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孙先生-专属

希特勒下令停止围歼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真正意图,有以下几个可信度比较高的猜测:

第一:希特勒自诩为德国千年难遇的天才政治家,在行事风格上始终都带有和前辈俾斯麦宰相对比的思路,俾斯麦在领导普鲁士经过战争统一德意志重,将最大绊脚石奥地利排斥出德意志民族过程中,成功避免伤害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脸面,争取到这个中欧强国的的支持从而统一了意志全境,同时还争取到这个兄弟国家几十年的团结。

这在欧洲历史上被冠以奇迹的外交成果,俾斯麦制止骄狂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进一步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给这个中欧大国留足了面子,同时也了避免奥地利王国土崩瓦解让别的国家占到便宜。希特勒也认为击败英国之后德国没有实力抢占英帝国散布在世界的领土,因此打散英国对自己没有好处,能将完整的英国拉拢为自己的盟友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他选择排除众意让英国40多万主力部队完好的回到英国,在不过分羞辱英国的前提下争取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为下一步行动争取盟友。

第二:战术考量,当时德军只是歼灭了比利时前线的英法联军主力,马奇诺防线里还有不下于200万的法军守备部队,继续深入法国卢瓦尔河防线还有数不尽的法国军队,谁也不知道这些部队会不会突然返攻德军,为了不让德军腹背受敌希特勒不敢过于逼迫敦刻尔克的联军,让包围圈之外的法军继续观望给自己整军再战的时间十分必要,因为装甲部队已经苦战几个月必须获得休整的机会。

当然这时候的前线将军古德里安,还有骄狂不可一世急于立功的党卫军部队想不到这些,他们只知道歼灭这40多万人自己就可以名垂青史,根本考虑不到自己背后的安全问题。不过让希特勒自己都想不到的还是,法国新上任的领导者

贝当元帅无意组织大规模进攻支援被困的英国盟友,而是将新集结起来的军队布置在卢瓦尔河一线组织新的防线,也就是说法国人还想着打一战时期的消耗战,根本没有注意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厉害。

第三:条件限制,闪击西欧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使用的还是三号、四号坦克,这些技术不成熟的装甲车辆事故不断,经常被后边的步兵用双腿超过,用丑态百出形容早期的德国装甲部队再合适不过了,更何况经过阿登山区和法国东北一连串的行军活动,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是精疲力竭了,因此继续进攻很有可能会蒙受巨大损失,希特勒还要这支装甲部队进攻苏联因此无法接受。

敦刻尔克地处欧洲低地国家边缘,周围路况十分糟糕丘陵和沼泽地比比皆是,因此并不适合装甲部队推进作战,正是由于希特勒对精锐部队的爱护让它决定停止进攻。

第四:权力争斗,德国军界一直都是空军优先,元帅赫尔曼戈林不仅掌控着国家经济和军事资源分配权,还控制着数量庞大的地面作战单位,被称为空军地勤师的机场防御部队多达几十万之众。对战功和荣誉痴迷成性的戈林更希望由空军轰炸机解决这40万人,因此他很有可能利用对希特勒的影响力争取到用空军解决在海上逃命英军的任务,无奈德国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技术并没有成熟带到可以屠杀海上目标的程度,根据统计有三分之一的英国运输船只被击沉,德国空军能做的也仅仅如此。


兵器世界

1940年五月下旬,德军装甲部队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北部,英法比联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一块狭长的海岸地区。

但令人吃惊的是,希特勒却于5月24日下令德军前锋坦克部队停止追击,以致英法比联军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逃出生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据分析,希特勒下令停止追击有以下几个考量:

首先,希特勒担心其前锋坦克部队在长时间的迅速行动后,实力已经减弱,如果继续长驱直入,很可能受到联军南北两面的夹击。

而且,德军坦克要想通过弗兰德斯沼泽地也相当困难,并对坦克集群造成进一步的消耗。如果冒险前进而遭受额外的损失,那将会削弱对法国其他地区的进攻。

其次,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盟军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戈林高估了德国空军的威力。

其三,希特勒也有可能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他似乎相信,很快就可以击败并和法国签订和约。

至于英国,希特勒并不认为短时期内能拿下,与其将英国部队全部歼灭而结下世仇,倒不如放他们一条生路,为今后的谈判创造条件。

据说,在英法比联军撤走后,希特勒视察了一片狼藉的敦刻尔克海滩,其不无得意地说:“让败军回家,给老百姓看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是不错的。”

