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清平為什麼是單口相聲,而不是脫口秀?

網絡愚公

方清平說的為什麼叫單口相聲而不叫脫口秀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一名相聲演員。有人說不對,王自健還是相聲演員呢,在《今晚八零後脫口秀》上說的為什麼就是脫口秀?

相聲演員當然能說脫口秀,我就在某酒吧聽相聲演員賈旭明說脫口秀,儘管他已經儘量往脫口秀上轉,但怎麼聽都還是帶有相聲的腔調。

其實聽一下方清平的單口相聲,已經和劉寶瑞、蘇文茂等老藝人說的單口有很大區別。單口相聲絕大多數都是在講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我”,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第三人稱的主人公。

而方清平從多年前引人注意的《童年軼事》開始,講的大多數自己的事兒,儘管那些事兒有可能不是真的,或者並非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但他就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出來。這些事情是有一定關係的,可能是一個個小故事,或者表演者一段段小評論,但都不是一段完整的大的故事。

而從這些特點來看,已經與傳統上的單口相聲有很大區別,它更接近於脫口秀的形式。幾年前方清平在北京電視臺開了一檔節目叫做《脫口而出》,表演形式和內容與平時大家在舞臺上看到的他的表演非常接近,而從節目名稱也能看出,它更像是一個脫口秀節目。

只不過從實際來看,方清平的舞臺表演從來都冠以單口相聲的名號,這一點有別於王自健,在一些小劇場進行演唱,方清平參加的也是相聲場子,而非脫口秀的舞臺。

其實無論叫什麼,方清平的表演已經自成一派,善於從生活細節獲取靈感,製造笑聲。


鄭捕頭

先來說說單口相聲和脫口秀的區別。
這兩者大概有三點不同。

一是結構上的。二是技法上的。三是方向上的。

第一點:結構。

單口相聲作品基本上全都是敘事性的(可以去看看《中國傳統相聲大全》的單口相聲部分目錄),也就是說:整段作品從頭到尾講述一個故事。
當然前頭也可能有“墊話”——跟三言二拍裡大部分故事的做法一樣。
但主體一定是個故事。整段作品的結構也一定是敘述性的,敘述是線性的。

而Standup comedy則沒什麼長篇敘事類作品吧。至少我還沒見過。我看到的大多是零散笑料的羅列(有些會故意選取同類題材的笑話),或者是對同一話題的論說。
敘述的結構通常是“平行”的。

具體地說,面對一段standup comedy視頻,通常你從任何一個時間點開始看都是可以的,因為反正都是一個一個的笑話。單口相聲卻不行。

第二點:技法。

技法上,standup comedy的“平行結構”導致每個笑點基本上是獨立的。
也就是說,每個段子都單獨成立。每個笑點都獨自存在。笑點是以“包袱兒”為單位的。
而每個段子都可以自由地採用不同的搞笑手法。這個用諧音、下個用雙關、再下一個玩兒禁忌……

而單口相聲則不是以“包袱兒”為單位的。因為有人物、有故事,很多笑料就是從“情境”的衝突裡產生的了。是以對種種衝突、矛盾、反常的描摹,將聽眾帶入所描述的可笑情境裡,引人發笑。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1950年代新編的單口相聲《追車》——常連安、劉寶瑞都說過(常連安版本似乎更好些)。開頭兒為你慢慢描述幾個人物各自的背景、心態,接著,把這幾個人放進同一個情境裡,讓他們各自不同的動作糾纏在一起——這種糾纏產生了誤會、衝突。只有觀眾和敘述者是知道這種糾纏的真相的,大家看著這幾個人在一個無奈的情境裡亂起來、鬧起來。併為此發笑。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馬三立的《賣黃土》、《逗你玩》,張壽臣的《賊說話》,都很典型——笑點出自情境。

第三點:方向。

說“方向”也可以,說“追求”也可以。反正我想說的是——standup comedy與單口相聲,這兩種藝術形式要追求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我把這玩意兒叫做表演的“方向”。

standup comedy這種樣式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追求密集的包袱兒和頻繁的爆笑。但這不是相聲或單口相聲一貫以來所追求的。

說單口相聲的演員並不指望觀眾每30秒大笑一次,聽單口相聲的人恐怕大多也沒有這樣的預期。事實上,很多單口相聲作品都是在長篇大套的敘述之後拋出唯一的一個笑點,就下臺鞠躬了——“撓撓”、“燒完啦?”、“沒賊我棉襖哪兒去了?”、“我忘拿鑰匙了。”都是如此。但奇怪的是,這些全篇只有一個笑點的單口相聲卻被公認為單口相聲的經典之作。我覺得這足以證明,單口相聲與standup comedy在追求的方向上就是不同的。


