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王世融

第一,梯子不对。历史上真正的攻城战并不是这样的,没哪个将领傻缺到让士兵们拿修路灯的梯子去攻城,云梯确实是攻城时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真心不长成影视剧里那样,它是一种非常有设计感的技术装备。影视剧里那种梯子用来修路灯还差不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就是修路灯基本也不用那种梯子了。

第二,攻城的方式也不对。影视剧中两排士兵抬着一把直直的竹木梯组成一个方阵,无数个这样的方阵就对着城墙发起了冲锋。他们冲到城下搭上梯子就开始爬,最神奇的是居然真的就爬上去了…… 也许在西周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攻城,从春秋开始还有人这么搭着个普通的梯子就想攻城,基本可以鉴定为脑残了。



其实,在在攻城作战中用的都是这种吕公车,士兵们在塔楼上准备好,下边的士兵将吕公车推到城墙旁边,塔楼上的士兵直接跳到城墙上,根本不需要一步一步苦逼的往上爬。

再者,还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第一波或者说第一梯队的士兵就是送死的。其实不然,不论哪个国家的军队,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老兵,这些人都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可以对敌方队伍进行强有力的冲击,然后后续部队补充过来,第一梯队完成任务就可以撤出了。这些都是军队里的精华,将领们肯定不会让他们就这么报销了。如果让新兵蛋子去做领头军的话,队伍一下子就被冲击垮了,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

所以,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有资格第一个冲上战场,非身经百战的老兵不可。而且在以后的论功行赏中,第一批冲上去的士兵可以获得的奖赏也是极其丰厚的,很多普通士兵靠这个机会一战成名,得到将领赏识获得升迁。


青砚之

从古至今,人类历经无数大小的战争,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就是靠人力,可战争并不是直接鲁莽的去打,如果有一方认为打不过,就会退到城墙后面进行防御,一旦有城墙作为后盾,那一方的防御能力就会大增,进攻方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跨过城墙灭掉敌军,可攻城战是十分难打的,防守方有高大的城墙作为后盾,可以轻松防御,所以很多攻城战会打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

作为攻城的一方,在双方实力差距不大时,一般伤亡都是比较惨烈的。我们从电影电视可以看到,许多人都要冒着雷石滚木,被弓箭射,被开水烫.......的危险。特别是攻城的第一拨人,几乎是死路一条。 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是要往上冲呢?

1、利益诱惑

无论什么情况之下,为财而死者总是不缺的,战场也一样。攻城战相对于平地作战要难得多,不给予重赏又怎能激发战士们的斗志,所以历朝历代的都对攻城者有重赏的习惯。

《韩非子》中有这么一句话:“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无论在任何时候,敢第一个冲锋的士兵都必定会受到巨大的奖赏,这种赏赐不只是小恩小惠,而是能够改变一个士兵一生的人。

当年刘邦在攻打下邑时,周勃第一个登城被封为士大夫,开国后甚至当上了宰相。又比如樊哙,攻打濮阳和城阳的时候,都是他带领队伍先登,这让他从一个屠夫变成了大将军,后来甚至当上了左丞相。

所以只要能活着回国,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当兵的人大多都是穷苦百姓,苦哈哈的生活谁也不想过一生,所以还不如拼一把。成了就功成名就,即使死了也能让家人衣食无忧。

2、武力威慑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打仗都会有人在后面监督,俗称督战队。一旦他们发现有人想后退,就会直接杀死后退的人。例如二战的苏联的督战队,甚是生猛。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督战队便阻止了上万名试图无故后撤的部队,向惩戒营送了近千人,枪决了一百多号人。

所以说前进虽然会死但还有可能建功立业,退后也会死,但什么也不会得到,甚至还会背上骂名。所以那些怕死的人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向前冲锋,而且连装死也不可以,因为士兵数量很多,一旦倒下装死,多半都会踩死,而且在那种激烈的战斗之中,士兵们看到朝昔相处的战友们被敌人杀人,内心想到的只有尽量杀敌,对于死可能早已经忘了。

3、以身作则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如果一个将领能够在战场上以身作则,在战斗最艰难的时刻第一个冲锋,手下的士兵也会跟着冲锋。

