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3D動畫看上去那麼假,而美國的動畫卻那麼真實?

Spirint--

作為CG行業的從業者,我認為,我們技術並不是問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以下是我的觀點

一、國內缺乏這種專業的導演。國內這幾年電影電視劇迎來井噴式發展,但是好的作品鳳毛麟角,。什麼人都來做導演,以為自己演過兩場戲,參與過電影製作過程,自己也能行,如王寶強,畢志飛等人。對於技術的問題完全是一臉懵逼,大部分導演也缺少專業精神,國外導演一般只拍自己拿手的類型,不斷深入。反觀國內導演,比如馮小剛,之前拍劇情片,喜劇片,戰爭片,現在又來拍文藝片。郭敬明,作家出身,拍完幾部小時代,然後再給你拍個CG電影爵跡。 郭敬明他根本完全不懂CG製作,所有鏡頭和動作完全按照他的一廂情願,必須要在檔期之前做完,不到一年時間製作完一部CG電影,製作質量可想而知,不撲街就算對不住他了。當然我們也有田曉鵬這樣專注的導演,八年時間製作出了《大聖歸來》這樣的驚世之作,但是這種類型的導演在中國是非常稀有的。

二、CG製作人員的薪資待遇。 這是中國CG製作人員的悲哀,世界上現在並不缺少中國人制作的CG電影和遊戲,為什麼我們自己就沒有好的作品呢? 同樣的做三維,一樣的質量,國外幾乎沒有比中國製作更便宜的了,所以國外的動畫和遊戲公司經常把一些項目外包給我們,這樣會節省很多製作成本,國外團隊只要負責策劃和整體流程的監督。我們學習CG製作的成本不低,工資不高,過萬的都在少數。一部電影給CG部分的時間少 預算低,根本沒時間去把動作細節做到極致。另外,製作者在整個片子中也沒有多大的話語權,強勢又業餘的導演,催命的項目經理,無盡的加班,低廉的薪水,使人越來越討厭這個職業。

三、 軟件和設備。我們用的軟件都是外國軟件,各種專業術語在詞典上到找不到解釋,增加了我們很多的學習難度。外國團隊經常為製作某部電影而專門編寫一款軟件或者插件,而我們做不到,也沒那麼多時間去開發一款軟件。 設備,我們的超級計算機性能雖然名列世界首位,但是上榜數量遠不及美國,製作一些大型場景需要超高性能的計算機,渲染輸出也需要強大的處理器,國外渲染一部電影經常動用上千臺超算,國內超算數量有限,根本輪不到我們去用,給的製作週期也短,所以只能把渲染品質降低,所以你們看到的國產動畫像假的。


老子人死吊朝天

中國的3D動畫看上去粗製濫造,並不是由某個單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這些因素牽扯到整個影視行業的痛點,也充分反映了中國與美國之間文化、教育及資本運作方式等方方面面存在的差異。正所謂細微處見真章,從影視動畫的製作水平,就能暴露出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投資差異

眾所周知,拍電影或者電視劇是很花錢的,沒有人會指望一部小成本的電影有多好的電腦特效。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兩國在影視投資這一塊,有著明顯的差異。在美國人力成本非常高,不論什麼工種,薪水都高得嚇死人,一部電影能夠拍攝完成,需要無數人共同的努力,光人工成本,就佔了電影投資的很大部分。現在的商業大片投資一億美元是很正常的,而美國最一線的演員片酬在1千萬至2千萬美元之間,如果一部電影請兩個一線明星,也只佔到了投資的5分之1左右。