Jason147345508

方清平是相聲演員。他跟他師哥付強說過對口相聲,也跟他師父李金斗合作過,但更多的時候他一個人站在臺上說單口。

單口相聲是咱民族的東西,老一輩的單口名家有張壽臣、劉寶瑞和馬三立等。張壽臣和馬三立都是因為沒搭檔,又找不到合適的,就改說單口了。劉寶瑞被稱為單口大王。他跟張壽臣和馬三立不一樣,他是因為說單口出的名。

脫口秀的泊來品,外國貨。單口跟脫口秀的區別很大。脫口秀就是笑話的堆積,把觀眾逗樂了就行,甭管是什麼內容。單口相聲可就不同了,一般都有故事情節,時間地點人物一樣都不能少,一段單口就是一個故事。脫口秀的包袱是一個接一個,而單口的包袱很少,有的段子就只有一個攢底的包袱,要是沒響(行話叫泥了),就算演砸了。這就是單口難說的地方。中國不缺說對口相聲的演員,就缺說單口的相聲演員。當然,也有人說脫口秀裡面的包袱不是包袱,只是笑話。

方清平被大家認識是因為他在電視大賽上獲獎了,後來又頻繁出現在某幾家電視臺的綜藝節目裡。過去,他說的勉強可以叫單口,現在就完全是脫口秀了。既沒有故事情節,也都不挨著,一句天一句地,包袱也比較密。題主說他說的是單口,剛好說反了。


蕭陶

先說一下,中文脫口秀的意思並不是英文talk show(談話節目)而是stand_up comedy(單人喜劇),兩者有區別。

單口相聲的起源就是講故事講笑話,後來經過許多相聲藝人的總結和改進,又從評書借鑑了許多素材,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但不管篇幅長短,單口相聲的本質就是講故事,或者借古諷今,或者借事物喻人。

但脫口秀更側重於思想意識的輸出,不論黃子華還是喬治卡林,或者其他的脫口秀演員,他們在表演時很少單純的講故事。他們更多時候是拋出話題讓觀眾思考,比如黃子華根據名句“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引申出“寶馬有出產自行車,那麼坐在寶馬自行車上時是該哭還是該笑……”。

同樣是製造笑點,單口相聲是通過設計故事橋段來製造巧合矛盾,而脫口秀則更注重與觀眾的交流互動,它的許多笑點是利用觀眾思維上的慣性去製造矛盾。

而方清平的特色就是典型的單口相聲,他的作品大多是通過設計橋段來製造巧合矛盾,即使他有借鑑單人喜劇的地方,但他節目的主要框架還是偏於單口相聲,就是講笑話講故事。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方清平的單口相聲確實是相聲屆的清流,在相聲越來越注重對口和群口的年代,他能夠出來也足見其功力。方清平的單口和馬三立不太一樣,馬三立的單口特別有嚼頭,就像是吃葡萄乾,得慢慢的品。而方清平的單口則是直接給,但是核裡仍然是相聲的技巧。三番四抖,娓娓道來。這和脫口秀不一樣的是,脫口秀大多就是講笑話,而單口相聲都是有主題的,無論是瓢把,墊話,還是底都不會衝脫於主題,且方清平多年的相聲功底,總能像講故事一樣,不溫不火的把包袱抖出來。方清平之所以能讓人記住正是由於他是說的相聲,而不是笑話大串聯,這就像是鄰家的二叔和三叔,二叔擅長講故事,而三叔善於耍活寶,我們常常能記住二叔講的故事,而只能記住三叔是個愛開玩笑的人,相聲的根本還是內容創作,沒有故事一切都是抽刀斷水,而反之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定會讓人喜愛並且記憶深刻。


眼睛看見內心

方清平,因為師父是李金斗,他比郭德綱要小一輩,也因為師父李金斗算是有些能耐的人,方清平的相聲水平才會這麼高。

實事求是,方清平有自己獨特的表演方式,而且有自己的可取之處。這種可取之處就是他的單口相聲借鑑了許多脫口秀的特色,有點王自健、《吐槽大會》的味道,很有黑色幽默。

看到沒有,就是一件特別小的事情,人家能講得有意思,而且是很多事的集合,不僅僅是一件事,而且最主要的是,人家的敘事風格非常的寡淡,也沒有任何多餘的一點煽情的地方或者虛張聲勢,就是平鋪直敘,夾敘夾議。

而聽過郭德綱的單口相聲都知道,郭德綱的特色是長篇的描述一個傳統故事,彷彿評書那般娓娓道來。

總之是各有各的特色,但以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特點,方清平的單口相聲彷彿更吸引年輕的觀眾。可是名氣兩個人卻天差地別。現在方清平已經參加了歡樂喜劇人,按照慣例,沒有大名氣方清平註定是要淘汰的,那麼能多待一期是一期吧,期待他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