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赵云赵子龙是常胜将军,不谈三国演义,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

寒江蓑笠38612191

对于赵子龙这个人相信,现在网络上流传很多种说法,再加上书本上的很多种说法,大家内心一定感觉很乱套了,这个时候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关于赵云,整个人一生的所有事,记得了解就是我自认为这一套说法还比较可信。

首先,赵子龙这个人是常山真定人,这点没有任何疑问,接着就是他一系列的事情。

他先在常山真定,接受了当时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的招募,加入了他的军队,但是很明显,并不怎么受重用,虽然勇猛异常,但是公孙瓒那套班底他融入不进去,那时候他跟刘备一起共同从事了,大概一段时间,并且对刘备这个人有好感。

接着公孙攒兵败,他自己又回到了常山真定在那里,招募兵马,军队大部分是以骑兵为主,再后来听到刘备在汝南的消息后,率领军队过去投靠,但是以后一直在刘备手底下做事情。

接着刘备在汝南遭受大败,逃到了!荆州在新野这个地方落脚,并且接受了徐庶作为军师,此时此刻,赵云的真正的才能开始闪光,这个时候,赵云替刘备招募的那几百个骑兵是赵云手底下的私家军,在这个时候,徐庶大胆的利用赵云的部队不断的袭扰敌人,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

在此以后,徐庶离开,诸葛亮来了,在新野放了两把大火,率领着部队朝着江夏那个方向走,当时赵云的这支部队则是替刘备打掩护,结果由于曹操的5000虎豹骑兵追了上来,赵云全军覆没,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带着刘阿斗一起跑了,由于手里没有支军队。刘备对他又特别的信任,因此赵云这个人就直接做起了刘备的保镖,但是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赵云这个人是一个骑兵上面的指挥人才,他是专门指挥骑兵作战的。这个时候刘备没有马匹,因此他也组建不起骑兵此时此刻,对于赵云而言,只能够当一下刘备的保镖来充分体现一下自己的能力。

接着刘备,又让他担任了当时管理她家圈的那批部队的指挥官。后来发生的一件比较著名的是就是孙权的妹妹孙尚香想带着刘阿斗一起去江东的时候留赵云率领部队将这支人马给截了下来。

接着刘备进入四川进行作战,但是作战不利,此时此刻,诸葛亮,赵云,张飞兵分两路,一起去支援刘备,中途赵云也斩获了一些战功,但是跟张飞比起来仍然还是小巫见大巫。

接着刘备率军出兵汉中,在与曹操的作战的时候,赵云也斩获了相应的功劳,比如说著名的子龙一身都是胆,因此在这场战役结束以后,赵云也就待在了刘备的身边掌管了刘备的近卫军团,我们得说这个时候刘备能够真正利用的不对,白耳军他的实力是掌握在另一个人,也就是陈到的手里,是刘备的打手,赵云掌管的部队则是管理刘备的家眷。

当时刘备因为关羽被杀,想要率军攻打东吴的时候,赵云跟诸葛亮力谏,后来失败在这之后,刘备在夷陵遭受大败,赵云率军将刘备抢了回来,在这以后,由于两次救过刘阿斗的姓名,因此赵云这个时候官职一直都是只高不低,刘阿斗手里面的能够听从刘阿斗作战的部队还有警卫军全是掌管的赵云的手里。

紧接着诸葛亮在平定玩南蛮以后想要去北伐,这个时候蜀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此时此刻出生与骑兵的赵云,打破脑袋想要去当一回奇兵的主帅,因此他放弃了在成都,掌管禁卫军的权利,直接当起了一个先锋官。

结果们都知道了,由于街亭失守,赵云只能够出兵斜谷,吸引敌方火力,只能够失败,接着赵云病死。

这就是我认为赵云的一生。总的而言,我小时候印象里面那个白马银枪的常山赵子龙仍然没有改变过,大英雄,大丈夫在《三国演义》里面,人格魅力值达到99的大将军,一生无败!历史又如何,这是我的精神向往。


漩涡鸣人yy

《三国演义》妖化了诸葛亮的,而夸张了赵云的。妖化诸葛亮的智谋就不用多说了,七星坛借东风,八卦阵困曹兵,草船借箭

等等,这些都是演义。而赵云的勇也明显夸张了,最明显的就是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杀伤曹操五十多员大将,这也明显是杜撰。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两个词概括就是文武双全,忠肝义胆

先说赵云的,也就是。赵云是个常胜将军吗?不是的。赵云只败过一次,但是这次败的不丢人,除去这一次,赵云没有败过。这一次是哪一次呢?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率领蜀军伐魏,这一次准备的最充分,有佯攻,有主攻。佯攻是由赵云和邓芝负责,出箕谷,走褒斜道攻取关中。主攻诸葛亮亲自负责,出祁山,攻陇右,守街亭。

结局很惨,马谡失街亭,主力失败撤军。主攻失败,佯攻也不顺利。赵云和邓芝由于率领的蜀军较少,也被魏军击败。不过赵云在战败时稳稳的指挥将士且战且退,抢夺回许多战略物资。诸葛亮对于赵云临危不乱,妥善断后的行为极为赞赏,吩咐他将多余的布帛分给战士,赵云说败军之际,不宜封赏,待秋冬天寒之时再分给将士即可。其处理军务的能力就是如此妥善。

其实许多人都好奇赵云的单兵作战能力,到底是不是如同《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和文丑不相上下,张郃、徐晃都不敢和他交战,武力值直追吕布呢?

