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职场人士止步中层?

baobaoyywj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中层到高层,有面巨大无比的天花板,那是很难突破的。就像在部队,由尉官到校官,基本上是靠资历,但校官到将官,那就不仅是资历的问题了,条件要难得多,而且还有严格的比例限制。

我们在群众中稍微优秀一点,就有机会成为班组级的管理者,从此开始起步;在初级管理者中脱颖而出,就能够顺利升到中层。再往上,我们面临的竞争,就会转换一个赛道,这是由业余选手向职业选手转换的赛道。

职场中的“高层”,基本上是一个职业的管理层群体,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外来的和尚,他们念的已经不是一般的“经”。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踩着多少普通员工的肩膀才能得到的位置啊!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也只能止步于中层,奋斗到高层的,只能是极少数幸运儿。就像你正常读书,可以上个大学;拼命努力,也许能上个985、211中的一般院校;要想上排名前10的大学,你仅凭努力还远远不够,智商情商运气家庭条件一个都不能少。

能够到中层已经很好了,大多数人其实不是止步于中层,而是普通百姓。如果你是各级领导,“中层”已经是地市级的干部了,多少人做梦都达不到那个高度!


HR那些事儿

我个人的理解是——优秀相对简单,而卓越很难达到。

1、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先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划分。

职场人士的分类有很多说法,这里就按题目中的说法,大致分成三个层级,基层、中层、高层。职场能力也有很多种说法,就采取一种大众说法,大致也可以分成三个类型,技术能力、沟通能力、概念能力。

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随着职位的升高,技术能力越来越不重要;沟通能力一直都很重要;概念能力越来越重要。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是基层员工,那么把手头工作做好是最重要的,要是既工作出众又能说会道,毫无疑问就是优秀员工;如果你是中层管理者,你既要懂一些技术,也要擅长沟通,还要有一定的大局观;如果你是高层领导,懂不懂技术无所谓,可是你要擅长沟通表达,并且有很好的大局观。

马云曾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调侃自己,“我是整个阿里最不懂技术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到了他那个层面,知道公司未来该往什么方向去,才是最关键的,至于那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交给基层技术人员就可以了。

2、后天的东西可以学,先天的东西不好练。

在上述三种能力中,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属于后天习得的,它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概念能力,即大家经常说的视野格局,有点类似于先天能力,这玩意不好练,更多的时候要靠自己去感悟。

凡是可以学的东西,就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加强,所谓“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比如我们初次接触某项具体工作时往往不知道怎么下手,多做几次之后就会变得轻车熟路。也就是说,从普通到优秀,通过努力就能够实现。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都能通过认真学习来加强,当你在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不错的时候,就足以成为中层。

可是,对于高层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者说视野格局,却很难通过努力来提升,它跟你的整个生命体验是息息相关的,带有一些先天的成分,类似于天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难对概念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也许你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根本没什么效果。如果不能具备强大的概念能力,你就很难成为高层,这就是现实。

3、想当中层,努力就够了,可想当高层,光凭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提升认知水平才是关键。

在我的理解里,优秀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到的境界,因为仅凭努力就够了,而努力对于一般人而言,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别人做一遍,你很努力,做上三遍五遍乃至十遍,自然就比别人更熟练,一旦拿出来比较,你就会显得更优秀,成为中层的概率自然更大。

可是卓越却非常困难,因为它的核心是概念能力,这玩意没法练,至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能明显提升人的视野格局。更多的时候,要靠自己从亲身经历中吸收养分慢慢培养。人们总说,“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说的其实就是自我认知对人的限制。人们还说,“努力非常廉价,认知非常珍贵”,意思也差不多。道理虽然懂,但是能真正升级认知、突破自我的人,凤毛麟角。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太大,还真有点说不清白。硬要下结论的话,只能说是优秀相对简单,而卓越很难达到。

我想,也许、大概、可能……正是由于类似于上述那样的原因,很多职场人士都止步于中层吧。因为他们很努力,具备了很强的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成了中层;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并不具备很强的概念能力,所以只能止步于中层,难以突破到高层。


陈向东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人力资源沉思录,与你分享10余年的职场感悟!

