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文”的標榜

“道”與“文”的標榜

宋代文學對唐代有所繼承的,很重要的就是詩文革新運動。這個運動是在唐代古文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我在前面的講述中就提到了。

宋初,文壇上興起一股浮誇之風,一些文人對建立的新國家大唱頌歌,但其實社會仍存在很多急待解決的問題。這時候歐陽修和王安石以及一批文人開始意識到文壇的問題,他們推崇韓愈、白居易,提出文學“道”與“文”兩個方面的改革。

這裡所謂的“道”,不僅是孔孟之道,更是經世濟民之道。就是文學要為社會服務,反映現實問題。一個國家如果都是奢靡之風,離覆滅也就不遠了。范仲淹就說過:“國之文章,應於風化,風華厚薄,見乎文章。”就是提出文章一定要具有教化作用。這個“道”的標榜影響了後世,甚至於清朝的桐城派,再到民國的新文化運動。你看魯迅的文章,不就是救治國人的靈魂嗎?

再說這個“文”,就是文學形式上的改革。歐陽修主張“詩窮而後工”,追求平實自然的文風。其實我們有時寫文章也能感覺到,運用大量的華美修飾不難,反而想在平實的敘述中體現語言美卻很難。這個提倡讓作者更多的去關注文章主題本身,而不是在如何把文章弄得天花亂墜上下功夫。

“道”與“文”的革新,其實就是賦予了文學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讓文學不僅僅是文學而已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個人一直認為《紅樓夢》在如今被一些學者過分解讀了,甚至拔高了太多。從社會功能來看,《紅樓夢》充其量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全貌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但是僅此而已。它能喚醒國民的什麼覺悟嗎?能像魯迅的雜文一樣直戳人性嗎?《紅樓夢》最缺的就是這種文學力量。

當然比較可惜的,是今天我們拿不出一部可以在文學價值上超越《紅樓夢》的作品,我個人認為《白鹿原》達到了同樣的高度,甚至在我心裡,從社會能效角度看它將《紅樓夢》完全比了下去。缺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就與今天文壇的商業氛圍有一定關係,很多人寫書不是為了一個必須寫的目的,而是盤算知名度和收入,文學到今天失去了“道”。

上文提到了詩文運動的領軍人物歐陽修,這裡簡單聊聊他。歐陽修在古代文人中仕途算是比較順利的,在文壇和政壇都有建樹。他在滁州任官時,為政“寬簡”,深受百姓愛戴。歐陽修的傳世名篇《醉翁亭記》便作於這一時期。

“道”與“文”的標榜

寫《醉翁亭記》時歐陽修四十歲,因受范仲淹政治事件牽連被貶滁州任知州,這篇散文一方面表達了自己不受重用的苦衷,一方面也傳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其實為古代公務員提供了一個為政參考。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文章開篇敘述了醉翁亭周圍的環境,然後介紹了醉翁亭名稱由來,是自己以名號取的。這就寄託著作者的思想了,一種曠達自然的心態。後面直接表現出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繼續描寫美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這裡寫到了四季的美景,大家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簡潔清新,幾乎不用翻譯都能讀懂。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這裡記述了醉翁亭的一次聚會,很熱鬧,但不俗氣。最後又有關鍵一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人們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而快樂。太守是誰呢?就是作者歐陽修。這一句話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傳達的情感是一致的,這也是北宋文學革命所提倡的,文學對社會的關懷,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天都缺少的。

“道”與“文”的標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