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条约》赔款部分退还中国,背后有什么样的政治意义?

曰善

1901年9月,随着义和团运动失败,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被迫与英、俄、美、法、日、德、意、奥、西、比、荷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是近代史上空前严重的奴役性条约,是西方对中华的超限勒索。条约规定的赔款额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以关税、盐税等做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由于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是庚子年,这项赔偿又称“庚子赔款”。

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虽然推翻了满清,但是对待帝国主义列强表现出了软弱和妥协。孙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宣告友邦书》中称“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这一妥协政策也被以后的北洋政府和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数额巨大的庚子赔款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后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各国对待赔款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有不同。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下各国的情况。

一、各国庚款情况

1俄国

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沙俄对赔款数目表现得极为贪婪,当时沙俄急切想索取巨额赔款用于西伯利亚铁路建设,以方便进一步入侵东北和朝鲜。他们甚至提出让清政府向国际金融大鳄借款,一次性付清所有赔款。但是英美两国担心这样一来,会引起国际共管清朝财政的局面,非常不利于他们在华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这一建议坚决抵制。不过最后沙俄依然抢到了最大份额,占总额的29%,共计一亿三千万两白银。沙俄外交大臣得意的说:“1900的对华战争,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

俄国的庚子赔款,如果本利合计再折合卢布,共计404809663.675卢布。最初以白银交付,1905年5月,外务部与外交团换文后,所有俄国部分赔款本息,即改用英金计算,当时9.46卢布兑换1英镑。一直到1917年11月底,清廷以及北洋政府都按这个规定付给。

北洋政府于1917年对德国宣战,由此赢得了协约国的“奖励”,允许协约国各国所得庚款自1917年12月1日起缓付5年。俄国作为协约国成员,也在其中。不过由于俄国当时经济情况很糟糕,只同意缓付一部分。缓付的标准还是按照庚子赔款的比例,也就是说俄国只同意29%的比例缓付。

1920年,苏维埃政权控制了国内局势,前俄驻华大使已经名存实亡。北洋政府遂提出,自该年7月起,所有应付俄国部分庚款一律停付。但是当时苏联遭到全世界的敌视,英国公使称“对于此事,除美国声言中方可以自行酌办外,日本、法国以及本国均赞成中方继续交款”。也就是说,他们不承认苏联,只承认沙俄,这笔赔款应该继续交给沙俄留驻北京的公使和领事。北洋政府也敌视苏联,同时也不敢违背西方列强,依然把赔款交给沙俄公使。

到了1920年7月,苏维埃政府又一次重申放弃沙俄在华的特权并废弃不平等条约,包括庚子赔款在内,希望中方不要再把赔款交给沙俄外交官。北洋政府遂与7月1日起停付。但是立即遭到英法公使反对,日本公使也认为这一措施“违反国际公法”。

一直到1924年5月31日,苏联新派大使与北洋政府订立了解决中俄悬案大纲协定,宣布“苏联政府允于抛弃俄国部分之庚子赔款。”并“于该项赔款所担任之各种优先权债务偿清后,完全充作提倡中方教育款项之用,并由中苏两国于1924年共同成立俄国庚子赔款委员会,管理分配退换赔款事宜”。到了这个时候,俄国的庚子赔款才算完结。

2美国

在退还庚子赔款行动中,美国是第一个提出并付诸行动的。美国获得的赔款总数为3294万两,加上利息,折合美金53348145.166元。1908年5月,美国国会决议,由总统颁布命令:自1901年起减少赔款数目,减少退还的部分,作为清华大学经费。

1917年,美国允许缓付赔款五年。1925年,美国总统颁布法令,美国所保留的部分庚子赔款,完全退还中方,包括所有从1917年10月1日以后已经付出的款项,拨充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3德国

在索要赔款时,德国和沙俄胃口一样大。威廉二世指示瓦德西“要求赔款,务必最高限度”。当时德国急需大量赔款去扩充海军,跟英法争雄。最后德国连本带利一共获得600617725.225金马克。截止1917年2月,中方一共付了本息18400326.157金马克。

1917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是年三月,国务会议决议,从该月起停付德国赔款。一战结束后,1921年5月20日,中德协约签订,宣告德国庚子赔款终结。从时间和法律上看,德国是最早结束庚子赔款的一家。

