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肅順、端華六大臣沒有被慈禧除掉,歷史將會怎樣?

躁動者00

首先,肅順能得咸豐皇帝重用,是因為他殺伐決斷,敢作敢為。他提出的“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九字治國方針,可謂對症下藥,實為亂世可用之重典。上自乾隆以來的腐敗之風愈演愈烈,外有英法聯軍入侵引來列強環伺,內有滿清大臣乃至八旗子弟的胡作非為,如不施以重典,大清危矣!肅順的治國方略順應了咸豐的振興願望,所以,咸豐為避英法聯軍之難,被迫逃往熱河行宮,危難之際,重用肅順,把他推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頂峰。當時,肅順身兼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多重任,統領大內及行在一切事務,君臣聯手,肝膽相照,確為大清的希望所在。


其次,早在英法聯軍犯京之前的若干年,肅順治國已經收到了顯著效果。一是大張旗鼓“打老虎”,懲腐肅貪,震懾了朝野上下的貪官汙吏;二是嚴辦“戊午科場案”,懲處涉案官員91人,處斬了文淵閣大學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鶴齡、主事羅鴻繹等重臣;三是重拳整頓財政積弊,徹查嚴懲,抄沒戶部司員、商戶及滿族宗室數十家,懲處涉案官員數百人。肅順鐵腕肅貪,吏治為之一新,貪腐之風明顯收斂,由乾隆後期逐漸氾濫的貪腐風氣大為改觀。
更可觀的是,肅順重用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漢族官員,為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扶助大清振興樹起了一批棟樑。在這些漢臣的鼎力支撐下,肅順利用左宗棠收復新疆建立清朝行省,鞏固了西北要津,擴大了中華領土,可謂千秋功德。我們可代用英法聯軍統帥的話,來看看肅順面對列強的表現,他說,“有權勢的肅順,是與歐洲為敵的頭號壞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必須將全部歐洲蠻夷趕出中國”。這就是英法聯軍統帥眼中的肅順,而肅順面對列強的強硬姿態,在此後的滿清大臣中後繼乏人,致使大清在列強的欺凌下,一步步走向衰敗,直到滅亡。

如果肅順不被慈禧所殺,反而是肅順的“鉤弋計劃”得以實現,晚清絕對是另外一番天地。敗就敗在,咸豐心慈手軟,不能像漢武帝防患太后亂政痛殺太子生母鉤弋那樣,除掉慈禧以絕後患。結果是,肅順從熱河護送咸豐皇帝靈宮回京,剛剛走到密雲,即被慈禧和奕沂抓捕, 斬首於菜市口,時年僅45歲。肅順一死,曾國藩仰天悲嘆:“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後來的事實果如曾國藩所言,大清自毀長城,一敗塗地。


大話民國

肅順在影視劇和小說中也是出現比較頻繁的人,但大部分都以反派出現,那肅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肅順是清末咸豐時期的重臣,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由於出身好又能幹,很快成為咸豐帝身邊的大紅人,咸豐帝死時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因為得罪過慈禧,在辛酉政變時被殺。


從能力來說,肅順是當時滿清眾臣中難得的清醒之人。同時他又和漢族重臣曾國藩,左宗棠交好,對當時的漢族重臣來說,他就是他們在朝堂的援手。但對當時其他的滿族大臣來說,肅順就顯得格格不入了,他做事認真,整頓滿清的官場貪汙腐化現象,對八旗軍的整頓,也得罪了很多人。

端華是肅順的哥哥,能力平庸,但卻是肅順在朝堂的得力助手。

有句話說得好,濤濤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使肅順等六大臣沒有被慈禧幹掉,歷史也不會有多大的不同。


肅順雖然重用漢臣,但必須看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維護滿清的統治地位為前提。當那些有能力的漢族重臣對滿清的統治有幫助時,他會重用,但一旦有威脅時,他也會毫不留情的打壓。

當時滿清的衰落已經沒法避免了,而滿清的異族統治,也註定他滿清政府無法代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他代表的只會是滿清統治階級的利益。