再來看中國的情況,當前國內電影電視行業空前繁榮,大製作商業電影的投資也要達到家6億元人民幣左右,換算成美元也差不多是1億美元。但中國一線演員的片酬卻高達2億元人民種左右。即使不請最一線的明星,可能兩三個演員就花光了投資方一半的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演員的稅率非常高,而中國則要低很多,光是這一點就有許多文章可以做,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演員片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除去重要演員的片酬,剩下的錢就是給導演、次要演員、群眾演員及道具場景燈光音響等等各方面的支出了。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是給特效團隊的,用來製作影視特效及3D動畫。同樣一部投資1億美元的電影,花在特效上的錢,中美之間可能就差了好幾倍。那有的讀者可能會有疑問,如果是沒有真人出演的全3D電影呢?沒錯,如果是全動畫電影,那麼的確特效團隊會得到大部分投資,但仍然有一部分錢會花在配音演員身上,特別是投資方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會聘請一些知名演員來配音,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況且資金的多少也只是一方面的,還有更多的因素決定了一部3D動畫的品質。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製作出優秀的3D動畫作品,除了要重金聘請專業的動畫人才之外,還需要投資大量的專業器材,比如動態捕捉設備,圖形工作站等等。這些設備往往都價值不菲。可惜的是,在一部影片投資之初,中國的製作團隊往往只能拿到很小一筆製作經費,再加上有些團隊會將項目層層轉包,真正拿到生產者手中的錢,很可能少得可憐了。這就造成了影片的特效製作會一再縮水,最終的成品自然效果好不到哪裡去了。

二、時間差異

中國在電影拍攝方面的時間預算通常都很緊,這主要是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主要演員檔期緊,中國的娛樂產業目前正處於高度發展期,加上人口基數龐大,知名演員甚至只要是有一定知名度公眾人物,都有無數的通告在等著他。不論是廣告、真人秀,還是上綜藝節目當嘉賓或者拍個連續劇,演員們往往日程都被經濟公司安排得很滿,所以留給一部電影的時間就很少,往往只需要二、三個月甚至更短,就能拍完一部電影所需的所有場景。

第二個原因是製片方急於求成,過度追求投資回報率,往往也會要求拍攝方儘快殺青,早一日上映,就意味著早一日賺錢。在這種浮躁氣氛的影響下,一部電影的製作週期就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壓縮,導致後期團隊根本沒有多少時間來做特效和3D動畫,從而也就產生了各種粗製濫造的產品。

相比之下,美國影視界在製作電影電視時通常就會留有充足的餘地,一部電影拍好幾個月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的電影會為表現春夏秋冬四季的各種場景會拍攝一年多的時間。充足的時間意味著有充足的精力來對作品進行精雕細琢,出好的成果也就不奇怪了。另外,除了時間之外,一部美國的大片往往會到世界各地取景,往返於各外景地之間是很耗時的一件事情,但卻給了後期特效團隊充分的創作空間和思考餘地。

其實中國也不是沒有細心打磨的作品,比如86版的《紅樓夢》和《西遊記》電視劇,拍攝週期都很長,當然本文主要討論的是3D動畫,這裡就不細講這兩部電視劇了。

為什麼逼真的3D動畫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製作,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物、場景和道具的設計都是非常花時間的,設計師需要反覆琢磨影片所要表達的人物或者場景,往往要經過數百上千次的修改,才能獲得滿意的成品。如果時間不夠,設計師當然只能將就應付,很明顯作品質量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是3D動畫在繪製的時候,除了必須的人物和場景設計之外,還要在逼真度方面做許多工作。比如電影設計出來的3D畫面都太乾淨了,地面都是一塵不染,空氣都是像手術室一樣透明,所有的物品都光亮如新,這就顯得太假了,因為現實中一般不會有這麼幹淨的場景。於是為了能呈現更真實的畫面,設計師還需要在原有場景上添加灰塵,煙霧等干擾因素,各種道具服裝也會故意做舊處理,才能顯得更真實,而這一切都是需要額外的時間再製作的,甚至比製作主要人物和場景更花時間。

三是3D渲染太花時間。在設計3D動畫時,設計師只需要製作3D模型,並營造好光源材質等因素即可。但真正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是需要通過計算機運算出來的。計算機通過模擬物理世界的光照、反射折射及各種材質的特性來計算並渲染出最終的畫面,這個過程是非常耗時的,有些複雜場景可能1個小時只能渲染出一幅場景,更有甚者,一臺性能強勁的工作站計算機,瘋狂運算1天1夜才能算完一幀畫面。

