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考詩歌鑑賞一種表現手法——點染法

淺析高考詩歌鑑賞一種表現手法——點染法

淺析高考詩歌鑑賞一種表現手法——點染法

“點染”本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活現紙上。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於平凡。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所以,利用點染法,可以從平淡的描寫中突顯出詩歌的亮點,或者通過點化,把握詩歌的主旨、情感等,有時甚至化腐朽為神奇。

具體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呢?

所謂“點”即點明,將詩人所要抒發的思想情感或要闡述的道理一語點破,或者先寫平淡無味的景,然後來個妙筆,使意境大為不同。“染”就是渲染,通過寫景等形式對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渲染,營造氣氛,慢慢把讀者引入詩歌的意境中,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領悟詩中表現出感情基調、思想傾向等。“點”與“染”之間不需多餘的詞連綴,是孤立的又是有關聯的,這種關聯需要讀者去想象完成。

如 :

山行

     項斯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賞析:本詩頷聯,詩人選取“山當日午”這樣平凡事物,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但當突然看到“回峰影”的時候,意境大為不同: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盪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回峰影”可謂點染之筆。“草帶泥痕”,也是很平常,甚至有沉寂之感,但經過“過鹿群”的點染,就把景象寫活了,寫得有動感了: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生氣勃勃。這時詩的意境也不尋常了。如果只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很平淡。只有把前後聯繫起來,這一聯的兩幅畫面才能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再如:

湖口送友人

         李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賞析:一、二兩聯寫“湖口”所見: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靄、蘆葦、田野;接著遠眺雲夢,只見飛雪、去雁;這樣的畫面,渲染的出一種壓抑漂泊無助孤獨之感。第四句接著點題:“離人獨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水到渠成,前面的渲染都是為離別而造勢的:飛雪暮靄,四野茫茫,大雁孤飛,這種淒冷壓抑的氛圍,渲染出離人的伶仃寂寞艱辛。這是先染後點,先渲染氣氛,然後點明寫作對象。

練習:(一)

金陵懷古

許渾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1、 頷聯、頸聯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會的變化,手法和景物卻大不相同,試分析

2、 分析“殘”和“空”的妙處。

(二) 題金陵渡 

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  

注:這是張祜漫遊江南時寫的一首小詩。

1、 分析第四句的妙處。

2、 有人說若把“星火”換上《楓橋夜泊》詩的“漁火”好不好呢?

練習答案:

(一)

1、答:頷聯採取賦的寫法進行直觀的描述,頸聯藉助比興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現實中司空見慣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則是傳說裡面神奇怪誕的動物。這樣,既寫出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種神秘莫測的浪漫主義氣氛。

2、答:“殘”和“空”分別從文化生活和軍事設施兩方面反映陳朝的腐敗,一文一武,點染出陳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沒落不堪的景象。

(二)

1、答:這句運用了點染法。漆黑的江夜,朦朧的潮水,置於其中,不免有壓抑之感,這時,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將夜景一點染,顯得格外明亮,這樣,意境悠遠的多了;同時 “是瓜洲”點明瞭作者看到的地方,與首句“金陵渡”相應,達到首尾圓合。這句還包藏著詩人的驚喜和慨嘆。

2、答:不好。因為“江楓漁火”是近景,看得清,“兩三星火”是遠景,看不分明,只見星星點點,如何知是漁火?是燈光?唯其如此,卻更惹人想象。《楓橋夜泊》用的是重筆,此首純用輕筆,兩者也有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