1.绝大部分人将止步中层,这是必然结果。我们公司十多万人,普通员工占比80%以上,基层大15%左右,中层不及5%,所谓的高层最多在1%左右。任何一家公司,组织架构的设计中都只能是类似的金字塔结构,必然的结果是绝大部分的人止步基层,然后再止步中层。不然呢?难道一个公司都是高层吗?放眼在整个社会必然也是如此。

2.承认差距,竞争的必然结果。职场中只有少数人可以晋升高层,有人原地踏步,能力与机遇使然。人比人气死人,人的能力差异是必然存在,也符合所谓的正太分布,即能力很强的人占少数,能力很差的人也占少数,绝大部分人都属于普通人。职场简单来说就是综合能力比拼的竞技场,是比赛就会有输赢,就会有胜负。只有赢得人,才有机会更上一层楼,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3.高处,需要格局与视野。很多职场人士当然希望能够爬到金字塔尖的是自己,当然很多职场人士也很清楚地知道那个人不可能是自己,除非天上掉馅饼或出门踩到狗屎。常常有些人质疑说,为什么很多有能力的人上不去?这里的能力往往只是“专业技术能力”。剔除机遇、非常规操作等因素,越往高处越需要格局与视野,越需要沟通交流能力,越需要知识进化速度,越需要组织管理与团队领导力,专业技术能力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4.高处,不胜寒。高处有高处的风景,高层有高层的滋润,收入高、社会地位高、个人成就感价值感强!然而高处风大,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孤独,工作的投入与付出,肩上所背负的责任与风险,可能都超出了外人的想象。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别人的风光一面,正所谓“只见贼偷吃,没见贼挨打”!前往高处,你准备好了吗?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爬的高,撑不住,摔得也响!



人力资源沉思录

实战派来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感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了解目前大多数高层是怎么成为高层的。

大概四种途径:

1.技术业界大神,全球厉害名校出身,以技术实力进入企业高层。

2.大企业中层加盟创业公司或自己创业,任职“高层”运气足够好,项目成了,自然也水涨船高,有了成功经验。

3.拼爹(当然自己能力还不错,例如柳青,被报过去其实不是多优秀。)

4.在知名企业一点点进步熬到高层。

成功进入高层,比如Bat或华为之类公司高层或者知名公司高层,同级别跳换就很容易,关键是如何成为人们信任或行业内认可的高层。一般初创创业公司的高层,实际没有什么含金量,操作的项目没有成功,那就不能算是厉害喽,只有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有价值。

如此看来,前面朋友分享的客观因素:企业对于高层需求本来就稀少。再之成为高层对于人的要求的确很高很高,至于具体什么能力什么要求,例举清单没多大意义。况且题目也没有详细的说是哪一方面的高层。

对于第一种,技术大牛直接进入高层,这个没啥好说的,人家有天然技术壁垒。对于拼爹,我们大多数人也没有爹可拼,也不值得讨论。

相对有可能实现的第二条和第四条:加盟创业公司或者自己创业,公司成功后顺利走向高层;或者慢慢熬,靠公司内部的新陈代谢,慢慢上位。

前者:

首先公司要能成功,或者在行业内要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事就比较难,Vc风投,接触项目无数,成功概率都是个位数,何况一般的求职者,有幸早期能进入这么一家未来成功公司,本来就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当然自身的眼光判断也少不了。

同时还要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经得住风风雨雨,而且自身还要不被淘汰(自身学习、适应、成长和企业成长的速度)。

比如:阿里巴巴集团前CEO陆兆禧先生,在早期入职阿里时是中层,而后走到绝对高层。这里面能力、运气、性情等等缺一不可……

论眼光的话,蔡崇信先生当之无愧,不过他本身在加盟前就已经很牛逼了所以首选例子没有说他。

后者:

公司一旦知名,其内部高层结构就相对稳定,要想慢慢熬进高层,真的太过困难,这里面有太多客观因素,不是很多时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没有机会。当然现在很多大公司也想尽各种办法来打破这种局面,比如内部创业。实质上和第二种途径差不多,项目没啥成绩,职级是不会改变的。但是相对而言,自身财物风险要小得多,但是成功后的收益也小得多。

总之,中层到高层的路,对于普通人,非常困难,但是也不是毫无希望。


马庆斌丶

中层定义:我的小弟还有小弟;高层定义:我的老大没有老大。


一家20年历史的A股上市IT公司,营业额每年20亿,净利润2.38亿,员工545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3269人,这已经是凤毛麟角的公司了,会有多少中层、多少高层呢?

7个高层、55个中层一把手,165个中层副手,占公司总人数的3.75%。

能不能做到中层,甚至走上高层,心理还没点B数么?


我拿A股上市公司万达信息(300168)的财报分析一下。

1、销售费用 94,674,405.10。9457万的销售费用,基本上可以判断万达有一只200多人的销售团队。这是纯经验判断,因为销售费用里面包括了差旅、奖金激励、招待费、市场费、广告费等开项,所以我认为万达信息的销售团队在200-300人之间。这种规模的销售团队,基本上会分为5-6个行业市场,诸如社保、软件、集成、交通等,每个行业市场会有几十号人负责;每个行业市场一正三副,也就4个中层,加起来销售口可能有30个中层。

这已经很多了,因为销售口需要拜访客户,所以级别普遍偏高.


2、研发人员 3825人,研发投入金额3.8亿,其中资本化金额2.6亿。这个说明万达的很多研发还是做成软件产品并且对外销售,很有竞争力。

3825人的研发团队,会有多少基层管理,多少中层呢?

按照10个人分配一个开发组长,一个中层副手对口3个开发组长,一个中层正职对口3个副手来估算,一个中层小部门大约103人,能够供养4个中层;一个高层分管1000人,所以万达的研发体系中,约有3个分管高层、8个中高层、38个中层正职、114个中层副职,一共150个中层岗位。


3、万达信息还有18个子公司,子公司的一把手也只能视为中层,一正三副,所以子公司体系还有72个中层岗位。



4、员工总数5458人(含分/子公司)。所以万达的高层共7人(一正六副)、中层一把手约为55人,中层副手约为165人,基层骨干员工组长约为550人,合计777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4.3%。

只有公司最出色的Top 4%员工,有可能做到中层的位置上;公司最出色的的Top 15%员工,有可能成为基层管理者。万达信息本科学历共有3269人,谁比谁傻多少?那些问出为什么职场人士止步于中层的人,

难道不明白那些中层领导做到公司的Top 4%已经是拼尽全力了么?

是谁给年轻人的误解,以为熬资历就能走上中层甚至高层?梁静茹么?

至于一些几十人的小公司,里面的所谓中层,在我看来就是基层管理;小公司的高层,才勉强可以视同于大公司的中层。

高层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在财报里找到了高层的履历。

史一兵(董事长):年薪150万。男,1962年生,中国国籍,复旦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研究生班毕业,硕士学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EMBA,研究员。历任上海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万达信息股份有 限公司上市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史一兵先生现任第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中国电子 企业协会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曾先后于1998年获 得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颁发的第三届中国杰出(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2005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评为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 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光亚(董事、高级副总裁):年薪100万。男,1973年生,中国国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学位。历任本公司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自公 司上市至今担任公司董事会董事、首席技术官、副总裁。曾先后于2002年获首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2005年获首批“上 海市科技领军人才”、2006年获得“中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得“第三届中国软件行业十大杰出青年”、 2006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B类)”、2008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2014年获第七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曾 任共青团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看看上市公司这些高层的履历和能力,我觉得我十年内也就止步于中层了。因为能做到高层的,都是千里挑一的英雄人物。一般的职场人士,从个人能力上就达不到高层的标准,达不到领导者的水平和洞察力。


