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位长达41年,为什么一直不替他爹刘备报仇?

寂寞的翎羽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纠正一下题主的错字,刘“禅”,不是刘“婵”,婵字很明显是用在女性身上的,怎么能用在刘禅身上呢?

首先,刘备的死虽然和兵败夷陵有一定的关系,但你不能说就因为打了败仗就把刘备给活活气死了,没这个说法。刘备的岁数当时已经差不多到了活够了的时候了,而且从他起病到永安托孤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应该是个慢性的过程,不能说是因为打败仗而受伤而死或是被气死。

其次,与东吴开战背离了蜀汉集团的根本国策。其实刘备集团一直和孙吴之间关系不错,撕破脸也就是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这三四年的时间。魏国和吴国,蜀汉无论是从政治口号还是实际利益上,都必须联合一个去打另一个,而东吴则就是那个必须要联合的一个。因此刘备一死,诸葛亮一主持大局,吴蜀两国立刻恢复邦交,这种睦邻友好的关系直到诸葛亮去世后依然不变。

最后,从硬实力来说,蜀汉也没有再和东吴彻底撕破脸的资本。夷陵之战以后,蜀汉是三国最弱的格局已经注定并且直到灭亡都没有改变,仅仅占据益州一个州的蜀汉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子和横跨荆、扬、交三个大州的东吴相抗衡的。如果蜀汉一意孤行还是要和东吴开战的话,且不说曹魏会乐得坐山观虎斗看好戏,这个国家恐怕也很难撑到263年了吧。



青言论史

(这个纠正一下,是刘禅shan四声)

公元219年,关羽丢掉荆州,次年曹操去世,曹丕于同一年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发动伐吴战争,222年刘备兵败,223年刘备病逝。

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虽没有《三国演义》和《三国》等作品称的几十万,但是也有几万的主力被消耗。陆逊为什么没有继续攻打蜀汉呢?一是赵云援军到了,二是要防止曹丕用兵。

果然曹丕随后伐吴。

夷陵之战蜀吴都有损耗,以蜀为多,为了稳定政局,诸葛亮安排邓芝去找孙权谈判(新版《三国》演绎的是马谡,借以突出其才),随后达成共识。两家重归于好。这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

(新《三国》剧照,马谡形象)

待孙权称帝时,蜀吴“二帝并尊”,为何关系牢固,因为二者皆弱。蜀汉中后期都是诸葛亮掌权,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行动。刘禅继位时就年幼,而且贪玩不才,如何东进。

诸葛亮死后,刘禅宠信黄皓,把诸葛亮的教诲抛诸脑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这话跟白说了一样。

(手绘大致示意图,不精确)

蒋琬、费祎相继掌握大权,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没有一个人能起到诸葛亮那样的作用,一呼百应。大臣们政见不同,能力根本就无出动大军。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几乎是独揽军权,这才有规模比较大的北伐举动。

刘禅一没想法,二没能力,三内部派系不能达成统一,四外部压力太大。


大眼大世界

以三国演义讲:

蜀汉后主刘禅(阿斗),给后人留下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两句名言。

阿斗为刘备原配甘夫人所生,襁褓之中遭遇长板坡之战,子龙将军混战之中舍身救幼主,拼力厮杀,浑身箭伤,突出重围,阿斗仍在熟腄之中。

阿斗幼年,被孙夫人挟持欲往江东,又是赵云,以冒犯主母之罪,隔江夺阿斗,使阿斗得以生还。

刘备为报二弟关羽之仇,起兵代吴,遭到火饶连营的惨败,至临终白帝城托孤,把阿斗托附给了孔明丞相。

刘禅执政的41年间,最初也承父志,以恢复汉统一为目标,仰仗亚义孔明,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更有了孔明流传近两千年的著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正当诸葛亮出斜谷,直取长安,进逼洛阳,夺天下之时,娱乐昏头的刘禅听信宦官黄皓谗言,急令孔明还朝,失去了统一汉室的绝佳机会。待孔明返朝问刘禅何事时,刘禅竟以,我想亚父了,一言遮之,荒唐之极。

孔明病死五丈原,姜维继之,为避朝中祸患,屯兵于沓中。

曹魏大将出奇兵,直取成都,刘禅降。蜀汉亡。

一次晋王司马昭宴请刘禅,让人凑起蜀乐,跳起蜀舞,蜀汉旧臣无不落泪,唯刘禅独自手舞足蹈。司马昭问,公可思蜀否?刘禅答,此处欢乐,不思。(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司马昭对左右臣等哈哈大笑,象这等沒心没肺之人,孔明尚扶不起来,何况姜伯约。从此无了戒心,倒使阿斗得以寿终正寝。


晚亭与落霞同晖

先问一下刘婵是谁?悟空问答能否严格审查这些问题?错别字百出的问题不经过审查就能推荐出来?

假设你说的是刘禅。那么请问刘禅报仇找谁报?这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那?

