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時,第一批登城牆的士兵明知必死,為何仍然要衝?

王世融

第一,梯子不對。歷史上真正的攻城戰並不是這樣的,沒哪個將領傻缺到讓士兵們拿修路燈的梯子去攻城,雲梯確實是攻城時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真心不長成影視劇裡那樣,它是一種非常有設計感的技術裝備。影視劇裡那種梯子用來修路燈還差不多,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後就是修路燈基本也不用那種梯子了。

第二,攻城的方式也不對。影視劇中兩排士兵抬著一把直直的竹木梯組成一個方陣,無數個這樣的方陣就對著城牆發起了衝鋒。他們衝到城下搭上梯子就開始爬,最神奇的是居然真的就爬上去了…… 也許在西周你還能用這種方法攻城,從春秋開始還有人這麼搭著個普通的梯子就想攻城,基本可以鑑定為腦殘了。



其實,在在攻城作戰中用的都是這種呂公車,士兵們在塔樓上準備好,下邊的士兵將呂公車推到城牆旁邊,塔樓上的士兵直接跳到城牆上,根本不需要一步一步苦逼的往上爬。

再者,還是受到影視劇的影響,認為第一波或者說第一梯隊的士兵就是送死的。其實不然,不論哪個國家的軍隊,第一梯隊的士兵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老兵,這些人都身經百戰,作戰經驗豐富,可以對敵方隊伍進行強有力的衝擊,然後後續部隊補充過來,第一梯隊完成任務就可以撤出了。這些都是軍隊裡的精華,將領們肯定不會讓他們就這麼報銷了。如果讓新兵蛋子去做領頭軍的話,隊伍一下子就被衝擊垮了,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

所以,並不是所有士兵都有資格第一個衝上戰場,非身經百戰的老兵不可。而且在以後的論功行賞中,第一批衝上去的士兵可以獲得的獎賞也是極其豐厚的,很多普通士兵靠這個機會一戰成名,得到將領賞識獲得升遷。


青硯之

從古至今,人類歷經無數大小的戰爭,在冷兵器時代,戰爭主要就是靠人力,可戰爭並不是直接魯莽的去打,如果有一方認為打不過,就會退到城牆後面進行防禦,一旦有城牆作為後盾,那一方的防禦能力就會大增,進攻方想要獲得勝利就必須跨過城牆滅掉敵軍,可攻城戰是十分難打的,防守方有高大的城牆作為後盾,可以輕鬆防禦,所以很多攻城戰會打幾個月甚至幾年之久。

作為攻城的一方,在雙方實力差距不大時,一般傷亡都是比較慘烈的。我們從電影電視可以看到,許多人都要冒著雷石滾木,被弓箭射,被開水燙.......的危險。特別是攻城的第一撥人,幾乎是死路一條。 但是他們為什麼還是要往上衝呢?

1、利益誘惑

無論什麼情況之下,為財而死者總是不缺的,戰場也一樣。攻城戰相對於平地作戰要難得多,不給予重賞又怎能激發戰士們的鬥志,所以歷朝歷代的都對攻城者有重賞的習慣。

《韓非子》中有這麼一句話:“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無論在任何時候,敢第一個衝鋒的士兵都必定會受到巨大的獎賞,這種賞賜不只是小恩小惠,而是能夠改變一個士兵一生的人。

當年劉邦在攻打下邑時,周勃第一個登城被封為士大夫,開國後甚至當上了宰相。又比如樊噲,攻打濮陽和城陽的時候,都是他帶領隊伍先登,這讓他從一個屠夫變成了大將軍,後來甚至當上了左丞相。

所以只要能活著回國,就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當兵的人大多都是窮苦百姓,苦哈哈的生活誰也不想過一生,所以還不如拼一把。成了就功成名就,即使死了也能讓家人衣食無憂。

2、武力威懾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打仗都會有人在後面監督,俗稱督戰隊。一旦他們發現有人想後退,就會直接殺死後退的人。例如二戰的蘇聯的督戰隊,甚是生猛。僅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督戰隊便阻止了上萬名試圖無故後撤的部隊,向懲戒營送了近千人,槍決了一百多號人。

所以說前進雖然會死但還有可能建功立業,退後也會死,但什麼也不會得到,甚至還會背上罵名。所以那些怕死的人也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衝鋒,而且連裝死也不可以,因為士兵數量很多,一旦倒下裝死,多半都會踩死,而且在那種激烈的戰鬥之中,士兵們看到朝昔相處的戰友們被敵人殺人,內心想到的只有儘量殺敵,對於死可能早已經忘了。

3、以身作則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什麼樣的將軍就有什麼樣的士兵,如果一個將領能夠在戰場上以身作則,在戰鬥最艱難的時刻第一個衝鋒,手下的士兵也會跟著衝鋒。