4奥匈帝国

一战时,奥匈帝国是德国的盟国。北洋政府虽然对德宣战,但是国务会议决定,奥国部分的赔款依然照付,每月应付款仍继续交给德华银行代收。奥国庚子赔款本息共计81418725.957克勒尼,截止1917年2月底,已经付了9625183.506克勒尼。3月到7月,德华银行拒绝接受付款,主要是担心奥金贬值,怕自己受损失。于是中方便将该项赔款存储,移入国库之用。8月14日,财政部指示总税务司,“中奥间债务关系,属于条约者尚有庚子赔款一项,在关税项下拨付,并按照对待德款办法,一律停付。”因此,在实质上,奥匈帝国和德国是同时结束庚子赔款的。

5日本

日本庚款,本息合计106854177.818日元,1905年以后改用英镑支付。1924年,日本方面乘金法郎案,也提出改用日本金元付款。北洋政府外交部驳斥,法国方面用金交付,因为中法实业银行的关系,他国不得援以为例。日本因此作罢。

6意大利

根据条约规定,意大利共得赔款本息共计217868647.923法郎,中方一直按期付款。1917年,意大利允许中方暂缓五年支付。1922年期满后,遇到金法郎案,议案解决后,意方要求参照解决比利时赔款办法办理。

1925年10月,中意两国签订解决庚款协定,中方承认欠意方庚款91146704.50法郎,由华义银行一次性垫付给意方,中方则告知总税务司,将自民国十四年一月份起的关税,先行按月偿还华义银行。由于局势混乱,这一问题未得到最后解决。一直到1934年,中意双方再次签订协定,由中方一次付给意方7000万里拉,其余意方庚款剩余部分,用于中方所能同意之用途。意大利部分庚款基本解决。

7英国

在辛丑条约中,英国所得款项本息共计16573810.174英镑,规定在1902年至1940年期间还清。1917年同意缓付5年,1932年3月之1933年2月因中方发生自然灾害又停付一年。1925年,英国政府宣布,自1922年12月起,所有中方赔款不再归入国库,退还作为两国互有利益之用。但随后英国国会改选,此事未实现。一直到1931年,根据双方正式换文,设立中英庚款董事会,支配监督英国退庚款的用途。英方退回该款项为1110万英镑。

1943年5月20日,《中英平等条约》规定,辛丑条约及其附件所给与英国的一切权利应予终止。至此,英国庚子赔款完全结束。

8法国

法国的情况最复杂,根据条约规定,法方共得本息为58016935.584法郎。1902年,中方一直按期照付,按照付款当日银元兑法郎的汇价拨付。1922年,五年暂缓期结束,中方继续拨付。但是此时发生了金法郎案。当时法国实施财政改革,法郎大幅贬值。如果按照条约规定,中方还是以银法郎付款,法方损失惨重。法国不愿意,要求按照金法郎来付,实际上并不存在金法郎。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中方国内群情激愤,民间一致反对。但北洋军阀们忙着打内战,最终同意了法国的要求,以完全不存在的金法郎支付。1925年4月,两国签订协定,法方承认将1924年12月起至1947年止庚款余额退还中方。中方承认上述余额,并按照纯金等价折合成美元,垫借给中法实业银行。

由于后来中法实业银行未能履行义务,最终决定,以中法教育基金的名义存放在中法实业银行代为保管。1939年,二战爆发,所有庚款停付。1946年,中法新约签订,剩余的庚款才完全取消。

9比利时

在庚款中,比利时所得本息为376307670.398法郎。1917年,比利时虽然同意缓付5年,但是要求必须在原来的期限即1940年付清。1922年,比利时跟着法国一起,拒绝接受银法郎,要求金法郎支付。金法郎案解决后,双方协定,中方将1925年9月起所有应付赔款折合成美金9044402.68元,由华比银行一次垫付,再由总税务司将关税按月偿还华比银行。款清后,再将总税务司所付的款项,交给中比委员会,用于中比教育公益事业。截止1939年庚款停付,中方已赔偿大部分款项,共计2257359.049法郎,美金7499648.065元,还欠美金1544754.765元。1943年10月,中比签订新约,废除了辛丑条约,比利时的庚款得以终结。

10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瑞典、挪威

这五国也是庚款的分赃勒索者,分别得到赔款西班牙117596.75法郎,荷兰3066005.289佛罗林,葡萄牙30203.796英镑,瑞典20568.75英镑,挪威20567.075英镑。1917年,葡萄牙允许缓付五年,但其他四国未有表示。1925年,荷兰提出照会,该国赔款自1926年起悉数退还中方,后来双方达成协议,将该项退款用于中方文化水利事业。其余四国仍然按期付款,一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中方才停付。