之后,希特勒也曾多次说过,在敦刻尔克时,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可惜的是,“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不管是决策失误还是有意为之,当希特勒于5月27日下令恢复进攻时,联军已经利用这三天时间组织了坚固的防线。

最终,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的猛烈进攻,并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坑爹史册

一、历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但其实是宣而不战,并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英法两国都希望把祸水东引,希望波兰灭亡后希特勒会转而进攻苏联,因此,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9月27日,日气正盛的德军占领了波兰的首都华沙,波兰完全沦陷。

然而处于虎狼之侧的法国却认为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完全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因而战略上呆板保守,心态上高枕无忧。法国指挥机构将大批部队配制在这条漫长的防线上,其直接后果是法国可供机动作战的兵力很少,但法国人却对这种布局很满意。他们认为,北有比利时境内丛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南有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背后驻防着几十万英法联军,德国人根本无法打进来。

法国的消极应战终于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德国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而是悄悄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法军猝不及防,整个防线迅速瓦解,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5月20日,德国装甲部队切断了英法联军与其南部法军的联系,在仓促中组成的英法联军的三个集团军的四十个师被包围在法国、比利时边境的佛兰德地区。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敦刻尔克周边海滨地区不能动弹,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只要德军再紧缩一下兵力,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联军可能就会全军覆没。

然而,幸运女神真的在此时眷顾了一下曾经不堪一击的英法联军……不可思议的奇迹真的发生了。

在德军即将包围近在咫尺的联军,并取得这次战役的最大胜利时,元首却发来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装甲部队就地停止前进,撤回先头部队,只准许执行侦察和警戒任务的部队继续前进,进攻敦刻尔克盟军的任务交由戈林的空军完成。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即让很多人惊奇,也让更多人不解,难道是希特勒突然良心发现,网开一面,给这几十万盟军让出一条出路吗?

二、 军事上的考虑

希特勒为什么会在这时突然下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呢?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其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首先,希特勒认为这次围歼战胜利在握,尽管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胜利很大,但这次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法军在埃纳河和索姆河左岸已经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下一个重要的目标还在等着德军去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装甲部队在主要进攻方向上保持锐不可当的进攻势头。

其次,敦刻尔克一带泥沼遍地,沟渠纵横,不利于坦克作战。他本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证明装甲部队不能在沼泽地中使用,那是要遭受巨大损失的。而且德军坦克经过长途作战,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大多数需要修理。冒险前进可能要遭受额外的损失,同时将会削弱对法国其他地区的进攻。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德军的内部争权。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眼看着英法联军主力被歼,急欲从陆军手中抢夺头功,便急电希特勒,建议把这一任务交给空军,并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但他无疑是把自己军种的威力估计的过高了。而希特勒也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留待进攻索姆河以南的法军时使用,同时想借此给自己的心腹一个提拔的机会,压一压陆军的气焰。

希特勒的这一命令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是1940年在西线战役中所犯的唯一重大错误。

但有证据显示,后来德国空军在使用上也没有发挥全部力量,一些德国空军将领事后说,希特勒在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加以限制。因此,在希特勒的军事理由背后应该还有比之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三、 政治上的考虑

在希特勒视察被打得斑斑驳驳到处是被扔下的书籍,照片,破鞋,枪支,自行车以及其他物品的敦刻尔克海滩时说:“让败军回家,给老百姓看一看他们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是不错的。”他也曾说过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他抱怨说:“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1)“伟大的计划”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里早就拟好了他的“全球征服计划”。第一步废除《凡尔赛和约》,扩充军备,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人聚居区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第二步争取和英国和意大利结盟,同法国“算账”,打败它或把它降到小伙伴的地位。以及向东挺进,征服苏联,解决“生存空间”问题,建立欧洲大陆帝国。第三步几代人努力,使德国变为“世界大国”和“舰队大国”,到公海上与美国较量。他想把“计划”付诸实施了。