滿清的愚民政策和打壓漢族政策已經不適合世界潮流了,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強大的唯一方法只能是變法圖強,但變法會民智開啟,又會威脅到滿族統治地位。

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不變法圖強就是慢性自殺,但激烈的變法也許會讓滿清加速死亡。

肅順就算活著,最多也就是做另一個李鴻章,當個糊表匠。

有不同意見的歡迎評論。


歷史的天空history


歷史沒有如果,可是對於沒有發生的事情我們總是好奇。假如辛酉政變沒有發生,肅順、端華沒有被誅殺,那麼歷史將會怎麼樣?這個還真不好說。因為我們得先了解下那段歷史背景和人物才能往後進行分析。

1860年英法聯軍進宮北京得時候,咸豐皇帝帶著自己得老婆(慈禧、慈安)、兒子(同治)等人跑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將恭親王奕訢留在北京議和,圓明園也就是哪年被燒掉的。這是北方的大體情況,那麼南方呢?太平天國經過天京事變後,起用李秀成、陳玉成等年輕將領挽回局面,太平天國復又獲得蘇浙,又開始西征,勢力又有銳不可擋之勢!分析人物只簡單說下肅順。這個人是咸豐皇帝的親信,不然也不會帶著一起逃跑了。可以說,他是愛新覺羅家族還剩下那點八旗子弟馳騁疆場的血性的人物,對外立場強硬的人物,重用曾國藩、左宗棠也是他的建議。

諸如以上歷史背景,假如肅順沒有被殺掉,慈禧沒有掌權,歷史發展會怎麼樣?

1.清朝會提前滅亡,中國近代會少好多不平等條約那是真的,因為大多數不平等條約均是慈禧掌權以後簽訂!為什麼說清朝會提前滅亡?因為肅順的性格太過於剛烈,不買帳,外國人的帳、洪秀全的帳都不買!以剛烈對剛烈來說,哪個時候的清朝國力遠落後於列強,註定滅亡!亡於外國人之手!

2.太平天國可能會再次北伐,當時江南、江北大營被再次衝散!

3.如果清朝亡了的話,那就沒李鴻章什麼事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將會繼續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很有可能。如果清朝繼續存在,那麼迫於壓力,就算肅順在強硬,也改變不了中國北方必然成為外國人扶持的傀儡政府、南方有太平天國,另外就是漢族軍閥勢力,中國將提前進入民國初年那軍閥混戰的局面!

4.革命黨會提前出現,共和、立憲將會提前實現!

……

有太多可能走向,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而雪峰居士認為最可能的走向就是上述第1種、第3種。



雪峰居士

其實,肅順、端華六大臣不可能不被慈禧除掉,歷史不會也不可能發生改變。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問題出在兩枚印章上。咸豐彌留之際,命以大學士肅順為首的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皇太子載淳。並把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交由慈安和慈禧掌管,凡頒佈御旨需要八位輔政大臣擬訂且加蓋兩枚印章才能生效。以此確保皇權的平穩過渡,直到兒子載淳親政。這一安排看出咸豐

以兩宮太后行裁定懿旨,八位顧命輔政之臣總攬朝政,相互之間予以制衡,確保皇權。看似完美的分權制衡的安排,卻隱藏著巨大隱患,問題就是這兩枚印章,有了它兩宮太后就有了至高無上的裁定大權,可以對輔政大臣的決議予以一票否決;沒了兩枚印章,輔政大臣的決議形同虛設。咸豐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有餘而智識不足。這樣的安排,給擅於專權懿貴妃、載淳的生母、後來的慈禧太后掌握宮中大權埋下了伏筆。