其实赵云的单挑能力还是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史记载,赵云曾经在博望坡大战时生擒过魏将夏侯兰,这说明赵云的一对一单挑还是很厉害的。

还有一点就是,刘备在邺城投靠袁绍期间,授意赵云募集了百余人的小队伍,对外简称刘备的部曲,其实这百余人就是赵云组织的警卫排,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而赵云就是刘备的贴身警卫。作为一个贴身警卫,赵云的个人能力不可能不强。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就是赵云在长坂坡救刘禅这件事,虽然不如《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那么夸张,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击杀五十多名曹军将领。但是长坂坡救阿斗这件事情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赵云在保护刘备突出重围后又返回去救的阿斗,可想而知战斗是相当激烈的。赵云能抱着阿斗冲出来,说明赵云的单兵作战能力绝对是顶级,至少和关羽是不相上下的。

赵云作为刘备的贴身部属,主要任务是保卫刘备及其大本营的安全,当然也会参加大的战斗。赵云作为贴身警卫,两次拯救阿斗,一次是长坂坡,一次是从孙夫人手中。当时是孙权要决定对刘备动手,于是召回了自己妹妹这个卧底,还顺手想带走阿斗这个人质,幸亏赵云及时出手,从孙夫人手中抢回了阿斗。

赵云作为部将,参与了多起重大军事行动,其中尤其以攻取成都永安救驾

功劳最大。当时刘备在葭萌兵变,兵力直指成都。由于攻坚太慢,所以召诸葛亮前来助战。此时诸葛亮率领张飞和赵云水陆两路进军合围成都。赵云率军走水陆,攻取江阳、犍为,于次年和刘备、张飞、诸葛亮合围成都,刘璋投降后,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

夷陵之战后,刘备拼了老命,用战士的铠甲及树木点火堵塞道路,终于逃到永安。赵云当时负责驻守江州,赵云闻讯千里救驾,在永安设置防御圈成功抵御住了吴军进攻,使刘备不至于落入孙权之手。此次赵云护驾有功,刘禅即位后封赵云为永昌亭侯

再说赵云文的方面,赵云不但作战勇猛,在推荐人才和军事决策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赵云生擒夏侯兰之后,将夏侯兰推荐给刘备。夏侯兰精通军法纪律,于是刘备任命夏侯兰为军正。夏侯兰和赵云是同乡,从小就认识,但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赵云还是举荐了夏侯兰。

刘备攻取成都之前,曾经和部下士兵约定,城破后可以肆意抢夺钱财,谁抢到就是谁的。后来,刘璋投降后,刘备将钱几乎都赏给了部下,还要将土地及城中房舍也赏赐给部下。这时赵云赶紧规劝,他以西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安家为例,劝说刘备及时安民,制止军中肆意邀赏的坏风气。刘备采纳了赵云的意见,蜀中秩序渐渐恢复。

赵云做过一郡的郡守,例如桂阳太守,也做过军中的留守将军,例如留营司马。做过南征北战的将军,例如参加过成都攻取战,汉中保卫战,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等等。做过刘备的贴身警卫,例如保护刘备逃离袁绍投靠刘表。

赵云在不同的位置上都表现的尽职尽责,忠心无二。能力上也是能文能武,文能地方治理,武能开疆拓土,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将军。

我也一直在找《三国演义》作者美化赵云

长坂坡救阿斗的原型到底是出自哪里,经过对比,我发现很可能来自于两个人。一个是张辽,一个是文鸳。

张辽曾经在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兵围合肥时大放异彩,他率领精挑细选的勇士八百人趁吴军立足未稳,在半夜偷袭吴军军营。杀得吴军仓惶大乱,当晚逼得孙权退守到一个小山坡。而张辽则率领这八百人犹如无人之境,后来有魏军被困,张辽则数次骑马杀入解救。这一幕和《三国演义》描写的赵云有点像。

文鸳在和司马师的军队作战时也是这样,勇猛异常,单枪匹马连杀司马师多员大将,来回在乱军中冲刺多回,其中有一次差点冲到司马师面前。把司马师吓得眼眶爆裂,眼疾发作,后来病死在许昌。

这当然是我一家之言,如果有谁有不同看法,我们可以讨论。赵云确实很猛,但他的猛在当时不是最优秀的,至少不如以上这两位。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不谈《三国演义》这本书,历史上的赵云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多数时期是刘备的贴身警卫,在需要他参与重大军事行动时也能领军南征北战,而且战斗力也相当强悍。赵云一生忠于刘备,刘备托孤赵云是对他最大的信任。最后用一个词来总结对赵云的评价,忠义无双。


每日趣评

赵云赵子龙,数百年来一直是有口皆碑、最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三国英雄,甚至相当程度上可以去掉「之一」。但凡有关三国的小说、戏曲、影视、游戏,赵云通常都被设定为剧情众多、能力超卓的重要人物。