从各国情况来看,苏联是最早宣布取消庚款的。而美国是最早开始退回庚款的,这一做法也引起其他列强效仿。美国将庚款用于中方教育事业,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历史,真是令人唏嘘。当时政府腐败,退还的庚款如果交给他们支配,恐怕都被糟蹋了。当时被取消的德奥庚款大多被北洋政府用作向银行借款的抵押了,发行公债的保障。而借来的钱又被军阀们用于打内战了。

英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在美国影响下退还了部分庚款,但都带有附加条件。而法国看上去是在做“好事”,却借金法郎案,将款项用于中法实业银行的恢复,实则为自己谋利。

德、奥、日本等国属于战争的失败者,取消庚款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二战爆发后,1939年,中方停止了所有庚款,压在人民头上四十年的沉重负担终于告终。

二、各国退还庚款的用途

各国退还的庚款总额,按照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计算,折合6亿银元。如何使用这笔退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退款用途上,主要由三种意见:1、将退款均摊到各省;2、用于筑路修水利等建设事业;3、发展资助教育事业。舆论大抵倾向于第三种,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兴办教育,促进民智,才是最根本最急需的。退款在北洋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明显的不同。

1、北洋政府时期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各国退还庚款事宜提上了日程并广泛开展。到七七事变时,除了西班牙仍然按照辛丑条约付款,日本只有口头表示无实际行动外,其余各国均有切实措施。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1)继续用作政府借款抵押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财政十分拮据。加上连年内战,军费开支浩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1931年赤字就高达2.17亿元。财政部不得不经常借款度过难关。各国退还的庚款就被当做了政府借款的抵押。1931年发行的民国二十年短期公债则是以德国庚款余额作为基金,同年发行的二四库券则以奥国庚款为基金。1934年,财政部欠中央银行债务11200万元,就拿俄国退款抵押,除了35万教育经费,全部用来抵押了。

(2)国家建设方面

1929年6月17日,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拨用庚款发展建设事业决议案,议案提出:努力发展铁道事业,并提前完成粤汉、陇海、新陇绥各线;就庚款全部中拨用三分之二为铁道建筑经费,以其余三分之一为水利及电气事业经费;拨付给铁路和其他建设事业的庚款,所得盈余全部用作文化教育经费。

当时确实有相当部分庚款用在了工程建设事业上。1943年,铁道部从比利时退还的庚款中得到公债券375万美元,其中200万美元交陇海线,用于灵潼段。其余175万改售现金,除了一部分购买材料,拨交粤汉铁路韶公段,其余用以购买货车300辆,分给平汉、南浔、津浦、胶济等线。英国所退庚款主要也是用于铁路建设,如正太、津浦、陇海、京沪等。英国庚款还用在了水利工程方面,如黄河堵口工程、邵伯工程、广东西江基围修理工程等等。这些事业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3)文化教育事业

1908年美国退还首批庚款并指定用作清华大学经费,为如何支配使用所退庚款做出了示范。除了荷兰,各国均明确提出要利用此款发展中华与各国的教育与文化交流。美国为管理庚款的使用与支配,特成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明确指出该款用途为发展科学知识。1924年至1936年间,该会用于补助文化科技教育方面资金如下表。

我们应当承认,各国所退庚款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符合我国长久利益,因此得到了当时舆论的支持。民国时期,有相当一批卓越的科学、教育、文化精英的成长过程,与庚款的资助有密切关系。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退还庚款过程中,部分列强企图借此控制我国。尽管他们同意退款,但是带着不少附加条件,比如英国、比利时扥过,在投资工程事业时,就要求该国在购料上有优先权,在支配使用上也非常傲慢。

尽管这笔款项数额巨大,但在混乱的局势下,这笔款项未能起到应有作用。教育建设事业所得到的发展并不值得夸耀,毕竟获益的只是极少数人,更广大的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竹林孤琴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

中文名

庚子赔款

外文名

Boxer Indemnity

赔款对象

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

赔款依据

辛丑条约

赔款数额

4.5亿两关银

背景 听语音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后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随后,英国、俄国等国也有庚子赔款,也是用于教育,具体多少钱无法准确核实了。[1]

辛丑条约 听语音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2400多万美元。[1]在其后的1903-1905年“付金付银”交涉和1922-1924年的金法郎案交涉中,中国背负的赔款又增加了800万两和7000万两白银。[2]

共2张

列强摊分“镑亏”情况

各国退款 听语音

美国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庚子赔款建的留美预备学校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咨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英国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

苏俄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1]

法国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1]

其他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俄等协约国劝说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借此打击德国在远东的利益。为此中国曾向各国提出缓付庚子赔款,希望延付10年,日、意、俄等国都表示同意。

