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3D动画看上去那么假,而美国的动画却那么真实?

Spirint--

作为CG行业的从业者,我认为,我们技术并不是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以下是我的观点

一、国内缺乏这种专业的导演。国内这几年电影电视剧迎来井喷式发展,但是好的作品凤毛麟角,。什么人都来做导演,以为自己演过两场戏,参与过电影制作过程,自己也能行,如王宝强,毕志飞等人。对于技术的问题完全是一脸懵逼,大部分导演也缺少专业精神,国外导演一般只拍自己拿手的类型,不断深入。反观国内导演,比如冯小刚,之前拍剧情片,喜剧片,战争片,现在又来拍文艺片。郭敬明,作家出身,拍完几部小时代,然后再给你拍个CG电影爵迹。 郭敬明他根本完全不懂CG制作,所有镜头和动作完全按照他的一厢情愿,必须要在档期之前做完,不到一年时间制作完一部CG电影,制作质量可想而知,不扑街就算对不住他了。当然我们也有田晓鹏这样专注的导演,八年时间制作出了《大圣归来》这样的惊世之作,但是这种类型的导演在中国是非常稀有的。

二、CG制作人员的薪资待遇。 这是中国CG制作人员的悲哀,世界上现在并不缺少中国人制作的CG电影和游戏,为什么我们自己就没有好的作品呢? 同样的做三维,一样的质量,国外几乎没有比中国制作更便宜的了,所以国外的动画和游戏公司经常把一些项目外包给我们,这样会节省很多制作成本,国外团队只要负责策划和整体流程的监督。我们学习CG制作的成本不低,工资不高,过万的都在少数。一部电影给CG部分的时间少 预算低,根本没时间去把动作细节做到极致。另外,制作者在整个片子中也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强势又业余的导演,催命的项目经理,无尽的加班,低廉的薪水,使人越来越讨厌这个职业。

三、 软件和设备。我们用的软件都是外国软件,各种专业术语在词典上到找不到解释,增加了我们很多的学习难度。外国团队经常为制作某部电影而专门编写一款软件或者插件,而我们做不到,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开发一款软件。 设备,我们的超级计算机性能虽然名列世界首位,但是上榜数量远不及美国,制作一些大型场景需要超高性能的计算机,渲染输出也需要强大的处理器,国外渲染一部电影经常动用上千台超算,国内超算数量有限,根本轮不到我们去用,给的制作周期也短,所以只能把渲染品质降低,所以你们看到的国产动画像假的。


老子人死吊朝天

中国的3D动画看上去粗制滥造,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这些因素牵扯到整个影视行业的痛点,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文化、教育及资本运作方式等方方面面存在的差异。正所谓细微处见真章,从影视动画的制作水平,就能暴露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投资差异

众所周知,拍电影或者电视剧是很花钱的,没有人会指望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有多好的电脑特效。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国在影视投资这一块,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美国人力成本非常高,不论什么工种,薪水都高得吓死人,一部电影能够拍摄完成,需要无数人共同的努力,光人工成本,就占了电影投资的很大部分。现在的商业大片投资一亿美元是很正常的,而美国最一线的演员片酬在1千万至2千万美元之间,如果一部电影请两个一线明星,也只占到了投资的5分之1左右。

再来看中国的情况,当前国内电影电视行业空前繁荣,大制作商业电影的投资也要达到家6亿元人民币左右,换算成美元也差不多是1亿美元。但中国一线演员的片酬却高达2亿元人民种左右。即使不请最一线的明星,可能两三个演员就花光了投资方一半的钱。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演员的税率非常高,而中国则要低很多,光是这一点就有许多文章可以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演员片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除去重要演员的片酬,剩下的钱就是给导演、次要演员、群众演员及道具场景灯光音响等等各方面的支出了。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给特效团队的,用来制作影视特效及3D动画。同样一部投资1亿美元的电影,花在特效上的钱,中美之间可能就差了好几倍。那有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是没有真人出演的全3D电影呢?没错,如果是全动画电影,那么的确特效团队会得到大部分投资,但仍然有一部分钱会花在配音演员身上,特别是投资方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会聘请一些知名演员来配音,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况且资金的多少也只是一方面的,还有更多的因素决定了一部3D动画的品质。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制作出优秀的3D动画作品,除了要重金聘请专业的动画人才之外,还需要投资大量的专业器材,比如动态捕捉设备,图形工作站等等。这些设备往往都价值不菲。可惜的是,在一部影片投资之初,中国的制作团队往往只能拿到很小一笔制作经费,再加上有些团队会将项目层层转包,真正拿到生产者手中的钱,很可能少得可怜了。这就造成了影片的特效制作会一再缩水,最终的成品自然效果好不到哪里去了。

