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最注重士兵射擊精度的日本為什麼沒有王牌狙擊手?

用戶3708573217

  主要其實還是日本狙擊手的戰術戰法非常有問題,打不了幾個人狙擊手就會陣亡。此外他們的對手也非常兇猛,對付日本狙擊手使用了各種辦法,日本狙擊手面臨的環境比起其他國家來說要惡劣得多。眾所周知,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一度吃夠了日軍狙擊手的苦頭。經過反覆總結教訓,在新幾內亞和其他戰場,美軍終於煞費苦心發明出了反狙擊戰術。哈吉斯·韋斯特菲爾德,美國陸軍第41師第163步兵團的戰鬥英雄,他曾如此描述美軍的反狙擊戰術:

  

  (太平洋戰場殘酷而血腥)

  我們的基本戰術分三步——第四步就輪到第63反坦克分隊用至少3門37毫米反坦克炮動手了。第一步,我們先圈出一塊區域,用“Q-R”字母標記。日軍狙擊手就潛伏在這塊區域中的散兵坑裡,就在我們前方20-30碼(18-27米)遠。我們派出兩人反狙擊小組,進入位於我們火力殺傷範圍邊緣的狹長散兵壕。此時,兩人小組的觀察員用望遠鏡悄悄監視著那片茂密又兇險的叢林……狙擊手則抱著自己保養良好的步槍,靜靜守候在一旁。當日本人開槍時,觀察員要細心的找到叢林間子彈由何處射出。觀察員通過自己的望遠鏡確認目標,然後向狙擊手指出子彈射來的方向,將自己的望遠鏡遞給狙擊手,讓他看清楚。狙擊手隨即開火,不停射擊,壓制對面的日軍狙擊手。當然,如果日軍狙擊手還擊,而且子彈打得很準,迫使我們的狙擊手不得不趴下隱蔽,這邊的目的也算達到了。這名狙擊手的職責是用射擊壓制對面的日軍,或者吸引對面日軍狙擊手的注意力,讓我們能溜進前方那片區域。

  

  (日軍狙擊手讓美軍一度疲於奔命)

  第二步,我們的反狙擊小組從側翼或後方溜進那片叢林,溜進我們的火力殺傷範圍。為了爬樹時省勁些也安全些,我們帶著自制的繩梯。繩梯一般用電話線和短木板捆成,兩人反狙擊小組就靠這種東西爬上叢林間的枯枝樹冠。等他們上了樹,我們就動手。一切疑似有日軍狙擊手藏身的大樹都是我們的目標,一律無差別射擊。日本人敢還擊,那就正中我們的下懷。所有反狙擊小組火力全開,絕不放過他們。如果辨不清目標也不要緊,照著子彈飛來的大略方向盲射就是。反正我們手裡用的是M1加蘭德步槍和春田1903步槍,大家都從200-400碼(182-366米)的距離外開火……

  

  (美軍狙擊手喜歡使用春田1903步槍)

  第三步,我們還需要採取其他的措施,僅靠狹長散兵壕裡的兩人狙擊小組遠遠不夠。只要我們的狙擊小組上了樹,我們就能發動進攻了。我們派出去一些由兩三名步兵組成的小分隊,狙擊小組負責引導這些小分隊發起進攻。在樹頂上的狙擊小組引導下,我們的小分隊從側翼攻入這片“Q-R”區域,將日軍狙擊手一一消滅。小分隊也會在戰鬥中佈設一些詭雷——在兩棵樹下各安放一枚手榴彈,中間用一條拉火線相連,一旦拉火線遭觸碰,保險握片鬆開,撞針釋放,手榴彈就會爆炸。這些詭雷給日本人造成了一些傷亡,我們還因此繳獲了一挺日軍的布倫輕機槍(疑似應為九九式輕機槍。英軍布倫輕機槍與日軍九九式輕機槍外形相似,美軍常將兩者弄混,有時亦混用稱呼,以布倫輕機槍代指九九式輕機槍)。顯然,這挺輕機槍是日本人被詭雷炸得屁滾尿流時慌忙丟下的。

  

  (日軍九九式輕機槍)

  等我們的反狙擊小組完成了這三步,我們就要小心的將人從第63反坦克分隊的火力殺傷範圍中撤出來。撤出來的動作要快,藏有我方狙擊手大樹必須仔細避開,以防誤傷。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停止開火,不要再向日軍狙擊手射擊——只有狹長散兵壕裡做壓制射擊和吸引對方注意力的反狙擊小組除外。

  

  (美軍37毫米M3反坦克炮,日本坦克的剋星)

  第四步,第63反坦克分隊的37毫米反坦克炮(最少3門)亮相了,這是我們對付日軍狙擊手的最後步驟……反坦克分隊不慌不忙用37毫米反坦克炮瞄準火力範圍內的樹冠。沒有了樹木遮蔽,那裡再也藏不下狙擊手。在勃朗寧輕機槍射手弗爾斯迪克看來,這樣做徒勞無功,因為叢林實在太過茂密。不過,他也承認,一陣炮擊過後,破碎的樹木枝幹鋪滿一地,幾乎完全蓋住了地面。第63反坦克分隊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對付那些居高臨下衝我們開槍的日軍狙擊手。


戰爭史

日軍之所以在二戰中沒有王牌狙擊手產生,和其實戰戰術以及戰場條件等有一定關係。

不過首先來討論下日軍的射擊精度問題,很多人常說日軍射擊水平好,但實際上也是很片面的。日本作為工業國,後勤保障能力要比當時的中國軍隊要強,因此士兵伙食、訓練水平、補給水平等都要好,戰術素養以及訓練水平要比中國軍隊強,而良好訓練的士兵射擊水平肯定要比訓練不充分的士兵要好。此外,由於資源缺乏,日本十分強調精確射擊,不過這並不意為著日軍士兵的射擊水平就不一定比美軍好,因為二戰中後期日本的士兵素質也開始大幅下滑。