日本的退款,发生的波折和争执较大,日本始终坚持以挪用庚子赔款的手段,在华搞所谓的“文化事业”,1923年至1936年的部分事业略具亲善旨意。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与日本在侵华中的矛盾。日本的退款中国无一团体申请到补助。其次是用于留日学生的补助。三是用于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及中日文化交流。1936年以后则用于侵华战争。[1]

实际赔款数目

《辛丑条约》的赔款总数在10亿两以上,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经过延付、停付及退还,实际赔款并没有达到这个数目。据历史资料统计,至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子赔款为止,1902-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6.64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

退款的使用 听语音

庚款奖学金

1909年所设立的“庚款奖学金”以后开始,中国学生大批来美留学。原来美国国会于1908年通过一条法案,决定退回中国在1901年(庚子)为八国联军赔款的余额——换言之,即美国扣除义和团之乱中所受的生命财产等实际损失和历年应有的利息以后的额外赔款。

美国决定退还赔款之后,中国政府乃自动提出利用此退回的款项,作为派遣留美学生的学杂费。经过美国政府同意之后,乃有庚款的第一批退款。1924年,美国国会二度通过同样法案,乃有庚款的第二次退款。这样才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简称“中华基金会”。这当然又是另一件事了。

由于庚款的第一批退款,经过中美两国政府交换说帖之后,乃有第一批所谓“庚款留学生”赴美留学。第一届的四十七人之中包括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其他后来在中国科技界很有建树的许多专家。第二届七十人是在1910年在北京考选的,然后保送赴美进大学深造。另外还有备取七十人,则被录入于1910年至1911年间所成立的“清华学校”,作为留美预备班。[4]

宋旭轩曾对庚款留学史作过一番简明扼要的记述。据宋文,美国于1909年至1917年间退款实额如后:

1909—1910:每年843094.90美元

1911—1914:每年541198.78美元

1915:724993.42美元

1916—1917:每年790196美元

1909—1917:合计6156370.34美元[5]

据胡适口述,以“庚款”作中国学生留美费用,系出自中国政府“自动提议”,亦与宋文所引伯顿(CorneliusH.Patton)之言不符。

山西大学

其实,早在美国政府同意用庚子赔款建立“留美预备学校”之前,庚子赔款就已经用在中国高等教育。1901年9月,清政府与八国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军费、损失费4亿5000万两白银,是为“庚子赔款”。 在山西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积极筹划,利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1840年之后,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自清军入关以来闭锁的国门。西方的文化思想与生活、生产方式迅速传入中国。其中,传教士作为传播的媒介载体、西方在中国的代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其宗教理想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互结合,其身份变得极其特殊。19世纪末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山西也发生了杀死传教士和教民的山西教案。[6]

山西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基金的由来

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清华大学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迅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征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议维持的尴尬局面。[3]

今日运作情况

1949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前往美国处理“清华基金”保管运用事宜。1956年,清华在台建校,梅贻琦借用清华基金利息补贴教授薪水,并兴建宿舍。清华基金的经费来源,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庚子赔款的红利等。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介绍,即使到当前,每年还收到庚子赔款支票。他说,外界常以为清华基金是两岸清华各取一半,但根据他和北京清华校长顾秉林的确认,证实这笔基金仅拨给新竹清华。

背后的故事 听语音

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满是悲壮和凄凉的,他以外交能手自负,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他被西方誉为“东方俾斯麦”,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

他曾以仅仅9000名刚刚招募的淮军,便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天才忠王李秀成率领的10万大军。因此,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眼中的救世主。他是洋务运动灵魂人物,有的洋人不知道有皇帝而知道有他。

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谈及自己在国外所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分别是: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四大领袖人物里面办实事最多的人。他认识到西洋文化的先进性,那时清王朝和列强特别是日本的关系已经紧张,各国对满清虎视眈眈,他曾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他主办的洋务中有500多个中国第一,200多个亚洲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电力、电讯、邮政、金融、外贸、铁路、航运、冶金、造船、教育、翻译、出版、海军、兵器等多项事业的开山鼻祖。他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数不胜数。

他也是个有高瞻远瞩的人,他是清廷第一个提出防日战略的人。他曾大声呐喊:奋起护我“蓝色疆土”,大中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都不容外敌觊觎。他曾系统提出防范日本及其他西方列强。