而随着21世纪网络的发展,知识的普及,大众需求也自然会跟着提高层次。因此,当一些读者发现真实历史《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并不曾在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挑七十将出入万军如若无人;亦不曾多次击败和挑杀魏吴名将,常胜不败;论官爵论地位更不如关张马黄,在刘备生前仅是一翊军将军;

不免有逆反心理,以为真实的赵云「战绩很平庸」「仅是一保镖队长」「演义吹嘘出来的」论调,也就成为很多初识三国史者的共识,并四处传播,流毒不浅。

在此特为子龙将军正名:历史上的赵云,当然不是演义和游戏里那个天下首屈一指的无双名将,或是个人勇武能以一当千的长坂坡战神,但确实是见识高远、忠勇兼备、品行无可挑剔的完美英雄。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男子、伟丈夫。袁绍和公孙瓒两强争霸河北,他却慧眼识英才,独独看中了当时兵微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与之深自接纳,同床眠卧,并为刘备招募部曲数百,追随他从河北、自汝南而入荆州。

在当阳大败中,刘备为虎豹骑精兵所逐,溃不成军,两个女儿被曹军捉去生死不知,重要谋主徐庶的母亲也被捉走,徐庶因而投曹。唯独赵云能在乱军保护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二人免难,殊为难得,不负刘备“子龙必不弃我走”的相知。

平定荆南四郡时,桂阳太守赵范欲以其国色天姿的寡嫂许婚赵云,被赵云固辞。缘由便是他洞悉了赵范为一时兵峰迫降,并非真心归顺,然断然拒绝其拉拢。赵范不久后果然逃走,彰显了赵云先见之明。

《三国演义》中把赵云拒婚的原因,改成了刻板维护“一女不嫁二夫”之封建礼教,反是对他识人之明的矮化和贬低,更与汉末三国当时的实际情势完全不合。(刘备入川后,亦娶刘璋寡嫂吴氏为正妻,后更立其为皇后。)

孙夫人入荆后,倚仗江东之势,其部众在刘备领地作威作福,依诸葛亮语,「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竟到了足以与曹操、孙权并为此时刘备“三害”的地步。

生性严正的赵云被刘备委以特任,约束孙夫人不法行径,内外方得稍安。其后更与张飞勒兵截江,挫败孙夫人欲劫持阿斗为人质的图谋。

汉水之战,是赵云军事生涯最光辉的一幕,率数十骑纵横万军,突围救将,所向无当。后更以‘空营计’诱退曹操大军,擂鼓震天,戎弩后射,令曹军大惊之下,自相践踏,堕于汉水中死者甚重,一战打出了“一身是胆”和“虎威将军”两个名传千古的称号。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三国志·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

刘禅继位后,赵云更封永昌亭侯,晋升中护军,征南、镇东将军,已是蜀汉军队极重要的高层军职。

诸葛亮一次北伐中,赵云率偏师出斜谷牵制魏军主帅曹真,诸葛亮方能势如破竹,席卷凉州三郡。全军撤退时,在兵弱敌强的劣势实力对比下,更敛众固守,以身断后,军资无损,全师而退。

后来姜维为赵云请谥时,赞赏赵云“遵奉法度、义贯金石、忠以卫上、礼以厚下”。

《三国志》作者陈寿则将赵云与黄忠并列,认为「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比做西汉开国名将重臣灌婴、夏侯婴。

甚至数百年后,大唐帝国攻灭百济,立碑夸功时,亦将此役主帅苏定方比做如赵云一般“一身之胆,勇冠三军”。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位于韩国扶余市定林寺)

【使持节神丘嵎夷马韩熊津等一十四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邢国公苏定方,迭远构于曾城,派长澜于委水,叶英图于武帐。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全唐文》收录贺遂亮撰《大唐平百济国碑铭》

至于历史上赵云为何官职不算显赫,战功不算出众。自然是刘备势力过于弱小,无法与统一天下的刘邦相比的缘故。其实赵云作为刘备军“主骑”,角色正和汉高祖麾下的骁将灌婴类似。

灌婴在西汉开国功臣中,自然不及三杰(韩信、萧何、张良),或曹参、陈平。然而为汉军骑兵主帅,垓下之战率五千骑追斩项羽于乌江,立下首功;后跟从刘邦削平异姓诸侯,屡建殊功,为车骑将军,吕后死后,吕禄以其为大将,迎击齐军;平诸吕后,为太尉,后为丞相。

而夏侯婴官居太仆,在惠帝、吕后时期亦是最信重大臣之一。

虽然蜀汉不常置三公,但亦因人设事,比如先以许靖为司徒,后以蒋琬为大司马。如果赵云不是年事已高,在一伐北伐后不久去世的话,以他忠诚、厚重、奉法的性格,高远的政治眼光,便是在蜀汉政权成为太尉、大将军这样的重臣,又有什么奇怪呢?难道比之真实历史上的车骑将军刘琰、左将军郭修之类,子龙将军的能力还胜不过他们么?

