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難,做男人難,做中國媽媽眼裡的好男人更難!

做人難,做男人難,做中國媽媽眼裡的好男人更難!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張愛玲《半生緣》

對於很多中國家庭,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而言,男人的角色往往是下面這樣的:

對下屬

“大家提出的問題我會盡量解決”

對上級

“目前的問題正在緊急處理,公司的大規劃不會耽誤,目前季度的目標全力完成中”

對父母

“爸媽你們還缺什麼,我下次一定帶過來,工作忙你們多注意身體,隨時聯繫我”

對妻子

“上學的學區房問題你別擔心,我來弄,總會有辦法”

對孩子

“學校組織的夏令營你報名吧,錢不是問題,你好好學習爸爸都支持你”

對朋友

“兄弟有啥需要幫忙的隨時開口,一定全力以赴”

躺在床上整夜不想睡也不能耽誤第二天的事情,不能流露疲憊;

喝紅了眼睛,把酒當水,也不能露出一絲脆弱。

蔡康永說:越早進入中年,人生的緊迫感就越強。

這種緊迫感讓這些男人有苦不會講,也無法講出口,再大的挫折也讓別人一概不知。

最大的發洩,也許就是停在小區樓下的車裡一個人默默的發呆,和深夜妻兒老小都睡了後,沉默呆滯的神情和一缸菸頭。

一、中國註定少有“好爸爸”

對於一箇中年男人,父親僅僅是他身兼的眾多角色之一,而這個角色卻被吐槽的最狠。

就好比你可以用“工作忙,工作特別累”應付一切,應付妻子的要求,應付父母的召見,應付應酬和酒局,應付其他不想接受的工作。

但是你很難用這句話去應付你的孩子,如果你並不忙併不累,那麼你會覺得虧對了孩子,如果你真的工作忙也真的很累,從而導致你忽略了孩子,那麼你會更加感到愧對孩子。

而這些中年爸爸除了要對工作焦慮,對父母焦慮,對婚姻焦慮,對房貸焦慮以外,更多了一份對孩子焦慮。

而中年的可怕不只是增多了焦慮,更關鍵的在於這個年齡也恰恰是事業的分水嶺。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

這麼多中年男人不可能都一個賽一個優秀,他們身上也註定存在著跟我們一樣的缺點。

他們也會懶惰,他們也會不那麼熱愛學習,他們也會貪玩,他們也會難以堅持,但事業的分水嶺可怕之處就在於此,過往的積累不光不會給你更多優勢,你家庭的現實情況反而會成為累贅。

事業的瓶頸期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對於很多中年男人,辦公桌對面的小年輕可能分分鐘就要取代他。

2017年華為辭退一批34歲員工的傳聞在社會上引發了不小的影響。

“準確來說,華為目前要裁掉的、清退的,是34歲以上、主要在中國的運營維護人員,因為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會被自動化軟件取代。”這與華為員工劉頌給出的裁員範圍非常吻合。

據很多華為員工說,雖無明確裁員令,但很多舉動已讓他們感覺公司正有意清退一批34歲以上員工。

比如林琳的一位前同事,40歲左右,不是特別高的職位,沒有海外經驗,這次就被要求去海外。在很多人看來,這相當於變相裁員。

“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他其實不願去,在華為做了10年時間,剛有了二胎,小孩子非常小。”林琳說。“有些同事在非洲,遇到搶劫時常發生,有的在中東待了六七年,聽著炮火聲入睡。”

很多人已清楚自己的命運,一個在華為已經工作了9年以上的同事突然告訴林琳明年不打算續約了,他雖同意在這個年紀被調去海外,但他明白結局依然不會再在他這個年紀發生逆轉。

“因為他自己本身業務能力不是很強的……他就是待的時間久。他經常也自己感慨就是說,像他們這種人其實到外面,就是到了社會上又沒有什麼一技之長,又沒有什麼專業能力,說白了就是廢人一個。”林琳說。

是的,你對面的小年輕具備著很多你無法具備的優勢:

他可以不追求現在的薪資,瘋狂工作為了明天,你可以嗎?

他可以沒日沒夜的加班,甚至睡在公司,你可以嗎?

他可以積極面對新事物,週中晚上週末全天學習,你可以嗎?

不追求薪資你一家子的日子怎麼過?

沒日沒夜的加班你的婚姻和你的孩子怎麼辦?