二、时间差异

中国在电影拍摄方面的时间预算通常都很紧,这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主要演员档期紧,中国的娱乐产业目前正处于高度发展期,加上人口基数庞大,知名演员甚至只要是有一定知名度公众人物,都有无数的通告在等着他。不论是广告、真人秀,还是上综艺节目当嘉宾或者拍个连续剧,演员们往往日程都被经济公司安排得很满,所以留给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很少,往往只需要二、三个月甚至更短,就能拍完一部电影所需的所有场景。

第二个原因是制片方急于求成,过度追求投资回报率,往往也会要求拍摄方尽快杀青,早一日上映,就意味着早一日赚钱。在这种浮躁气氛的影响下,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就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压缩,导致后期团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来做特效和3D动画,从而也就产生了各种粗制滥造的产品。

相比之下,美国影视界在制作电影电视时通常就会留有充足的余地,一部电影拍好几个月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的电影会为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各种场景会拍摄一年多的时间。充足的时间意味着有充足的精力来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出好的成果也就不奇怪了。另外,除了时间之外,一部美国的大片往往会到世界各地取景,往返于各外景地之间是很耗时的一件事情,但却给了后期特效团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思考余地。

其实中国也不是没有细心打磨的作品,比如86版的《红楼梦》和《西游记》电视剧,拍摄周期都很长,当然本文主要讨论的是3D动画,这里就不细讲这两部电视剧了。

为什么逼真的3D动画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制作,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物、场景和道具的设计都是非常花时间的,设计师需要反复琢磨影片所要表达的人物或者场景,往往要经过数百上千次的修改,才能获得满意的成品。如果时间不够,设计师当然只能将就应付,很明显作品质量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是3D动画在绘制的时候,除了必须的人物和场景设计之外,还要在逼真度方面做许多工作。比如电影设计出来的3D画面都太干净了,地面都是一尘不染,空气都是像手术室一样透明,所有的物品都光亮如新,这就显得太假了,因为现实中一般不会有这么干净的场景。于是为了能呈现更真实的画面,设计师还需要在原有场景上添加灰尘,烟雾等干扰因素,各种道具服装也会故意做旧处理,才能显得更真实,而这一切都是需要额外的时间再制作的,甚至比制作主要人物和场景更花时间。

三是3D渲染太花时间。在设计3D动画时,设计师只需要制作3D模型,并营造好光源材质等因素即可。但真正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是需要通过计算机运算出来的。计算机通过模拟物理世界的光照、反射折射及各种材质的特性来计算并渲染出最终的画面,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的,有些复杂场景可能1个小时只能渲染出一幅场景,更有甚者,一台性能强劲的工作站计算机,疯狂运算1天1夜才能算完一帧画面。

要知道一部电影通常有100分钟,按电影标准格式每秒24帧画面算,共有14万帧画面需要渲染。如果每一帧都渲染1个小时,那要整整16年才能算完。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制片方为了能赶上进度,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用更多造价高昂的超级工作站或者服务器来同时运算,提高渲染速度。二是用无数廉价的电脑来组成一个分布式的渲染网络,同样可以把渲染速度提高很多。但这两种方案都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中国的影片投资方往往不愿意在这一块投入更多的资金,于是只能选择降低画质要求,来草草应付。

除了视觉效果上的逼真,还有动画人物的动作是否逼真是决定了整部3D动画的品质。为了能达到近乎以假乱真的效果,好莱坞的制片方,一般会采用动态捕捉技术,让真人或者真实的动物来模拟影片中角色的行为,这又是一项又费钱又费时间的事情。而中国电影中许多情况下为了节省成本,就只能随便弄弄,就造成了动画人物动作僵硬浮夸,或者说话嘴型完全对不上的失真场景了。

三、基础差异

电影发明了100多年,美国就传承了多少年,在电影电视这一块,美国有绝对的发言权。不论是在投资、制作、发行、营销还是其他领域,美国影视界特别是好莱坞都有无数专业而且成熟的团队。也不论拍摄什么样的电影,都能够立即拉出一支高效的队伍来。而反观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有成熟的电影产业,但因为战争等原因停滞了几十年之后,中国的商业电影实际上还在摸爬滚打阶段。这是客观事实,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产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不少的差距,基础薄弱是中国影视业的致命缺陷。

