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軍隊失敗之後,三元里事件士紳集團認識到了民衆的力量

魏斐德認為,三元里事件很重要,它鼓勵了民間的團練制度。此前,朝廷因為軍費不足,本來就難以有力控制遙遠的廣東。林則徐上任後,就在地方上大批招募鄉勇,但是朝廷連招募鄉勇的經費也不斷削減。英軍登陸之後,地方官員想保衛廣州城,可手上的兵力不足,他們只好把大部分自衛的權力,交給和他們一起治理地方的士紳集團。

這本書分為四部分,作者很貼心,每章都給出了一個關鍵詞。

第一部分的關鍵詞是“愛國”。外敵入侵,最先激發的必然是民眾的愛國主義情緒,我想這一點,經歷了這麼多次抵制運動的你應該不陌生吧?

第二部分的關鍵詞是“抵抗”,既然有陌生人來到家門口,還是不懷好意的陌生人,我們當然要抵抗了。但怎麼抵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家庭內部,矛盾也產生了。

第三部分的關鍵詞,叫“地方”。 魏斐德觀察的對象是華南的社會,地方上的官員、士紳和民眾作為不同利益方,在這場陌生人帶來的動亂中互相博弈,各有輸贏,地方上原來的政治結構自然就被打破了。

第四部分的關鍵詞叫“合作”,原有的權力結構被打破了,陌生人也已經登堂入室,趕都趕不走了。在他的威脅之下,一種新的“合作”模式最終產生,並且終將影響到整個中國社會。

朝廷軍隊失敗之後,三元里事件士紳集團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

是的,大門口的陌生人正在變成可以信賴的合作者,而原本自己家裡的不同人群之間,正在產出越來越劇烈且不可調和的矛盾。

就這樣,魏斐德一步步地切進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華南社會,那裡就像突然丟進去一塊大石頭的池塘,水花四濺,各種動物都受到了驚擾,紛紛做出自己的反應,而且漣漪一波波地傳遞開去,再也回不去從前的池塘了。

好,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什麼是“愛國主義的政治”。這一部分主要圍繞著名的“三元里事件”展開。

朝廷軍隊失敗之後,三元里事件士紳集團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紀念館

三元里事件本身很簡單。一群英軍巡邏兵在廣州郊區的三元里附近騷擾百姓,引起了衝突。衝突不斷擴大,人群越聚越多。而英軍在向民團進攻的時候,碰上了夏天的瓢潑大雨,火藥無法使用,部隊之間失去聯繫。

最終聚集的民眾超過了兩萬人。英軍大約有1人被殺,15人受傷。

英國人並不看重這件事,他們向倫敦遞交的報告裡甚至都沒有提到三元里。但是中國人很興奮,認為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在傳聞中,英軍的死亡人數超過了100人。

魏斐德認為,三元里事件很重要,它鼓勵了民間的團練制度。此前,朝廷因為軍費不足,本來就難以有力控制遙遠的廣東。林則徐上任後,就在地方上大批招募鄉勇,但是朝廷連招募鄉勇的經費也不斷削減。英軍登陸之後,地方官員想保衛廣州城,可手上的兵力不足,他們只好把大部分自衛的權力,交給和他們一起治理地方的士紳集團。

士紳集團又靠什麼來保衛地方呢?當然是團練。所謂團練,簡單說就是招募民兵建立的地方武裝。在三元里事件之前,士紳集團依靠的力量,是朝廷官員和軍隊,但在朝廷軍隊失敗之後,三元里事件讓他們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雖然朝廷官員出面解散了聚集起來的民眾武裝,但是三元里模式將成為以後幾十年的常規。

朝廷軍隊失敗之後,三元里事件士紳集團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

朝廷官員和士紳、官方軍隊和地方團練一起對抗陌生人,看上去是個不錯的辦法吧?唯一的問題是,地方士紳和官員之間對有些問題的看法可能還不一致。的確,士紳階層和官方一樣,要對抗大門口的陌生人,可除此之外,他們也不喜歡商人,因為這些商人跟洋鬼子們往來密切,沒有他們,洋鬼子的鴉片也不會如此輕易地大規模地輸入華南地區。對於信奉儒家的士紳階層來說,洋人和商人,都是道德墮落和敗壞的人。朝廷官員呢,對於能帶來大筆捐款的商人,態度則多少有些“曖昧”。所以你看,地方士紳和朝廷官員,在有些方面利益一致,可以合作;在有些方面則看法不同,各打各的算盤。

好了,上面就是這本書的第一個重點:三元里事件讓士紳認識了民眾的力量,他們希望藉助地方團練來保護自己的土地與財產。

朝廷軍隊失敗之後,三元里事件士紳集團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