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注重士兵射击精度的日本为什么没有王牌狙击手?

用户3708573217

  主要其实还是日本狙击手的战术战法非常有问题,打不了几个人狙击手就会阵亡。此外他们的对手也非常凶猛,对付日本狙击手使用了各种办法,日本狙击手面临的环境比起其他国家来说要恶劣得多。众所周知,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一度吃够了日军狙击手的苦头。经过反复总结教训,在新几内亚和其他战场,美军终于煞费苦心发明出了反狙击战术。哈吉斯·韦斯特菲尔德,美国陆军第41师第163步兵团的战斗英雄,他曾如此描述美军的反狙击战术:

  

  (太平洋战场残酷而血腥)

  我们的基本战术分三步——第四步就轮到第63反坦克分队用至少3门37毫米反坦克炮动手了。第一步,我们先圈出一块区域,用“Q-R”字母标记。日军狙击手就潜伏在这块区域中的散兵坑里,就在我们前方20-30码(18-27米)远。我们派出两人反狙击小组,进入位于我们火力杀伤范围边缘的狭长散兵壕。此时,两人小组的观察员用望远镜悄悄监视着那片茂密又凶险的丛林……狙击手则抱着自己保养良好的步枪,静静守候在一旁。当日本人开枪时,观察员要细心的找到丛林间子弹由何处射出。观察员通过自己的望远镜确认目标,然后向狙击手指出子弹射来的方向,将自己的望远镜递给狙击手,让他看清楚。狙击手随即开火,不停射击,压制对面的日军狙击手。当然,如果日军狙击手还击,而且子弹打得很准,迫使我们的狙击手不得不趴下隐蔽,这边的目的也算达到了。这名狙击手的职责是用射击压制对面的日军,或者吸引对面日军狙击手的注意力,让我们能溜进前方那片区域。

  

  (日军狙击手让美军一度疲于奔命)

  第二步,我们的反狙击小组从侧翼或后方溜进那片丛林,溜进我们的火力杀伤范围。为了爬树时省劲些也安全些,我们带着自制的绳梯。绳梯一般用电话线和短木板捆成,两人反狙击小组就靠这种东西爬上丛林间的枯枝树冠。等他们上了树,我们就动手。一切疑似有日军狙击手藏身的大树都是我们的目标,一律无差别射击。日本人敢还击,那就正中我们的下怀。所有反狙击小组火力全开,绝不放过他们。如果辨不清目标也不要紧,照着子弹飞来的大略方向盲射就是。反正我们手里用的是M1加兰德步枪和春田1903步枪,大家都从200-400码(182-366米)的距离外开火……

  

  (美军狙击手喜欢使用春田1903步枪)

  第三步,我们还需要采取其他的措施,仅靠狭长散兵壕里的两人狙击小组远远不够。只要我们的狙击小组上了树,我们就能发动进攻了。我们派出去一些由两三名步兵组成的小分队,狙击小组负责引导这些小分队发起进攻。在树顶上的狙击小组引导下,我们的小分队从侧翼攻入这片“Q-R”区域,将日军狙击手一一消灭。小分队也会在战斗中布设一些诡雷——在两棵树下各安放一枚手榴弹,中间用一条拉火线相连,一旦拉火线遭触碰,保险握片松开,撞针释放,手榴弹就会爆炸。这些诡雷给日本人造成了一些伤亡,我们还因此缴获了一挺日军的布伦轻机枪(疑似应为九九式轻机枪。英军布伦轻机枪与日军九九式轻机枪外形相似,美军常将两者弄混,有时亦混用称呼,以布伦轻机枪代指九九式轻机枪)。显然,这挺轻机枪是日本人被诡雷炸得屁滚尿流时慌忙丢下的。

  

  (日军九九式轻机枪)

  等我们的反狙击小组完成了这三步,我们就要小心的将人从第63反坦克分队的火力杀伤范围中撤出来。撤出来的动作要快,藏有我方狙击手大树必须仔细避开,以防误伤。最重要的是,所有人停止开火,不要再向日军狙击手射击——只有狭长散兵壕里做压制射击和吸引对方注意力的反狙击小组除外。

  

  (美军37毫米M3反坦克炮,日本坦克的克星)

  第四步,第63反坦克分队的37毫米反坦克炮(最少3门)亮相了,这是我们对付日军狙击手的最后步骤……反坦克分队不慌不忙用37毫米反坦克炮瞄准火力范围内的树冠。没有了树木遮蔽,那里再也藏不下狙击手。在勃朗宁轻机枪射手弗尔斯迪克看来,这样做徒劳无功,因为丛林实在太过茂密。不过,他也承认,一阵炮击过后,破碎的树木枝干铺满一地,几乎完全盖住了地面。第63反坦克分队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对付那些居高临下冲我们开枪的日军狙击手。


战争史

日军之所以在二战中没有王牌狙击手产生,和其实战战术以及战场条件等有一定关系。

不过首先来讨论下日军的射击精度问题,很多人常说日军射击水平好,但实际上也是很片面的。日本作为工业国,后勤保障能力要比当时的中国军队要强,因此士兵伙食、训练水平、补给水平等都要好,战术素养以及训练水平要比中国军队强,而良好训练的士兵射击水平肯定要比训练不充分的士兵要好。此外,由于资源缺乏,日本十分强调精确射击,不过这并不意为着日军士兵的射击水平就不一定比美军好,因为二战中后期日本的士兵素质也开始大幅下滑。