李鸿章若生于盛世,必流芳百世,可惜他生于乱世,虽也大有作为,但仍遗臭万年。用“生不逢时”四个字来形容李鸿章的一生再合适不过,李鸿章有大智慧,比起守旧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势,尽管作为满清重臣,他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李鸿章一生中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他签订的《马关条约》,曾经清大臣第一人的李中堂从此成了涣散中华民族精神的卖国贼、苟且偷生的小人。

其实说是他签订的,实在是冤枉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慈禧太后叫他去签的,换句话来说,是慈禧太后要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只是替慈禧太后背了黑锅。这并不是李鸿章个人的过失,而是整个大清朝已走向没落。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她说要签,谁都为之奈何。那时候就是孙中山去了,也得签。

李鸿章铮铮铁骨,满腔爱国情怀,大力改革后仍要接受丧权辱国的局面,那种心情,当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日本人只给他说三个字的权力,签,不签。李鸿章知道自己的任务,但他依然咬牙说不签,日本人大怒,拿枪用枪托打在李鸿章的头上,李鸿章的脑袋登时冒出血,他面无惧色,仍然说不签。

对不怕死的人谁最没辙的,日本人面对这样视死如归的人,敬佩之余也十分无奈,不能让李鸿章妥协,只能向慈禧太后施压,慈禧太后闻言,连忙给李鸿章传话:这约得签,不管日本人说什么,能换和平就好。

李鸿章说到底是满清重臣,他无力摆脱这沉重包袱,他妥协了,不因日本人的恐吓,不因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因中国内部的压力。签约是肯定的,但在具体条款,他还在坚持。慈禧派李鸿章去是对的。为了国家他可以强硬到不怕死,也可以“软弱”到放下他高贵的重臣架子。

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作为战败国使臣,毕竟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马关条约》是李鸿章最为代表签订的,但最终决定权在慈禧太后,李鸿章一辈子谨小慎微,签订《马关条约》的所有历程,他都如数上报慈禧,换而言之,慈禧对中日谈判的全过程和最后结果都了如指掌,李鸿章在日本硬撑,慈禧却在筹备寿宴,她不想打仗,她告诉李鸿章,不管日本人说什么都答应。

世人对他的痛恨可以理解,但客观分析,真正卖国的是慈禧太后,李鸿章权力再大,也只是慈禧太后手里的棋子,慈禧太后的决定他无力改变,慈禧太后才是议和卖国的总后台,而李鸿章只是替她背负了千古骂名。

李鸿章视《马关条约》为终生耻辱,发誓从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他73岁访美回国时,所乘坐的“华盛顿”号巨轮途经日本横滨。需要换船返程,因有“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誓言在先,他拒不登岸。随从无奈,只得搭起了一块跳板,他不顾掉到海里的危险,费力登上返程的轮船。

李鸿章一生有勇有谋,敢作敢当,是晚清的顶梁柱,只可惜帝国黄昏,孤臣一哭,大树飘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当时的清朝积重难返,李鸿章扛起晚清半边天,每次承担的都是帝国最不堪之事,难怪梁启超后来说:“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

1901年11月7日,就在他逝世前的一个小时,俄公使还在他的病床旁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他留下了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11月8日出版的英国《泰晤士报》,用了足足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美国驻华使馆降半旗表示致哀。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听闻此消息均“哭失声”,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北京建祠。清代汉人官员北京建祠者,仅李鸿章一人。[8][8]

日本

各国在确定了各自的所得数后,又与清政府就赔款是属于银本位还是金本位的问题进行了争执。本来按条约规定,中国应付与各国海关银,但在银价日益下跌的情况下,帝国主义国家感到按银付款对他们不利,于是便以条约中规定有海关两和外币比价为借口进行讹诈,无理坚持赔款为金本位赔款。在帝国主义压迫下,1905年7月,清政府被迫承认向列强的赔款为金本位赔款,同时还答应向列强各国支付1905年以前所欠各国金镑之亏损。据此,中国对日本的庚款部分也便改用英镑来支付,按9763日元折合1英镑的比价支付。此外,中国另付与日本1905年以前的所谓“镑亏”724487日元(514916关平两)。日本还得寸进尺,无理要求中国今后的对日庚款部分“按期以电信汇票购镑汇交驻扎伦敦日本总领事接收”。

