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

春秋時期,自秦穆公稱霸西戎時開始,秦國就躍躍欲試,頻頻東出,想要稱霸於中原諸侯列國,無奈被東面強大的晉國壓制了數百年之久!“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期以後,秦國好似又看到了一線希望,結果又被率先變法而強大的魏國壓制了上百年!直到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實力暴增,這才終於有了東出與列國爭雄的機會,特別是在後來魏國逐漸衰敗以後,各國僅憑一己之力已經難以阻擋秦國的東出之勢了,於是列國合縱抗秦也就應運而生,而秦國則採用連橫來應對合縱!據歷史記載,諸侯列國一共有五次合縱攻秦的戰爭,其中只有一次打進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另外幾次基本上都可以說是以失敗告終。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五次合縱攻秦的來龍去脈。

為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

合縱連橫示意圖

第一次是秦惠文王在位時。公元前318年,在魏國人公孫衍的策劃之下,戰國七雄中的其它六國形成了合縱攻秦的局面,結果趙、魏、韓、燕等國公推楚國國君楚懷王為合縱長,率領六國聯軍向函谷關進發,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雖然這次六國兵力佔據了很大的優勢,但是因為列國各有異心,並不同心協力,其中楚國、齊國、燕國認為暫時受秦國的威脅並不是很大(而且齊宣王對於沒有成為合縱長耿耿於懷),所以態度消極,交戰主力主要是魏國、趙國、韓國三國聯軍。最終秦軍主將贏疾率軍出函谷關發動反擊得手,斬首聯軍八萬餘人,戰爭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

為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

秦惠文王和公孫衍

第二次是秦昭襄王在位時。齊國孟嘗君因為在秦國為相期間反被秦王猜疑而且差點被殺(後來憑藉幾個“雞鳴狗盜”門客僥倖逃脫),對秦國心懷怨恨,所以回國後組織策劃了合縱攻秦的計劃。公元前298年,由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三國聯軍進攻秦國,歷時三年才攻破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秦王被迫割讓之前侵佔的魏、韓兩國土地求和。這是戰國時期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的戰爭,只是後來鼠目寸光的魏、韓兩國得到割地以後自行撤軍,導致這次勝利的合縱攻秦提前結束。

為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

秦昭襄王和孟嘗君

第三次也是秦昭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7年,蘇秦組織齊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五國合縱攻秦,聯軍開到函谷關時,秦王不但主動取消了“西帝”稱號,還答應割讓侵佔的趙國、魏國城池來求和。結果這次五國攻秦竟然未及交戰,諸侯聯軍就已經各行撤退,合縱計劃又是不了了之。

為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

張儀劇照

第四次是在秦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47年,魏國信陵君組織魏國、趙國、韓國、楚國、燕國五國合縱攻秦,聯軍一直攻到了函谷關,打得秦軍只能龜縮在函谷關內堅守不出,最終因為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實在難以攻破,聯軍消耗太大而不得不撤退。

為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

信陵君劇照

第五次是秦王嬴政在位時。公元前241年,趙國名將龐煖率領魏國、趙國、韓國、楚國、燕國五國合縱攻秦,聯軍繞過函谷關,直接攻擊秦國腹地,最終兩軍主力在離咸陽僅有七、八十公里的蕞地對峙。在呂不韋的建議下,秦軍準備盡出主力以奇兵攻擊楚國陣地,結果還未交戰,楚軍便聞風而退。楚國撤退以後,聯軍軍心隨之動搖,最終龐煖不得不同意各國都想撤退的請求,合縱最終又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

聯軍撤退

總體來說,這五次合縱攻秦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並沒有傷害到秦國的根本,反而暴露了其它六國的各懷鬼胎,漏洞百出的弊端,給秦國採取連橫策略各個擊破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難怪後來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道:“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可以說一語道出了其中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