正确认知自己吧。


任易

大家好,本人曾在一家国企做过几年中层,正好跟大家交流下这个问题。为何很多职场人士止步于中层,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制度设计本身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中层管理人员本身所导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行政管理中有科层制等多种组织结构,那么无论是怎样的社会组织结构,其模型无一例外都是金字塔层式的分布,也就是说,越往上走越往高处走,就越容易形成寡头垄断的地步,而大部分人都在金字塔下方,还有一部分作为顶层和基层的联系纽带的存在,就是所谓的中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从基层的竞争中胜出跻身中层已经很难得了,而要想在中层中再往上竞争高层,则竞争更激烈,难度更大,这还不考虑有些公司比如央企等会采取空降等方式任命高级管理人员,所以从层级管理的制度设计本身,对于中层晋升高层的通道就不多。

那么从中层管理人员本身来说,之所以很多人止步于中层,其实更多的就是自身的原因,具体来说的话,比如高层一般是战略和制度层面的设计和制订,而中层在普通员工面前是领导,但是在高层面前确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所以中层做久了,难免形成了重执行的思维,从而陷入这样的模式,会让自己的眼界和胸怀都受限甚至停滞,从而会让高层觉得你站位不够高,还不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还没培养出成为高层的特质等;还有比如一些中层会觉得自己能够当上中层管理人员已经很不错了,而高层压力大等,也就是小富即安的思想,从而主动放弃了进步,主动放弃了参与晋升高层的竞争等。

由此可以看出,职场中一部分通过努力从一般员工跻身中层,但是跻身中层以后却没能顺利继续晋升到高层,而是就此止步,诚然有制度设计本身的原因,但是大部分原因还在于很多中层管理人员自身,所以要想从中层中脱颖而出成为更高层的管理者,还必须居安思危,随时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扩宽自己的视野和心态,锻炼和打造的领导力,为成功晋升高层做好准备。


九品职麻官

止步中层,不仅是职场,公务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省市县乡等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只有一个,而副职可以有好几个,享受待遇的非实职人员、二级部门的领导人员,都可以算作是中层人员。工程、教师、医务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等专业技术职称的一大堆,副高、高级职称由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目前的体制和管理机制造成的。

金字塔式的管理阶层,基数最大的底层劳动者,然后是中层管理人员,而占据塔尖的,是主要负责人。越往上,晋升通道越来越窄,晋升机会越来越少,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管理的客观需要。承担工作的是大量的中层管理者,而掌握方向的,注定是极少数精英。令出多门,是管理的大忌。

在公务员队伍中,随着领导职数的压缩,机构个数的限制,对副科级以上领导的提拔任用,在数量和职数上,以及研究人事会议的次数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历史遗留的大量领导干部,许多都没有岗位可以安置,提拔任用就更困难了。

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是组织纪律绝对不允许的禁区,这也是中层领导干部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宁腔调

首先,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外部因素如何如何,而在个人因素层面——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止步中层,走不上更高层?要找到个人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



有以下六点供参考:

1、自身的态度动力追求。想不想继续往上努力?你自己有其他想法或目标,或畏难不战而退,上方都不敢提拔你或推举你。

2、自身的人际关系状况。能走上更高层的中层,首先都突破了关键环节的各种人际关系障碍。没有几个人在人际关系上一团糟,但还能走的上高层领导岗位的。

3、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总之,就是过去有功有业绩有突出贡献。或带过兵,打过仗,有领导力或领导潜质,至少不落后于人。

4、自身的战略发展眼光。能洞察到所在行业的问题与发展机会,能捕捉到公司存在的问题与突破机会。或者,至少能理解公司高层的战略意图,并能迅速响应和落实,能支持高层解决基于未来发展的系列关键问题。

5、自身的诚信品行口碑。能够支撑未来成为更高层领导者的根基。因为,成为更高层的领导者,意味着承担更大的领导责任,那就需要足够的组织忠诚,需要足够的团队信任,需要足够的言行一致。否则,领导权限与领导责任不会轻易托付于人。

6、自身的自我领导锤炼。在没有成为更高层的领导前,就开始有意图的学习效仿更高层领导的成功示范。也就是说,但凡能成为高层领导者,都是先有了个人领导力、个人影响力,才有机会被发现,被提拔,才有机会领导。即使是在没有机会的等待中,都不能放弃这种自我精进的训练和筹划。

最后,如果以上六点都没问题,还做不上大领导。那就炒老板的鱿鱼,换个老板,或自己创业当老板吧!