二是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輔臣缺乏智慧和威信。

當時的清廷中央形成了三大政治勢力,兩宮太后領著年幼的皇帝,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身在北京的奕訢集團。咸豐的遺命忽視了奕訢政治集團的存在,三方勢力猶如三角關係,誰爭取到奕訢一方,誰就穩操勝券。然而,驕傲糊塗的顧命八大臣將奕訢推向了兩宮太后。肅順當初強力反腐,整治科場舞弊現象已經把人得罪光了,此時此刻如果爭取到奕訢,無疑將慈禧和慈安孤立起來,任慈禧多麼精明、善於弄權也是無濟於事。但是出於對奕訢的忌憚,加上不願分權給北京留守議和勢力,八大輔臣反而被兩宮太后和奕訢給孤立起來。認為掌握了生殺予奪大權的肅順忽略了這些,而恰恰被慈禧看準了,在熱河行宮密謀共商大計的有限時間內,迅速同奕訢達成了政治同盟和交換條件。從政變後奕訢出任軍機處領班大臣、負責總理衙門事宜、統攬朝政就可以看出。這裡要說一句子的是,楊度曾勸肅順殺慈禧,肅順不聽,結果沒過幾天,就被慈禧給一鍋端了,拉到菜市口,砍了!

三是把留守在北京掌握兵權的奕訢排除在外。咸豐把昔日親密無間的手足兄弟恭親王奕訢排除在外,增加了權力平衡之間的不穩定因素。當時,留守北京與英法議和的主要有宗室大學士桂良、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戶部侍郎文祥,而掌管圓明園八旗和內務府三旗兵馬的兵部侍郎勝保又兼領各地來京勤王的部隊,這些人都緊緊團結在奕訢周圍,加上被咸豐排除在外的僧格林沁和奕譞,組成了北京政治集團的骨幹,他們既有軍權,又有在京旗人的支持。正是身在北京的奕訢政治集團決定了辛酉政變肅順等人的失敗。

由於有上述三個問題,肅順、端華等早晚都會被慈禧除掉的,這是咸豐皇帝不經意間安排的。所以沒有如果,沒有辛酉政變,也要有其它的什麼政變。

請關注“下午歷史茶”,大家一起討論。


下午歷史茶

目送歲月,目送歷史。

如果出現問題中的假設,中國近代歷史應該會發生以下變化:

其一,清朝自乾隆朝以來,官場貪腐風氣越演越烈,“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肅順掌權後,大力肅貪反腐,曾審查辦理了“戊午科場案”、“戶部寶鈔案”,使晚清官場行賄受賄、尸位素餐之風得到了很大的抑制。如果肅順不死,清朝吏治將會得到很大改善,行政效率也會有隨之提高,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很多行業進入良性循環發展,從而使國庫充盈、百姓富足,會為後來的“洋務運動”打下更好的基礎,甚至於中日“甲午海戰”的結局也可能會不同。



其二,有清一世,滿臣在地位上始終高於漢臣,比如滿臣自稱“奴才”,表示與皇帝更親近,地位更高;漢臣自稱“臣”,不能稱“奴才”,如果自稱“奴才”,視為“冒稱”,將會受到斥責。在清朝,不但實行“滿漢復職”制,還獨創了雙軌制的選舉方法,使滿人的入仕途徑比漢人更多更易。肅順雖為滿人,卻重漢輕滿,一向鄙視滿臣胡塗不通、才疏學淺,認為漢臣才華出眾、國之棟樑。“同光中興”的名臣如曾國藩、左宗棠等都是肅順推薦提攜的。如果肅順不死,這些名臣不會因為清廷的猜忌和壓制,造受“兔死狗烹”的結局。



其三,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了清朝的國門,而且自此之後,從皇帝、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對洋人畢恭畢敬、誠惶誠恐,甚至出現了“一等洋人、二等官”的現象。可是肅順卻很有民族氣節,對待列強的態度非常強硬,尤其在中俄《璦琿條約》談判過程中毫不懼怕俄國人的威脅,極大的維護了民族尊嚴。如果肅順不死,不敢說一定會把西方列強全部驅逐出中國,但一定不會像那拉氏那樣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而且之後的戊戌變法很可能成功,中國也許會和當時的日本一樣,成為亞洲又一個走上自主發展道路的強國。