所以但凡有作为的将领多半都会受到士兵们的爱戴或是敬畏,在最危险的时刻将军都不怕死,士兵也不会懦弱,而且一般在重大战役面前,将军都会在开战前给士兵们打鸡血,燃气士兵们的士气为战争做准备。

4、上级命令

被上级安排的,只有执行。古代士兵入军营的时候,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服从命令,如果不服从,轻则杖打几十大板,重则小命不保。若在开战时,士兵退缩不前,直接会被杀。若是假装战死呢,结果将会更惨,会被后面冲锋的战友活活踩死。

5、武器依托

电影电视中的守城士兵用火烧、用石头和木头砸、用热油浇、用弓箭射等各种方法御敌,就是不推那摇摇欲坠的登城梯子,让人十分着急。后来才发现古代战争攻城的梯子根本就不是电视上那种用来爬树的“水货”梯子。

在古代城池攻防战中人们使用的梯子并不是普通的梯子,而是一种构造较为复杂的战争器械。以云梯为例其下一般带有轮子可以由士兵推动在地面行驶,每个云梯配有防盾、绞车、抓钩等。攻城时用梯子顶部的铁钩牢牢钩住城缘,让你想推都推不动。

而且有可能你压根都碰不到这个梯子。以唐代云梯为例,唐代的云梯分为主梯和副梯,其中主梯是固定不动的而副梯可以上下移动,这种云梯和现代消防使用的云梯很像。士兵在使用它作战时先将主梯推到城墙下再移动副梯,这样士兵便可以爬梯而上了。

由于副梯上下调动方便,所以士兵可以很方便的控制云梯顶端在城墙上的位置。而副梯一般只移动到垛口下方,让守城士兵无法碰到。下面有些古代的大攻城武器,大家可以看下。

三弓床弩:

重弩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国的三弓床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大小如同标枪,射程可达1000米以上,名副其实的大杀器,除了被广泛用于野战外,还可用于城市间的攻防战。

云梯:

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从宋代开始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可有效抵御敌人从城墙上投下来的石块弓箭等。

投石车:

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战车的一种。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它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

冲车:

也叫“临冲”或“对楼”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即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城门。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以硬碰硬,靠自身重量加速度撞击土夯城墙和木质城门,往往在战役快结束时使用。我国古代的冲车是有防护大,不是十几个人抱着一个大柱子去撞城门。

巢车:

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为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

壕桥:

壕桥又被称为“飞江”或“飞桥”,其实就是古人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防御性障碍,为攻城军部队所用的机动性便桥。在宋朝的时候,这种武器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壕桥被普遍装上了轮子,做成车型,以便于机动作战,大大提高了其携带的便利性。


小王子木有钱

你提的问题不对。


明知必死肯定不会冲的呀。


两种情况:


1,士兵并不知道必死。


真正的登城攻坚死亡率极高,绝大多数参与登城强攻的士兵会扑街。攻坚战的的胜败往往具有战略意义,可以决定整场战争走向,一场战争中不会有太多次的登城攻坚。因为这两个原因,一个普通士兵经历两次或以上登城强攻的概率基本为零。


大家都是第一次,经验上肯定差一点。


当然会有士兵在临战前点开手机,登录悟空,提个问题,诸如登城用什么姿势比较帅,登上去之后要不要感谢CCAV之类的。


然后,大部分答主多半傻缺,回答无外乎登城当用梯子,登上城后应当与守军谈笑风生之类的坑爹答案。


毕竟答主们也就想装个逼而已,他们更没有登城战的经验,完全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更加坑爹的是,腹黑的军官们会伪装成普通答主,给出许多真假难辨的答案,诸如战神会庇护英勇登城的人,登城者刀枪不入,登城之后有重赏,英勇登城提拔做将军之类的。


萌新的士兵们被撩拨的热血沸腾,迫不及待。


等上了战场,一看,卧槽,这就是个绞肉机啊。前有强敌凭据坚城,后有督战队磨刀霍霍,往前一步是刀山,后退一步是火海。您还能怎么办,大喊一声,真主至大!错了,并没有真主,台词应当是,等死,死国可乎。赌一把吧,输了投胎,赢了会所嫩模。


