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馬光救的那個人是誰呢?

我說人生如夢8

首先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是真實的,見於正史記載。據《宋史 司馬光傳》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可見司馬光砸缸救人這件事情在當時就已經廣為傳播,京城洛陽等地甚至還把這件事情化成了圖廣為流傳,頗有點現在社會攝影報道和年畫的味道。

正史中,對於司馬光砸缸救得人到底是誰是沒有記載的。二十四史書中漢字一字千金,有名有姓的都是傑出人才,像這種為了襯托主角光環而出現的小兒肯定是不會留下姓名的。

司馬光砸缸時候,他才七歲,當時司馬光的父親正在河南光山縣做官,因此司馬光救的小兒肯定是當時和司馬光一起玩耍的小夥伴,而且是河南光山人。

現在能知道的,唯有這些了。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這個問題不錯,司馬光救得的這個人還真的算是個能人,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注意到他,下面請搬好板凳隨車邏輯的節奏走一波~

首先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我們上幼兒園就聽過,老師講完這個故事想讓大家學習司馬光那機智又樂於助人優良品質。

等到長大後我們發現寫《資治通鑑》的人也叫司馬光,當時我就懵逼了,原來司馬光這麼厲害啊!是不是大家當初也和車邏輯有同樣的感覺,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故事可以改編,要還原真相我們還是要從史料入手你說是吧。

《宋史》關於司馬光砸缸是這麼記載的: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也就是說一群熊孩子在院子裡玩耍,有個熊孩子踩在甕邊邊不小心摔了進去,而且這甕裡還有水。

最坑的是除了司馬光外其他的小P孩都逃!走!了!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也是時候展示你我的友誼了。

司馬光用石頭把翁砸破,救出小孩子,皆大歡喜~

發現什麼細節了嗎,車邏輯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用的是“甕”而不是“缸”,因為人《宋史》就是這麼寫的嘛,當然也有地區把甕和缸視為同一物。

但是,

有歷史大咖告訴我,宋代壓根就沒有那麼大的水缸,而甕的造型嘛…請看下圖~

也就是說如果是缸的話一個熊孩子是砸不破的。

那麼相對壁薄的甕呢?

我不知道甕的抗打擊程度有多少,但一個小P孩能有多大力氣去搬大石頭呢,小石子恐怕擊不破吧。

更要命的是,甕內可都是水,這水可不鹹,浮不起來熊孩子。

再說了,一個生活在山西的小盆友恐怕也沒那麼好的水性吧,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怕是早就淹死了。

所以甕為什麼會破,根本不慫司馬光的功勞,而是裡面的孩子用內力擊破的!!!

那麼北宋年間誰內力這麼深厚而且水性好呢?

答案出來了,他就是當年還是個孩子的浪裡白條張順!

為什麼是張順而不是張橫或者是阮氏三雄呢?

首先身為山西老鄉,張順能接觸水的機會是少之又少,但他在梁山上可是水性最好的人,這就很奇怪了是不是。

那麼一切的疑問就在這個甕了。

正是這甕中之水被某靈物附體打通了張順的任督二脈,

在他看來在地面上呼吸還是在水中呼吸已經無關緊要了,

所以我們看到《宋史》砸甕那一段並沒有任何文字表明張順有求救過,純碎是司馬光“多管閒事”。

於是張順在水中慢慢的提升內力和水性,不知不覺達到高潮,一掌把甕打了個洞。

結果司馬光以為是他拿石頭打破的。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神水呢?

度娘一下吧…

當然有細心的網友做了修正。

所以基本就是這五種水了。

我們看一下它們的產地。

嶗山神水在山東,水泊梁山在山東。

所以為什麼張順會去梁山落草,因為被蛇草水刺激了!

準確的說是蛇草水內有蛇精,蛇精附體。

你不信?