何谞雄

2018年4月19日

广州


何諝雄

职场潘多拉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瓶颈,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从概率上看,中层的数量总是更庞大。

在管理中,一个管理者最适合的管理人数是8~12人,低于这个数字,造成资源浪费;超出这个范围,管理有可能会出问题。于是,就有了管理层级的设置。比如,一个高级管理者管8个中层管理人员,一个中层管理者管8个小组长,每个小组长管10个组员,这样的层级设置,可以让每个管理者的覆盖面积都恰到好处。

从这个层级的人数设置,其实已经看出来了,层级越高,管理者的人数就越少,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高层管理者的人数总是大大少于中层管理者的人数,所以很多职场人士止步中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了。

但是,在小范围内,这条规律对于很多创业团队来说并不是很适用。以马云阿里巴巴的初创团队18罗汉为例,公司小的时候,这些人基本上没有高层管理者,用马云的话来说,都是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但近年来,随着阿里巴巴的不断壮大和在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18罗汉早已经成了各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

还有一个概率需要强调下:上进的概率。

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一个公司有多少人能做到持续读书?如果把学习的维度拉大拓宽,有多少人能够不断完成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

把范围缩小,公司的中层人员中,有多少人愿意持续精进?又有多少高层离开能流出位置呢?

所以,很多职场人士止步中层是有多方面愿意的:一是机会,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三还需要靠些运气了。


职场潘多拉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雪天惊雷”,欢迎您关注我与我交流!本文共950字,阅读需要约5分钟,祝您阅读愉快并有启发。


升职和进阶,是每个职场人都渴望的一件事。这既是自己努力的回报,也是自身工作能力的体现。不过,对于职场人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顺心如意地晋升到你所想达到的职位和高度,很多优秀的人、努力的人,最终都止步于中层职务。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经常会在回答中说到“职场如战场”这句话,在军队中是不是大量的士兵都可以晋升为将军?答案是否定的。都去当将军了,谁来打仗啊?!


职场也是如此。无论是国有企业、外企还是私企,普通职员一定是多数,中层管理人员是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就是极少数了。职位数量的有限,是很多有能力的职场人止步中层而无法达到高层的首要因素。


以我所在的单位为例,作为一个央企,公司从业人员超过30万,但企业的决策层,也就是集团层面的高管人员,也不过区区7人。


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用来形容中层晋升高管职位一点都不为过,独木桥就这么一座,大家都想走,可就仅仅只有一个人能过去,你说哪有那么容易!


而且,就算是高管职位有空缺,需要从中层干部里提拔补充,但是,瞄着高管职位的人多了去了,加之跻身中层的人员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质,你优秀,别人比你更优秀,你努力,别人比你更努力,所以,高管职位的竞争异常激烈,这也是导致很多人止步中层的第二个原因。


同时,高管职位,不光需要的是专业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战略眼光、个人魅力、职业操守等等,都是高管必须具备的。因此,想要晋升高管职位,难度之大,绝对不是普通职员晋升中层时所经历的那个难度。
职场上的晋升之路,其实就是一个爬山的过程。当大家从山脚启程时,只要你够努力、够专业、够敬业、够坚持,大多时候都可以实现职位的晋升,这就好比你爬山时只要体力好、坚持住,就一定可以超越很多人,爬到半山之上欣赏风景。
但是,当你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是体力好、能坚持的人,而且上山的坡也越来越陡,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甚至都没有路了,所以,想要登顶,不仅还要看是否能找到正确的山道,而且还要看天气是否给力,这些说白了,都是机遇的问题。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职场老话:天道酬勤。职场晋升之路,都是偏爱勤奋和有准备的人。作为普通人而言,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顺利实现职位晋升的不二法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