希特勒始终把同英国结盟看作是实现他“计划”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国在遭受美苏两大国挑战的情况下有可能支持德国反共反苏的征服战略,同意和德国划分势力范围,即德国独霸欧洲大陆而英国统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国会答应德国的要求,他相信自己军队的实力,德国的闪击战的威力全世界都看到了。装甲部队的威慑力,强大的空军和训练有素,精妙的空降部队也备受瞩目,海军虽不如英国,但潜艇始终是个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认为他的实力自然是高于英国的,而自己又做了这么好的台阶,英国人是会妥协的。

希特勒没有向敦刻尔克进攻,也许在他看来他和丘吉尔有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他放出消息,表示愿意与英国诚意谈判。声称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国认为可以接受而不损害自己尊严的基础上媾和。”

但是,英国人曾上过希特勒的当,慕尼黑政策给大英帝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丘吉尔比他的前任聪明一些,他再也不敢坐下来和希特勒大谈和平了,而是抓紧时机撤出自己的有生力量,以便日后报仇。

(二)高贵的种族

希特勒想要使战败的混乱不堪的德国在太阳底下占有比以前更加伟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个新式的国家,这个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要包括所有当时住在德国的日耳曼人。在希特勒的纳粹种族理论里面,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仅次于日耳曼人的优秀人种,也是英国人需要的对象。

从希特勒个人来讲,他对英国,是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希特勒曾在1940年5月24日上午访问伦德斯特的总部(伦德斯特指挥的是a集团军,是包围敦刻尔克盟军部队的总指挥官)—并做了讲话,当时任伦德斯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特对元首的讲话作乐纪录,其中有惊人的内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对英国的看法。他对大英帝国大加赞扬,也说到了英国存在的必要和对世界的贡献。他还将英帝国和天主教会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世界稳定的因素,他说他对英国要求不多,只要英国承认德国在大陆的地位就可以了。甚至还表示在英国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遭遇困难,德国还会提供武力支援……多么惊人的话!对于殖民地,他认为要是能归还当然好,不过也无所谓,他指出殖民地只是一个威望的问题,因为它们在战争中是很难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国人——高贵的雅利安日耳曼人愿意到热带去生活。

他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留情面,为日后的和谈留一条退路。

(三)现实的困难

当然,他也考虑到登陆英伦三岛确实很困难。英吉利海峡素以风大浪高著称,况且英国又有举世无双的皇家海军,就是皇家空军在当时的西欧乃至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英国又在欧洲大陆通往英伦三岛的航道上布满了水雷,使登上英国本土作战变的极为困难,虽然德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说的:“英吉利海峡毕竟不是一条河!”远距离进攻,武器装备和人员都很难快速的度过英吉利海峡运到英伦三岛。而希特勒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也就很难发挥出全部的实力。既然登陆困难,莫不如放英国人一马,让英国人在“体面”的情况下,同自己恢复和平。于是,他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四)避免两线作战

一战时,德国就曾在两线作战,深知两线作战的困难。希特勒曾很强烈的批判德皇威廉二世,说:“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国为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不会败。”在希特勒看来,英国最好就呆在岛上,别管欧洲大陆的事。

当希特勒决定向西欧发动攻势时并未想要入侵英国。他相信,一旦法国被击败后英国就会接受和谈。依照希特勒的意图,法国败降后下一个征服的目标应该是苏联,但是在他回头向东进攻的时候必须保持西线的平静,德国绝对不希望两线作战。看看西线,只剩下一个英国了,看起来危在旦夕。要是能用外交手段使其屈服可不更好!

英国当时已经不是世界第一强国了,无论军事还是政治经济都是。但它的威望还在,仍然有强烈的荣誉感,至今也如此。敦克尔刻的30多万英军,要是都被俘虏了,英国人会认为光荣受到污染,就会拼命雪耻了,留下的话,至少也不会是英国更加憎恨德国。

(五)远自大洋彼岸的威胁

希特勒要得,不仅是欧洲的霸权。他想要的是整个世界,想要成为世界的主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又有强大的海军,而且自身资源丰富,这个强劲的隐在的敌人,靠德国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他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渡过太平洋。德国骄傲的是陆军和空军。要是能将同是优秀人种的英国人争取过来,能得到英国强大的海军,大陆以资源和腹地支撑海洋,海洋以海权和机动性辅助大陆,然后再以这个巨大的合力去逐鹿天下……多么美妙!这样的前途,英国不会拒绝吧。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被他骂到只会抽雪茄的乡巴佬丘吉尔,根本不买这个账。大英帝国继续坚持与纳粹帝国战斗到底。

敦刻尔克撤退刚结束,丘吉尔首相就在下院发表演讲:“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说明了不屈的英国将继续战斗,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与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战斗。尽管敦刻尔克是同盟国失败的顶峰,尽管德国的失败在当时还是无稽之谈,但毫无疑问,德国的最终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开始的!