目送歲月

雖然我個人對孝欽太后懷有深深的敬仰,但我個人仍然認為肅順是大清三百年間最具有大臣之風的八旗貴胄。

首先作為一個宗室顯貴,肅順能夠真正的做到禮賢下士,這一點縱使比之於平原、信陵二公子也不為過。自古輕賢慢士之習於富貴者猶甚,真能做到愛才惜才並使士得其所者,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寥寥可數,而肅順卻是其中之一。在肅順所優禮之士大夫中,尤其以湘軍智囊,肅門五子之領軍王闓運深受知遇之恩。咸豐一朝運當陽九,能挽狂瀾於即倒如曾文正、左文襄二公於肅順並無往來,但肅順復僅憑王闓運一人奔走聯絡便能知人善任而用之不疑,如此胸襟氣度可謂有周公之風,其格局之高遠,即使是古人也不多見,更非今日之人可及。

而戊午科場案猶見肅順為人之威重。戊午大比,考生羅鴻祀、平齡重賄賂主考宰相柏葰之家人靳祥,企圖打通關節,藉此高中。事情敗露後由肅順主審此案,按律將包括柏葰等犯處斬。柏葰身為八旗重臣,元老相國,,資望甚高,儘管此案乃家人勒祥納賄後調包試卷而柏葰或許並不知情,然肅順仍力主斬柏葰以謝天下,貌似苛嚴了些,且有借刀殺人之嫌疑以致清文宗也頗為不忍,同時朝士及後世史家更以為柏葰死非其罪,肅順乃殺人立威。但秉公而論肅順於此事之表現絕非酷吏,科舉為掄元大典,其本質在於保證階層之間的流動性而減輕固化,故科場清廉關乎民生國運。柏葰身為主考,主持天下人才之選,而家人竟然勾通外界舞弊,確實難以擺脫干係。此後數十年科場無事,肅順可謂有力焉。

鄭王府銀安殿

銀安殿內部


至於肅順被兩宮所殺,實乃宮廷鬥爭,這與他個人功高震主且為人專權意氣,剛而犯上之外,也於獲罪於整個旗人社會有關,比如他曾建議砍掉旗人有的福利去自謀生路,並多次大罵:“旗人混蛋多!”所以招致了旗人社會的敵視。 不過鄙視旗人之貴胄非肅順一人,晚清多有。如宗室盛昱(肅親王豪格七世孫,光緒二年進士)曾謂:“窮奢二字,實可為我滿人寫照。愈窮愈奢,愈奢愈窮,此兩字當作如是解也。”故唯與士大夫往來。端午橋也“偏詆滿人為不肖”。又,庚子新政,王士珍以漢人拜副都統,清德宗諭之:“汝要與旗人共事,渠皆憒憒!”(《近代稗海●德宗遺事》)

鄭王府神堂

如果當初是肅順奪得了天下,清廷必然有更大改觀,後來的一切也會順次更張,而歷史也就必然是另外一副面目了。

鄭王府惠園


散騎舍人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但我可以根據歷史的記載,對咸豐指定的八位顧命大臣之首肅順進行剖析後,就會發現如果肅順不死,也許清朝的命運會改寫,中國的近代史會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來。首先,肅順的身份和地位超然。

肅順姓愛新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清皇室,又是咸豐指定的八位顧命大臣之首,所以在政治上他具有決定性的話語權!

他本身又是滿洲襄藍旗和漢軍襄黃旗都統,在清朝的政治架構體系中,他類似於清初的鰲拜,可見肅順的政治地位。

1861年,咸豐駕崩,載淳被立為皇太子後,次年就要改元的年號“祺祥”就是肅順制定的。

其次,肅順的政治手段強硬。

肅順是當時清朝統治者少有的清醒之人,他對晚清的危機時刻保持著一定的敏感度。他深知,官場的腐敗也許最終會拖垮了清王朝。

正是因為如此,從咸豐八年到咸豐十年,他先後以禮部尚書和戶部尚書的身份,處理的“戊午科場案”和“戶部寶鈔案”,可謂是晚清政壇上的一股清流。

兩案共處理了官員數百人,其中一品大員被處斬(滿族),滿族宗室被抄家,都讓人大跌眼鏡。兩案後,晚清吏治得到改善,財政積弊得到解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晚清官場的貪腐受賄的不良風氣。

