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國學】修齊治平:士子基本的人生追求

修齊治平:士子基本的人生追求

胡立根

【簡易國學】修齊治平:士子基本的人生追求

【一語破的】

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語出《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原典閱讀】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①。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③。

註釋:①齊其家:使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務井井有條,關係和諧,家業繁榮。②致其知:讓自已得到知識和智慧。格物:研究、認識世間萬物。③庶人:普通百姓。壹:全。

【點到為止】

中國古代儒道釋三家都重視“修己”,尤以儒家為最。孔子主要就是一個倫理學家,他將修身放在首位,一生擔心“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在孔子看來,能處理好家庭關係,就能處理好社會關係,處理好政治問題。

正是繼承孔子的這一思想,《大學》明確提出了“修齊治平”。《大學》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年間儒者的作品。文中首次提出了儒家修身治國的“三綱八目”,“三綱”即修身治國的三大目標: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即修身的八項具體內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意、正心、致知、格物。其中前“四目”將人生目標設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齊家”,即治理好家庭、領地;第二層次是“治國”(“國”指諸侯國);第三層次是“明明德於天下”即所謂“平天下”,這是終極追求。而三個層次的人生目標,都以“修身為本”,所以後“四目”就提出了修身的四項要求“誠意、正心、致知、格物”。

“修齊治平”,體現了中國文化“家國同構”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關係和功能作為模型,將其應用到國家天下。所以,平天下先要治國,治國先要治家,治家先要修身,修身是前提。身、家、國、天下,形成一種同構關係:在家為孝,在國為忠,忠臣先是孝子,孝子應作忠臣。所以,在孔子那裡是治國必先治家;在孟子是推恩,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大學》是修齊治平。儒家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這一點上,體現了儒與道的重要區別:兩家都重視自我修煉,但道家目的在“我”,在提升自我的生命質量,以至於求長生不老;其修身是為“出世”。而儒家目的在“人”,在社會,其修身是為“入世”,是“修己以安人”。

“修齊治平”強化了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了中國知識分子基本的人生追求。中國古代特別重視個人修養和家風建設,有很多的家訓、家書,如《顏氏家訓》《朱子格言》《曾國藩家書》都在諄諄告誡子弟怎樣修齊治平。諸葛亮《誡子書》就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經典推薦】

《大學》、《中庸》、《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諸葛亮《誡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