四、 结果

不管希特勒出于什么因素考虑下达的那个命令,对于英法联军来说,奇迹是发生了。它使三十多万英法联军绝处逢生,逃往英国。4年以后,正是这支逃到英国的部队又从诺曼底登陆,成为最后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弃追击敦刻尔克的溃败联军,说不定是希特勒做过的最错的一件事,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以后的战争发展也就难以预料。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不过历史本来就是客观的,不允许假设的存在。历史往往是在很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地走着自己要走的路。

结论

从上文看来,希特勒当时下令停止前进的动机不是单一的。首先是军事上的原因: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而且敦刻尔克一带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地,不利于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

其次是更为重要的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以听任英国远征军逃走的办法来博得英国的好感,以便同英国取得协议。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始终没有放弃与英国媾和之意,连丘吉尔也承认,法兰西之战结束后,德国曾经向英国试探媾和,希望在囊括了西欧大陆后,准备挥戈去攻打苏联,因此如能与英国媾和便可解除后顾之忧。


科技年轮

敦克尔克大撤退,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人在那场关系人类命运走向的战争结束后,回过头来分析1940年5月攻守双方领导人的决策,不禁对占据优势的希特勒在关键时刻下达停止进攻的作战命令表示不可理解。

我们具有上帝视角,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能看到双方实力的消涨。战场上的信息瞬息万变,实在不能苛责当局者。

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发动西欧战役,当时英法联军拥有300多万人,与德军实力相当,而且法军的装甲力量强过德军,又有马奇诺防线可以依靠,整个世界都等着看德军的战争机器在马奇诺防线前撞的粉碎。

然而战争的发展走向完全超出了世人的预料,德军以疑兵之计,骗过法军,让其主力死守马奇诺防线,而且纵深配置都按照中部战场来预设。德军以主力突击阿登森林,从色当一带突入法国,除了比利时的堡垒外,几乎没有遇到很大的抵抗,到5月21日,德军已经开进英吉利海峡,把40万英法联军,还包括了一些比利时,荷兰的军队,围困在法国西北部的一个狭小的地区,没有纵深,无法作战的联军撤退的路线只有一个:敦克尔克。

英国政府在万分危急时刻,发动大批船员,执行了发电机计划他们一开始的目标是撤离3万人。

实际上,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他们一共撤出了33万8226人。

正在德军各级指挥官一路高歌猛进,甚至此前对快速进攻持消极态度的德军陆军总司令部都开始跃跃欲试的时候,希特勒却被突如其来的巨大胜利震惊了。他没有想到战争会按照他的设想如此顺利的开展,如同一个赌徒,虽然他设想了所有结局,但是当最完美的结局出现时,他变得谨慎起来。

他看着地图上的德国军队快速推进的路线,他指出,法国战役不仅仅关系到我军作战行动,同时在政治和国民心理上都会有很大影响。所以我军的侧翼必须万无一失。在这一关键时刻,任何地方出现闪失都会给敌军部队和敌方领导人创造时机。

由于对法作战是德国的复仇之战,希特勒在赌局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呈疏散队形进攻的部队会受到实力依然强大的英法联军的外围包抄和反突击。而这一认知,是来自于1914年,德军在马恩河会战后期,侧翼受到协约国军队威胁而最终失败的经验。希特勒对于重蹈这一覆辙非常恐惧,因而把军队的侧翼安全上升到政治和国民心理的高度。

希特勒担心的同时,此时的英法联军的表现怎样呢?

此时的法军,因为之前的作战部署全部被打乱,所有的部队都在调整之中,从最高指挥官到基层部队,已经乱作一团,总司令刚刚换人,前线部队匆忙从德军的进攻矛头前撤退,一路散兵游勇。仅有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将军,带领部队做了一些聊胜于无的抵抗和反击。

换而言之,法军此时,已经短时间失去了国家军队的组织能力,这和苏联一开始受到德军重击的情形如出一辙,不过苏联的好处是有足够的战略缓冲,以空间换取了从容应对的时间。而德军会给法军这个机会吗?