《中日文化协定》签订后,北京政府教育部在1924年颁布了《庚款补助留日学生学费分配办法》,规定各省按众议院议员名额,确定留日生人数。但中国学术界则从一开始就对日本的“对华文化事业”持反对态度,教育界不少人士认为此举是“似是而非之退还赔款”、“似是而非之合作”。4月27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退还庚子赔款事宜委员会等11家国内学术团体,筹划决定并管理日本以庚子赔款办理文化事业之一切事务。全国教育学术团也发表宣言,主张中日合设文化事业理事会,理事人数中日各半,别设理事长一人,由中国人充之,这是最低之限度,并提出如果日本不能容忍这些办法,将决不参加此种事业。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早在日本初议退回中国庚款、用于“对华文化事业”时,就群起反对。1923年6月26日,留日学生总会发表宣言,认为日本对在日中国留学生的补助包藏日本文化侵略之祸心,不能接受。7月,留日学生又发表宣言,指出:“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不容中国人参加意见,只为日本帝国利益打算,全不计及中国人本身之利益,这分明是日本在中国大陆上实施殖民政策之前驱或附属事业而已。”

1925年5月4日,《中日文化协定》在北京换文,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下日本稍作让步,同意组织中日协商总委员会。该委员会虽由中方10人,日方10人组成,委员长也由中国方面充任,但日方规定该委员会的职权不得超出日本法令范围,对于事业的计划、规定和管理3项权限,将来如有计划,仍须经过日本帝国议会协赞后始能生效,日本外务省的文化事务局仍然有最后决定的实权。由此可见,这个总委员会不过是一个处处得听命于日本的虚设机构而已。有鉴于此,5月9日,全国教育联合会庚款委员会通电各省教育会,明确表示反对《中日文化协定》。6月3日,教育界19大团体发表宣言,反对日本文化侵略,坚决要求取消协定。8月17日至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召开会议,通过了《拒绝日本、英国以庚款行使其侵略主义之教育文化办法案》。1926年6月,中华改进社又向北京政府提议,以日本文化事业办法有损我国主权为由,请求交涉废止。8月6日,教联会发表对日庚款特别宣言,认为中方所选定的中日协商总委员会中的中方11名委员,多数迎合日本意旨,号召国人不承认他们的所做所为。8月13日,日本秘密将原中日协商总委员会改名为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21日,在东京开会,中国委员江庸参加会议,国内教育团体表示,不能承认日本庚款的非正式退还。教育改进社通电留日学生就近监视江庸的行动。

尽管知识界坚决反对日本的对华文化事业,但北京政府屈于日本的压力,不但继续支付对日庚款,而且也任由日方打着退还庚款的旗号来从事“对华文化事业”。从1923年底到1937年14年间,中国共付给日本赔款达45731181日元,加上青岛公有财产及制盐业补助国库券,中国实付与日本的赔款数额占庚款的99%,而在这些费用的支出中,由中国人所用部分,仅有留日学生之补助和中国学者学生之访问费用,两项共计不到整个庚款的19%。日本将庚子赔款用于所谓对华文化事业只不过是一种幌子而已,它虽想以此博得中国人民的好感,但却掩盖不了其侵略实质。从日本设立的处理庚款等项的机构来看,1923年4月成立了“对华文化事务局”,直属外务省,局长由亚洲局长兼任;12月又设立“对支文化事业调查会”,会长由外务大臣充任,其委员多为日本政府、议院、银行及大学的要员。此外日本在华设立的各项所谓文化事业机构,也无一不是处于日方的完全控制之下。中国对日认款所有预算,都须由日本国会逐年通过,完全由日本操纵,这与有的国家将退还庚款指定专项用途是有本质区别的。如美国的退还虽不是无条件的,但其所指定的条件也只是要中国必须将所退庚款用于教育事业,中国对其所退之庚款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对日庚款的使用权操在日本手中,使用去向最终还得服从于日本的利益。


童话里的承诺

庚子赔款中,美国只占拿到7.32%,这对当时经济实力已居世界之首的美国来说并不是值得重视一笔的钱,而美国在华的影响却远不及其它列强,与其国力不符。所以美国考虑,如果拿出这笔并不大的赔款的一小部分做人情来扩大在华影响,肯定是笔不错的生易。所以美国最早于1909年提出退还一部分赔款(当时中国拖欠的1078万银元),当然不是让中国随便用,而是指定兴办教育,更准确地说,限于培养留美学生。清华大学的前身就是拿这笔退款兴建的留美预习班(唉,今天的清华也跟留美预习班差不多)。所以,美率先退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亲美人才,扩大在华影响。
美开的这个退款的头,对其它列强造成很大压力,无异于陷他们于不义之地。为了不了美独占熬头,其它列强也逐渐跟进效仿。
在美1924年第二次大手笔退款后,英国于1926年决定退款,也是指定用于培养赴英留学生。其后,法国和日本也跟进,拿出部分退款资助赴法、日留学生。苏联成立后于1920年宣布放弃庚子赔款。德、奥从未退款,因为他们在一战中战败,而中国作为战胜国停止赔款。