要知道一部電影通常有100分鐘,按電影標準格式每秒24幀畫面算,共有14萬幀畫面需要渲染。如果每一幀都渲染1個小時,那要整整16年才能算完。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製片方為了能趕上進度,通常有兩種解決方案,一是用更多造價高昂的超級工作站或者服務器來同時運算,提高渲染速度。二是用無數廉價的電腦來組成一個分佈式的渲染網絡,同樣可以把渲染速度提高很多。但這兩種方案都意味著要花更多的錢,中國的影片投資方往往不願意在這一塊投入更多的資金,於是只能選擇降低畫質要求,來草草應付。

除了視覺效果上的逼真,還有動畫人物的動作是否逼真是決定了整部3D動畫的品質。為了能達到近乎以假亂真的效果,好萊塢的製片方,一般會採用動態捕捉技術,讓真人或者真實的動物來模擬影片中角色的行為,這又是一項又費錢又費時間的事情。而中國電影中許多情況下為了節省成本,就只能隨便弄弄,就造成了動畫人物動作僵硬浮誇,或者說話嘴型完全對不上的失真場景了。

三、基礎差異

電影發明了100多年,美國就傳承了多少年,在電影電視這一塊,美國有絕對的發言權。不論是在投資、製作、發行、營銷還是其他領域,美國影視界特別是好萊塢都有無數專業而且成熟的團隊。也不論拍攝什麼樣的電影,都能夠立即拉出一支高效的隊伍來。而反觀中國,雖然早在上世紀初就已經有成熟的電影產業,但因為戰爭等原因停滯了幾十年之後,中國的商業電影實際上還在摸爬滾打階段。這是客觀事實,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電影產業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離世界一流水平還有不少的差距,基礎薄弱是中國影視業的致命缺陷。

除了電影產業的基礎差,起步晚,計算機產業的落後也是造成中國電影動畫遠遠比不上美國大片的原因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大量好萊塢商業電影採用3D電腦特效來吸引眼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終結者2》中的液態機器人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而同一時間,中國國內連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只有高校及少數科研人員才有機會接觸電腦,直到2000年之後,電腦和互聯網逐漸進入千家萬戶,這種情況才終於有所改善。

實際上中國早就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這些年也一直在大力支持3D動畫及動漫產業,但俗話說得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訓出一批出色的專業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美兩國這在方面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此前《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國產優秀動畫片的上市,也讓人們對國產動畫的未來有了更多的信心。

總之,世界上沒有哪一件事情是簡單的,從小小的3D動畫製作上,就能看出許多東西。作為一箇中國人,對中國的影視行業還是很看好的,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長遠的發展,還是需要相關從業人員放下現在的浮躁心態,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創作,才會有更加輝煌的明天。


科學怪叔叔

最重要的原因是影視工業化進度不一樣。以及,我們在特效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少和崗位分工是模糊到尷尬的。

我從上學的時候開始兼職為一些培訓機構招生,最開始就是在學校貼海報和發傳單,後來是做校園招生諮詢和六日兼職在培訓班做諮詢,中間也做過培訓班的機房管理員(其實是保潔差不多)。

大概是從2007年開始的,我兼職招生的培訓班不少班都是學後期的,包括不限於Adobe系列的平面設計軟件,以Photoshop為主。還有就是3D.max和MAYA等軟件。

要說明一點的是,現在IT類培訓知名的品牌達內是2014年上市的,而這家公司成立十多年了。換句話來說,如此知名專業的培訓公司,也只是十幾的歷史——這意味著,在此之前,行業內實際上是很散的。