希特勒在总部和前线将领呼唤炮火的要求下,同意德军在暂停两天后的5月18日恢复进攻。

面对法军的混乱,英军不甘于就此失败。英军在5月21日向阿拉斯地区的德军发动了进攻。德军被突如其来的攻击震惊,损失了一些兵力,但是英军的进攻却在不久后陷入了混乱,最终失败。

这次,希特勒担心的情况终于出现了。他认为英法联军依然有强大的实力可以组织进攻,他必须保持谨慎。5月24日,他又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他要求他的部队保持战斗状态,对一切突发情形保持高度机动。

这一犹豫,英法联军的战船就不停歇的撤退了33.8万人。

事后希特勒也会懊恼万分,他原本以为这些瓮中之鳖不可能逃出生天,所以晚几天也无所谓。可是英国的海空力量让希特勒失望了。英国空军的英勇作战,使得德国空军封锁港口的计划落空。希特勒对德国空军的过高估计,也造成了他下达停止进攻命令。

由于英国军队在被围时候的英勇举动,让德国人投鼠忌器,同时由于英国空军的顽强作战,也让德军封锁港口的计划落空,才会让英法的敦克尔克大撤退成为可能。

这一遗憾,在4年后让希特勒报恨而终。正是这批人,在4年的诺曼底,对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发动了攻击,并成为覆灭纳粹德国的一支主要力量。

由此可知,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下手中的武器,有以死相搏的勇气,才会让敌人有坐下来谈判的底气。

不管实力有多悬殊,逢敌必亮剑!


而知而行

初学历史的人往往对这个问题产生疑惑,我也曾如此。凡是疑惑的,是对后续战事发展不了解。希特勒命令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德军并非停在原地,而是南下进攻巴黎。了解了后续发展,疑惑就会消解。

a、德军放弃敦刻尔克,是为了转攻巴黎。德军进抵敦刻尔克,发生在西线战役爆发16天后。实际上,德国对英法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敦刻尔克处于法国的边境,广大法国内地完好无损,40万英法联军只是联军总数的一小部分,仅法国就有数百万军队;此时完全不能说德国已奠定胜局。西线主要的目标是巴黎,不是敦刻尔克。攻下敦刻尔克,法国失去的只是边陲小城。攻下巴黎,法国才会失去灵魂。

希特勒放弃敦刻尔克直攻巴黎,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是迅速战胜法国的关键。

巴黎陷落后,法国投降。此事发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20天之后。歼灭40万英法联军并非易举。如果德军在敦刻尔克恋战,则可能不能迅速夺取巴黎;赢得的是一个战役,失去的可能是整个战争。一旦法国得以喘息,组织起有力抵抗,则法国战役将旷日持久,重蹈一战的覆辙。在闪电战中,时间是关键。法国是一个领导涣散的国家,平均半年换一届内阁。攻下巴黎对于迫使法国投降,具有决定性意义。

b、撤回英国的远征军日后并未发挥很大作用。德军之所以未能进攻英国本土,主要是慑于英国空军和海军的优势,其后不列颠空战并没有陆军参加。希特勒也明知英国的海空优势,渡海作战十分困难,几乎不可能,所以希望英国投降或媾和。诺曼底登陆之后,英军在盟军中处于次要地位,更不用说昔日的30万远征军。西线盟军共8个集团军,只有一个英军集团军。

所以,认识历史问题,一定要联系事件前后,要了解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要作为一个连续的历史长镜头来看待,切不能断章取义,孤立的看问题。要用宏观视角看待历史。


冬季春醒

也许是德军情报有误,也许是德军指挥失误,也许还有更无耻的原因。在没有证据前,我们都只能靠猜,那我就猜猜吧。

我猜是德国和英国达成了出卖法国的秘密协议,英国默认了德国占领法国的事实,默认法国傀儡政府,换取德军允许英军撤退的现实利益。

理由:第一,英国人抛弃盟友是有传统习惯的。看东南亚战场抛弃中国远征军就知道。从这么专业的抛弃盟友的手法可以推测英国以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以此往回推测,敦刻尔克应该也是。

理由二:从解密程度看,二战后到现在,很多秘密都解封了,包括美苏瓜分德国高科技,纳粹黄金这样的绝密级别的东西都解密了,但这么大的一次撤退,这么显眼的谜团,为什么到现在都还是一个迷?这本身就是个迷!所以最正确的答案就是,有人不想让全世界知道英国从敦刻尔克撤退的真相!为什么有人不想让世人了解真相,因为真相对英国的国家形象影响太坏!出卖盟友,暗中与纳粹交易,都足以让英国国际形象大跌,甚至影响其联合国地位。想象一下,一个二战战胜国,一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居然跟纳粹德国狼狈为奸出卖盟友法国,他还脸面做常任理事国?

