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非得殺死韓信?其實韓信性格問題,一再挑戰劉邦的底線

史海鉤沉:劉邦無意殺韓信

楚漢相爭後不久,韓信就被劉邦抓住了,並且剝奪了楚王的王位。

劉邦為何非得殺死韓信?其實韓信性格問題,一再挑戰劉邦的底線

韓信像

韓信悲痛地說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好像有些無可奈何地說:“有人告你造反。”

韓信卻盯著劉邦說道:“那陛下認為我是會造反的人嗎?”

韓信隱匿一個鐘離昧,劉邦只是不悅,還不會想推斷韓信就會造反,依劉邦對韓信的瞭解,知道韓信是在市恩,顯擺,越是這樣,越說明他對自己目前的權勢還是留戀的、珍惜的,劉邦知道韓信不想謀反,做個諸侯王已經是他最大的奢望了。

皇帝對重臣,老闆對高管,經常要把脈,做透視,甚至來下子核磁共振,有病還是健康,一般都是清楚的。皇上不操這個心,那還操什麼心?勞心者治人,勞的這是這個心。忠心的,順從的,根本沒能力去謀反的,皇上清楚;不順從有些小性格的,有賊心沒賊膽的,有不臣之心的,皇上也應該清楚。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皇帝除了傻瓜渾蛋,豈能不知?問題就在這兒,知道是知道,有沒有辦法又是一回事,權臣弄權,傀儡皇帝肯定不爽,辦不了,也沒辦法。難度最大的,是忠臣變為逆臣的臨界點不太容易及時掌握,強勢的皇帝把忠臣當反賊殺了,弱勢的皇帝殺不了權臣還得恭維人家是大大的忠臣,還要提防自己哪天會被逼著交出皇位,傾情演出“禪讓”。漢獻帝對曹操和曹丕父子,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劉邦當時的判斷應該是準確的,韓信不會造反,但是有些不聽話,時間久了,那可就難說了。於是就把他弄在身邊控制使用,或者乾脆養起來得了。他也不希望落得個殺害功臣的罵名,人畢竟都是要臉的。像劉邦這樣的開國皇帝,雄猜之主,只有誤殺了那些表現不夠忠的,絕對不會有哪個真要謀反的還能逃脫他老人家的法眼。

劉邦為何非得殺死韓信?其實韓信性格問題,一再挑戰劉邦的底線

漢高祖劉邦像

劉邦和韓信是那種大事合得來,小事上不對板的合作關係。做大事,韓信能力有,老闆的意圖很明白,執行也很到位,甚至經常有創新的打法,額外的斬獲,交給辦事很放心。但是沒事在一起,怎麼看都不太順眼,性格不合,在人前背後還經常放風涼話,以敢調侃老闆而洋洋自得。小事湊多了,添堵添多了,總有爆發的一天。鍾離昧就是讓劉邦感覺很噁心但實際也沒什麼的添堵的事。

對劉邦來說,用人之際,韓信的毛病能寬容的寬容了,實在不能寬容的,也只有忍著了,離不得也見不得。天下既定,劉邦再也不想委屈自己了,於是決定收拾這小子,只是對“狗烹弓藏”的說法不能不理會。所以,糾結了好一陣後,還是沒有殺他,給了他一個淮陰侯的爵位,也算是十分寬宏大量了。

韓信這個人確實有才,性格比較孤僻,做事特別在打仗上很有決斷,為人也算是忠厚一族,謀士蒯通以及項羽都派人來說服他反劉邦,自立為王。但他思緒再三,認為劉邦解衣推食有恩於己,不忍背叛。韓信少時賢遺草澤,投奔項梁項羽後不為重用,對他的打擊也非常大。壓抑很久的人,對能理解自己、欣賞自己的人,感激之情自不待言。劉邦一上來就給了韓信大將軍的職位,讓其掌握三軍,榮寵無比,所謂知遇之恩,感銘五內。這也即是韓信始終不肯也不忍背叛劉邦的重要原因。

韓信對劉邦懷感恩之心,抱遺棄之怨,有畏懼之意,其感恩也,故多人遊說而不聽,雖然雲夢之會安危叵測,能慨然赴之;其怨也,有如棄婦,恩越深,怨亦深,對劉邦一人有怨,尚可以堪,但一比周圍,盡屑小之輩,榮寵不亞於己,怨則深矣,以曠世之才、蓋世之功求人主之專寵而不得,較之懷才不遇更多一番愁怨,“居常鞅鞅”,再正常不過。

韓信對劉邦內心多有懼畏,有怨而不敢發洩,只能作消極抵抗,“多稱病,不朝從”,希望以此博劉邦給予自己更多關注,對劉邦善待之人,尤其是那些他認為不上檔次的人物,視若情敵,怎一個怨字了得。

韓信性格內向,少從他人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劉邦既取天下,統馭群臣,已經從常人異化為“權力人格”:不恂情,亦無情,對部屬保持距離。在雲夢捉拿韓信回來,很快就又將他給放了,封以為淮陰侯。在劉邦看來,自己對韓信恩威拿捏得非常到位,韓信撿回一條性命,應夾緊尾巴,從此享受太平富貴就好。

不知道劉邦和韓信聊將兵將將是在什麼時候,是在雲夢之前?還是在雲夢之後。倘若在韓信做了淮陰侯之後,此番對話,足見兩人心有過節但不妨礙互為知己,談往事,能“從容”談,韓信話有有刺亦無妨,眼前事,則雙方誰都不願提及,各有各的心思,都望對方能反躬自省,僵在那裡,不好捅破。此時月下策馬追韓信之蕭相國何在?

“不過十萬”與“多多益善”,表達了韓信內心要強的毛病,但要說韓信憨瓜一個卻也未必,“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恭維得也很到位,也透露出韓信臣服之心皎然矣。他對劉邦還是十分敬畏的。

韓信雖然被虢奪王位,反而讓同僚們看出劉邦對韓信仍有愛意,恩寵未決,故而起碼錶面上都對他十分尊重,“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筆者看不出樊噲是在做作,戰功擺在那裡,主上尚不趕盡殺絕,他人自然不敢放肆。

劉邦為何非得殺死韓信?其實韓信性格問題,一再挑戰劉邦的底線

樊噲像。樊噲對韓信畢恭畢敬,但韓信卻恥於和他為伍

而韓信已經心如死灰,他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生活,經常用涼話、牢騷挑戰劉邦忍耐的極限。劉邦在這方面顯然是很能忍的,可是皇后呂娘娘聽煩了,誣以謀反之名,將韓信給殺了。

對於韓信的死,劉邦還是十分嘆息的。但很顯然,韓信被殺,在他心裡,也是完全能夠接受的。可能他早就想把這小子給殺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