除了电影产业的基础差,起步晚,计算机产业的落后也是造成中国电影动画远远比不上美国大片的原因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好莱坞商业电影采用3D电脑特效来吸引眼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终结者2》中的液态机器人场景,让人印象深刻。而同一时间,中国国内连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只有高校及少数科研人员才有机会接触电脑,直到2000年之后,电脑和互联网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这种情况才终于有所改善。

实际上中国早就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这些年也一直在大力支持3D动画及动漫产业,但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训出一批出色的专业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美两国这在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此前《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优秀动画片的上市,也让人们对国产动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

总之,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情是简单的,从小小的3D动画制作上,就能看出许多东西。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影视行业还是很看好的,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能够长远的发展,还是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放下现在的浮躁心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创作,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科学怪叔叔

最重要的原因是影视工业化进度不一样。以及,我们在特效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少和岗位分工是模糊到尴尬的。

我从上学的时候开始兼职为一些培训机构招生,最开始就是在学校贴海报和发传单,后来是做校园招生咨询和六日兼职在培训班做咨询,中间也做过培训班的机房管理员(其实是保洁差不多)。

大概是从2007年开始的,我兼职招生的培训班不少班都是学后期的,包括不限于Adobe系列的平面设计软件,以Photoshop为主。还有就是3D.max和MAYA等软件。

要说明一点的是,现在IT类培训知名的品牌达内是2014年上市的,而这家公司成立十多年了。换句话来说,如此知名专业的培训公司,也只是十几的历史——这意味着,在此之前,行业内实际上是很散的。

即使是最近十几年间,与之相关的培训依然是良莠不齐。

资本是最敏感的,什么行业或者说职业可以挣钱,快速回笼资金,一定是砸钱投资。但是,在这个行业来说,并没有什么像样的结果。

连资本主导都培训市场都如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学校里面,其实学到了什么——基本的操作,对软件的基础认识,以及并不及时更新的知识。当毕业生需要真正从业的时候,需要去市场为导向的培训班来再次锤炼,遗憾的是,这类培训班自身的参差不齐,让真正有意愿从业的年轻人更加迷茫。

也会有人说,是没有大力投资或者从业的年轻人不努力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是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这么多的人才啊!我们连正常在岗的从业者人才都留不住,没有那么多的时候,学校和培训班的老师们更不行啊!这是一种循环的节奏。

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钱国外学习,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负担得起这个费用。更遗憾的是,当这些人在国外学成后,回国会发现待遇比想象中低很多,完全不如国外,所以还是留在国外了。这又是一个循环圈。

第二个原因,也是刚才其实提到了,待遇和岗位问题。并没有那么多岗位提供,即使有岗位也没有那么合适的待遇让人留下来。这不只是行业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背景的问题——这个往深讲就比较多了。

第三,我们现在对于特效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修改已经成型的特效素材来套在我们的作品里。这样的话说出来,是很难过。但是,这个实话。

我们缺乏足够多创意,这与我们的教育和从业者自身的素养有关——很多从业者是高中毕业通过培训班加持学三个月到半年进入这个行业的,本身知识积淀不够,无非提出来合理的创意,只是按部就班做执行。而某些时候,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也是把自己做过或者用过多经验告诉学生和年轻从业者,因为我们也没有创意的思路。

第四,培养一个优秀的特效师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一部优秀的作品是需要更多的优秀特效师和时间的。我们现在的资本没有耐心等待成长。再加上也有钱,所以直接把特效素材买买买做了。

第五,国内动漫行业整体不是太好,这又是很长的一个话题。


小黑豆

其实问题没那么复杂,一个学习者,一个探索者。一个跟随者,一个领路者。学习者和跟随者虽然更轻松点,但做事总是缩手缩脚,生怕乱了套路。你比如说一个极其简单3d制作软件用中文还是英文的问题,几乎所有行业内的高手都推荐用英文,原因居然是容易跟上外国人的技术脚步。这不扯淡吗?你又不是编程做软件,你只不过是呈现画面,画面和动作风格你能去学外国的吗?又不是人人都是大师级别的,绝大多数学了就很难再回来了。画面和动作是3d电影关于自身特色呈现极其重要的东西(这里不谈剧情,只说技术呈现性的)。在中文的系统里,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忘记一切外国人的呈现流程,重铸一个中国化的3d电影制作流程,然后再反哺基于英文的中文软件系统,提出符合中国化流程修改意见,在不停的经过这种循环后,一个能让自身文化系统的人游刃有余而又能给其他文化系统提供参考和学习途径的流程才能健康的建立起来。那时候中国进入cg行业的初学者就可以依靠这个体系,更容易的摆脱学习者与跟随者的束缚,在学会使用工具以后,而专注的把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给呈现出来。