對於茫茫多的普通家庭,哪兒可能有那麼多的CEO和老闆當孩子的爸爸,誰都是在這紛繁的生活和鬧心的工作夾縫中求生存的,單純一份讓全家人生活更好的工作已經不容易維持,想當個“好爸爸”真的太難了。

二、觀念與思維的差異,困境與不理解

1.迂腐的傳統觀念

就算在科技發展到如此地步的今天,就算是在一線城市,一大部分的父親還是完美的繼承了“老祖宗”傳下來的“為人父之道”,但他們沒有學到精髓,只學到了一個皮毛——沒構建起父親的威嚴,絕對不在細節和小事兒上教育,但完美的構成了“喪偶式”教育。

翻譯過來就是懶得管細節,大面兒也是根據自己心情管,跟孩子的交流溝通都看心情和臨時規劃,大部分時間存在等於不存在。

而很多父親對此津津樂道,很難溝通,美其名曰“父愛如山”,但這座山真的是如同傳說一般,就沒人見過。

但上面這類人群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父親尤其是80後的父親,對待教育的態度還是沒有大問題的,也想做好,但不可能像媽媽那般細膩,而在配合的時候,就產生了很多問題。

2.父母思維的根本差異

網友一直津津樂道的一個主題就是“讓爸爸養孩子是一種什麼體驗”,大量的網絡素材確實也讓人足夠擔心——

似乎真的把孩子交給爸爸照顧,這孩子確實會面臨一些成長的“磨難”。

父親在照顧人這件事兒上確實沒有天賦,心思細膩的男性本身就是少數中的少數,總給人一種“餵飯能給孩子噎死,喂水能給孩子嗆死,出去玩能把孩子丟了”的錯覺。

這方面也難怪媽媽們吐槽爸爸們,但吐槽歸吐槽,小石頭髮現很多家庭的問題就出現在夫妻彼此無法正視對方的優缺點,反而互相埋怨。

有這樣一個案例:每次下班回來都看到妻子和13歲的兒子為了寫作業的事情搞來搞去,妻子管不住兒子的時候,對他說,管管你的兒子。

可是,當他去管的時候,妻子又覺得他簡單粗暴,數落他。“你不會和他好好說啊!你喉嚨那麼響幹嘛?”然後,夫妻之間發生爭吵。

而媽媽也並不是萬能的,很多母親只會“講道理”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就是嘮叨,講道理講不過,不耐煩了,就變成了情緒化嘮叨,也就是抱怨,到了關鍵時刻,還控制不住自己心疼孩子。

結果孩子越管問題越多,爸爸想幫忙吧,還總在一邊指揮,最後沒人管孩子了,夫妻吵得各種歡。

本來應該互相配合,最後變成了互相埋怨,嚴重的都有為此離婚的。

3.困境與不理解

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首先媽媽們總是看到爸爸們的缺點,無限放大。爸爸們也不會多配合和理解媽媽的難處,不做什麼還總指揮,互相的不理解導致了最終的困境,留下一個一臉懵逼的孩子。

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家公司的高層天天吵架,方向都無法確定,你讓員工怎麼給你們幹活?

三、“好爸爸”的標準是誰定的?

這個問題其實很犀利,也很切中要害了,我們似乎不得不承認,“好爸爸”的標準,大部分時間是媽媽定的。

我們思考思考場景,什麼時候會有人誇一個男人是個好爸爸?

“我老公就週末給我們做頓飯,平時也不做。”

“天哪,你老公還能給你們做飯,簡直是上輩子修來的。”

旁邊豆媽沒好意思說話,她老公天天早上給家裡做早餐,擔心說了會尬聊。

“孩子上學愁死我們了,我老公就能買得起海淀學區房,西城的根本夠不上。”

“你知足吧,你老公那麼能賺錢,人家正事兒多,我老公真是我都懶得跟他講了,只能掛靠四老了。”

旁邊新新媽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不接這個話題,她老公連北京戶口都沒有。

“兄弟們,我跟你們講,教育孩子這事兒你們得學我,我兒子我平時根本不管,我只要一瞪眼,立刻不敢給我搞事情,這叫威嚴,當爸爸你必須得有威嚴。”

“你們可別聽他的,平時他都不管孩子,都是我管。”媽媽趕緊接了一句。

“你們別聽孩子媽媽的,父親必須就是這樣的,細節的問題你交給孩子媽媽。”

周圍的幾個年輕爸爸彷彿找到了救命稻草,理直氣壯的可以不管細節了。

這種例子太真實太多了,真是說不下去了,感覺十幾個甄嬛已經附體小石頭了。

是不是特別熟悉?是不是“好爸爸”的標準其實都是這麼“隨口一比”比出來的?