这里我们需要搞清几个基本事实:
绝大多数欧美列强退款是发生在二十年代,此时他们已经拿了二十多年的赔款(清亡后民国继续赔),早就拿回了老本。庚子赔款总计四亿五千万两,加上利息是一共是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而中国一直到1938年,实际上一共支付列强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的赔款!
也就是说,列强不仅拿足了庚子赔款的本金,还狠赚了一笔利息。所谓退款,只是象征性的一小部分。而且还是指定用于培养留学生,其从长期扩大在华影响的自私目的十分明显。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美国在列强中率先退款,相对表现较好些,而且它退款的比例最高,其它列强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而且在金银比价变化问题上又狠敲了中国一笔,在控制中国关税问题上又间接地额外赚了一笔。但我前面说了,美国之所以表现相对较好,主要也是它本来拿的份额就小,其国力又强,可以不在乎这点小钱儿,不如放眼在华长远影响,同时排挤其它列强的在华势力,而其它列强就显然更在乎眼前利益而斤斤计较了。


回忆还是要忘记

其次在政治上收益最大的是日本。晚清派遣留日学生的规模一直为欧美各国望尘莫及,但由于日本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恶劣,故自美国退还庚款后,留美学生逐渐超过了留日学生,这一现象引发日本的关注。日本在退款过程中,资金主要用于侵华战争,包括支持汪精卫傀儡政权派遣留日学生等。因此实质上中国并未得到丝毫日本退还的庚款。

其他国家有的是全额退款,有的是退还部分赔款,有的是放弃中国尚未支付的赔款,有的则是清政府主动停付赔款(如德、奥匈国)。

对于中国来说,主要的收益是在社会效益方面。主要表现形式是“庚款兴学”。晚清到民国,军阀混战,政府无力发展教育,庚款这笔相对稳定的资金,保证中国教育持续发展。

庚款兴学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兴办了不少高等院校。美国的庚款创办了清华学堂(民国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清华大学)和包括燕京大学(后改名为北京大学)的12所教会大学。英国的庚款资助了华中、齐鲁等9所教会大学。法国对庚款在恢复中法实业银行之外不多的余款资助了一些中法教育机关,如上海中法工学院、巴黎中国学院、北平中法大学、上海震旦大学等。比利时的庚款资助了北平中国大学、北平第二工学院等学校,并创办了上海雷姆电学院等。

庚款兴学也大力推动了留学教育事业,还改变了留学潮流的风向。1908年美行庚款兴学和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之后,中国留美人数激增。自1909年至1925年仅通过清华学校赴美的学生就达到1031人。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便已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庚款也支持了一部分学生留欧.如在1933~1939年及1945~1947年两个时间段中,一共资助了194人留英,自1929年至1934年的每个学年,都资助64名学生留学比利时。这使得欧美文化直接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提高了中国留学教育的质量,留学美欧的学生大都学术水平高,回华后便成为各领域的专家。


Hello历史Sir

除了日本,都有退款,中国并未得到丝毫日本退还的庚款!

1900年为庚子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清帝国与诸列强开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到第二年辛丑年的1901年9月7日,德、奥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国的公使组成外交团,在西班牙使馆与庆亲王奕劻、李鸿章等举行谈判,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匈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挪威六个“受害国”军费与损失费等4亿5千万两(取意当时4亿5千万中国人一人分担一两),加上年息4厘,本息合计9982238150两白银,以海关、常关及盐政各项进款作抵押。

美国得庚子赔款3200多万两,折合为美元2400多万元。退还分两次,1908年退还赔款1160万美元,主要用于留美学生及兴办清华学堂。

1908年美国总统便签署法案退还赔款1160万美元,在美国舆论界赢得一片赞美之声。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退还其余的庚子赔款。美国的退款,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1920年12月英国通知中国将退还庚款,作为中英两国共同利益之用,并希望以英式教育教导中国人,发展中英贸易,增进英国经济利益。

英国退还庚款的总额为11186547英镑13先令,其利息支配渠道分为五类:图书馆、博物馆及保存文化古迹古物的事业,占25%;资助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占35%;选拔留英学生,占15%;奖励专著及中小学、职业学校的教科书等,占1%;建设中小学、农工职业学校、助产学校及促进农村教育等,占24%。其安排侧重于偏远及内地省份,以求进而逐渐推广至全国。抗战期间一部分庚款也用来资助教师和学生转移到后方及疏散故宫博物院的珍宝。