理由三:英国暗中勾结德国跟协约三国狼狈为奸是英国一贯国策。从二战进程看,英军初期是逢战必败,欧洲大陆败,非洲大陆败,东南亚全败,是英军真的太差劲,还是英国政府故意放水?因为英国所有战败都没有损失多少人员,反而是基本都是主动撤离。想想就恐怖,怎么英军撤退这么几时并且都能够撤出。懂军事的人都知道,临战撤退是很难的,一不小心撤退就变成溃退!而英军基本上每次都可以成建制撤离。英军正面打仗水平这么低下,每战必败,撤退水平却这么高超,难道是两支不同的部队?唯一的解释就是撤退早走预谋,所有抵抗都不过是为了演戏!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德国实施海狮计划空袭英国本土,却没有任何入侵计划,反而去打苏联。就是因为德国根本没有想打英国,都是英德在演戏!

理由四,流传最广的解密答案恰恰证明了英德就是在演戏。曾有解密称敦刻尔克撤退成功,原因是德国空军总司令格林,要在希特勒面前表现空军的战力,所以不让陆军介绍,要用空军单独炸死英军全部地面部队。先不说这个借口需要多么脑残的人才能想出来,单就事后格林的仕途看,他丝毫没有因为这个脑残的保证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他又给了希特勒另一个保证,那就是用空军空袭强迫英国投降,不需要陆海军配合!连续两个这么脑残的承诺,德国统帅部居然都批准了!难道德国统帅部都是脑残了?显然不是!那就是另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演戏!英德演戏给全世界看,这场戏的开场是敦刻尔克,高潮是英伦大空袭海狮计划,主演是德国空军。

综上,英军能够轻易撤离敦刻尔克,原因就是英德暗中达成了盟约!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深刻的肥兔

当时德军的确完成了镰刀攻势,切断了比利时荷兰地区的英法联军与法国本土的联系,然而此视的德军部队部署也非常脆弱。

实际上此时的情况非常复杂,德军固然完成了对比利时荷兰地区英法联军的包围,但是德军的占领区却非常狭长,这意味着在德军战线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一旦英法联军发动起哪怕一次有效的攻势,都将切断德军前线大量主力装甲师与本土的联系。

而一旦这样,前线的德军将被切断补给,而被包围的英法联军却不会,因为英国海军牢牢的控制着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

不夸张地说,虽然看上去德军是完成了对敌人的包围,但是它们自身所处的情况也一点都不乐观。而就在此时,英军也发动了反攻,并对德军正在行军的2个步兵团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就是说,此时的英法联军已经回过神来并开始组织攻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还有大半个法国要打,德军最高统帅部不希望冒过大的风险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实际上此战中也暴露出一个德军的严重问题:机械化程度不足。

此时的德军西线装甲车辆仅有不到3000辆,大部分部队仍然要徒步行军,跟不上坦克部队的脚步直接造成了占领区防御空虚的事实。

如果此战中德军能拥有更高的机械化程度,那么快速机动的机械化步兵师完全可以迅速填补装甲部队进军带来的防线空缺,那么德军最高指挥部也就完全有可能允许前线装甲部队进攻敦刻尔克了。


贞观防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诞生在欧洲大陆,走过数百年资本积累的欧洲老资本家意识到,他们的财富可以买下欧洲大部分的东西,却买不来控制政治家野心的工具。一次大规模战争,足以摧毁他们几十上百年的商业深耕。商业利益跟战争是天然对立的,欧洲大大小小无数个国家,只要这些政治家的野心还在,战争就不会停止。只要战争不停止,发展跨国商业就永远是一场无法触及的美梦。

一战后签订诸多耻辱条约的德国,成为了欧洲老资本家将手伸进政治的一个突破口。回顾历史,德国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战败国迅速崛起为区域强国,希特勒上台后,科技与国力更是突飞猛进,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原因值得让人深思。