我們要真把大家的槽點彙總下,“好爸爸”大概是這樣的:

能賺錢,還能hold住全宇宙的學區房;

會做飯,還能carry住各種家務不叫累;

懂溝通,左邊聊得明白孩子,右邊搞得定老婆;

能教育,能在媽媽搞不定的時候完美接手,孩子還要各種配合。

真的彙總完,你會發現,可能馬雲馬化騰都不一定能做到吧......

而且很多媽媽還經常掛在嘴邊這樣的開場白——“我的要求其實特別簡單”。

你聽聽,這話是不是特別熟悉?比如跟技術說“我的需求其實特別簡單”,跟設計說“我的設計其實特別簡單”,這麼溝通的結果可想而知。

四、是時候關心下爸爸們了

世衛組織調查報告曾顯示,男性自殺的可能性是女性的近兩倍。近年來,關注男性心理健康的項目越來越多,經濟發展附帶的社會壓力從來沒減弱過,那個全家都依靠的男人,真的很需要你們真實的關心。

不要總說他不願意溝通,他不解風情,他不主動說。這個社會給男性的壓力當中就存在一個封口的動作,他說不出,但真的很希望你們體會到,哪怕體會不到的時候,多一些原諒。

而在教育中,父親的角色很需要母親去幫忙建立,在當代中國,對於大部分家庭,顯然媽媽是教育中的主角,但獨角戲並不是大家最好的選擇,也對孩子不好,帶上爸爸,好好溝通,或許更好。

而中年爸爸們的危機不只是教育和工作,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年人血脂異常和超重肥胖的檢出率與老年人差不多,再加上中年男性的吸菸率遠高於老年,中年人面臨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家庭負擔,另外還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中風”患者中一半多都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

“年紀輕的時候喜歡打CS這種遊戲,現在打這種遊戲就頭暈”;

“多走一段路就感覺氣喘吁吁的,不如以前了”;

“半夜常常被驚醒,要靠吃安眠藥才能睡著”

如今開始端個保溫杯,泡幾粒枸杞;腕上戴一串油亮據說大有來頭的珠子;以前常去的燒烤攤也去得少了;什麼飲料都不再喝冰的.....

中年爸爸不是奧特曼,他們也會得病,不只是心理上,身體上也真的需要更多照顧。

有些家庭裡的人整天都活在“愧疚和埋怨”中,孩子愧疚自己成績不好,媽媽愧疚自己管不明白,爸爸愧疚自己的缺失。

而他們彼此又互相埋怨,孩子埋怨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媽媽埋怨爸爸不給力,爸爸埋怨家庭壓力大。

而有些家庭裡的人整天都活在相互的理解和幫助中,同樣的結果,但孩子和父母在充分的溝通中彼此看到了對方的努力,也看到了對方的不足。

我們需要冷靜去考慮這其中變化的是什麼,不變的又是什麼。

總有爸爸們說小石頭整天寫媽媽,不寫寫爸爸,其實這個筆拿起來不知道該往哪兒放。

在當代社會,當一個好爸爸確實很難,旁觀者能說出一萬種你該做的事兒,但只有當事人知道面對自己家庭的真實條件,困境有多難。

可能承認自己不是個別人眼裡的“好爸爸”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不要給自己那麼高的壓力,從小事兒做起,從每天10分鐘的溝通開始,先當一個“普通爸爸”吧。

跟孩子聊天尷尬不要害怕,尬聊也要堅持一下,就像你跟那些尬聊的客戶一樣,堅持幾天一定會有改善;

跟媽媽溝通不順利不要放棄也不要急躁,拿出你追人家的精神頭,沒準就聊明白了。

生活本身就不容易了,就不要讓彼此更不容易了吧。

而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孩子也在看小石頭的文章,小石頭想對他們說,任誰都想有個完美的媽媽和爸爸,小石頭也曾想過,但現實絕對不會讓我們每個人都如願。

接受你的媽媽並不那麼完美,接受你的爸爸也不那麼完美,就好像接受自己不會那麼完美一樣。

而接受他們的不完美,這應該是最大的孝順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