法国这时也通知中国将退还庚款。中比、中意分别于1925年、1933年订立协定退还庚款。荷兰于1926年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

1922年中法两国互换文书,决定将部分庚款充当改组中法实业银行及发展中法间教育事业的资金。法国退还对余款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为美元7555万余元。

按照协定,自1924年l2月1日至1947年止,法国庚款逐年归还垫借中法实业银行的款项,来为该行发行的五厘美金公元作担保。中法实业银行以此美金债权充当四项事业的费用: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的无利债券;发展中法间的教育及慈善事业;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的股本余款;归还中国政府所欠的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意大利庚子赔款总额及利息为217868647法郎。1917年12月1日后意大利采取与其他协约国一致的外交态度,允许缓付5年。一战后双方于1925年10月1日达成协定,规定自1926年1月起庚款在按月偿还华意银行垫款后,由海关总税务司按月将赔款交给中意庚款委员会,以用于两国的教育交流及慈善公益事业中。1928年4月27日,中意庚款委员会成立,委员长为李石曾,教育补助分为一次补助、按年津贴和指拨存款等三种。

荷兰庚款总数为荷币3066005盾。1925年10月,荷兰表示愿意退还庚款,将余款全部用于治理黄河。后因北京政变未能最后达成协议。1930年6月,中国政府提议将荷兰庚款用于开辟东方、北方两大港口。1933年4月两国正式互换文书,决定将1926年1月1日起的庚款全部交还中国,大部分用于发展中国的水利事业,35%用于发展文化事业。后者从1926年1月起积存的庚款中拨出40万盾作为文化基金,并成立董事会负责管理。该基金每年所得利息的53%要交给中央研究院,由该院将13/53用作本院各项事业的补助,另外的40/53用作派遣学者及学生赴荷兰的经费。其余的47%的利息,按年赠予荷兰灵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以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比利时提出的退款方法与其它国家不同,规定在1925年9月5日中比第一次协定生效后,按月将所收赔款偿还华比银行所一次性付与比利时政府的法郎款项,直到1927年5月完全偿清后才于该年12月8日达成第二次协定。

此协定规定将余款全部用来发行500万元美元债券,其中四分之一的125万元美元债券由中比庚款委员会直接支配。这笔被直接支配的款项中有60%用于发展中比教育事业(5/60用于中比学术交流,20/60用于留比学费,35/60用于中比间教育事业),其余40%用于发展中比间卫生慈善事业。

  


小朗谈史论经

庚子赔款是在1900年,1929年各国先后取消金本位这也就意味着赔款在不断贬值,由于赔款需要50年左右去偿还也就是说赔了1930年后剩余的赔款数额已经大幅缩水了。

对于中国赔款有两次松动一次是一战作为战胜国一些赔款不用赔了,实际上一战没多久各国就暂时放弃金本位了等到结束后才逐步恢复金本位。二战作业战胜国中英之间因为缅甸援助过英国取消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和赔款。

沙俄因为十月革命取消赔款,法国因为越南问题二战后把取消赔款作为越南问题谈判条件。德国和奥匈帝国是一战战败国作为战胜国不用赔款。美国因为早期在中国综合实力不入欧洲各国通过取消赔款希望获得中国的好感。日本是二战战败国。


迷路的时间

《庚子赔款》是《辛丑条约》中美国获取的赔款的偿还,但这种偿还并不是无条件的。例如它规定赔款仅限于教育等方面而非军事,由赔款所支助的留学生大多前往美国。

众所周知,人如果在一个地区生活久了就很容易接受当地的文化,同样的道理,《庚子赔款》让更多的中国人去了美国,也就让更多的中国人接受美国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中国人在世界中更倾向于美国而非法德。而这一批人又决定了中国的走向,也就是说美国用这笔赔款创造了一个坚定的盟友,再放眼整个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政府几乎都是尾随英美政策。

对中国而言,《庚子赔款》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创立了清华大学,此外很多公费留学生都是靠这笔赔款而出国,著名有钱学森,他靠航空第一名而取得赴美留学的20个指标中的一个。有趣的是,钱老却是靠其在空气动力学及火箭方面而闻名遐迩。


陈独秀皮不过李时珍

美国退换庚子赔款,是中国历史上最喜人的丧权辱国的条件,他直接推动中国从愚昧走向文明,著名的钱三强,三位科学家都是庚子赔款的收益学生,还有好多好多人,退还庚子赔款是美国人搞的,日本是唯一不退钱的国家,所以说,美国充其量是麻烦制造者,鹅毛才是中国最大的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