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鎮江廣肇公所的淵源

孫中山與鎮江廣肇公所的淵源

“廣肇公所記”壁碑

鎮江廣肇公所位於江蘇鎮江城西伯先路,系廣東肇慶地區來鎮江經商的同鄉會建築。原在運浪河旁有其基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現址。公所面積約600餘平方米。有廳房、正房、偏房、廂房二十多間,現正廳已毀。廳前南側廂房中有“廣肇公所記”壁碑,記述了廣肇公所的由來及重建始末。因由當年廣州、肇慶兩府旅鎮客商合力興建,又為兩地商人聚會和洽談業務場所,故名廣肇公所。廣肇公所是近現代鎮江商業繁榮的象徵,孫中山先生到鎮江視察時曾下榻在此。

與廣肇公所的總理卓翼堂系同鄉

卓翼堂是孫中山先生的同鄉摯友,是廣肇公所的總理。據公所留存至今的碑石所記,卓氏被商界贊為“好義急公”之人。他不僅給鎮江帶來了正宗廣貨,帶來了中國商人最初與洋人打交道的經驗,還給古城留下一筆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是以伯先路廣肇公所為圓心,半徑600米範圍的八條街巷:吉慶裡、壽康裡、吉康裡、吉安裡、東長安裡、吉瑞裡、德安裡、利商街。民國時期鎮江最大最有影響的建材製造銷售商“潤大木號”,以及鎮江史上首家機器製造企業“永泰機械製造局”,均開設於此。

從地名角度看,利商街直接點破了卓氏有心扶植民族工商業的抱負和宗旨。另外七條民居小巷,也都是卓氏定名,通名皆用“裡”,反映了卓氏恪守傳統的一面;專名則以吉、瑞、壽、康、安稱之,映射出卓氏對第二故鄉普通民眾的美好祝願。卓氏還以自己的影響力助吉康裡開辦“吉康書場”。這家書場雖藏小巷深處,後來竟吸引了諸多評話大師競相獻藝。據揚州評話省級傳承人黃俊章聽父輩講,20世紀20年代該書場竟掛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山遺言堂聯,江蘇省書場絕無僅有。

曾在廣肇公所演講

10月20日晨6時,“聯鯨”艦駛抵鎮江江面。駐鎮十六師各營官兵都到江邊列隊歡迎。顧忠琛師長,張偉齋、趙念伯旅長,張翼雲縣長以及各營官員、炮臺員、各界代表前往歡迎,陸續登艦,與孫中山會面。艙中,孫中山接見了各位,詢問了鎮江情況。隨後,由長江要塞司令洪承貞陪同,登岸視察象山炮臺。

下午2時,孫中山先生進城參加在廣肇公所舉行的各界歡迎會。孫先生一行登岸後,“駐鎮憲兵導前,十六師各營官弁步行於後”護送。聞訊的群眾紛紛湧上街頭熱情歡迎,“觀者途塞,或鼓掌歡迎,或脫帽致意。”孫先生含笑一路,不停地向大家一一回敬。

城西廣肇公所內外聚集的各界代表正翹首等候,孫先生到達時,大家一起起立鼓掌。孫先生與大家“一一握手”。

歡迎會開始,孫先生在掌聲中向大家發表演講,聽者“莫不肅敬”聚精會神,臉露“滿意之色”。“演講歷時3小時之久”,孫先生仍“毫無倦容。”其間,商會代表上前“要求孫先生為鎮江向程都督說項,免派特別捐減輕地方負擔。”孫先生聽了,說:“此係行政官員的權限,未便越俎代謀。況共和時代,每事須應由省議會議決,方能實行,將來議會必能主持公道。”又有人向孫先生反映“鎮江自津浦開車,商業大受影響,非趕築瓜清鐵路,不能挽回一二,先生總理全國鐵路,敢請先生提倡。”孫先生聽了,欣然回答:“此議願竭力幫助。”親切交談,融洽無比,廣肇公所內洋溢著熱烈、歡快的氣氛,不覺時光倏忽逝去。“直至9時,始盡歡而散。”當晚,“孫先生回艦,即命啟航上駛”,結束了第二次來鎮江的匆匆行程。

1912年10月24日的《民立報》雲:二十日下午二時,孫中山抵鎮江。《申報》刊文:“茲悉粵商梁仲畏君特通告各團體於廣肇公所開會歡迎孫中山,以示誠敬”“直至九時(晚間),始盡歡而散,先生回艦後,即命啟輪上駛。”

下榻廣肇公所

孫中山來鎮江,有說二次,有說三次。這第三次是何年何月何日來的,現無確切記載和報道。

孫中山第三次來鎮江之研究及推定,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會長錢永波在《民國江蘇省會研究》一書(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頁)裡寫道:1918年5月,孫中山到上海。在這次居留的兩年半時間裡,潛心於理論著述和組織重建,由此推定,這次孫中山來鎮江的具體時間,應是1918年下半年,主要是考察長江鎮揚河段的港口、灘塗等,為撰寫《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作實地考察。

李守靜在《孫中山三次來鎮江》一文中寫道:……孫中山在袁世凱“洪憲”帝制醜劇終場之後的某個年頭,又一次來鎮。據筆者多方考證,孫中山第三次到鎮江應是1919年。我根據前輩們的口述資料和所掌握的史料,認為孫中山第三次到鎮江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巡視鎮江港一帶的地形和水道實況,為《孫文學說》第二部分《實業計劃》中有關整治鎮江港篇章的寫作計劃進行實地考察和準備工作,到鎮江商會和鎮江商團進行了演講。關於孫中山第三次來鎮江下榻何處?大部分耆老前輩認為是住在廣肇公所內。(王 榮 王抒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