于是,高城坚壁之下,打成尸山血海。



2,登城并非必死。


危险的登城强攻极少发生在屏幕以外的地方。现实中的登城都是在绝对优势下发动的补刀。


影视剧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往往喜欢把攻城战渲染的浓墨重彩,尤其偏爱登城强攻的桥段,攻守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又是剑雨对射,又是云梯钩绳,守军举着沙包大的石头砸人,一批又一批的敢死队冲了上去,一个接着一个地扑街,后面的人继续踩着尸体往上爬。


等一下,导演你这么拍,观众会不会认为剧中的将领是个傻逼(和谐)。并不会,观众们都缺乏古代军事的常识,本身就把影视剧当史实了,怎么看得出破绽。


真实历史上的攻城战,很难出现这样的登城强攻。


孙子兵法批评说,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之三,害莫大焉。这里说的蚁附就是影视剧中喜欢表现的强行登城,是被传统兵法严重批评的。只有将领不胜其忿,完全失去理智,或是迫于局势别无选择,才会发动这样的登城强攻。

此外,蒙古人横扫世界时,常常逼迫俘虏作为敢死队强行登城。

这都是特殊情况,并非攻城战的常态。

在这些特殊情况中,将领无非是骗,诱,逼,三个法宝。骗就是告诉士兵有春哥护体,诱就是赏钱封官的承诺,逼就是督战队白森森的刀子。

孙子兵法明确说,将领对待士兵,应当愚之耳目,投之死地,使之斗。

愚弄和欺骗士兵,让他们去送死,这是将领的基本职责,也是将领能力的体现。是的,孙子兵法就是这么黑暗。

这就回到了本答案的前半段。


真实的世界中,古代将领并非全是煞笔,也并不总是丧失理智,非要让自己的士兵去送死。所以,攻城战通常不会像影视剧里面那样打。

让我们看一下绝大多数攻城战是怎么打的。


以春秋时代的楚宋之战为例,楚军攻击宋都,围城经年,楚军竟然在周围种田以维持后勤。宋国屈服,开城门投降。


著名的吴越争霸中,越军围困吴国都城会稽十年之久(一说三年),最终迫使吴王夫差自杀。


明末,清军入关,清军擅长野战,不擅长攻城,攻击一座城池,往往是围而不打,诱使明军增援,然后伏击增援的明军,以此消耗明军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围城打援的战术。


围城才是攻城中的基本战术。围而不打,围城打援,才是攻城战中的常态。


围城实在太单调了。拍个战争片,几十万大军围困孤城,守军在城里挨饿等死,进攻方围在城外打扑克顺便坐等守军投降。我拍这个,你买票吗?所以咱也不用责怪导演误导大家。


等一下,并没有打扑克。进攻方是有许多事情可以做的。墨子一书中记载了许多攻守双方的策略。这些策略多以工程建设为基础。

例如,地道战,进攻方会挖掘地道,挖到城墙底下,然后爬上来和守军一起打扑克。哦,不,并没有打扑克,也不会爬上来。挖地道是要把城墙的地基挖坏,让城墙塌陷下去。

又比如,垒土为山,进攻方硬生生地用土方垒成一座山,这座山跟对方的城楼一样高,甚至更高。然后,爬上去,打扑克给守军看。谢谢,没有扑克,是爬上起跟守军对射,箭雨见过吗,唆唆唆,暴力互怼。

最精彩的是攻城器械,近代以前的军队没有成熟的火炮,但是投石机还是会搞。为了早日破城,进攻方会牺牲打扑克的时间,疯狂架设以投石机为代表的各类器械。然后,呼地一下,一块沙包那么大的石头砸在城楼上,箭楼被砸坏了。呼地又一下,一块比沙包还大的石头,直接越过城楼打坏城里的民居。


这个过程旷日持久。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打了这么久的扑克,总算把守军磨了个半死。这个时候,城墙已经千疮百孔,守军伤病不起,居民饿殍遍地。


好了,你投降吧。啊?你不投降?好,那就请你看好我的表演!


年度大戏即将开幕!


进攻方纠集人马,进行动员。这帮打扑克都打腻了的哥们终于要解脱了。

冲车,云梯,强弓,劲弩,一应俱全。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登城了。爬城,那是不会爬的,城墙都烂一地了。箭雨,那是没有的,守军都饿的拉不开弓了。


这才是正常情况下的登城。是进攻方把守军磨了个半死之后,以绝对优势临门一脚,给对方补一刀。不存在守军还能还手,更不可能还跟进攻方打个有来有回。

这样的登城不会有许多生命危险。兄弟们不但不怕,反而争先恐后,急着涌进城去,抢钱抢粮抢女人。打了几年扑克,就等这一天。谁冲的慢了,谁傻逼!