至于赵云的后世地位,就举一例,唐宋朝武庙,汉末三国入选9人(魏2蜀3吴4),赵云不曾入选;明朝时不设武庙,改设置历代帝王庙,陪祀臣子三十七人,汉末三国全部人物仅仅诸葛亮一人入选;

清朝时将历代帝王庙中帝王人数大幅度增加,蜀汉先主刘备也作为三国唯一帝王入选,并将历代帝王庙陪祀臣子名额扩大到七十九人,汉末三国仅仅诸葛亮赵云两人入选;而在此外又追封关羽为帝,专门祭祀。

因此,可以说随着清朝正式将蜀汉改为三国正统,赵云地位亦跟着水涨船高。在有清一代二百多年里,赵云竟成为和封神的关羽、成圣的孔明同列的三国前四名重要人物了。


狐狸晨曦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

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不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军阀也各自为战,皆有觊觎之志。曹操曾做了一首诗《蒿里行》,其中描写那时的境况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据统计三国总计郡县编户人口才为7672881人,现代学者加上考虑到被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至多3000万人,为东汉人口峰值的百分之四十。

在这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赵云做为一名有报负的战将,是有济国安已之志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赵云是河北正定人,第一任主公,是来自河北迁安的公孙瓒。公孙瓒和赵云一样,也是大帅哥一枚,史载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年轻时在涿郡当小吏时,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公孙瓒成为一方军阀时,赵云投奔了他,同时依附他的,还有落魄时投奔他的同学刘备(二人同师事过卢植)。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 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赵云回答的很干脆。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随的是“仁政”。但公孙瓒显然不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南朝范晔在《后汉书》记载“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孙瓒最过份的地方,是杀死了深受人民爱戴的刘虞,刘虞为人品德高尚,在任上执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和轻赋免役的爱民政策,在东汉末年朝野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但公孙瓒因为与刘虞政见不合害死了他,这也是公孙瓒丧失人心土崩瓦解的开始。当赵云发现公孙瓒并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时,去意已决,以兄长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辞职不干了。

在公孙瓒帐下,赵云与刘备曾有一段短暂的“同事”关系。这段关系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暗通款曲,阴有扶保之意。因为这段因,结下了赵云二次出山扶保刘备的果。事实上,既便在刘备帐下,追随的也不是刘备个人,而是刘备所施的“仁政”。故赵云不仅是军人,是战将,更兼象一名“谋士”。只不过因为刘备帐下诸葛亮、庞统、法正、刘巴、张芝等文人之光太盛,掩盖了赵云这名武将的“文人之光”而已。

赵云以武将身份最有名的两次建议,一是助刘备夺取益州时,刘备亦欲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以收买人心。但赵云不同意,他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赵云比别人想得更深更广,分赐战将田园金箔,收的只是少数战将的人心,但让益州百姓安居乐业,将田宅房产归还给他们,收的却是益州一州的民心。胸襟大小,一目了然。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稳坐益州蜀汉江山五十年。

赵云第二次建议,是刘备意欲东伐孙吴时,赵云不同意刘备的做法,他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不听,坚持伐吴。故赵云未跟随刘备伐吴,后有夷陵之败。此战之后,蜀汉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

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赵云不仅“浑身是胆”,而且腹有良谋,这是一般的武将做不到的。不仅如此,赵云还是一名非常自律的良将,平定桂阳时,原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八拜结交,意欲将有倾国倾城美貌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但赵云拒绝了。赵云非不是不爱美女,而是另有家国情节。正象当年霍去病所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赵云的理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何患无妻?”,这时侯赵云认为自己没有功成名就呢,故不考虑婚事。而潜在的理由是“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事情最后果然验证了赵云的看法。

在成都武侯祠中,赵云虽为武将,却身穿文官服,成为武侯祠一景。为何?因赵云文武俱备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云之谓也。赵云是去世后才封侯的。同为武将,曾在战场上唯一击败老年赵云的姜维最懂赵云,可以说与赵云是惺惺相惜,英雄爱英雄。他亲自谏议给赵云封侯,向后主刘禅建议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赵云做为一名出色的武将,一生追求“仁政”,最后得“柔贤慈惠”之顺平侯美名,也算“求仁得仁”了。


陆弃

因为一部《三国演义》,赵云被“封神”,他在长坂坡百万曹军里,单枪匹马杀了个七进七出;刘备东吴成亲时,因为赵云智勇兼备,被安排随行;蜀汉立国,赵云与关、张、马、黄同列为五虎上将……

演义毕竟是演义,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历史上赵云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1、投奔刘备之初官职很小

赵云本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令刘备领兵对抗袁绍时,赵云随刘备一起前去,主要职责是“为先主主骑”,掌管刘备亲兵骑卫。

赵云在公孙瓒手下时,应该并没有担任太重要职位。因为,跟随刘备后也没有获得具体官职,仅是亲兵骑卫的主管而已,品级可以忽略不见。

2、长阪坡确有保护幼主战功

跟随刘备不久,赵云升职为牙门将军,这一次升迁与他在长阪坡保护幼主有关。当时,刘备被曹操追击,至当阳长阪坡时,刘备扔下妻儿独自跑路了。

赵云则身裹幼主刘禅,保护甘夫人拼命杀出。在《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的“七进七出”并未发生。作为亲兵护卫的总管,主人抛妻弃子,自己保护幼主也是职责所在。

