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與南疆水利

林則徐在伊犁開墾成效顯著,帶動南疆掀起興墾熱潮。

林則徐與南疆水利

林則徐與南疆水利

伊犁農田

道光皇帝點名讓他到南疆勘荒。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年初,林則徐奉旨赴南疆,在大半年的時間裡,先後勘查了庫車、烏什、阿克蘇、和闐(今和田)、葉爾羌(今莎車)、喀什噶爾和喀喇沙爾(今焉耆)七城墾地,中經英吉沙,遍歷南疆八大城,勘地60餘萬畝;九月在吐魯番所轄托克遜之伊拉里克(今伊拉湖)勘地11萬畝;十月在哈密以東塔爾納沁(今納沁城)勘地6000畝。林則徐在南疆勘田,瞭解了墾地的實際情況,為清廷制定南疆墾荒政策提供了真實的依據,並提出“若欲開墾,當以振興水利為先”的指導思想。

林則徐與南疆水利

南疆沙地

林則徐扶病奔波於天山南北各地,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此次荒地勘察任務。林則徐赴南疆大致是沿著天山南北兩路所設臺站(即驛站、軍臺等交通通信轉運機構的總稱)行走,至喀什噶爾後基本循原路返回。在7個多月的行程中,每天所經所見河流湖泊,必定加以記錄。其關注內容主要涉及當地的水資源狀況,包括河流的水量、流速、流向,河道寬度,湖泊面積,以及河湖的周邊環境等。可以說,他用日記的方式為我們描繪了一幅19世紀40年代新疆水資源、水環境的圖景,這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

林則徐與南疆水利

喀什噶爾老城

在興修水利的過程中,林則徐針對當地氣候乾燥,又多沙暴,沙丘搬遷頻繁,嚴重威脅明渠,而且“經年少雨”“水源缺乏”“地面蒸發過烈”“河流乾涸時多”,以及土壤呈沙性、滲漏嚴重的情況,決定在南疆特別是吐魯番盆地,大力“倡挖卡井”,即坎兒井,“增穿井渠”,“每隔丈餘淘空一口,連環導引水田,井水通流”。

坎兒井由暗渠、豎井、明渠三部分組成,把地下水引出灌溉農田。夏季,由於此地日照充分,氣溫高,盆地四周高山上的積雪融化成水,便從山坡流到盆地的邊緣。這裡是砂礫地帶,堆積很厚,極易滲水,雪水流至此處,很快滲入地下。暗渠位於透水層中,其作用是彙集滲於地下的雪水以引出地面。豎井的作用有三:其一,用來探測地下是否有水,以便確定是否要開鑿暗渠;其二,便於通氣採光,以利於人們在暗渠中鑿挖;其三,便於將暗渠中挖出的土石從此運至地面。因此,每條暗渠都要開鑿許多豎井。明渠是地面渠道,上接暗渠,將彙集的雪水引入農田以灌之。

坎兒井的長度不一,最長者可達二三十公里,短者只有幾公里。坎兒井在鴉片戰爭時為數不多,最多的吐魯番一地僅有30多條。鴉片戰爭後,在林則徐的大力倡導和推廣下,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的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哈密等地盛行,1845年前後,就由30多條增加到100多條。1880年前後,在左宗棠的推廣下,其他各地又新增185條。林則徐在新疆倡導推廣坎兒井,不僅對“溉田久荒”的吐魯番“變赤地為沃壤”起了重大作用,而且促進了當時西北塞防的建設與新疆的開發。新疆人民感激林則徐推廣坎兒井,親切地把它稱為“林公井”。

林則徐與南疆水利

坎兒井旁用來提水的小碼頭

林則徐在戍邊期間的治水業績,對新疆屯墾水利的推動,具有開創性和帶動性,是新疆甚至西北水利史上的濃重一筆。他在治水過程中注重水利技術的傳播和推廣,注重防災、治水和災後賑濟結合。直至現在,坎兒井這一“沙漠綠洲的綠色生命之源”,不僅當地“居民至今賴之”,而且對當前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他在治水過程中所展現的不避逆境、心繫國家民眾的精神,經世致用、事必躬親的工作原則,注重現場調查與實踐的工作方式,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