刘备出兵征伐东吴,又没有被谁斩杀在阵前,何来仇人?刘备兵败后来到白帝城病发而死,和东吴战败有间接关系而没有直接关系。

如果照你这个逻辑,那曹丕也应该为父报仇,曹操就是接连在汉中失守夏侯渊被阵斩,荆襄失守庞德被阵斩,自己多年率军攻打吴蜀不下,气结郁闷而死。曹丕应该找东吴和蜀汉报杀父之仇?

这种间接的仇就不要再提。没有意义。

第二,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情况下,刘备死后,蜀国军政大权全部在诸葛亮手中,而诸葛亮奉行的是联吴抗曹计划,这让刘禅如何去报仇?刘禅手无缚鸡之力,在军中又没有威望,就算刘禅想报仇,他有这个能力吗?有这个实力去调动军队?

第三,诸葛亮死后,刘禅报仇的心愿不是来了?那历史上为何刘禅只字不提报仇的事情?是蜀汉后继无人没有勇将?是因为刘禅人家心里根本就没有仇人这么一说,刘禅都不认为自己有杀父仇人,提问者你急什么?皇帝不急太监急?

古代就不说了,就说近代,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本人活活炸死,为何张学良不报仇?只字不提报仇的事?在日军发动卢沟桥后,张作霖带领三十万东北军灰溜溜的逃跑不抵抗,把三千万东北老百姓留给了日本,任日军糟蹋。

张学良亲生父亲被杀人家都不报仇,各位看官就别多想了。


中国人文历史

前面已经有两位答主纠正过了,本来不想再说的,但是看着实在是瘆人。题主,我在此也要再次纠正一下,蜀后主并不是“刘婵”,而是“刘禅(shan第四声)”多玩玩王者荣耀你就知道啦~

言归正传,就如题主所说,刘禅在位41年,为什么没有攻打东吴去为自己的老爹刘备报仇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因素。


孙刘联盟的国策制约

夷陵大战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然后就挂了辫子。后来刘禅登基成为了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但是此时的蜀汉军政大权全部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而诸葛亮根据时局来判断,作出了再次与东吴修好,继续结成联盟共同抗曹的决定,并且成为了蜀汉的国策。

在诸葛亮的辅政期间(公元223年到公元234年),孙刘联盟一直都是蜀汉的国策,一直都被诸葛亮坚决的执行着。而后主刘禅也是将所有军政要事都托付给了诸葛亮,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诸葛亮坚持着的这个国策,刘禅肯定不会去打破的,所以他也就不会打剿灭东吴的注意。


蜀汉无剿灭东吴的实力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如果有他带领大军和东吴一战,可能还有一些胜算。可是一旦诸葛亮在五丈原前逝世,蜀汉再也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人了,有人说姜维的能力可以替代诸葛亮,但是姜维并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力,而且还受到很大的掣肘。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逝世,蜀汉已经丧失了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此时的蜀汉俨然已经成为了苟延残喘的弱小国家。东吴不来攻打蜀汉就已经是万幸了,刘禅怎么还敢去主动攻打东吴呢?此时的蜀汉完全没有攻打东吴的勇气和实力,况且刘禅也不是胸有大志的皇帝,所以他在这段期间,是完全不可能去攻打东吴的。


我的结语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不能打,诸葛亮死了之后打不赢,所以刘禅就算在位41年,他也没有去攻打东吴为自己的老爹报仇。刘禅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这也可能是虽然国灭但是仍然能够活得很好的原因吧。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不是不想,是不能。


刘关张在桃园结义。除了几碗酒几双草鞋外,几乎没有多少余物了。后来好在大哥头脑清新,找本书翻到一点无形资本,才带着两个弟弟走南闯北,颠沛流离。左栖右息,在荆州落脚。人多地少,又诈取同宗西川,方才各自相安。


不道,关二哥不听孔明外交政策办事,失了荆州等地盘。大哥三弟一听噩耗,起兵雪恨,结果弟死兵挫,大哥败回白帝城。受托于孔明。新主继位,内外交困。东孙权,北曹操,南方又三郡勾结孟获新反。这雪上加霜。孔明布署周边防卫后,兵力不多,渡泸水平叛。归国后,国内大将己不多。征伐乏人。赵云魏延等,关兴张苞虽强力而早夭。蜀中更无人,惟有丞相心。


孔明六出祁山,寸土不得,徒耗财力人力物力。继之以姜维,而屯田避沓中。此时的刘禅,早就没心报父之仇了。几十与东吴的交往早就淡化了个人恩怨这"翅膀不硬,不可以言飞″,实力不济不可以言伐。刘禅尚明白此理,而比他更明达的蜀中群臣自然不敢提议报仇之类言论了。


劉一千五

刘禅遗传他爹刘备的优点,情商高。

蜀国是三国中人口最少,经济最弱的国家,在蜀国与魏国争锋之际,蜀国人口一直处于净流出,原因主要是赋税重,徭役重。诸葛亮身为丞相,自己是非常节俭的,而且管束部下也很严厉,蜀国可以说是非常廉政的国家。