而狙击手,也是有作战环境要求的,那就是双方战线比较稳定,双方整体上处于僵持状态,两军阵前是狙击手活跃的地带,能够创造战果。像苏德之间的作战,虽然以机械化兵团作战为主,但是也是有很多类似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城市巷战的,而在这种环境下,是非常适合狙击手作战的。但是在中国战场,则很少存在这种战斗,一般是日军进攻,中国军队防守,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炮兵等实际上更加合适,狙击手的发挥空间很小。

而在日军的另一个主战场,太平洋战场,主要是日军防守,美军进攻,而且由于岛屿面积较大,而且丛林等也比较多,实际上是比较合适狙击手作战的。但是日军的作战思路非常奇特,那就是战斗到死。日军狙击手伪装在树上,向美军射击,但是正常情况下狙击手应该再射击几发后立即撤退,或者改换射击阵地后再行攻击。

而日军的作法却很疯狂,那就是坚持继续攻击,直至被美军发现后被密集火力打成筛子。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射击水平较好的日军都死在了这种战斗中,几乎就是一次性消耗品,自然产生不了王牌狙击手。而日军在二战中更是有多次用刺刀向美军机枪阵地冲锋的作法,可谓极为愚蠢,只能徒增伤亡,不能给美军造成伤亡。


战争之王

论二战王牌狙击手,军迷们脑中一定会过战争大片《兵临城下》,苏军英雄狙击手与德军少校王牌狙击手过招,既险象环生,又引人入胜。

按理,整个二战时期,日军基本上未装备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士兵使用的是三八式栓动步枪,且枪法都很精准,但却为何出不来王牌狙击手呢?
据称日军编制中,每个步兵中队(相当于连级)编有专职步枪狙击手15名,每步兵小队(相当于排级)为5名,人数可谓很多,说明日军方相当重视狙击兵的作用。

抗日正面战场,国军轻重机枪手大量死亡,其原因,一是掷弹筒袭击,二是狙击手狙击,往往捷克轻机枪弹匣内的20发子弹都未打光,枪手就已被日军狙杀。

作为论坛军迷,个人认为二战时期的日军,玩够了栓动步枪,枪法都不错,但却很少出王牌狙击手有以下原因。

枪械有效射程近:日军的狙击步枪非常寒碜,所谓的97式狙击枪,其实就是6.5毫米口径的三八大盖加2.5×或4×瞄准镜,有效射程500米;99式狙击枪,口径则为7.7毫米,有效射程提高到了900米。

观瞄系统落后:没有射程和风偏差调节装置,导致一旦超过400米就几乎打不中目标,射程如此之近,严格来说是配不上狙击枪称呼的,所以其狙击枪的缺点一目了然。

6.5毫米口径弹丸杀伤力小:尽管6.5毫米子弹稳定性非常好,火药燃烧充分,在射击时枪口几乎没有闪焰和白烟,射手可以得到很好的掩护和隐匿,但是6.5毫米弹丸杀伤力小,有时击中人体造成贯穿,但却不致命。

此外,在缅甸和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狙击手往往将自己绑在树上,或挖好洞藏在洞内,给国军以及美军造成很大损失,但同时也遭对手火力打击,自身也都被击毙,甚至粉身碎骨。

所以,种种原因,导致十分重视射击的日军,竟然没有出现世界闻名的王牌狙击手。

2018年2月21日于杭州


国平军史

个人觉得,想做一个王牌狙击手,除了要有非常好的枪法,还得会“苟”!狙击手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悄无声息的干掉敌方最有价值的目标,并且要做好充分的伪装保护自己,尽一切手段让自己在得手后能继续狙杀或者撤退。二战时日本由于资源匮乏,非常强调单兵素质,射击、拼刺是日本陆军士兵的看家本领,由于士兵枪法普遍都很好,可不想抗日神剧里那样几十个人都打不过一个人那么差劲,论枪法,日本士兵应该是二战各参战国士兵中最好的。但二战著名狙击手,德国苏联占据半边天,就连北欧小国芬兰还有世界第一的狙击手。唯独没听说过日本狙击手。首先,在日本军队里根本就没有这个编制,所以在战场上就算打死的人多,也没人当个不得了的事。其次,“苟”是与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精神相反的,所以,日本士兵如果真的充当了狙击手的角色,但他们也是绝不撤退的,东南亚丛林里日本士兵把自己绑在树上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旦暴露,根本没有撤退的机会。武士道的不怕死应该说是让日本没有著名狙击手的主要原因。



SO因脆死ting

话说对付当时的国军和八路军没必要上狙击手,鬼子当年靠的就是精准的三八大盖和训练有素的射手!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说鬼子基本每个士兵都能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特级射手数量不言而喻了,多啊!每个士兵训练所消耗弹药在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达到了1000发左右,食指扣动扳机不磨出茧子不能上战场!尼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