3、赵云一直是“杂号将军”

有汉一代,赵云最初任职的牙门将军属于“杂号将军,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些“重号将军”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但是,正五品的牙门将军通常由主帅最信任的人担任,用现代话来说,是“大内总管”又是“警卫团的团长”。后来,赵云又因功升为翊军将军。

对于翊军将军后人多有争议:一说同属“杂号将军”,因为“重号将军”里没有这个称呼。二说是刘备专为赵云所设,虽不是“重号将军”,但比“杂号将军”位重。

4、被封永昌亭侯、镇东将军

蜀汉立国,赵云先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爵永昌亭侯,后封为镇东将军。中护军一职表明赵云的主要职责仍是“警卫团的团长”。征南、镇东将军则都是正二品,不过仍属于“杂号将军”,但属于四征、四镇之官,地位已非常显赫。

那么,赵云的永昌亭侯是什么“侯”?按汉制,侯爵从低到高依次是亭侯、乡侯、县侯。比照一下:关羽虽是亭侯,可那是曹操代替汉献帝封的。刘备封过的乡侯有张飞、诸葛亮、马超;亭侯有赵云、魏延。黄忠、庞统因跟随刘备较晚,被封关内侯……

5、死前因兵败,贬为镇军将军

228年,诸葛亮伐魏出祁山。赵云、邓芝率部出兵斜谷作为侧翼,被曹军击败于箕谷。尽管两人竭力避免了惨败。但战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从正二品降为正三品。229年,赵云去世,追谥“顺平侯”。

“顺平”二字反映了赵云在蜀汉的真实地位。现在,来看看其他四将谥号,以加深对赵云真实地位的理解:

1、关羽:壮缪侯。意为强壮勇敢,同时有计谋。

2、张飞:桓侯。意为作战威武,忠勇。

3、马超:威侯。意为对敌人有威慑力。

4、黄忠:刚侯。意为刚烈、刚毅。

《三国志》对关、张、马、黄、赵的评价是非常准确和中肯的:关张皆万人敌,是虎臣。马超走投无路后,依靠自己成为上将,太厉害了。黄忠、赵云勇猛善战,是汉朝开国名将灌婴、夏侯婴一类的人。

赵云一生中更多的时间,是为刘备个人服务,倍受刘备信任。人们常说:和领导走得近,升职是早晚的事。赵云的战功虽无太大夸耀之处,但地位确实仅次于关、张、马、黄,被演义成为五虎上将也是必然的。


指动济南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把赵云写得是最完美的将军,整套三国演义里头赵云没有一点瑕疵之处。赵云的一生征战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只是在年迈之时随诸葛亮兵出祁山。在天水遇到少年将军进姜维,算是失败一次。但是赵云的一生和三国演绎上是有出入的。三国演义有几次提到刘备手下的大将万人敌。三国志陈寿:关羽张飞乃万人敌。曹操谋士程昱关羽张飞万人之敌。书中还有几次提及关羽张飞万人敌。而整套书没有提及赵云是万人敌。赵云当然作战也是非常勇猛,长坂坡救阿斗,以及截江救阿斗这些都是事实。纵观赵云一生对阵打的基本是二流将。作为刘备的待卫大将很少独自领军作战,他的任务是主要是保卫刘备的安全。刘备取得成都之后,三国志中刘备封为四虎将,关张马黄四将军,分别前后将军,左右将军。三国演义变为五虎将了。但是赵云一生忠于蜀汉,是一个放到哪个地方都令人放心的良将。赵云所以没有像关羽张飞马超魏延作为戍边大将。主要的任务,还是卫戍区长官。



但是看赵云两次救幼主功莫大焉。去过成都的人,可到武侯祠看看武侯祠的两侧文臣武将,蜀中的人还是把赵云列为武将之首。关羽张飞另有庙宇不在其内。所以说赵云在蜀国还是特别受人尊重。

用户中国布衣

说太多没用,史料挖挖看就好啦!

《三国志赵云传》: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资治通鉴》: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
《华阳国志》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 巴西。亮定德阳。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史书中记载赵云所平蜀三郡之一的键为郡乃九城领十二县。

《后汉书》犍为郡(武帝置。雒阳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刘璋分立江阳郡。)九城,户十三万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八。
九城分别为:武阳,资中,牛鞞,南安,僰道,江阳,符节,南广,汉安
《汉书·地理志》记载: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领县十二。
此十二县是:武阳、南安、僰道、江阳、牛鞞、资中、符县、南广、朱提、、堂琅、汉阳、汉安。

正史就这简单的一句话,说的是由赵云独率一路从江阳开始一路攻克江阳键为二郡最终到达成都与诸葛汇合。再结合史料让大家了解下赵云攻克的郡县。战后因为升官翊军将军了,想来应该是一路平推了,毕竟望风而降的可能性太小,毕竟成都没拿下,各地都在抵抗,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只是赵云没张飞一路出彩而已,但平推也是一种大能力的体现!从这个翊军将军职位就能看出,肯定是够快!刘备军刚拿下益州,而赵云得到这个翊军将军名号,说明赵云一路横扫如大鹏展翅,也能充分说明赵云分量不轻。翊字是鸟要起飞时竖立翅膀的意思,用大鹏展翅不过分吧??总的来说,益州之战,诸葛亮张飞赵云作为第二批部队入蜀,三人兵分三路,赵云定江阳犍为,蜀道十二郡,赵云独取其二!古人云无功不受禄,功绩刘备认可,封翊军将军!