所以但凡有作為的將領多半都會受到士兵們的愛戴或是敬畏,在最危險的時刻將軍都不怕死,士兵也不會懦弱,而且一般在重大戰役面前,將軍都會在開戰前給士兵們打雞血,燃氣士兵們的士氣為戰爭做準備。

4、上級命令

被上級安排的,只有執行。古代士兵入軍營的時候,第一個要學會的就是服從命令,如果不服從,輕則杖打幾十大板,重則小命不保。若在開戰時,士兵退縮不前,直接會被殺。若是假裝戰死呢,結果將會更慘,會被後面衝鋒的戰友活活踩死。

5、武器依託

電影電視中的守城士兵用火燒、用石頭和木頭砸、用熱油澆、用弓箭射等各種方法禦敵,就是不推那搖搖欲墜的登城梯子,讓人十分著急。後來才發現古代戰爭攻城的梯子根本就不是電視上那種用來爬樹的“水貨”梯子。

在古代城池攻防戰中人們使用的梯子並不是普通的梯子,而是一種構造較為複雜的戰爭器械。以雲梯為例其下一般帶有輪子可以由士兵推動在地面行駛,每個雲梯配有防盾、絞車、抓鉤等。攻城時用梯子頂部的鐵鉤牢牢鉤住城緣,讓你想推都推不動。

而且有可能你壓根都碰不到這個梯子。以唐代雲梯為例,唐代的雲梯分為主梯和副梯,其中主梯是固定不動的而副梯可以上下移動,這種雲梯和現代消防使用的雲梯很像。士兵在使用它作戰時先將主梯推到城牆下再移動副梯,這樣士兵便可以爬梯而上了。

由於副梯上下調動方便,所以士兵可以很方便的控制雲梯頂端在城牆上的位置。而副梯一般只移動到垛口下方,讓守城士兵無法碰到。下面有些古代的大攻城武器,大家可以看下。

三弓床弩:

重弩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國的三弓床弩。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箭矢以堅硬的木頭為箭桿,以鐵片為翎,大小如同標槍,射程可達1000米以上,名副其實的大殺器,除了被廣泛用於野戰外,還可用於城市間的攻防戰。

雲梯:

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從宋代開始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可有效抵禦敵人從城牆上投下來的石塊弓箭等。

投石車:

投石車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它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槓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槓桿原理將石塊拋出。

衝車:

也叫“臨衝”或“對樓”是一種被裝甲起來的攻城塔,即以衝撞的力量破壞城牆、城門。這玩意說白了就是以硬碰硬,靠自身重量加速度撞擊土夯城牆和木質城門,往往在戰役快結束時使用。我國古代的衝車是有防護大,不是十幾個人抱著一個大柱子去撞城門。

巢車:

巢車又名樓車,主要作為古代攻城的戰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 (滑車),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開有12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

壕橋:

壕橋又被稱為“飛江”或“飛橋”,其實就是古人為了通過城外的壕溝或護城河等防禦性障礙,為攻城軍部隊所用的機動性便橋。在宋朝的時候,這種武器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壕橋被普遍裝上了輪子,做成車型,以便於機動作戰,大大提高了其攜帶的便利性。


小王子木有錢

你提的問題不對。


明知必死肯定不會衝的呀。


兩種情況:


1,士兵並不知道必死。


真正的登城攻堅死亡率極高,絕大多數參與登城強攻的士兵會撲街。攻堅戰的的勝敗往往具有戰略意義,可以決定整場戰爭走向,一場戰爭中不會有太多次的登城攻堅。因為這兩個原因,一個普通士兵經歷兩次或以上登城強攻的概率基本為零。


大家都是第一次,經驗上肯定差一點。


當然會有士兵在臨戰前點開手機,登錄悟空,提個問題,諸如登城用什麼姿勢比較帥,登上去之後要不要感謝CCAV之類的。


然後,大部分答主多半傻缺,回答無外乎登城當用梯子,登上城後應當與守軍談笑風生之類的坑爹答案。


畢竟答主們也就想裝個逼而已,他們更沒有登城戰的經驗,完全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


更加坑爹的是,腹黑的軍官們會偽裝成普通答主,給出許多真假難辨的答案,諸如戰神會庇護英勇登城的人,登城者刀槍不入,登城之後有重賞,英勇登城提拔做將軍之類的。


萌新的士兵們被撩撥的熱血沸騰,迫不及待。


等上了戰場,一看,臥槽,這就是個絞肉機啊。前有強敵憑據堅城,後有督戰隊磨刀霍霍,往前一步是刀山,後退一步是火海。您還能怎麼辦,大喊一聲,真主至大!錯了,並沒有真主,臺詞應當是,等死,死國可乎。賭一把吧,輸了投胎,贏了會所嫩模。


