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文”的标榜

“道”与“文”的标榜

宋代文学对唐代有所继承的,很重要的就是诗文革新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在前面的讲述中就提到了。

宋初,文坛上兴起一股浮夸之风,一些文人对建立的新国家大唱颂歌,但其实社会仍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时候欧阳修和王安石以及一批文人开始意识到文坛的问题,他们推崇韩愈、白居易,提出文学“道”与“文”两个方面的改革。

这里所谓的“道”,不仅是孔孟之道,更是经世济民之道。就是文学要为社会服务,反映现实问题。一个国家如果都是奢靡之风,离覆灭也就不远了。范仲淹就说过:“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华厚薄,见乎文章。”就是提出文章一定要具有教化作用。这个“道”的标榜影响了后世,甚至于清朝的桐城派,再到民国的新文化运动。你看鲁迅的文章,不就是救治国人的灵魂吗?

再说这个“文”,就是文学形式上的改革。欧阳修主张“诗穷而后工”,追求平实自然的文风。其实我们有时写文章也能感觉到,运用大量的华美修饰不难,反而想在平实的叙述中体现语言美却很难。这个提倡让作者更多的去关注文章主题本身,而不是在如何把文章弄得天花乱坠上下功夫。

“道”与“文”的革新,其实就是赋予了文学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让文学不仅仅是文学而已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个人一直认为《红楼梦》在如今被一些学者过分解读了,甚至拔高了太多。从社会功能来看,《红楼梦》充其量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全貌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但是仅此而已。它能唤醒国民的什么觉悟吗?能像鲁迅的杂文一样直戳人性吗?《红楼梦》最缺的就是这种文学力量。

当然比较可惜的,是今天我们拿不出一部可以在文学价值上超越《红楼梦》的作品,我个人认为《白鹿原》达到了同样的高度,甚至在我心里,从社会能效角度看它将《红楼梦》完全比了下去。缺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与今天文坛的商业氛围有一定关系,很多人写书不是为了一个必须写的目的,而是盘算知名度和收入,文学到今天失去了“道”。

上文提到了诗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这里简单聊聊他。欧阳修在古代文人中仕途算是比较顺利的,在文坛和政坛都有建树。他在滁州任官时,为政“宽简”,深受百姓爱戴。欧阳修的传世名篇《醉翁亭记》便作于这一时期。

“道”与“文”的标榜

写《醉翁亭记》时欧阳修四十岁,因受范仲淹政治事件牵连被贬滁州任知州,这篇散文一方面表达了自己不受重用的苦衷,一方面也传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其实为古代公务员提供了一个为政参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文章开篇叙述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然后介绍了醉翁亭名称由来,是自己以名号取的。这就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了,一种旷达自然的心态。后面直接表现出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继续描写美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里写到了四季的美景,大家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简洁清新,几乎不用翻译都能读懂。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里记述了醉翁亭的一次聚会,很热闹,但不俗气。最后又有关键一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而快乐。太守是谁呢?就是作者欧阳修。这一句话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传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这也是北宋文学革命所提倡的,文学对社会的关怀,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都缺少的。

“道”与“文”的标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