下一题,进攻方到底打没打扑克?


罗泉成15116880803

以前,第一个往城墙上爬的,叫“梯头”。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决定一下,谁来做梯头。

每次,梯头产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样。有时,有的人喝高了,大吼一声——我来。那就是他了。第二天反悔也不行了。还有的时候,大家在那里面面相觑的,都是自己的兄弟。环顾四周,这个是独子,这个还有老父,这个哥哥弟弟都战死了——那就我吧,明天我上。大家默默看着他,就像是在问他,“你想好了?”这时他点点头。大家再给他满上。当然,还有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上。队将队长就点名,这次你先上,下次换人。有没有下次,就没有人知道了。

做剃头都是有好处的。决定是你的时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几串钱,先收下。可以先换点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没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几个上,都会死的,还没有钱。

只有这个叫苌从简的人,每次都要来赚这份钱。

他家里,世代都是屠羊的。他说,干一票梯头,放以前得杀好几个月的羊,一身的腥膻味,死了以后,下了地狱,牛头马面问起来,居然是杀他们兄弟的,指不定还会给你找什么麻烦?不如爬城墙来得痛快。

专门做梯头的人,也讲技巧。爬没几步,就故意摔下去。翻个身,滚一滚,装个死,一身土,就完事了。之后还会有人掉下来,躲在他们身下,刚好挡个箭。再有石头落下来,也好有个肉垫。多好。城破了,就拍拍屁股爬起来,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回去——我是梯头。要是没打赢,也没事。等天黑了,没人了,自己从尸体堵里爬起来,笃悠悠走回去。

苌从简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战鼓一敲,云梯一靠,他就疯狗一样往上爬。他觉得自己能爬上去。爬了几次,主将在后面远远一看——“这人谁呀!”于是他就出名了。从此,他就不爬扶梯了。

他在大帐前做护卫,是个小小步军指挥使了。他的故事就开始了,《旧五代史》:

苌从简,陈州人也。世以屠羊为业,力敌数人,善用槊。初事后唐庄宗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为梯头 ,从简多应募焉,庄宗为其勇,擢领帐前亲衞兼步军都指挥使。

在野武將

古来战争必定会伴随流血牺牲。两军兵戎相见,败方一定是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尤其是攻城之战,场面更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然而,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并未因此而停止,永远都有第一批登上城墙的勇者,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跟当时的军队政策,领导和纪律紧密相关。

一、丰厚奖赏的诱惑

人人都有死亡恐惧之心,而且枪打出头鸟,谁第一批踏上城墙便犹如一脚踏进了鬼门关,理所当然的,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必死无疑的炮灰。

于是,军纪中有明文规定,第一批登城墙者,战后无论生死,都会有丰厚财物作为报酬,少则几十两白银,多则万两黄金,更有机会加官晋爵,从此平步青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士兵们人为财死的特性便显露出来,所以他们宁愿冒着被弓箭射死,被火球烫死,被落石砸死的危险,也要第一批踏上那个断送他们性命的城墙。

二、将军带头冲锋的鼓舞

古时战场,将军这个领头羊非常关键,他几乎决定了一场战争的成败和士兵的生死。

攻城战打响后,一旦将军临阵退缩,则士兵也一定一蹶不振,溃不成军;若将军意气风发,则士气大增。在将军带头登上城墙的鼓舞下,士兵们也勇敢地爬上了城墙的梯子,与守城方打得热火朝天,也根本没空计较生死。他们跟着领导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正因有了将军在前带头,第一批士兵才有了登上城墙的决心和勇气。

三、后有督战军的监视

一旦两军对垒,逃跑的下场只有一个,斩!因为军队后面有手拿大刀的督战军,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的,一经发现,立刻成为他们的刀下亡魂。

登城墙战死,还可能获得赔偿,福至家人;怕死逃生者,不仅被斩立决,还会背负骂名,更令家人蒙羞。两害取其轻,当然是宁愿战死沙场了。

所以,在战死沙场和逃命致死中选择,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们一定会听从军令,为破城而战!