我們看小說中黑旋風都浪裡白條那一段,

施公寫了這麼一句話:

一個是馬靈官白蛇託化,一個是趙元帥黑虎投胎。

所以張順無意間被馬靈官的白蛇附體了。

再回到前面。

打壞別人家東西總要賠的,這個甕的主人正是王安石。

年幼的王安石目睹了這一切,叫管家前來把司馬光一頓K。

機警的張順早就跑了。

司馬光對二人懷恨在心,所以為官後他與王安石變成了政敵。

而張順一家則搬到了江州去避難,以打漁為生,後來再梁山落草。

等到梁山打方臘時,司馬光已去世了30多年,張順依靠自己的內力和哥哥張橫一直保持著少年的模樣。

杭州城一戰,張順被亂箭射死在了湧金門,二人在另一個世界又再次相見。

張順先是給司馬光賠了不是,司馬光也說都這麼多年了一切都無所謂了。

當因為張順的神力不在,張橫極速衰老。

為了不嚇著宋江,又想保全張家的名聲,張順決定附身在張橫身上。

但他這個剛死之人還不能做俯身之事。

於是司馬光心領神會,以張順的名義俯身在張橫身上,捉了方天定,立了大功。

接著張橫也來這個世界陪他們了。

這就是司馬光砸缸救張順的故事…

扯了這麼多,我就想表達一個意思。

家長們請管好自己家的熊孩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司馬光。

也沒有能修煉內功的聖水…


文/車邏輯的邏輯

純屬腦洞…


車邏輯的邏輯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這是《宋史 司馬光傳》裡面關於司馬光砸缸事件的描述。


正史中描述的很清楚,一群孩子在院子裡玩耍,其中一個熊孩子作死想表演跳水,沒想到失足落水掉進了缸裡,周圍的小夥伴都打算用烏鴉喝水的方法往裡頭投石頭救出落水者。正當他們絕望得沒時間思考人生的時候,司馬光出現了,一石頭砸壞了缸,孩子被救出來了。然後長安、洛陽的各大媒體和報社紛紛來採訪司馬光,並給他直播,爭相報道他的英雄事蹟,小小年紀的司馬光一下就火了。

當年那個熱衷跳水運動的熊孩子叫上官尚光,也是一個比較勤學的孩子,只不過在歷史上沒能掀起什麼波瀾。後來,等他長大了以後,為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在山上建了作感恩亭。

歷史上,被救的孩子並沒有出什麼名,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襯托幼年司馬光的聰明才智,是一個配角,因為司馬光的主角光環太強大了。這個故事從此就用來教育孩子辦事要勇敢果斷,也告訴孩子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歷史密探

司馬光砸缸救人這個事情,是真實的,是歷史記載的,記載在宋史司馬光傳。

司馬光的父親叫司馬池,當時是光州光山縣令,於是給司馬光取了個光的名字,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

司馬光生於公元1019年,字君實,陝川夏縣人。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十分的聰明穩重,就像一個小大人似的,他喜歡聽別人講左氏春秋,聽得特別的認真,回來之後,還能給家人講一講他所聽到的。

而且還能知道這左氏春秋講的是什麼,說明他讀書不僅會讀,而且還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不像一些孩子只讀書,不知其義。他特別喜歡讀書,手不釋卷,有時候肚子餓了,口渴了,冷了,熱了,都渾然不覺,他把讀書當成一大樂事。

有一天呢,他跟小朋友們在院中玩耍,院中有一個大水缸,水缸邊上有一個小假山,有一個小朋友比較調皮,就爬到了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整個人就掉進去缸裡了。

其他的小朋友一看,都嚇壞了,全都跑光了。司馬光,急中生智,從旁邊搬起一塊大石頭,用力的砸向水缸,水缸被砸破了,水流了出來,小孩子也就得救了。這麼小的孩子,能在這麼緊急的時候,想出這麼好的辦法,真是不簡單。

據說那個被司馬光救的小孩子叫上官尚光,看來他的名字是被司馬光救後才改的,尚光,就是崇尚司馬光的意思嘛,要記住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據說這個上官尚光還在自己住的地方南坡上面建了一個感恩亭,用來報答司馬光的救命之恩,而這個南坡,也叫做尚光崗。


歷史簡單說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在1025年,父親司馬池時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給兒子取名“光”。司馬光從小聰明好學,七歲便能背誦《左傳》。

司馬光用19年的時間寫了《資治通鑑》,偉人的童年總是不平凡的。年僅七歲的他舉起石頭砸水缸救小夥伴的事蹟流傳至今。 光山縣上官家族的族譜上,記載了司馬光砸缸這件事,並記載落水失足兒童叫上官尚光。為報答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尚光成人之後在城西南坡建了一座“感恩亭”。