於是,高城堅壁之下,打成屍山血海。



2,登城並非必死。


危險的登城強攻極少發生在屏幕以外的地方。現實中的登城都是在絕對優勢下發動的補刀。


影視劇為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往往喜歡把攻城戰渲染的濃墨重彩,尤其偏愛登城強攻的橋段,攻守雙方打得有來有回,又是劍雨對射,又是雲梯鉤繩,守軍舉著沙包大的石頭砸人,一批又一批的敢死隊衝了上去,一個接著一個地撲街,後面的人繼續踩著屍體往上爬。


等一下,導演你這麼拍,觀眾會不會認為劇中的將領是個傻逼(和諧)。並不會,觀眾們都缺乏古代軍事的常識,本身就把影視劇當史實了,怎麼看得出破綻。


真實歷史上的攻城戰,很難出現這樣的登城強攻。


孫子兵法批評說,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之三,害莫大焉。這裡說的蟻附就是影視劇中喜歡錶現的強行登城,是被傳統兵法嚴重批評的。只有將領不勝其忿,完全失去理智,或是迫於局勢別無選擇,才會發動這樣的登城強攻。

此外,蒙古人橫掃世界時,常常逼迫俘虜作為敢死隊強行登城。

這都是特殊情況,並非攻城戰的常態。

在這些特殊情況中,將領無非是騙,誘,逼,三個法寶。騙就是告訴士兵有春哥護體,誘就是賞錢封官的承諾,逼就是督戰隊白森森的刀子。

孫子兵法明確說,將領對待士兵,應當愚之耳目,投之死地,使之鬥。

愚弄和欺騙士兵,讓他們去送死,這是將領的基本職責,也是將領能力的體現。是的,孫子兵法就是這麼黑暗。

這就回到了本答案的前半段。


真實的世界中,古代將領並非全是煞筆,也並不總是喪失理智,非要讓自己的士兵去送死。所以,攻城戰通常不會像影視劇裡面那樣打。

讓我們看一下絕大多數攻城戰是怎麼打的。


以春秋時代的楚宋之戰為例,楚軍攻擊宋都,圍城經年,楚軍竟然在周圍種田以維持後勤。宋國屈服,開城門投降。


著名的吳越爭霸中,越軍圍困吳國都城會稽十年之久(一說三年),最終迫使吳王夫差自殺。


明末,清軍入關,清軍擅長野戰,不擅長攻城,攻擊一座城池,往往是圍而不打,誘使明軍增援,然後伏擊增援的明軍,以此消耗明軍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圍城打援的戰術。


圍城才是攻城中的基本戰術。圍而不打,圍城打援,才是攻城戰中的常態。


圍城實在太單調了。拍個戰爭片,幾十萬大軍圍困孤城,守軍在城裡捱餓等死,進攻方圍在城外打撲克順便坐等守軍投降。我拍這個,你買票嗎?所以咱也不用責怪導演誤導大家。


等一下,並沒有打撲克。進攻方是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的。墨子一書中記載了許多攻守雙方的策略。這些策略多以工程建設為基礎。

例如,地道戰,進攻方會挖掘地道,挖到城牆底下,然後爬上來和守軍一起打撲克。哦,不,並沒有打撲克,也不會爬上來。挖地道是要把城牆的地基挖壞,讓城牆塌陷下去。

又比如,壘土為山,進攻方硬生生地用土方壘成一座山,這座山跟對方的城樓一樣高,甚至更高。然後,爬上去,打撲克給守軍看。謝謝,沒有撲克,是爬上起跟守軍對射,箭雨見過嗎,唆唆唆,暴力互懟。

最精彩的是攻城器械,近代以前的軍隊沒有成熟的火炮,但是投石機還是會搞。為了早日破城,進攻方會犧牲打撲克的時間,瘋狂架設以投石機為代表的各類器械。然後,呼地一下,一塊沙包那麼大的石頭砸在城樓上,箭樓被砸壞了。呼地又一下,一塊比沙包還大的石頭,直接越過城樓打壞城裡的民居。


這個過程曠日持久。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打了這麼久的撲克,總算把守軍磨了個半死。這個時候,城牆已經千瘡百孔,守軍傷病不起,居民餓殍遍地。


好了,你投降吧。啊?你不投降?好,那就請你看好我的表演!


年度大戲即將開幕!