即使是最近十幾年間,與之相關的培訓依然是良莠不齊。

資本是最敏感的,什麼行業或者說職業可以掙錢,快速回籠資金,一定是砸錢投資。但是,在這個行業來說,並沒有什麼像樣的結果。

連資本主導都培訓市場都如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學校裡面,其實學到了什麼——基本的操作,對軟件的基礎認識,以及並不及時更新的知識。當畢業生需要真正從業的時候,需要去市場為導向的培訓班來再次錘鍊,遺憾的是,這類培訓班自身的參差不齊,讓真正有意願從業的年輕人更加迷茫。

也會有人說,是沒有大力投資或者從業的年輕人不努力的結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是我們壓根兒就沒有這麼多的人才啊!我們連正常在崗的從業者人才都留不住,沒有那麼多的時候,學校和培訓班的老師們更不行啊!這是一種循環的節奏。

想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需要錢國外學習,遺憾的是不是所有人負擔得起這個費用。更遺憾的是,當這些人在國外學成後,回國會發現待遇比想象中低很多,完全不如國外,所以還是留在國外了。這又是一個循環圈。

第二個原因,也是剛才其實提到了,待遇和崗位問題。並沒有那麼多崗位提供,即使有崗位也沒有那麼合適的待遇讓人留下來。這不只是行業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背景的問題——這個往深講就比較多了。

第三,我們現在對於特效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修改已經成型的特效素材來套在我們的作品裡。這樣的話說出來,是很難過。但是,這個實話。

我們缺乏足夠多創意,這與我們的教育和從業者自身的素養有關——很多從業者是高中畢業通過培訓班加持學三個月到半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本身知識積澱不夠,無非提出來合理的創意,只是按部就班做執行。而某些時候,我們的教育和培訓也是把自己做過或者用過多經驗告訴學生和年輕從業者,因為我們也沒有創意的思路。

第四,培養一個優秀的特效師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打磨一部優秀的作品是需要更多的優秀特效師和時間的。我們現在的資本沒有耐心等待成長。再加上也有錢,所以直接把特效素材買買買做了。

第五,國內動漫行業整體不是太好,這又是很長的一個話題。


小黑豆

其實問題沒那麼複雜,一個學習者,一個探索者。一個跟隨者,一個領路者。學習者和跟隨者雖然更輕鬆點,但做事總是縮手縮腳,生怕亂了套路。你比如說一個極其簡單3d製作軟件用中文還是英文的問題,幾乎所有行業內的高手都推薦用英文,原因居然是容易跟上外國人的技術腳步。這不扯淡嗎?你又不是編程做軟件,你只不過是呈現畫面,畫面和動作風格你能去學外國的嗎?又不是人人都是大師級別的,絕大多數學了就很難再回來了。畫面和動作是3d電影關於自身特色呈現極其重要的東西(這裡不談劇情,只說技術呈現性的)。在中文的系統裡,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忘記一切外國人的呈現流程,重鑄一箇中國化的3d電影製作流程,然後再反哺基於英文的中文軟件系統,提出符合中國化流程修改意見,在不停的經過這種循環後,一個能讓自身文化系統的人遊刃有餘而又能給其他文化系統提供參考和學習途徑的流程才能健康的建立起來。那時候中國進入cg行業的初學者就可以依靠這個體系,更容易的擺脫學習者與跟隨者的束縛,在學會使用工具以後,而專注的把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給呈現出來。


黑另

這是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感謝我國觀眾的不挑食。如果觀眾對此不買賬,電影商是不會如此敷衍了事。我國的觀眾如此沒有原則,所以才催生了一批沒有下限的電影,而不是僅僅在於動畫特技上,比如《澳門風雲》系列。

其次,有了《寬容的觀眾》,投資商和導演才會考慮投入產出比。在觀眾接受的範圍內,縮短拍攝週期,加快現金流,就成為必然。所以,特效畫面不用太精細,一個億能拍三千個中國式特效畫面,就別隻拍三百個美國式動畫,反正我們的觀眾要求不高。