但是蜀国常年战争,国小民疲,蜀国的铜钱越做越小,能兑换的银子越来越少,也意味着政权对百姓的盘剥越来越重。

而反观他的对手魏国,从曹操到曹丕,铜钱始终如一的大,而同时期的蜀国铜钱到最后的铜钱只有当初的三分之一不到。

而且刘备当年进攻巴蜀,兵临益州时,刘备此时已经兵疲将怠,

刘备为了激励将士效命,发愿说,攻下益州城,城内金银财宝尽归你们。其实就是纵使士兵对百姓进行劫掠。

这也造成了巴蜀名士后来不肯为刘备效力,因为士兵劫掠首先冲击的必然是他们这样的大户,所以很多人后来投靠了曹操。所以造成后来的蜀国人才日渐凋零,富户不堪赋税重,穷户不堪徭役重。

蜀国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北伐,也是为了“政治正确”,蜀国要讨伐篡汉的魏国,表明自己才是汉朝的正统。

以弱蜀讨伐强魏,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还能奢谈为父报仇,讨伐东吴吗?

我是“天下会会天下”,欢迎您的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我是历史小茄子,欢迎大家关注讨论文史小知识,并批评指正。

要想知道刘禅为什么不帮刘备报仇,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刘备是怎么死的。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三国时期蜀国开国皇帝。

说到刘备的死,跟其手下结拜兄弟关羽不无关系。赤壁之战后,刘备佣兵四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蜀汉。并且派关羽镇守荆州五郡。公元219年,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势力范围襄樊,被吴国的孙权派吕蒙带兵趁虚而入,攻打荆州,荆州失守。此时的关羽腹背受敌,只能退守麦城,后来撤离麦城的时候被孙权手下朱然、潘璋两位将军截杀。历史上“忠肝赤胆”的关羽就此英雄落幕。这里有两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经典的刘备形象

关羽死后,刘备经历了兄弟去世和失守荆州的双重打击,开始被愤怒焦躁冲昏了头脑。在其称帝(公元220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不顾军师诸葛亮的劝说,发动举国之力征讨孙吴。刘备称帝的时候已经六十岁整,此时年事已高加上心急气躁,征讨孙吴的行动失败了。失败之后刘备带伤转移到白帝城,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备在一年后于白帝城病逝,时年六十三岁。病逝之前有一个“白帝城托孤”的典故。

白帝城托孤

根据三国志记载: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天气炎热,加上年事已高,由痢疾引发了多种病症。另外近年来军事上的失利又加重了病情,这可能是刘备病死的原因。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即位,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乐不思蜀的刘后主,即位时年仅十七岁。即位初期由诸葛亮辅政。此时蜀国内乱,先后有朱褒、高定起兵造反,诸葛亮只能亲征讨伐,对外和东吴重新交好,这报仇的事情自然也就放在一边了。

叛乱平定之后,刘禅也曾出兵北上讨伐过魏国(此时蜀吴两国还是交好状态),此时的蜀国在三国尚有一战之力。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兵力,联合孙吴想和魏国进行决战,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病死以后,姜维又联合孙吴曾九次讨伐中原,均以失败告终,从此蜀汉开始走向衰败,直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因此,题目中所问的为什么刘禅不为刘备报仇,结果就出来了。一是因为刘备乃是病死,和孙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二是刘备死后到诸葛亮死后,蜀汉在三国之间实力最弱,如果不联吴抗曹,只会加剧蜀汉的灭亡。


我玩Game

报仇?

如果刘禅麾下有铁骑30万,重步兵百万,自然扫吴灭魏,逐匈奴吞天竺。


张勇達州

刘禅在位长达41年,却一直没有想过去替刘备报仇吗?其实刘备是始于,夷陵之战。英雄之战发生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战斗,这其中关于因为,刚愎自用而败走麦城,并最终被杀,所以严格来说,刘备替关羽报仇的路上而死的。


我们看在夷陵之战当中,刘备据说百万大军,攻打东吴,但却落得个大败而归,一灵之战,大面积的火烧连营造成了刘备的溃败,而刘备军的溃败,最终也导致了刘备急怒攻心,进而在战争的路上病死严格来说,刘备确实也是死于孙权之手,但是我们看后期,刘禅在位41年,却从来没有给自己的父亲报仇攻打过孙权。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将流散,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在其后的治国方针方面,一直以来是以攻打北方的曹魏为主,而并不是攻打孙权。这样的方针就制约了流散在随后的对待,东吴方面的战略。蜀汉也确实拿不出来其他的军队和,挣金钱来维持对两面作战。所以我们觉得刘单不是不想,而是无力为之,因为,作为,孙权和刘善来说,蜀汉一旦发生战争,最得利的还是曹魏,所以曹魏势力大,记得蜀汉不得已,重不重视所以我们觉得像刘禅不为父亲报仇,也实在是做不到,这样的情况在后面的,六出祁山之后,就更加的难以实现了。诸葛亮不在的蜀汉之宝都将将,更别提还要去攻孙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