扭曲當做供人娛樂的商品。我以為作為中國人,特別是作為愛國的中國人,非學點正統的歷史不可。這裡所說的正統的歷史,是排除一切以講故事為基礎的著作,是那些對於你來說可能費勁的、不太習慣的歷史。

理由很簡單:這些歷史著作,不是迎合時代的產物,而是天才與勤奮、獻身與奮鬥、攀登與昇華,是能夠引起思索、引起咀嚼、引起推敲與輾轉的。它的特色在高於你的認知水平,你閱讀的時候或許需要查查資料、需要請教他人、需要和師長切磋探討,但是你絕對不是白費功夫。

為什麼要讀史?標準答案是:我們學習歷史,就是要學習和吸取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思想財富,從中獲得精神鼓舞,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摘自高中課本)中國人歷代讀史,是這樣學的,也是這樣做的。可我認為讀史,會讓你看見那些你看不見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就在你身邊。世界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的,你要明白今天的你,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不讀歷史不行。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哈佛中國史》叢書專為普通讀者而作,語言生動活潑,文風簡明精悍,結構精緻合理,極富故事性和啟發性,是一套給大眾讀者的權威、簡潔、清晰、獨特的全新中國通史。

叢書共六卷,分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個時代分野,上至秦朝統一,下至清朝終結,以一種新鮮、緊湊、好讀的方式涵蓋了公元前2世紀至20世紀初期中國古代王朝興起、發展和衰亡的歷史進程。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是叢書第一卷。作者陸威儀將秦、漢兩個早期帝國置於全球史、中國史的整體視野中進行考察,筆法精細,見解精到,為我們重新認識早期中華帝國提供了廣闊而獨特的視角。

《分裂的帝國:南北朝》是叢書第二卷。作者陸威儀認為,“南北朝”這一名稱儘管反映了這個時期政治分裂的事實,但它同樣表明中華文化領域的擴張和多樣化,並將其視為帝制中國歷史上極具開創性的、劃時代的時期。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世界性的帝國:唐朝》是叢書第三卷。站在中國的外圍來觀察和描述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的諸層面,重點從海陸貿易、宗教和文化等面向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浪漫氣息的帝國景象。

《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是叢書第四卷。從10 世紀唐代後期到宋帝國早期,中國發生的轉變標誌著中華帝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具決定性的斷裂,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並界定宋代是一個轉型朝代。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是叢書第五卷。探討了中國古代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是近年來元明史研究領域令人耳目一新的上佳之作。

《最後的中華帝國:大清》是叢書的末卷。本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本書堪稱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人都說北美漢學,有三個最會講故事的歷史學者:史景遷、孔飛力,還有一位,就是卜正民

《劍橋中國史》之後 但看《哈佛中國史》

讀者會在這一套書中見證朝代興衰,但也能更多地瞭解某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書中那樣只看到皇帝和大將軍們的傳奇故事。

——卜正民 中文版總序(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