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登上至高无上的荣耀之位的将军,必定是踩着无数牺牲的士兵的尸体踏上去的。也许,那些士兵也不想轻易死去,但是,他们也并非为个人而战,而是为家人,为理想,为国家而战。所以他们明知死路一条,还是选择首当其冲。

正因为有他们为后来的士兵杀出一条血路,后人才看到了国家趋于和平的曙光,他们是战场上的先驱,是真正的英雄!


有书共读



军队无令而不行。所以敢死队也好,先锋军也罢。你入了这个编队,你就得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般而言,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做先锋的,做敢6死队的,得到奖赏和晋升的几率也较大。毕竟这是拿命换的么。

但是毕竟大家都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怕死。那么如何克服恐惧呢?

第一,道义。听起来很扯,但很现实。因为先锋官绝逼不是一般人。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常超过普通军官。他万事非冲在最前面,所以他的忽悠功夫则绝对了得。他要让自己的手下绝对相信他们站在道义的一边。对方也就是敌人时邪恶的。只有登上城楼,用自己的身体面对敌人的钢刀长矛,给后面得弟兄争取时间,才能赢得道义的胜利。朱文正守洪都的时候,有个人完美诠释了什么是道义的力量,他的名字叫张子明。



第二,荣誉。一个军队把荣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得时候,这个军队就拥有了排除万难战胜一切的潜质了。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毕竟每个人的觉悟都不一样。在残酷得战争面前,人性的弱点还是很容易暴露的。岳飞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这是一支拥有非常高荣誉的军队。金人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第三,赏赐。金钱,饱饭,酒肉,美女,晋升等等诸如此类的赏赐。冷兵器的时代,读书人当兵的很少,而且因为识字,做大头兵的几率不是很高,所以更多人觉悟达不到前两条那么高。所以来点物质奖励,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个太司空见惯了,直到热兵器时代都有这种情况。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的时候,劳军时,一筐筐的银元抬上阵地,发给敢死队。敢死队的军人却说,我要这个没用了,因为我根本回不来了。但是我希望我们上去挡住了小鬼子子弹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冲上去打死小鬼子取得胜利。当在大义之下,当官的还在操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套老办法,而当兵的却超出了低级趣味,为民族大义甘愿赴死。



第四,督战队。好像说到重点了。没错,古时候很多当兵的命苦,不在于自己可能打不过敌人,被敌人砍了。而是你不往前冲,后面的自己人就可能砍了你的脑壳。这或许是在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奏效的情况下,最后一个办法了吧!整个冷兵器时代,督战队都是标配般存在,一直延续到民国的国军队伍。蒋介石领导黄埔学生军东征的时候。自己亲自做过督战队,还毙掉一个企图逃跑的士兵。



历史证明了一点,最终取得胜利的都是那些靠着道义,靠着荣誉,靠着严明纪律的军队。只有这些军队里的军人才勇敢,才无所畏惧。而那些靠着金钱美色诱惑,靠着督战队再战友背后举着刀子逼着他们前进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是最终要失败的!


炒米视角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靠人力。当劣势方知道自己打不过时,就会退到城墙后方进行防御,有了高大的城墙作掩护,敌方想要突破城墙毁灭敌军获得胜利可谓难上加难。所以城墙是很好的防御系统。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方成千上万的士兵向城墙发起进攻,必要时架起云梯一批一批往上爬,无论城墙上方是射箭、掷石,还是扔火球,都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往上冲。明知上去就是个死,为什么士兵们还是前仆后继、不惜牺牲地往前冲呢?

原因一:获取功名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曾明确记载,在攻亭战中,最先登上城墙的士兵可以获得大夫之职,并赏赐田地,于是许多士兵不顾危险冒死往前冲,最后一日之内就攻占了小亭。

当兵的往往都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如果贪生怕死,一辈子就是个兵,随时可能战死沙场,而如果足够勇敢并能先登,就有机会名利双收,获得巨大的赏赐,这足以改变一个士兵的一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否活下来,所以不如拼死一搏赌一把,活下来就功成名就,死了家人也能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抚恤金。