“戊午科場案”也成為清朝史上三大科場舞弊案之一。


然後,肅順有識人之能。

肅順是晚清朝廷中少有的清醒之人。他雖然專橫,但對於有才能的人卻能以禮相待,無論是滿人還是漢臣。

咸豐七年,經歷了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運動再次席捲大江南北,這讓肅順認識到如果再不放地方實權給漢族官僚,湘軍固然死,但滿清也在劫難逃。


加上咸豐八年的科場案,對滿族大員的失望,讓他重用漢臣的決定就沒有改變過。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漢臣都被肅順依重。

尤其是左宗棠,如果不是他聯合曾、胡等人上書,又請潘祖蔭向咸豐說出了那句“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話,恐怕在咸豐年間左文襄公就要被當時的湖廣總督官文給殺害了。

最後,肅順對西方侵略者的態度是強硬!

肅順固然有人性的弱點,但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他對待侵略者的態度和左宗棠有得一拼。

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沙皇俄國的特使奔赴北京,敦促清政府對《璦琿條約》簽訂的兩國邊界進行最後的確認。

肅順就是這次外交的全權負責人。他無視侵略者的威脅,指出和俄方簽訂條約的奕山“既無全權證書,又無正式關防”,無權代表清政府,所以條約無效,導致俄方的算盤失敗。

這讓俄使氣急敗壞,以致他積極和英法聯軍接觸,強調要想換約必須使用武力,同時百般詆譭肅順,將他列為清王朝頭號的戰爭分子。

歷史其實喜歡開玩笑的,也許我們受到某些影響,對肅順沒有任何好感。

可是剝開雲霧就會發現,其實肅順身體中還流淌著他先祖披荊斬棘的堅韌,還有著封建士大夫的硬氣和骨血。

比起辛酉政變後登上政治舞臺的慈禧和奕訢,肅順的可取之處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倍。所以他被殺後,才有曾國藩的那句

“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的感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是八大臣,不是六大臣。

此問題說得是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事變誅殺、逮捕八大顧命大臣。如果沒有被除掉?那就是辛酉政變沒有成功。八位大臣總攬朝政,慈禧失去了垂簾聽政的機會,老死宮中或被這幾個素來不和的大臣們藉口殺掉。

假設完了,以下是失去慈禧太后的世界歷史:

藝術類:頤和園沒有了,園林藝術行業少了一個標誌性建築,八國聯軍屁都得不著,國外的博物館裡藝術品少一大半,故宮的門票將大漲,中國的古董將更值錢。

軍政類:甲午海戰,清政府斥巨資大批量購買主力艦,宋世昌沒死,升官了。小日本被揍得鼻青臉腫。

皇帝類:光緒當不上皇帝,沒有戊戌變法,譚嗣同可能會活到80歲壽終正寢。

外交類:沒有《中法新約》、沒有《馬關條約》、沒有賠款、就是一個字,打。佔我家便宜,做夢。

國土類:臺灣是大陸的,老蔣換了個地方療養,陽明山還叫草山。蔡英文當不上大領導,最多能在中國某縣當個婦女主任。余光中不會寫出鄉愁,語文書裡少了一項背誦全文。

名人類:孫中山還是醫生,魯迅考了功名。

國情類:沒有打到土豪劣紳,沒有文革,沒有四化,我國走了資本主義道路。

經濟類:有了貧民窟,種姓歧視。看病更貴了,有錢人更多了,差距更大了。

信仰類:薩滿教成了中國第一大宗教。

娛樂類:抗日劇消失,亮劍拍不出來。大宅門拍不出來。

以上為慈禧消失後的世界歷史,大多數方面看上去很積極。但我們要意識到,那八大顧命大臣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客觀評價,如果慈禧不在,大清說不定亡得會更快。

蔡東藩先生評價說:"若載垣、端華、肅順輩,以宗室懿親,不務安邦,但思擅政,何其跋扈不臣若此?無莽操才,而有莽操之志,卒之弄巧成拙,反受制於婦人之手,寧非可愧?