司馬光寫的碑文

當代許多人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司馬光性格倔強,為人正直,否則蘇軾也不會管他叫“司馬牛”。他的鉅著《資治通鑑》都是用非常工整的楷書寫成。俗話說“字如其人”,可見他不是個弄虛作假的人。


資治通鑑殘稿

小小年紀,遇事沉著冷靜,又有獨特的思維方式,想辦法讓水“離開”人,這才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雪葬玫瑰

救“誰”不重要,“誰”的太度“是什麼”也早已時過境遷。關鍵的是司馬光才七歲,竟能有如此智慧和膽量才重要。被別人救起懂得“知恩圖報”才重要。

若不是司馬光從小的善根了得,又聞《左氏春秋》而具有了智慧性德豈能有此壯舉 。

直至今日人們還在思思不倦。

人在幼年時思想純真,是下種子的好時機。此時教什麼會什麼、看什麼學什麼、接觸什麼就感知什麼。故而,幼年時期是造就人才的初期和關鍵期,有智家長及教育家切切不可忽視!!!

我為什麼會有如此感嘆?就我個人而言啊!經歷了那個即無知又荒唐的年代。又經歷了無知的教育,弄得學無所學是真沒學呀!就更別談“成”了。誰教?誰懂?找誰學?從小就學習雷鋒好榜樣、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寫大字報、批判白專道路、批臭老九、批林批孔、批四人幫。

僅接著就經濟開放改革,往“錢”看,人們都物慾橫流。追求電器、四條腿兒什麼的……嗨!別提了。現在是追求豪宅,追求好車,追求成名成家、老的少的追求環遊世界……。我的天啊!沒完沒了!

現在,好在互聯網發展了,網絡就是一個大道場,那麼多的大德出來弘楊佛法,真是撥開烏雲見太陽,總算是彰顯出了人類最缺失的智慧精髓。人們再漫不經心的錯過,後果不可想象啊!說太多了,停!


手機用戶59704675538

老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孩子有沒出息,看他小的時候言談舉止就知道了。司馬光小的時候砸缸救了一個小孩,司馬光太聰明瞭,一般孩子做不到。司馬光小的時候聰明,。長大了,成了北宋名相,天子之下,萬人之上。司馬光救的孩子名字是個複姓,姓上官名尚光,大了以後為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建亭名曰“感恩亭”。上官尚光小時候傻,悼缸裡了,大了也不聰明,有拍馬屁之嫌。



泉240830234

司馬光拍拍王安石的肩膀:“介甫,跟我鬥?你還是太嫩了。”

王安石淡定地回擊:“你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砸個水缸嘛?換了我也一定會這麼做,我和你比,只是少一個機會罷了。”

司馬光:“機會,哈哈,是自己創造的。你只知道老夫砸缸,卻不知道那孩子是怎麼掉進去的吧?

王安石滿面憤恨道:“君實兄可曾知道,當時掉進缸中的孩子特麼是誰!?”


斑嘜科技王銳

按照,那個觀復館的馬未都先生的觀點,他說宋代的時候沒有缸,只有甕。

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麼司馬光砸什麼啊。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故事就是假的,假的話司馬光他能救什麼人啊?

所以你提的問題要麼你就編一下吧,司馬光救了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小明,長大之後,小明對司馬光對司馬光很好


知常容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其實是一個謊言。

許多人都認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因為在歷史上有記載。據《宋史:司馬光傳》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如此言之鑿鑿,且是正史,人們幾乎沒有理由去懷疑。那麼,正史記載的就一定是真實的嗎?未必!

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曾經與一位北京大學的歷史教授發生過爭論。北京大學的這位教授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談問題堅定地認為司馬光砸缸這件事屬於歷史事實,且真實地發生過。依據就是,因為這個故事是歷史記載下來的。從歷史的真相、歷史的記錄者方面當毋庸置疑。馬未都先生從工藝的角度上對此進行了反駁。馬未都先生認為,那麼大的水缸,在宋代還不能製造,根本就沒有那麼大水缸的燒造工藝。一個連實物都不能生產的年代,卻發生了用這個實物去書寫歷史的事件難道不荒唐嗎?

本人傾向於馬未都先生的說法,歷史是靠文字記載的不假,但考證歷史則需要用實物說話。這一點對於歷史來說是嚴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