進攻方糾集人馬,進行動員。這幫打撲克都打膩了的哥們終於要解脫了。

衝車,雲梯,強弓,勁弩,一應俱全。

接下來就是喜聞樂見的登城了。爬城,那是不會爬的,城牆都爛一地了。箭雨,那是沒有的,守軍都餓的拉不開弓了。


這才是正常情況下的登城。是進攻方把守軍磨了個半死之後,以絕對優勢臨門一腳,給對方補一刀。不存在守軍還能還手,更不可能還跟進攻方打個有來有回。

這樣的登城不會有許多生命危險。兄弟們不但不怕,反而爭先恐後,急著湧進城去,搶錢搶糧搶女人。打了幾年撲克,就等這一天。誰衝的慢了,誰傻逼!



下一題,進攻方到底打沒打撲克?


羅泉成15116880803

以前,第一個往城牆上爬的,叫“梯頭”。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決定一下,誰來做梯頭。

每次,梯頭產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樣。有時,有的人喝高了,大吼一聲——我來。那就是他了。第二天反悔也不行了。還有的時候,大家在那裡面面相覷的,都是自己的兄弟。環顧四周,這個是獨子,這個還有老父,這個哥哥弟弟都戰死了——那就我吧,明天我上。大家默默看著他,就像是在問他,“你想好了?”這時他點點頭。大家再給他滿上。當然,還有的時候,沒有人願意上。隊將隊長就點名,這次你先上,下次換人。有沒有下次,就沒有人知道了。

做剃頭都是有好處的。決定是你的時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幾串錢,先收下。可以先換點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沒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幾個上,都會死的,還沒有錢。

只有這個叫萇從簡的人,每次都要來賺這份錢。

他家裡,世代都是屠羊的。他說,幹一票梯頭,放以前得殺好幾個月的羊,一身的腥羶味,死了以後,下了地獄,牛頭馬面問起來,居然是殺他們兄弟的,指不定還會給你找什麼麻煩?不如爬城牆來得痛快。

專門做梯頭的人,也講技巧。爬沒幾步,就故意摔下去。翻個身,滾一滾,裝個死,一身土,就完事了。之後還會有人掉下來,躲在他們身下,剛好擋個箭。再有石頭落下來,也好有個肉墊。多好。城破了,就拍拍屁股爬起來,以勝利者的姿態走回去——我是梯頭。要是沒打贏,也沒事。等天黑了,沒人了,自己從屍體堵裡爬起來,篤悠悠走回去。

萇從簡這個人,和別人不一樣。戰鼓一敲,雲梯一靠,他就瘋狗一樣往上爬。他覺得自己能爬上去。爬了幾次,主將在後面遠遠一看——“這人誰呀!”於是他就出名了。從此,他就不爬扶梯了。

他在大帳前做護衛,是個小小步軍指揮使了。他的故事就開始了,《舊五代史》:

萇從簡,陳州人也。世以屠羊為業,力敵數人,善用槊。初事後唐莊宗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為梯頭 ,從簡多應募焉,莊宗為其勇,擢領帳前親衞兼步軍都指揮使。

在野武將

古來戰爭必定會伴隨流血犧牲。兩軍兵戎相見,敗方一定是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尤其是攻城之戰,場面更是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然而,曠日持久的攻城戰並未因此而停止,永遠都有第一批登上城牆的勇者,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跟當時的軍隊政策,領導和紀律緊密相關。

一、豐厚獎賞的誘惑

人人都有死亡恐懼之心,而且槍打出頭鳥,誰第一批踏上城牆便猶如一腳踏進了鬼門關,理所當然的,沒有人願意做一個必死無疑的炮灰。

於是,軍紀中有明文規定,第一批登城牆者,戰後無論生死,都會有豐厚財物作為報酬,少則幾十兩白銀,多則萬兩黃金,更有機會加官晉爵,從此平步青雲。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士兵們人為財死的特性便顯露出來,所以他們寧願冒著被弓箭射死,被火球燙死,被落石砸死的危險,也要第一批踏上那個斷送他們性命的城牆。

二、將軍帶頭衝鋒的鼓舞

古時戰場,將軍這個領頭羊非常關鍵,他幾乎決定了一場戰爭的成敗和士兵的生死。

攻城戰打響後,一旦將軍臨陣退縮,則士兵也一定一蹶不振,潰不成軍;若將軍意氣風發,則士氣大增。在將軍帶頭登上城牆的鼓舞下,士兵們也勇敢地爬上了城牆的梯子,與守城方打得熱火朝天,也根本沒空計較生死。他們跟著領導衝鋒陷陣,奮勇殺敵。

正因有了將軍在前帶頭,第一批士兵才有了登上城牆的決心和勇氣。

三、後有督戰軍的監視

一旦兩軍對壘,逃跑的下場只有一個,斬!因為軍隊後面有手拿大刀的督戰軍,專門用來對付那些臨陣脫逃的士兵的,一經發現,立刻成為他們的刀下亡魂。

登城牆戰死,還可能獲得賠償,福至家人;怕死逃生者,不僅被斬立決,還會揹負罵名,更令家人蒙羞。兩害取其輕,當然是寧願戰死沙場了。

所以,在戰死沙場和逃命致死中選擇,第一批登城牆的士兵們一定會聽從軍令,為破城而戰!