由于蜀国史料太少,大多将领都是一句带过,所以只能再结合离的最近的陈寿来侧面了解一下。陈寿作为蜀国晚辈知道的多,而作为一个晋朝人编史,来评价五将,不需要吹捧他们也不能吹捧,这也侧面说明应该在当时舆论中对五将评论也相去不远!陈寿把黄忠赵云比喻成爪牙。是贬义?看看爪牙是什么吧?

《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

《后汉书·窦宪传》:“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任尚等为爪牙。”
唐中宗《赐成王千里衣物勅》:“既曰爪牙,实称心腹。”(《全唐文》卷一七)

三国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这里爪牙应该是国之利器的意思吧!

顺平侯,柔贤慈惠,执事有班,克定祸乱!

个人见解:赵云贤能善良,做事严谨,能平祸定乱!或许赵云没有演义里那么英武绝伦,但也绝对是真英雄!!

闲来瞎扯,请大家多多指教。


简单的平凡境界

蜀汉“五虎将”

赵云,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人物,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面出入比较大。《三国志》本传对于赵云的记载比较少,更多的记载来自于裴松之援引的《云别传》,但《云别传》已经失传,其真伪性难以考证。我们就姑且结合《云别传》来了解赵云的一生吧。

蜀汉五虎将——赵云

赵云是常山人,本来属于冀州刺史韩馥管辖范围,后来袁绍以卑鄙手段夺冀州,估计这是赵云弃袁绍而投靠公孙瓒的原因。赵云被同县人推为首领,加入了公孙瓒麾下的著名骑兵部队——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

赵云随白马义从横扫幽州,后来又认识了公孙瓒的同窗刘备。两人一见倾心,相谈甚欢,赵云便有了追随之意。后来,公孙瓒派刘备到青州支援刺史田楷,刘备就向公孙瓒申请赵云同行。赵云这一走,刚好躲过了一劫,那就是白马义从的覆灭之战——界桥之战。

赵云跟着刘备之初,并不是领兵大将,当时刘备麾下还有关羽、张飞守着米下锅呢!赵云就做了刘备随身的贴身护卫。他的这个护卫一做就是十余年,从投奔刘备开始,到陈到的出现,才逐渐得到解放。

刘备白毦兵统帅——陈到

接下来,刘备经历了在徐州的几起几落,被曹操打败后,又投奔袁绍,再脱离袁绍,投奔刘表。在这期间,赵云都默默无闻的跟在刘备身边,不离不弃。

荆州的安稳日子没过多久,曹操又打来了,刘表的荆州帮大部分投降,只有公子刘琦据守江夏。刘备在荆北待不下去了,就分两路南下荆南,由关羽、诸葛亮领一军走水路,刘备、张飞、赵云领一军走陆路,两军在南郡重镇江陵会合。

结果,在当阳长坂,走陆路的刘备军就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了。离江陵还有一大截,江陵是去不了了。刘备于是调整部署,马上向东转移,去江夏投奔刘琦。关键时刻,赵云从万军之中将刘备的血脉刘禅救了出来,并在张飞的掩护下,安全撤退。如果没有赵云,就没有后来“扶不起的阿斗”了。

赵云救主

接下来,周瑜赤壁大败曹操,曹操北遁,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地盘。刘备动作快,抢占了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同时又设计取了南郡的江陵,荆州大部实际上控制在刘备手里了。此时,由于陈到的加入,顶替了赵云原来的位置,赵云逐渐脱离出来,开始单独领兵作战。桂阳就是他收复的。

刘备取益州,赵云和关羽、张飞、诸葛亮留守荆州,赵云已经单独成军。庞统战死,赵云又随张飞、诸葛亮分三路入蜀。赵云走益州南部,顺长江逆流而上,在成都和刘备会合。益州平定后,赵云因功被封为杂号将军(算是正式改行了)。

汉中争夺战

汉中争夺战,赵云接应因劫粮被曹军包围的大将黄忠,几进几出,终将黄忠救出,后又大败“空寨计”,吓退曹军。此为赵云的巅峰战。

刘备称“汉中王”后,由于赵云和诸葛亮的政见相合,两人同时被刘备冷落,没有参加对孙吴的夷陵之战。这也是赵云和诸葛亮的一大遗憾!直到刘备死后,赵云才被诸葛亮重新启用。在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中,赵云只参加了一次,就是第一次,马谡失街亭那次,赵云出箕谷也失败了,此时,他已经垂垂老矣!回到家里不久,赵云就去世,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


蜀山笔侠

赵云(字: 子龙)是三国时代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真英雄。他不但武艺高强、能征惯战,而且品格高洁,心思慎密,为人很是低调,从不争功摆好,自夸其能。在三国英雄谱中,赵云不光武艺绝伦,勇悍善战,而且人品、境界也可称一流。