蔡先生評價他們沒有王莽曹操的才華,而有王莽曹操的志向。由此可見他們的才幹其實並不高。

歷史事件,牽一髮而動全身,進步和落後,就在一念之間。


老四有顆後槽牙



題目中所說肅順、端華等六大臣沒被慈禧幹掉,也就是假設說,當年英法聯軍進北京後,慈禧慈安和奕訢三個人發動的辛酉政變沒有發生或者說失敗。




這次政變是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政變後,咸豐死後的肅順、端華、載垣等八位顧命大臣,死的死,革職的革職,充軍的充軍,內閣改組,後宮干政,拉開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序幕,也把大清帝國拖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

那接著假設這種情況沒有發生或者失敗,肅順根據歷史記載算不上是個英雄人物,更不是什麼政治家,頂多是個咸豐死後起到了穩定朝中大局的作用,跟其他滿清貴族相比,無非就是個別政見上的不同,雖然在任用漢人官員,懲治腐敗等方面有些進步,但同樣也是守舊,貪腐,驕橫跋扈的既得利益者。

如果肅順等人繼續掌權可能會繼續維持這種局面,可能會在短時期對抗帝國主義採取對抗策略,但他畢竟還是滿清帝國思想,還是一種保守自重的心態,並不能阻止帝國主義侵略步伐。因為彼時,清廷對內鎮壓太平天國,已經元氣大傷,對外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地方督撫權力日益增大,可以說不管慈禧掌權還是肅順等人掌權,清中央政府對全國局勢的掌控越來越力不從心。因此,不管這種假設成立與否,只是清朝瓦解的時間早晚問題了。


史說新傳

在任用漢族官員和支持興辦洋務改革圖強上,後來的歷史證明,慈禧作的比咸豐、肅順作的有過之而無不及,肅順對曾國藩等的任用總時時存滿漢之別,時時掣肘;及慈禧時大膽任用,命曾國藩節制數省所有官員和事務,所以才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當然,慈禧從本質上是一個更貪戀權利的人,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抱負和治國才幹,所以清朝最後敗亡了。而在貪戀權利方面,肅順則比慈禧更盛,且他性格急躁、心胸狹窄,所以後來如是肅順與八大臣掌握大權、把持朝政,輕則出現大臣弄權,重則謀朝篡位也未可知。



咸豐皇帝在安排後事時,確定幼子繼位、八臣贊襄的政治格局,與此同時,咸豐鑑於康熙朝四輔臣侵蝕皇權,以致大權旁落的前車之鑑,將兩枚隨身印章“御賞”與“同道堂”分別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和即將繼位的載淳,由於載淳年幼,由生母慈禧代為保管,以牽制八位輔臣。從這種安排看,兩方共存則能達到政治平衡,沒有問題的;如果只剩下一方,則無論這一方是誰,則都可能出現大權獨攬。



咸豐皇帝在熱河逝世後,在肅順等八人的安排下,接下來的大行皇帝的幾天祭奠竟然都沒有慈禧的份兒,而且還在禮制上和名義上不斷地欺凌“孤兒寡母”,兩宮終於被“熱河小朝廷”徹底激怒了。肅順權臣本色已顯現。也使兩宮太后看透了八大臣把她們孤兒寡母視如敝屣的真實面目,從而堅定了剷除八大臣的決心。

顧命八大臣名義上是共同輔政,但是以肅順為首。肅順自認為精明強幹,所以專橫跋扈,剛愎自用。如當時剷除了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則就會變成他一個人說了算。且心胸狹窄,處處樹敵, 受到許多人的嫉恨。最後很可能向鰲拜一樣下場,為天下人所笑。 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鑑往而察來。從肅順以上這些情況,便可以推測,肅順當權未必有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