黑另

这是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感谢我国观众的不挑食。如果观众对此不买账,电影商是不会如此敷衍了事。我国的观众如此没有原则,所以才催生了一批没有下限的电影,而不是仅仅在于动画特技上,比如《澳门风云》系列。

其次,有了《宽容的观众》,投资商和导演才会考虑投入产出比。在观众接受的范围内,缩短拍摄周期,加快现金流,就成为必然。所以,特效画面不用太精细,一个亿能拍三千个中国式特效画面,就别只拍三百个美国式动画,反正我们的观众要求不高。

然后,《由于时间和资金有限》,动画公司也没办法做出高质量的特效画面。毕竟动画公司也是要赚钱的,不会赔钱让员工加班加点做出一流的特效。何况,时间不够用,想做都难。但如果说技术水准不够,那就冤枉了我们的动画特效公司了。要知道《变形金刚》从第一部开始就是我国动画公司参与的,《功夫熊猫》也是。

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国内宽容到纵容的观众。没有他们的推动,我们不会看到这么多大失水准的电影。


钱淮28

其实跟什么技术,设备 都没关系。咱们得设备比好莱坞的都牛逼,全是最新的,最高级的。但为什么没人家好莱坞团队做出来的效果好呢?

四个字: 匠人精神 。

记得看过一个介绍好莱坞工作室的片子,屋里有很多真实比例的模型,做的跟真的一样,这些都是用于电影里的。还有声音特效,都是用锅碗瓢盆模拟的,还有压根就是人喊出来的。

真的没有特别牛逼的高科技。


放飞的纸飞机

当你学了几年专业3d技术,掌握了一堆诸如:3dsmax、maya、c4d、AE、ps、mudbox、zbrush…的主流大型软件,和一大堆根据不同项目会用到的小众软件,一堆各种软件的插件,并掌握从不错的美术基础、建模、蒙皮、展uv、调材质、画贴图、调动画、粒子特效、渲染、各种后期,突然发现时薪还没有不需要美术基础和众多软件技术的做装修效果图的高,你就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特效不行了。不是技术不行,是市场不养技术大牛,大牛们都腰间盘凸出、颈椎强直,退役转行了,留下身体好的和极少进去大公司数幸运儿,继续加班熬夜,拿着投入和超出极不平衡的工资,对付着N包之后层层审核。


MrOnlyBlue

一、我国影片宣传时,常把3D作为卖点。导演呢,也把这个当做卖点,所以3D效果要求能看出来是做的,我们看到影片自然就觉得假了。其实,3D技术应用在电影里,最佳效果是大家看不出来是电脑做的。

二、用3D技术,是弥补传统技术的限制,而不是为了3D而3D。比如某水果的刘海屏,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国内却成了为了刘海而刘海,一窝蜂地都上刘海屏了。电影也是如此,没有必要3D的,坚决不用3D技术。

三、现在很多设计公司招聘要求上,过分关注应聘者对设计软件的熟练程度,电影行业估计也是如此吧。我倒是觉得,设计公司应该优先考察应聘者的美术功底,软件只是工具而已,可以快速学会的,而美术功底是长年累积的结果。


缘聚观天下

这个问题不是应该问有技术的,如果用最高标准去制作,保证技术人员的自身利益。会做出自由幻想类高规格的cg。

但是,中国制作组并不会得到那么好的待遇,2亿报酬,小鲜肉就能拿走1亿多,还有各种导演什么的。应用到技术组的钱很少很少。

可以说是一分钱一分货,这个真心不能说中国的3d技术差。例如最终幻想就有中国技术组的影子,好莱坞特效组也有一队跟牛叉的中国队。荒神那部游戏也是委托中国制作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近几年的培训机构太多,搞乱了市场,培训4个月就出来各种吹自己工作2 3 年,拿着高工资。导致高校不太重视u3d..u4的教学,甚至有的学校直接取消了这方面的课程,就只有主流的java和html。

还有就是公司方面,这方面实习很难找,都不愿意要新人。


途鹿之麋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谈设备,大多数还是在于人的精神上面,就好比中国人只喜欢抄别人的作品,而没有创新一样,虽然说好东西都是借鉴而来,但是中国人一味喜欢模仿,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要说是设备,中国的也不差,要说资金也投资了不少,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时间上人们的把握不到位,没有目标创新,如果只是模仿,谈什么超越,谈什么逼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