原因二:将军起表率作用

战争时代,只有有勇有谋的人才有能力当将领,受到士兵的尊敬、爱戴,所以如果将领都能在最危险的时刻奋不顾身一往直前,他手下的士兵必定也不懦弱,也会跟着冲锋。一个军队的士气最重要的,在上战场前鼓舞士气,宣扬不怕死精神,士兵们到了战场上也就火力爆棚了。

原因三:没有退路

在战场上,是有人专门在后方监督士兵有没有临阵脱逃的,一旦发现格杀勿论,所以士兵们如果想后退,就是死路一条,而且还会背上骂名。与其羞耻的死掉,不如孤注一掷往前冲,说不定还有功成名就的希望。


老照片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等城墙的士兵都是勇士,不是说所有的士兵都有登城墙的资格的,关于明知必死还要往上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军法。我们都知道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等。这些话说的就是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军人都是说一不二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这都是立军之本,是每一个士兵必须要遵守的。那么打仗的时候一旦确定是敢死队,要第一批登墙的士兵,那么即便上面是刀山火海也必须冲,这是军令,对于逃跑的士兵不但自己要受惩罚甚至会连累家人,所以这是军法,不是你想不冲就不冲的。古代对于逃跑的士兵都是当场杀死的。

2,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论那个年代,军中都有严格的赏罚制度,如图所示秦朝的二十级军功制度,每一级别授田,住宅都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一旦你立了功,就可以彻底的改变命运。古代的官爵还是可以世袭的,对于大多数的平民来说改变命运的途径比较单一,文的不行就只有武的了,谁会放弃一个改变自己甚至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呢?看过大秦帝国的应该知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店小二都想上战场杀敌,领军功翻身做主。活着回来的都是按你上战场杀敌多少,俘虏多少,俘虏敌军官职大小给你加官进爵,死去的士兵给家人经济补贴,或者免税负。在这样的机会与荣耀面前能不心动吗?

3,爱国情操。不管古代人现代人都有爱国情操的,当自己的国家受到外国侵略,侮辱时肯定是要奋起反抗的。为了防止被侵略,甚至亡国而发起的战争,每个士兵都怀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即便是明知是一死还是要往前冲的。关系国家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勇士,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就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千古名言。


投资观

举凡围绕城的战争,必有攻方与守方;

清康熙朝以前,中原的人口还没有很多。要很远的地方才有一座城,大者十里八里,小者三里五里;几千几万的百姓在城内居住、在市井买卖,农人樵夫牵牛荷锄的去城门外种地砍柴、采榆种桑。城四面四门,围着高高的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引了水来饮用和灌溉。城墙上有关隘,隘上有守兵,犯兵来时便关了四门以拒敌,另拣了围兵少的城门放信史杀出城去求援。

古时守城是个苦差使,日日夜夜的不能停歇。白天四开城门放大家出去营生,还要查奸细、查偷盗、查私盐;夜里关了城门还要放信号灯,布观察哨。和平时期还好,一旦外番犯边、盗贼四起,则日夜严防死守,四门紧闭、放号拒敌。不论来者是兵是民、是匪是盗,一律拒之门外。犯兵来时,则军民同上城墙、共御外敌,城破时财尽人亡,狼烟遍地;城未破援兵来时则外敌遁走、举城尽欢。

攻城时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前边士兵登云梯而上先斩守城之兵,后方士兵则辅以冲车、渡壕器具、攻城槌、投石车等攻城器具在远端攻打以牵制守城兵卒;攻城时发起的第一波攻击中,双方都处在士气正旺的时候。都想给对方以最有力、最致命的一击。战斗的优势多在守城一方,所以第一、二波登云梯上城墙冲锋的士兵往往死伤率是非常高的。士兵在登上云梯接近城墙顶端之时大都会在守城军民刀砍斧剁之下毙命,侥幸受伤未死的士兵坠落城下之后又会被城墙上投掷下来的巨石砸死,几乎没有能够幸存下来的。

既然死亡率这么高,为什么这些士兵还要不顾一切、拼命地往上冲呢?难道他们都不怕死吗?答案是否定的,再勇敢的壮士在面对死亡之时,也会露出怯意。那是人的本性使然,不是懦弱。士兵的勇敢原因在于三点:

其一、赏格;古时候从军打仗都是义务性质,朝廷征用士兵从军的目的在于保家卫国、开辟疆土,成就功名霸业。士兵大多都是从青壮打到白头,所以古代军人多数都是终身职业。军人打仗的目的很单纯,为了升官发财。每有杀伐战事,攻城方事先都会开出很高的赏格。赏格包括赏米粮钱银和晋升官职,许多古代的将军都是从做第一批攻城的“梯头”开始做起的,攻城方往往会在战斗胜利后给率先冲上城头、勇猛砍杀敌军的士兵以重赏和晋升。汉高祖刘邦在攻打下邑时,周勃第一个登城,就因为先登,周勃被封为士大夫,开国后甚至当上了宰相,封妻荫子、无比荣耀。后来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也成大业,辅佐汉室中兴,成为一代名将。又比如狗屠樊哙,攻打濮阳和城阳的时候,都是他带领队伍先登,这让他从一个屠夫变成了大将军。

俗话说的好,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攻城掠地总要有大量伤亡,比较普通士兵,第一批登城墙死的士兵得到的抚恤金要比后登的士兵要多的多,战斗一旦打起来,没有人知道自己能否活到最后,还不如尽情的赌一把,成了就功成名就,即便死了也能让家人衣食无忧。

其二、将军带头上阵,以力感召;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一定会由一位不怕死的将军带领。战争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胜则锦衣归里、死则埋骨他乡;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怕死才有可能保证你活着。将军身先士卒、带头冒死攻城,士气必然大振。气贯长虹,说的就是这个士气。

其三、督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打仗的时候都会有人在后面督战,一旦发现有人想后退,就会直接被杀死以防止出现溃败后果发生,前进虽然会死但还有可能建功立业,退后也会死,但什么也不会得到,甚至还会事后追责。所以即使怕死也得向前冲锋,如果你想耍小聪明倒地上装死,那你只会死的更快。因为古时候打仗马军用的比较多,士兵倒地上装死后,极有可能会被后面蜂拥上来的士兵和马匹踩死。而且在那种激烈的战斗之中,士兵们看到朝昔相处的战友们被敌人杀人,内心想到的只有尽量杀敌,对于生死可能早已经置之度外了。



徒步说史

不要被现代影视剧误导,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难:特别是州县城池,被攻下是常态,能守住才是奇迹。攻城的野战大军,是国家的主力和野战精锐,和守州县的地方军,在装备、经验、战斗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守方在没有野战部队增援下,是很难守住城池的。明末孙传庭在河南败于李自成,退守潼关,以孙传庭之能、潼关之险,李自成一战即破;宗泽守开封、于谦守北京,依仗天时地利人和守住都城,成为千古名将典范(说明守城之难),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书中能守住城池的战例也是凤毛麟角吧?我们来看看守城难度:


  1. 古代一般州、县的城墙也就2层楼高,仅约5、6米,远不是影视中高达20多米的城墙(宋都城开封城墙高为13米)。明以前的城墙,多为夯土墙,大多年久失修,经常会发生下陷,甚至会在雨天坍塌,平时也就起个防贼防盗的作用。如唐安史之乱张巡守城,命人制造大量泥砖和泥浆,城破哪里补哪里,说明古代城墙质量不堪。明朝开始虽然有了砖制城墙,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高度和强度,由于威力巨大的火炮替代了投石机,实际更增加守城难度。

    这样的夯土墙,可挖断墙根造成坍塌。
  2. 绝大多数州、县是没有护城河的,攻城方可直抵城门,用冲车撞击城门、城墙,古代城门是木制外蒙铁皮,很难经受撞击,木制城门也无法抵御火箭齐射。 古代游牧民族骑兵南下,攻城时下马登梯,能轻易攻下大多数城池(用人梯,或制作简易木梯、板车加大树干制作简易冲车)。