《三国志》记载,赵子龙很早就追随刘备东征西讨,血染征袍,立过大功,堪称蜀汉建立之大功臣。他不光武艺超群,而且其人秉性忠直,不论官方还是民间的口碑都很好。他是三国时期一位难以绕过的风云人物,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赵云做事兢兢业业,而且无条件服从领导,从不提任何条件,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完成领导布置的艰巨任务。甚至有人戏说他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劳模。

按理说,凭赵云的人品、能力,一定会被刘备倚为肱骨,成为蜀国的柱石之臣。事实上,史上真实的赵云连个上将的资格都没混着 。劳苦功高的他只是被刘备授予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顺平侯一类带些安慰性质的二流职衔。赵云在蜀军将领中的排位,不要说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比,就连很迟才投奔刘备的魏延军衔都比他高。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官阶很高,地位也很尊崇。论官爵,他仅次于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位列“五虎上将”之第三席,位置相当靠前。同样勇冠三军的马超、黄忠只能敬陪末席。有勇有谋的魏延甚至连上将的资格都没有。

正史《三国志》中却无“五虎上将”之说,想是后世小说家杜撰的情节。

史料中真实的赵云,只是被刘备封了个征南、镇东将军,与小说中的“五虎上将”比,几乎相当于元帅与将军的身份落差。其幕后真相,直让人困惑不解。

史上真实的赵云,出众的能力和其所立的功劳,与他的官阶和待遇不成正比。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他因何不被刘备重用的谜底。

想当年,赵云还在公孙瓒手下“打工”之时,刘备便倾心结纳他,暗中极力笼络之,为的是想“猎头”、“挖角” 。 刘备欲施些恩惠,好让这位武艺精熟更值得信赖的人才为己所用。历史文献明确的记载过这段情节 。说彼时的刘备势穷力孤,不得已投奔公孙瓒 。因而得遇在公孙瓒麾下为将的赵云,并主动和他交朋友。

不久赵云离开公孙瓒,转投袁绍 。刘备依依不舍,与他拱手而别。赵云投到袁绍手下后,似乎也不被重用 。反而是刘备对他念念不忘,他追踪子龙足迹而至袁营,二人倾心吐胆、彻夜长谈。之后,赵云投了刘备。小说中赵子龙白盔白马白袍,长相英俊潇洒,手中一条银枪使得出神入化、水泼不进。他长坂坡单骑救主,三进三出,杀得曹军魂飞魄散,曹操瞠目结舌。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就没有日后的蜀后主刘禅。

有人说,赵云为人机警干练,细致耐心,但能力有限。他的惊天本领不过是后世演义小说中的夸大之词。依据是赵云长期在刘备身边从事内卫工作,很少亲自指挥、参与重大军事行动。他没有立下什么值得夸耀的战功,所以未能跻身上将序列。也有人认为,安排赵云担任“中央警卫局长”,本就是刘备对他的无限信任与倚重。既然是心腹中的心腹,也就赏无可赏,无需靠封侯赐爵来刻意安抚了。刘备知人善任,也深谙权谋之道。于是就将名额有限的高级军衔用来奖赏和自己不太亲近的马超、黄忠了。

长期在领导身边担任内卫工作,按理说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比别人多许多 。比如领导的秘书、护卫、车夫等,大多都有不错的前途。 然而细读史书,却发现赵云的人生轨迹似乎不是这样。既然刘备如此亲睐他,但他似乎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假如刘备真的将赵云视作心腹而无需授予上将职位并赐予相应优厚的待遇,那么为何却封赏关羽、张飞为前将军、右将军、假节钺等要职并赏赐丰厚呢?这不是明显的厚此薄彼吗?

细究史料,还是能查出些导致“赵云难封”的因果机缘的。赵云一贯独来独往,从不拉帮结派。《三国志》记载:赵云在博望坡大战时曾经生擒魏将夏侯兰。这夏侯兰与赵云是同乡旧识,于是赵云向刘备求情留夏侯兰一命。夏侯兰感激不杀之恩,归降了刘备。赵云身为夏侯兰的救命恩人,二人又是同乡旧交,按理说应该成为来往密切、相互照应的“圈里人”。可赵云始终与夏侯兰保持一定距离。两人关系不冷不热,最多算泛泛之交。当初赵云率兵镇守桂阳之时,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寡嫂樊氏长得颇有姿色。赵范想將樊氏嫁与赵云为妻,可赵云却硬生生一口回绝。弄得赵范灰头土脸、好生尴尬。由此可见,赵云不愿搞小圈子、山头主义。他为人本分,谨守底线。

赵云心无偏私,一心为公,却成为影响别人获取利益的绊脚石。史载,刘备刚刚获取巴蜀之地(益州)时,大家就吵吵嚷嚷商议如何分配成都城里那些原属益州牧刘璋以及富人们的田产与豪宅了。众将士对成都府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更是觊觎垂涎万分,赵云却毫不动心。他不识时务地劝刘备说:“我们虽然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了,但实力雄厚的曹操还占据着广袤的北方 。如今他正虎视眈眈,欲吞巴蜀 。所以现在还不到贪图安逸享乐的时候。想当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了汉武帝赏赐的府邸田产,难道今日的曹操不比昔日的匈奴威胁更大吗 ”?刘备听后深以为然。于是他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将财产封存了起来。 眼见即将到手的富贵一霎那烟消云散,众人不禁愤懑焦躁,纷纷迁怒赵云。