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登上至高無上的榮耀之位的將軍,必定是踩著無數犧牲的士兵的屍體踏上去的。也許,那些士兵也不想輕易死去,但是,他們也並非為個人而戰,而是為家人,為理想,為國家而戰。所以他們明知死路一條,還是選擇首當其衝。

正因為有他們為後來的士兵殺出一條血路,後人才看到了國家趨於和平的曙光,他們是戰場上的先驅,是真正的英雄!


有書共讀



軍隊無令而不行。所以敢死隊也好,先鋒軍也罷。你入了這個編隊,你就得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般而言,特別是冷兵器時代,做先鋒的,做敢6死隊的,得到獎賞和晉升的幾率也較大。畢竟這是拿命換的麼。

但是畢竟大家都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怕死。那麼如何克服恐懼呢?

第一,道義。聽起來很扯,但很現實。因為先鋒官絕逼不是一般人。他的號召力和凝聚力通常超過普通軍官。他萬事非衝在最前面,所以他的忽悠功夫則絕對了得。他要讓自己的手下絕對相信他們站在道義的一邊。對方也就是敵人時邪惡的。只有登上城樓,用自己的身體面對敵人的鋼刀長矛,給後面得弟兄爭取時間,才能贏得道義的勝利。朱文正守洪都的時候,有個人完美詮釋了什麼是道義的力量,他的名字叫張子明。



第二,榮譽。一個軍隊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重要得時候,這個軍隊就擁有了排除萬難戰勝一切的潛質了。說起來很容易,但實際做起來還是比較難的。畢竟每個人的覺悟都不一樣。在殘酷得戰爭面前,人性的弱點還是很容易暴露的。岳飛的岳家軍軍紀嚴明,這是一支擁有非常高榮譽的軍隊。金人云,“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第三,賞賜。金錢,飽飯,酒肉,美女,晉升等等諸如此類的賞賜。冷兵器的時代,讀書人當兵的很少,而且因為識字,做大頭兵的幾率不是很高,所以更多人覺悟達不到前兩條那麼高。所以來點物質獎勵,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這個太司空見慣了,直到熱兵器時代都有這種情況。李宗仁指揮徐州會戰的時候,勞軍時,一筐筐的銀元抬上陣地,發給敢死隊。敢死隊的軍人卻說,我要這個沒用了,因為我根本回不來了。但是我希望我們上去擋住了小鬼子子彈的時候,你們一定要衝上去打死小鬼子取得勝利。當在大義之下,當官的還在操作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套老辦法,而當兵的卻超出了低級趣味,為民族大義甘願赴死。



第四,督戰隊。好像說到重點了。沒錯,古時候很多當兵的命苦,不在於自己可能打不過敵人,被敵人砍了。而是你不往前衝,後面的自己人就可能砍了你的腦殼。這或許是在任何其他方式都無法奏效的情況下,最後一個辦法了吧!整個冷兵器時代,督戰隊都是標配般存在,一直延續到民國的國軍隊伍。蔣介石領導黃埔學生軍東征的時候。自己親自做過督戰隊,還斃掉一個企圖逃跑的士兵。



歷史證明了一點,最終取得勝利的都是那些靠著道義,靠著榮譽,靠著嚴明紀律的軍隊。只有這些軍隊裡的軍人才勇敢,才無所畏懼。而那些靠著金錢美色誘惑,靠著督戰隊再戰友背後舉著刀子逼著他們前進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是最終要失敗的!


炒米視角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主要靠人力。當劣勢方知道自己打不過時,就會退到城牆後方進行防禦,有了高大的城牆作掩護,敵方想要突破城牆毀滅敵軍獲得勝利可謂難上加難。所以城牆是很好的防禦系統。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方成千上萬的士兵向城牆發起進攻,必要時架起雲梯一批一批往上爬,無論城牆上方是射箭、擲石,還是扔火球,都有源源不斷的士兵往上衝。明知上去就是個死,為什麼士兵們還是前仆後繼、不惜犧牲地往前衝呢?

