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秋上重温了儿时的欢快……唐金科

在那秋上重温了儿时的欢快……

文/唐金科

正月里,春回大地,其乐融融。七星河国家湿地公园游人如织,个个喜气洋洋,沉浸在幸福的年味中。

我陪母亲去公园转游,青砖黛瓦,依山傍水;扶风风情,异彩纷呈。在高大的秋千下,我们眼晴一亮,驻足观看,满心欢喜。“想打不打?”我试问,母亲高兴地说:“我试试!打秋游(祛)百病!”……

“打秋”,是我们的俗语,就是打秋千、荡秋千。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古今艺术图》云: “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在那秋上重温了儿时的欢快……唐金科

 南唐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椅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首词反映的都是少女少妇荡秋千背景下的娇情、娇憨、娇美情态,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红楼梦》中姑娘们在大观园,常常赏花作画,钓鱼下棋打秋千。第六十三回有:“佩凤、偕鸾(贾珍的两个小妾)去打秋千玩耍,宝玉便说:‘你两个上去让我送’(推),慌的佩凤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了!”三言两拍中有《宣徽院仁女秋千会,清发寺夫妇笑啼缘》,讲的是元代一对青年男女因秋千会而结识,继而生死相恋的故事。可见荡秋千在古时很盛行。

我所知道的“打秋”,是少年时候。那时每到过年前,在街道就矗起高耸的“秋”,这是社员们筹备过年的必备品,也是青、少年热切的企盼和唯一游乐场形式,给我们过大年增添不少韵味。

寒冬腊月,进入农闲期,过年的诱惑,传统的习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难以安分,便“栽秋”、打秋,热热闹闹,欢度春节。

看!一男青年,他显然是跟集回来,丟下包包旦旦,手握牛筋绳,跑步跃上踏板,一蹲一起,一合一开,没几下,就呼呼跃到树梢……未打秋,打寒战,打一秋,一身热。那是青春活力的尽情绽放,那是力量源泉的蓬勃欲出!啥事我有这本事,就厉害了!

那青年好像上可揽月,下可捉鱼,把绳临风,风驰电掣,快哉美哉!在一片唏嘘声中,在一阵吆喝声中,那青年像过足了瘾,如梦初 醒,才刹住了脚……

瞧!一对女青年跃跃欲试,相约也要风流一回。她们你蹬我踩,风在耳畔响,绳在空中摆,似潮似浪,一回高扬一回。那银铃般的笑声,凌空飘荡,欣喜若狂。“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那是健美的花朵,开在纯朴的乡间,那是生活的幽灵,在自由快乐的天空敖翔。

“秋”的打法有好几种,有单打、双打,有坐打、立打,还有一立一坐、双立等打法。“穿衣戴帽各人所好。”男女老少,打法不一,各取所好,自得其乐。“秋”多数时间是属于我们娃娃的。我们很快就学会了大人的技巧,只是没有他们那么有魅力和有力量,没有他们那么勇敢和坚毅。但这种品格,在我们心中埋下了种子,正在发芽成长。

我想,“千里姻缘一线牵”,村上的秋千,也是其中的“一线”。一定有古人的情怀和故事呢,会有“秋千会”的机缘。要不我们村的姑娘,都稍稍有了好婆家,有了好的归宿,我们村的小伙子都招来了千里凤凰,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可想而知,又不得而知,但又活生生地发生了。

从腊月打秋,盼过年,到一正月边打秋,边过年,待客走亲戚。忙了一年的,放宽心思,不思穷富,年要过,秋要打。“穷要精神富要稳。”先乐一把再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只要穿新衣戴新帽,有秋打,天天乐开花。

荡呀荡,荡回苦乐年华,荡回了年少青春,荡回了青涩梦幻′……艰难困苦的年代,有玉汝于成的古典,走过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强起来,更应该重拾传统的休闲娱乐,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土风情,留住我们的乡愁。这样的生活才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母亲在秋上荡了荡,我也颇有兴头,在那秋上重温了儿时的欢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