赵云认为战乱刚刚平息,应该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迅速恢复经济与社会秩序,同时能使万众归心,巩固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赵云的建议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刘备能接受亦属万民之福。但那帮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追随刘备打打杀杀这么多年的老粗们又有几人能领会他的苦心?血里火里这么多年,不就是为升官发财吗?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块喘息之地,却放着好房子不住,放着肥沃的良田不要,看着如山的财货不分,赵云这厮的脑袋进水了吧?即便你自己境界高视富贵如浮云,也不能挡别人的财路啊。赵云万万没想到, 他提出的一条高瞻远瞩之建议,竟陷自己于孤立 。

赵云心直口快,说话单刀直入,不善于察言观色,经常让领导下不了台。想当年吴将吕蒙偷袭荆州,荆州守将关羽猝不及防,兵败身死 。孙权重新夺回荆州。刘备闻讯大怒,准备起兵讨伐东吴。赵云劝谏道 :“现在蜀国的大敌是国贼曹操,而非孙权。如果倾力灭掉曹魏,东吴自然不战而屈服。主公切不可被愤怒冲昏头脑”。怒火攻心的刘备不听诸葛亮和赵云劝阻,执意伐吴。其实,赵云的劝谏可谓真知灼见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也证明了他的睿智 。可领导已经拍板决定的事情,你却执意阻拦,这不是自讨没趣、没事找事吗?

在封建专制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故意用儒教混淆是非观念。比如: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而赵云却不明就里,偏偏将国与家掰开。他主张先讨伐国贼曹操,意思是以国事为重;他认为刘备想为关羽报仇虽可理解,但这毕竟属于私怨,应该先放一放。蜀国是蜀国,刘备是刘备 。刘备的利益也要服从于国家的大局。赵子龙话虽在理,可身为蜀国之主的刘备听了,内心能不极度抵触与反感吗?

赵云毫无私利,一心为公,他有错吗?他当然没错。然而站在刘备的角度看,他的内心感想如何直接决定了赵云的前途。赵云错在太清醒,太固执己见,太较真 。他在战场上没输过,却输给了那个过于现实、极度功利的混沌世界。

当然,刘备也清楚赵云一身本领,而且机警过人、忠贞可靠 。于是让他作了自己的卫队长兼生活秘书 。此举实属大材小用。

刘备不重用赵云,可他死后,那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依旧将这位一身绝学且忠肝义胆的宿将置之一旁、不予重用。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只拨给赵云少量的羸弱部队作为疑兵使用。赵云倒也不抱怨,他率部认认真真的配合主力行动。由于诸葛亮指挥失误,用人出错,导致只善夸夸其谈的马谡丢了街亭,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上疏自贬三级, 同时下令将自己的弟子、那位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杀了 。之后,他还觉得不解气,居然将唯一未受损失、整师回返的赵云贬为镇东将军。

纵观赵云一生,不光武艺惊人,而且心底无私,对领导从无二心。他不被刘备、诸葛亮重用,既是他个人的悲哀,亦是蜀国的遗憾。史载,赵云虽然仕途失意,但却无灾无病的活到76岁(也有史料记载说寿数71岁 )方才谢世。虽然刘备、诸葛亮一直不太喜欢直言敢谏、不屑溜须谄媚的赵子龙,也一直有意无意的压制、边缘化他。然而,史家和民间却给于他极高的评价。民间更是将他奉为“常胜将军”、“孤胆英雄”、“武神”而顶礼膜拜 。各种史料对他的美誉度更是堪称三国诸雄之最。如此结果,恐怕连一直贬抑他的刘备、诸葛亮等人也想象不到吧。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赵云其实讲真的不怎么样,杂号将军,三国志记载参与战争两次还失败降级了,至于争议大,因为云吹不甘心,把七进七出和刘备过江,刘备伐吴失败断后的事迹当真。七进七出是文鸯的,赵云乔装打扮带回了阿斗和甘夫人,不需要有争议,就是装成老百姓。后面两件都是陈到,演义里没这个人,但是历史上是刘备手下最厉害的保镖,亲率刘备精锐,与曹操虎豹骑齐名的那个叫白耳兵的部队。刘备很多保卫和断后都是陈到。本来赵云被记载的不怎么样,后面姓裴的又给赵云加了个汉中救黄忠,就这场战役来说很光彩,但是整体影响不大。还是一个杂号将军。还有很多人喜欢拿善终来说事,真正历史的名将那是善终?几千年的历史都使不出来几个善终的,善终的无非两类,一种是偏将,不带兵杀敌偶尔打打酱油,一种是深知帝王之术处事圆滑的,赵云明显是前一种。另外,他比起其他四人怎么样暂且不说,到后面魏延姜维向宠都甩了赵云一大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