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的“可持續發展”大題:析問題,找措施,巧解答

人地協調觀是高中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人地關係是高考地理試題命制的重要依據。為了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核心素養,高中地理的許多知識模塊都滲透了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如水循環部分涉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人口部分涉及人口給環境帶來的壓力,流域開發部分涉及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等。既然如此,人地協調發展問題有沒有明確的複習線索呢?

高考地理的“可持續發展”大題:析問題,找措施,巧解答

人地協調發展相關知識可以按照“析問題,找措施”的方式進行復習。這裡的“問題”主要指的是環境問題,這裡的“措施”主要指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以可持續發展觀念為指導進行生產、生活是應對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以下對複習的思路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說明。

一、環境問題的成因與解決措施

1.分析自然原因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地形條件:封閉低窪的地形,使汙染物不容易向外擴散,容易產生大氣汙染。

(2)逆溫天氣:空氣的垂直運動受阻,使汙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劇了大氣汙染。

(3)水域條件:相對封閉的水域,流速緩慢,水體更新速度慢,降低了水體的自淨能力,容易引起水體汙染。

2.分析人為原因時應注意的問題

(1)人口壓力:世界人口不斷增長,給全球造成較大的人口壓力,使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發資源和環境問題。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對自然資源的開採超過了資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長期採用損害環境的生產方式,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3)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採取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盲目追求當前的經濟增長,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

3.環境問題解決措施的一般思路

(1)環境汙染問題:根本措施在於減少汙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利用率、對汙染物進行淨化處理後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淨能力;對於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

(2)生態破壞問題:治理的根本在於恢復生態,因此首先要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其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

(3)資源短缺問題: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對資源進行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

二、可持續發展

1.傳統經濟和循環經濟的比較

項目傳統經濟循環經濟
資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資源輸入減量化,集約利用
資源利用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廢棄物處置汙染物和廢棄物大量排放
廢棄物

再生資源化

物質流動物質單向流動物質循環流動
結果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帶來環境問題經濟和生態效益相結合

2.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的比較

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不同點

提出背景應對因經濟高速發展而引發的全球資源環境問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全球氣候
關注重點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定位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強調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利用清潔能源

共同點

根本目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發展要求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全過程

基本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支撐,

以制度創新為保障



3.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六項措施

(1)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發展科技,加速科技進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防禦自然災害,建立防災減災體系。

(4)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推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5)促進對外開放,發展教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6)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防治各種環境問題。

對於措施類試題,即使題中沒有對原因的考查,考生在解答此類試題時也應該先找出造成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原因,然後針對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題時注意兩點:一是自然條件一般不易改變,主要應從改變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方面來尋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綜合性的,一般應該包括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措施應儘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我國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舉措

(1)實行合理的人口政策

人口的發展也應該是可持續的,因此我國近幾年對人口政策進行了調整,現在已經實行全面二孩政策,即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這對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調整未來的勞動力結構具有積極意義。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實行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含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清潔的能源,清潔的生產過程,清潔的產品。循環經濟模式舉例如下。

下圖示意生態農業的一種模式。

高考地理的“可持續發展”大題:析問題,找措施,巧解答

圖中①②③④⑤分別為水窖集雨、飼料加工、供暖、肥料、廢棄物。

下圖為某生態工業園區生產流程圖。

高考地理的“可持續發展”大題:析問題,找措施,巧解答

該循環系統中a、b、c、d依次為汙水處理廠、棉紡織、創意產業、服裝生產。

特徵: 低投入、低消耗、低汙染。

結果: 清潔生產、文明消費及生態、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土地資源:退耕還草,防治土地荒漠化;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改良灌溉方式;開礦後進行土地復墾;保護農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等。

水資源:農業採取滴灌方式進行作物栽培;對生活廢水進行集中淨化處理,用於綠化、洗滌等;工業進行汙水淨化處理和循環利用等。

(4)協調人地關係的社會(公眾)參與

積極參加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宣傳、教育和培訓活動;積極購買有環保標誌的商品;實行垃圾分類;減少過度包裝;倡導簡樸生活,文明消費;拒食野生動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等。

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如各地的機動車限行、共享單車和共享快遞盒的使用,等等。

人們應該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具有保護資源環境與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形成文明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形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