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的深圳,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縮影

深圳的意義,不僅僅是讓世人見證一個漁村到一座現代化城市的速度,更感受到她的使命與擔當。

1982年初,蛇口工業區的巨型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和“三天蓋一層樓”的國貿大廈,一起佐證著“深圳速度”;而現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同樣有一句巨型標語“WE THE FUTURE”(我們即未來),提高發展站位,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深圳正體現出不一樣的“深圳高度”。

四十歲的深圳,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縮影

一條條陡峭的向上曲線,勾勒出一個年輕城市的成長奇蹟。

1979年至2017年,深圳市生產總值從1.96億元增至22438.4億元,年均增長22.2%,人均生產總值18.31萬元,居內地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0.17億元增至3332.1億元,年均增長29.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13億元增至6016.2億元,年均增長25.3%。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深圳成為向全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窗口。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這樣描述深圳的“堅守”:“1979年中央作出試辦出口特區的決策,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誕生。探索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再到後來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我國首個創新型城市試點。在深圳發展各個歷史時期和每一個重要關頭,黨中央堅強領導、勇於決斷,給予深圳充分的探索自由和試錯空間。深圳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篇章;

深圳的歷史成就,就是黨的領導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的實踐明證。

深圳的產業結構因勢而新。2017年深圳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918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佔GDP比重40.9%,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深圳改革開放的新動能,驅動深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從模式創新到制度創新。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說,以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管理改革等7大板塊為核心,制度創新的“前海模式”已經形成。前海深港合作並非孤例。王偉中表示,在營商環境改革、可持續創新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超大型城市管理治理、法治中國示範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深圳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打出強有力的制度創新“組合拳”,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從經濟特區到人才特區。

深圳始終把人才優先發展作為核心戰略。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的移民城市,深圳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大量人才湧入,並迅速成為全國工程師和創新型人才的孵化基地。近10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創新型、成長型企業實體快速集聚,深圳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劇增。為此,深圳先後出臺實施《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等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用於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服務以及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在團隊獎勵、人才補貼等方面的資助力度領先國內其他城市,政策綜合效果逐步顯現,進一步優化了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截至去年底,深圳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9933人,累計引進海內外留學人員10萬餘人,各類人才總量超510萬人,佔常住人口四成以上。

從“引領全國”到“面向全球”。王偉中坦言:“人才是第一資源,全國各個城市在吸引人才上可謂你追我趕千帆競發,但深圳現在不從中西部挖人才,而要從全球範圍內吸引人才,創新全球招聘人才的政策,建立符合國際人才競爭的‘遊戲規則’。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進一步的新政策將於本月出臺。”從“孔雀計劃”到《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從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到累積32期的“海歸人才智路演”,截至今年一季度,深圳已引進歸國留學人員超過10萬人。

“創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王偉中說,“應當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堅持打基礎、謀長遠,聚焦突出問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心態,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四十歲的深圳,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縮影

在科研機構的引進上,深圳以“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思路,為科研機構建軟性溝通平臺設“網上洽談室”,促成科研與產業的密切對接;在高等院校的建設上,深圳引進國內外優質資源合作辦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齊頭並進;多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和海外創新中心的設立,為深圳引入了國際頂尖科研團隊、知識產權與先進技術;涵蓋基礎研發、應用技術研究、產品創新、產業孵化等領域的創新載體已達1739家,深圳致力於把這些載體由點連成線、變成面,構建科學研究的完整鏈條,促成科技與產業的同頻共振。

近年來,深圳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加大力度,一方面狠抓以高端醫療器械、工業母機、核心芯片、關鍵零部件為重點的核心技術攻關,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圍繞產業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對創新載體、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等新興產業項目給予金融扶持,撬動總投資達600億元。今年深圳還成立了首期50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母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放大作用,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四十歲的深圳,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縮影

有專家認為,前海自貿區如今是“特區中的特區”,更是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尖兵。5年來,前海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58項,全國首創或領先133項、全國複製推廣9項,標誌性創新成果包括“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行“首次辦理納稅申報”新模式、“中國前海”船籍港國際船舶登記制度落地等,彰顯“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前海模式”下,香港企業作為前海經濟支柱的作用日益顯現。截至今年4月底,前海累計註冊港企8031家,平均每天就有7家港企落戶;今年一季度,註冊港企實現增加值佔片區的20.8%,納稅佔片區的23.22%,深港產業合作更加緊密。

前海在深圳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主動參與全球資源配置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除此之外,深越海防合作區、中白物流園、總規模100億元的絲路發展基金……著眼新格局,發力新作為,深圳未來的任務單上有不少都是“大手筆”。

四十歲的深圳,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