原因一:獲取功名

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就曾明確記載,在攻亭戰中,最先登上城牆的士兵可以獲得大夫之職,並賞賜田地,於是許多士兵不顧危險冒死往前衝,最後一日之內就攻佔了小亭。

當兵的往往都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如果貪生怕死,一輩子就是個兵,隨時可能戰死沙場,而如果足夠勇敢並能先登,就有機會名利雙收,獲得巨大的賞賜,這足以改變一個士兵的一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戰爭中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否活下來,所以不如拼死一搏賭一把,活下來就功成名就,死了家人也能得到一筆數目不小的撫卹金。

原因二:將軍起表率作用

戰爭時代,只有有勇有謀的人才有能力當將領,受到士兵的尊敬、愛戴,所以如果將領都能在最危險的時刻奮不顧身一往直前,他手下的士兵必定也不懦弱,也會跟著衝鋒。一個軍隊的士氣最重要的,在上戰場前鼓舞士氣,宣揚不怕死精神,士兵們到了戰場上也就火力爆棚了。

原因三:沒有退路

在戰場上,是有人專門在後方監督士兵有沒有臨陣脫逃的,一旦發現格殺勿論,所以士兵們如果想後退,就是死路一條,而且還會背上罵名。與其羞恥的死掉,不如孤注一擲往前衝,說不定還有功成名就的希望。


老照片

古代攻城時,第一批等城牆的士兵都是勇士,不是說所有的士兵都有登城牆的資格的,關於明知必死還要往上衝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軍法。我們都知道軍中無戲言,軍令如山等。這些話說的就是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軍人都是說一不二的。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這都是立軍之本,是每一個士兵必須要遵守的。那麼打仗的時候一旦確定是敢死隊,要第一批登牆的士兵,那麼即便上面是刀山火海也必須衝,這是軍令,對於逃跑的士兵不但自己要受懲罰甚至會連累家人,所以這是軍法,不是你想不衝就不衝的。古代對於逃跑的士兵都是當場殺死的。

2,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論那個年代,軍中都有嚴格的賞罰制度,如圖所示秦朝的二十級軍功制度,每一級別授田,住宅都有很大的差別。也就是說一旦你立了功,就可以徹底的改變命運。古代的官爵還是可以世襲的,對於大多數的平民來說改變命運的途徑比較單一,文的不行就只有武的了,誰會放棄一個改變自己甚至改變整個家族命運的機會呢?看過大秦帝國的應該知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店小二都想上戰場殺敵,領軍功翻身做主。活著回來的都是按你上戰場殺敵多少,俘虜多少,俘虜敵軍官職大小給你加官進爵,死去的士兵給家人經濟補貼,或者免稅負。在這樣的機會與榮耀面前能不心動嗎?

3,愛國情操。不管古代人現代人都有愛國情操的,當自己的國家受到外國侵略,侮辱時肯定是要奮起反抗的。為了防止被侵略,甚至亡國而發起的戰爭,每個士兵都懷著對自己國家的熱愛,與祖國共存亡的決心,所以即便是明知是一死還是要往前衝的。關係國家存亡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勇士,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就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千古名言。


投資觀

舉凡圍繞城的戰爭,必有攻方與守方;

清康熙朝以前,中原的人口還沒有很多。要很遠的地方才有一座城,大者十里八里,小者三里五里;幾千幾萬的百姓在城內居住、在市井買賣,農人樵夫牽牛荷鋤的去城門外種地砍柴、採榆種桑。城四面四門,圍著高高的城牆,城牆外有護城河,引了水來飲用和灌溉。城牆上有關隘,隘上有守兵,犯兵來時便關了四門以拒敵,另揀了圍兵少的城門放信史殺出城去求援。

古時守城是個苦差使,日日夜夜的不能停歇。白天四開城門放大家出去營生,還要查奸細、查偷盜、查私鹽;夜裡關了城門還要放信號燈,布觀察哨。和平時期還好,一旦外番犯邊、盜賊四起,則日夜嚴防死守,四門緊閉、放號拒敵。不論來者是兵是民、是匪是盜,一律拒之門外。犯兵來時,則軍民同上城牆、共御外敵,城破時財盡人亡,狼煙遍地;城未破援兵來時則外敵遁走、舉城盡歡。

攻城時講究的是團隊合作,前邊士兵登雲梯而上先斬守城之兵,後方士兵則輔以衝車、渡壕器具、攻城槌、投石車等攻城器具在遠端攻打以牽制守城兵卒;攻城時發起的第一波攻擊中,雙方都處在士氣正旺的時候。都想給對方以最有力、最致命的一擊。戰鬥的優勢多在守城一方,所以第一、二波登雲梯上城牆衝鋒的士兵往往死傷率是非常高的。士兵在登上雲梯接近城牆頂端之時大都會在守城軍民刀砍斧剁之下斃命,僥倖受傷未死的士兵墜落城下之後又會被城牆上投擲下來的巨石砸死,幾乎沒有能夠倖存下來的。

既然死亡率這麼高,為什麼這些士兵還要不顧一切、拼命地往上衝呢?難道他們都不怕死嗎?答案是否定的,再勇敢的壯士在面對死亡之時,也會露出怯意。那是人的本性使然,不是懦弱。士兵的勇敢原因在於三點:

其一、賞格;古時候從軍打仗都是義務性質,朝廷徵用士兵從軍的目的在於保家衛國、開闢疆土,成就功名霸業。士兵大多都是從青壯打到白頭,所以古代軍人多數都是終身職業。軍人打仗的目的很單純,為了升官發財。每有殺伐戰事,攻城方事先都會開出很高的賞格。賞格包括賞米糧錢銀和晉升官職,許多古代的將軍都是從做第一批攻城的“梯頭”開始做起的,攻城方往往會在戰鬥勝利後給率先衝上城頭、勇猛砍殺敵軍的士兵以重賞和晉升。漢高祖劉邦在攻打下邑時,周勃第一個登城,就因為先登,周勃被封為士大夫,開國後甚至當上了宰相,封妻廕子、無比榮耀。後來周勃的兒子周亞夫也成大業,輔佐漢室中興,成為一代名將。又比如狗屠樊噲,攻打濮陽和城陽的時候,都是他帶領隊伍先登,這讓他從一個屠夫變成了大將軍。

俗話說的好,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攻城掠地總要有大量傷亡,比較普通士兵,第一批登城牆死的士兵得到的撫卹金要比後登的士兵要多的多,戰鬥一旦打起來,沒有人知道自己能否活到最後,還不如盡情的賭一把,成了就功成名就,即便死了也能讓家人衣食無憂。

其二、將軍帶頭上陣,以力感召;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一定會由一位不怕死的將軍帶領。戰爭是你死我活的較量,勝則錦衣歸裡、死則埋骨他鄉;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不怕死才有可能保證你活著。將軍身先士卒、帶頭冒死攻城,士氣必然大振。氣貫長虹,說的就是這個士氣。

其三、督戰;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東方還是西方。打仗的時候都會有人在後面督戰,一旦發現有人想後退,就會直接被殺死以防止出現潰敗後果發生,前進雖然會死但還有可能建功立業,退後也會死,但什麼也不會得到,甚至還會事後追責。所以即使怕死也得向前衝鋒,如果你想耍小聰明倒地上裝死,那你只會死的更快。因為古時候打仗馬軍用的比較多,士兵倒地上裝死後,極有可能會被後面蜂擁上來的士兵和馬匹踩死。而且在那種激烈的戰鬥之中,士兵們看到朝昔相處的戰友們被敵人殺人,內心想到的只有儘量殺敵,對於生死可能早已經置之度外了。



徒步說史

不要被現代影視劇誤導,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難:特別是州縣城池,被攻下是常態,能守住才是奇蹟。攻城的野戰大軍,是國家的主力和野戰精銳,和守州縣的地方軍,在裝備、經驗、戰鬥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守方在沒有野戰部隊增援下,是很難守住城池的。明末孫傳庭在河南敗於李自成,退守潼關,以孫傳庭之能、潼關之險,李自成一戰即破;宗澤守開封、于謙守北京,依仗天時地利人和守住都城,成為千古名將典範(說明守城之難),三國演義雖然是部小說,但書中能守住城池的戰例也是鳳毛麟角吧?我們來看看守城難度:


  1. 古代一般州、縣的城牆也就2層樓高,僅約5、6米,遠不是影視中高達20多米的城牆(宋都城開封城牆高為13米)。明以前的城牆,多為夯土牆,大多年久失修,經常會發生下陷,甚至會在雨天坍塌,平時也就起個防賊防盜的作用。如唐安史之亂張巡守城,命人制造大量泥磚和泥漿,城破哪裡補哪裡,說明古代城牆質量不堪。明朝開始雖然有了磚制城牆,大大提高了城牆的高度和強度,由於威力巨大的火炮替代了投石機,實際更增加守城難度。

    這樣的夯土牆,可挖斷牆根造成坍塌。
  2. 絕大多數州、縣是沒有護城河的,攻城方可直抵城門,用衝車撞擊城門、城牆,古代城門是木製外蒙鐵皮,很難經受撞擊,木製城門也無法抵禦火箭齊射。 古代遊牧民族騎兵南下,攻城時下馬登梯,能輕易攻下大多數城池(用人梯,或製作簡易木梯、板車加大樹幹製作簡易衝車)。