而狙擊手,也是有作戰環境要求的,那就是雙方戰線比較穩定,雙方整體上處於僵持狀態,兩軍陣前是狙擊手活躍的地帶,能夠創造戰果。像蘇德之間的作戰,雖然以機械化兵團作戰為主,但是也是有很多類似斯大林格勒這樣的城市巷戰的,而在這種環境下,是非常適合狙擊手作戰的。但是在中國戰場,則很少存在這種戰鬥,一般是日軍進攻,中國軍隊防守,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炮兵等實際上更加合適,狙擊手的發揮空間很小。

而在日軍的另一個主戰場,太平洋戰場,主要是日軍防守,美軍進攻,而且由於島嶼面積較大,而且叢林等也比較多,實際上是比較合適狙擊手作戰的。但是日軍的作戰思路非常奇特,那就是戰鬥到死。日軍狙擊手偽裝在樹上,向美軍射擊,但是正常情況下狙擊手應該再射擊幾發後立即撤退,或者改換射擊陣地後再行攻擊。

而日軍的作法卻很瘋狂,那就是堅持繼續攻擊,直至被美軍發現後被密集火力打成篩子。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射擊水平較好的日軍都死在了這種戰鬥中,幾乎就是一次性消耗品,自然產生不了王牌狙擊手。而日軍在二戰中更是有多次用刺刀向美軍機槍陣地衝鋒的作法,可謂極為愚蠢,只能徒增傷亡,不能給美軍造成傷亡。


戰爭之王

論二戰王牌狙擊手,軍迷們腦中一定會過戰爭大片《兵臨城下》,蘇軍英雄狙擊手與德軍少校王牌狙擊手過招,既險象環生,又引人入勝。

按理,整個二戰時期,日軍基本上未裝備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士兵使用的是三八式栓動步槍,且槍法都很精準,但卻為何出不來王牌狙擊手呢?
據稱日軍編制中,每個步兵中隊(相當於連級)編有專職步槍狙擊手15名,每步兵小隊(相當於排級)為5名,人數可謂很多,說明日軍方相當重視狙擊兵的作用。

抗日正面戰場,國軍輕重機槍手大量死亡,其原因,一是擲彈筒襲擊,二是狙擊手狙擊,往往捷克輕機槍彈匣內的20發子彈都未打光,槍手就已被日軍狙殺。

作為論壇軍迷,個人認為二戰時期的日軍,玩夠了栓動步槍,槍法都不錯,但卻很少出王牌狙擊手有以下原因。

槍械有效射程近:日軍的狙擊步槍非常寒磣,所謂的97式狙擊槍,其實就是6.5毫米口徑的三八大蓋加2.5×或4×瞄準鏡,有效射程500米;99式狙擊槍,口徑則為7.7毫米,有效射程提高到了900米。

觀瞄系統落後:沒有射程和風偏差調節裝置,導致一旦超過400米就幾乎打不中目標,射程如此之近,嚴格來說是配不上狙擊槍稱呼的,所以其狙擊槍的缺點一目瞭然。

6.5毫米口徑彈丸殺傷力小:儘管6.5毫米子彈穩定性非常好,火藥燃燒充分,在射擊時槍口幾乎沒有閃焰和白煙,射手可以得到很好的掩護和隱匿,但是6.5毫米彈丸殺傷力小,有時擊中人體造成貫穿,但卻不致命。

此外,在緬甸和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狙擊手往往將自己綁在樹上,或挖好洞藏在洞內,給國軍以及美軍造成很大損失,但同時也遭對手火力打擊,自身也都被擊斃,甚至粉身碎骨。

所以,種種原因,導致十分重視射擊的日軍,竟然沒有出現世界聞名的王牌狙擊手。

2018年2月21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個人覺得,想做一個王牌狙擊手,除了要有非常好的槍法,還得會“苟”!狙擊手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悄無聲息的幹掉敵方最有價值的目標,並且要做好充分的偽裝保護自己,盡一切手段讓自己在得手後能繼續狙殺或者撤退。二戰時日本由於資源匱乏,非常強調單兵素質,射擊、拼刺是日本陸軍士兵的看家本領,由於士兵槍法普遍都很好,可不想抗日神劇裡那樣幾十個人都打不過一個人那麼差勁,論槍法,日本士兵應該是二戰各參戰國士兵中最好的。但二戰著名狙擊手,德國蘇聯佔據半邊天,就連北歐小國芬蘭還有世界第一的狙擊手。唯獨沒聽說過日本狙擊手。首先,在日本軍隊里根本就沒有這個編制,所以在戰場上就算打死的人多,也沒人當個不得了的事。其次,“苟”是與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精神相反的,所以,日本士兵如果真的充當了狙擊手的角色,但他們也是絕不撤退的,東南亞叢林裡日本士兵把自己綁在樹上就是最好的證明,一旦暴露,根本沒有撤退的機會。武士道的不怕死應該說是讓日本沒有著名狙擊手的主要原因。



SO因脆死ting

話說對付當時的國軍和八路軍沒必要上狙擊手,鬼子當年靠的就是精準的三八大蓋和訓練有素的射手!可以毫不誇張的這樣說鬼子基本每個士兵都能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特級射手數量不言而喻了,多啊!每個士兵訓練所消耗彈藥在當時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達到了1000發左右,食指扣動扳機不磨出繭子不能上戰場!尼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