    专门攻打城门的攻城锤。
  3. 州县守城的武将,只是普通县尉、校尉,和身经百战的攻方大将去斗智斗勇,无疑以卵击石。所以在历史中,州县在没有野战军增援下守住城墙的,少而又少,一旦守住是守方出了了不起的名将、英雄,能名动天下(如杨延昭用水浇墙,结冰退敌)。
  4. 守备州县的地方部队数量很少,多为几百上千,官兵大多没有实战经验,守城临时征召的城市居民,不但缺乏纪律,甚至连护甲、武器都没有。守军体格和作战能力,根本无法与身经百战的野战军比,如明朝倭寇作乱,53个倭寇连续攻破20多座城池,杀伤守军5千余人,这53人居然一个没死,古代州县地方军战斗力,可想而知。
    唐代石头建成的城门与城墙。
  5. 守城最好的武器是弓箭,但对于古代州县来说,弓箭手是稀缺的兵种,弓箭是极其昂贵的军事物质,无法大量采购和储存,失去弓箭的守城部队,是无法形成对攻城方的威胁的,而攻方弓箭手能直抵城下,近距离射杀城墙守军(野战军多的是神箭手)。
  6. 古代攻城前,攻方会先派使者招降,或恐吓屠城、或承诺保全军民、不更换城中官员,州、县在大军兵临城下,而得不到援军情况下(古代守城是有期限的,比如抵抗规定期限援军未到,投降无责),大多是选择投降。等到守方朝廷大军来援,投降的州县再次归顺,这种情况下,朝廷法不责众,一般予以宽恕。

古代惨烈的攻城战发生在都城和战略要塞,这些城池有护城河、高墙、瓮城、野战军,攻城方式与州县完全不同,主战场一定是在城下(争夺战场主动权):如北京西安襄阳这种战略要地,守军(包含野战军和平民参战)往往需要10万以上。在大城守城战中,防守方不能全部部署在城内,主力需驻扎在城外,甚至分兵到离城较远的山丘、水源扎营,与城池互为犄角,即使守方来了援军,也是作为野战力量驻扎城外。


大型抛石机。

城下守军以壕沟、木栅、拒马、护城河等作为防线,任务是防止敌军和攻城设施靠近城门和城墙,城墙守军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在这种战法下,攻方被层层阻击,很难找到薄弱环节,因为城外守军在城墙火力掩护下可以快速机动,弥补薄弱地段,失利时可退回城内休整,更要命的是城墙外守军能在攻方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反击、夜袭的,这种战法叫“守险不守郫“,电影《圣女贞德》、《特洛伊》就体现了这种战法,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也是如此。


大型登城梯,突出部位不低于城墙高度。

所以古代守大城实际是野战的延续,如果攻方已隔绝孤城外界联系、攻城锤开始撞击城门、搭起云梯爬墙头的时候,那是到了绝境(守方无野战力量),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古代战争不会轻易攻击大城市,攻击方清楚,一旦攻击大城市,有可能将已方优势消耗在攻城战中,只有关乎战争命运的战略要地才会不惜代价攻打,如都城、长安、潼关、洛阳、襄阳、徐州、合肥等,刘秀守昆阳、哥叔翰守潼关、吕文焕守襄阳、王坚守钓鱼城、 袁崇焕守北京、太平军守安庆,都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守城大战:


  1. 大城市攻坚前要先准备大型攻城器械(建造周期一般为2个月),如投石机、大型登城梯、大型云梯、大型冲车等。如蒙古攻襄阳数十年不破,最后搬来阿拉伯攻城大炮最终破城。大城市攻坚特别惨烈,什么手段都用:细作内应、挖地道、炸城墙根、撅开河流、用俘虏作前驱、切断水源粮道等等。
  2. 攻城部队是4面攻城,分几批轮番发起攻击,寻找城池防守薄弱点,一部分在城下等待,一旦有漏洞,全军齐上,每个官兵都要参与,敢后退者杀无赦。一旦发起强攻,则通宵达旦,给防守方巨大的压力。
  3. 古代军中有连坐法,主官阵亡而部下逃回,一律处斩。攻城中主官带头冲锋,手下士兵必须奋勇向前:前后都是死,不如拼一把。另外军中会设督战队,主帅未下令收兵,攻城部队不得后撤。
  4. 攻城的危险与野战冲锋陷阵无多大区别,但首先登城者奖励特别大,主帅除了亲自指挥外,还要登高观察谁第一个登上城墙,是官兵建功立业的机会。攻方主帅还会根据情况,发布攻城后全军可以抢劫3天之类的奖赏,攻方会打了鸡血一样死战。
古代几乎没有攻不下的城池,极端例外是钓鱼城,屹立数十年不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古城墙,小编实地去看了家乡(州城)古城墙,要登城而入不是太难,搭个人梯就上去了。(原创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小编祝您2018大吉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