    專門攻打城門的攻城錘。
  3. 州縣守城的武將,只是普通縣尉、校尉,和身經百戰的攻方大將去鬥智鬥勇,無疑以卵擊石。所以在歷史中,州縣在沒有野戰軍增援下守住城牆的,少而又少,一旦守住是守方出了了不起的名將、英雄,能名動天下(如楊延昭用水澆牆,結冰退敵)。
  4. 守備州縣的地方部隊數量很少,多為幾百上千,官兵大多沒有實戰經驗,守城臨時徵召的城市居民,不但缺乏紀律,甚至連護甲、武器都沒有。守軍體格和作戰能力,根本無法與身經百戰的野戰軍比,如明朝倭寇作亂,53個倭寇連續攻破20多座城池,殺傷守軍5千餘人,這53人居然一個沒死,古代州縣地方軍戰鬥力,可想而知。
    唐代石頭建成的城門與城牆。
  5. 守城最好的武器是弓箭,但對於古代州縣來說,弓箭手是稀缺的兵種,弓箭是極其昂貴的軍事物質,無法大量採購和儲存,失去弓箭的守城部隊,是無法形成對攻城方的威脅的,而攻方弓箭手能直抵城下,近距離射殺城牆守軍(野戰軍多的是神箭手)。
  6. 古代攻城前,攻方會先派使者招降,或恐嚇屠城、或承諾保全軍民、不更換城中官員,州、縣在大軍兵臨城下,而得不到援軍情況下(古代守城是有期限的,比如抵抗規定期限援軍未到,投降無責),大多是選擇投降。等到守方朝廷大軍來援,投降的州縣再次歸順,這種情況下,朝廷法不責眾,一般予以寬恕。

古代慘烈的攻城戰發生在都城和戰略要塞,這些城池有護城河、高牆、甕城、野戰軍,攻城方式與州縣完全不同,主戰場一定是在城下(爭奪戰場主動權):如北京西安襄陽這種戰略要地,守軍(包含野戰軍和平民參戰)往往需要10萬以上。在大城守城戰中,防守方不能全部部署在城內,主力需駐紮在城外,甚至分兵到離城較遠的山丘、水源紮營,與城池互為犄角,即使守方來了援軍,也是作為野戰力量駐紮城外。


大型拋石機。

城下守軍以壕溝、木柵、拒馬、護城河等作為防線,任務是防止敵軍和攻城設施靠近城門和城牆,城牆守軍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在這種戰法下,攻方被層層阻擊,很難找到薄弱環節,因為城外守軍在城牆火力掩護下可以快速機動,彌補薄弱地段,失利時可退回城內休整,更要命的是城牆外守軍能在攻方不利的情況下進行反擊、夜襲的,這種戰法叫“守險不守郫“,電影《聖女貞德》、《特洛伊》就體現了這種戰法,袁崇煥率關寧軍在北京城下大戰皇太極也是如此。


大型登城梯,突出部位不低於城牆高度。

所以古代守大城實際是野戰的延續,如果攻方已隔絕孤城外界聯繫、攻城錘開始撞擊城門、搭起雲梯爬牆頭的時候,那是到了絕境(守方無野戰力量),城破只是時間問題。

古代戰爭不會輕易攻擊大城市,攻擊方清楚,一旦攻擊大城市,有可能將已方優勢消耗在攻城戰中,只有關乎戰爭命運的戰略要地才會不惜代價攻打,如都城、長安、潼關、洛陽、襄陽、徐州、合肥等,劉秀守昆陽、哥叔翰守潼關、呂文煥守襄陽、王堅守釣魚城、 袁崇煥守北京、太平軍守安慶,都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守城大戰:


  1. 大城市攻堅前要先準備大型攻城器械(建造週期一般為2個月),如投石機、大型登城梯、大型雲梯、大型衝車等。如蒙古攻襄陽數十年不破,最後搬來阿拉伯攻城大炮最終破城。大城市攻堅特別慘烈,什麼手段都用:細作內應、挖地道、炸城牆根、撅開河流、用俘虜作前驅、切斷水源糧道等等。
  2. 攻城部隊是4面攻城,分幾批輪番發起攻擊,尋找城池防守薄弱點,一部分在城下等待,一旦有漏洞,全軍齊上,每個官兵都要參與,敢後退者殺無赦。一旦發起強攻,則通宵達旦,給防守方巨大的壓力。
  3. 古代軍中有連坐法,主官陣亡而部下逃回,一律處斬。攻城中主官帶頭衝鋒,手下士兵必須奮勇向前:前後都是死,不如拼一把。另外軍中會設督戰隊,主帥未下令收兵,攻城部隊不得後撤。
  4. 攻城的危險與野戰衝鋒陷陣無多大區別,但首先登城者獎勵特別大,主帥除了親自指揮外,還要登高觀察誰第一個登上城牆,是官兵建功立業的機會。攻方主帥還會根據情況,發佈攻城後全軍可以搶劫3天之類的獎賞,攻方會打了雞血一樣死戰。
古代幾乎沒有攻不下的城池,極端例外是釣魚城,屹立數十年不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古城牆,小編實地去看了家鄉(州城)古城牆,要登城而入不是太難,搭個人梯就上去了。(原創文章感謝點贊和關注,小編祝您2018大吉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