然後,《由於時間和資金有限》,動畫公司也沒辦法做出高質量的特效畫面。畢竟動畫公司也是要賺錢的,不會賠錢讓員工加班加點做出一流的特效。何況,時間不夠用,想做都難。但如果說技術水準不夠,那就冤枉了我們的動畫特效公司了。要知道《變形金剛》從第一部開始就是我國動畫公司參與的,《功夫熊貓》也是。

一切的根源,在於我們國內寬容到縱容的觀眾。沒有他們的推動,我們不會看到這麼多大失水準的電影。


錢淮28

其實跟什麼技術,設備 都沒關係。咱們得設備比好萊塢的都牛逼,全是最新的,最高級的。但為什麼沒人家好萊塢團隊做出來的效果好呢?

四個字: 匠人精神 。

記得看過一個介紹好萊塢工作室的片子,屋裡有很多真實比例的模型,做的跟真的一樣,這些都是用於電影裡的。還有聲音特效,都是用鍋碗瓢盆模擬的,還有壓根就是人喊出來的。

真的沒有特別牛逼的高科技。


放飛的紙飛機

當你學了幾年專業3d技術,掌握了一堆諸如:3dsmax、maya、c4d、AE、ps、mudbox、zbrush…的主流大型軟件,和一大堆根據不同項目會用到的小眾軟件,一堆各種軟件的插件,並掌握從不錯的美術基礎、建模、蒙皮、展uv、調材質、畫貼圖、調動畫、粒子特效、渲染、各種後期,突然發現時薪還沒有不需要美術基礎和眾多軟件技術的做裝修效果圖的高,你就知道為什麼中國的特效不行了。不是技術不行,是市場不養技術大牛,大牛們都腰間盤凸出、頸椎強直,退役轉行了,留下身體好的和極少進去大公司數幸運兒,繼續加班熬夜,拿著投入和超出極不平衡的工資,對付著N包之後層層審核。


MrOnlyBlue

一、我國影片宣傳時,常把3D作為賣點。導演呢,也把這個當做賣點,所以3D效果要求能看出來是做的,我們看到影片自然就覺得假了。其實,3D技術應用在電影裡,最佳效果是大家看不出來是電腦做的。

二、用3D技術,是彌補傳統技術的限制,而不是為了3D而3D。比如某水果的劉海屏,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國內卻成了為了劉海而劉海,一窩蜂地都上劉海屏了。電影也是如此,沒有必要3D的,堅決不用3D技術。

三、現在很多設計公司招聘要求上,過分關注應聘者對設計軟件的熟練程度,電影行業估計也是如此吧。我倒是覺得,設計公司應該優先考察應聘者的美術功底,軟件只是工具而已,可以快速學會的,而美術功底是長年累積的結果。


緣聚觀天下

這個問題不是應該問有技術的,如果用最高標準去製作,保證技術人員的自身利益。會做出自由幻想類高規格的cg。

但是,中國製作組並不會得到那麼好的待遇,2億報酬,小鮮肉就能拿走1億多,還有各種導演什麼的。應用到技術組的錢很少很少。

可以說是一分錢一分貨,這個真心不能說中國的3d技術差。例如最終幻想就有中國技術組的影子,好萊塢特效組也有一隊跟牛叉的中國隊。荒神那部遊戲也是委託中國製作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近幾年的培訓機構太多,搞亂了市場,培訓4個月就出來各種吹自己工作2 3 年,拿著高工資。導致高校不太重視u3d..u4的教學,甚至有的學校直接取消了這方面的課程,就只有主流的java和html。

還有就是公司方面,這方面實習很難找,都不願意要新人。


途鹿之麋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談設備,大多數還是在於人的精神上面,就好比中國人只喜歡抄別人的作品,而沒有創新一樣,雖然說好東西都是借鑑而來,但是中國人一味喜歡模仿,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要說是設備,中國的也不差,要說資金也投資了不少,所以我覺得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時間上人們的把握不到位,沒有目標創新,如果只是模仿,談什麼超越,談什麼逼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