欧洲资本家需要一个足够稳定的欧洲,而德国人所经历的遭遇,可以轻易的让德国人成为他们统一欧洲的白手套。在欧洲资本与希特勒达成的协议中,肯定有一条分享政治权利的约定。

德国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闪电战,摧枯拉朽般摧毁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几乎战无不胜。德军创造神话的背后,是无数为资本服务的带路党在默默付出。

希特勒二战当中犯下的两次过错最受人诟病,一是间接促成了敦刻尔克的撤退,二是未消化完欧洲大陆便急于对苏联宣战。现实情况是,在欧洲资本家与无数带路党的帮助下,希特勒根本无需花费时间与经历去消化欧洲大陆,他只需要把那些政治家赶出这片大陆即可,因为资本已经帮他把欧陆消化掉了。

另外一个错误,敦刻尔克大撤退,其实只要了解一下欧洲老资本家的人种,就可以从中发现端倪。以目前的美联储八大股东来看,他们大部分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种,如果敦刻尔克没有任何干涉,那块地方就会成为高卢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灭种之战。届时英伦三岛将无兵可用,妇孺直面敌军。除俄罗斯以外,欧洲将不再存在任何能威胁到希特勒统治的军事力量。这个时候的欧洲资本,尚未拿到属于自己的政治分红。

在德军进攻苏联后,欧洲资本家开始向希特勒索取应得的政治权益,然而不知何种原因,希特勒背叛了欧洲资本家,大概是德军的无敌表现,让希特勒有种错觉,他可以建立第三个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是不需要资本家在指手画脚的。

被背叛的欧洲老资本家丢了整片大陆,却迎来了美国豪门的招手。北美的政治条件显然更适合资本的发展,于是,一场浩大的人才、科技、资金的跨洲迁移拉开了大幕。

失去了资本支撑的德军没有撑过那场的冬天,耻辱的跪败在莫斯科郊外。原本战无不胜的德军开始败仗连连,后勤甚至捉襟见肘到连新军靴都发不起。

全盘接收了欧洲资本利益的美国开始崛起,美国豪门与欧洲的老资本家在美国几乎只手遮天,自肯尼迪被枪杀后,再也无人能对其核心利益发起挑战,美国正式进入资本掌控国家的时代!


梦做一半

敦刻尔克大撤退,自1940年5月24日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9天,撤退约33.8万盟军部队。

一:法国北部战事明朗,德军装甲部队需为下一次作战保存实力,敦刻尔克遍布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进攻,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这些损失,以至于犹豫不决。

二:装甲部队突进过快,后续步兵部队被落下太远无法跟进。此时伦斯德建议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等待后续步兵跟进接应,并且若装甲部队进入接敌也不利于空军发挥,此建议也得到众多将军同意,同时和希特勒想法不谋而合。

三:过于相信戈林的空军部队,戈林曾保证德国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内联军、封锁英吉利海峡的任务。但敦刻尔克撤退时,接连大雾、阴雨天还有战场弥漫的硝烟让德国空军无功而返,实际实施大规模轰炸只有27日、29日下午和6月1日两天半时间,杯水车薪。

四:敦刻尔克外围河道纵横,希特勒担心装甲部队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插入拦截撤退盟军或许还会造成自身更大损失,偷鸡不成蚀把米。

五:5月22日,英军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对来犯德军进行了反击,快速推进的德军被重创。此事大大加深了希特勒保留装甲部队继续进攻法国其他地区的想法,也使德国集团军司令部对战况产生误判,提出延缓进攻的意见。

德国的指挥失误导致错过包围敦刻尔克最佳时机,发现空军已无力阻止盟军撤退时再派出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突击,可惜为时已晚。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英吉利海峡反常的风平浪静,敦刻尔克错综复杂的沼泽河道,接二连三的大雾雨天,众志成城的盟军部队,络绎不绝的驰援民众,共同造就一个奇迹的诞生。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焉能败矣?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只是希特赖根据德军当时面临地实际处境所能做岀的正确选择:德军进攻法国的战役,是通过实施战术奇袭成功的,如果是通过常规陆军进攻法国,必将正面进攻法国精心打造,固若金汤地马其诺防,法军会利用该堡垒阻滞德军的机械化坦克进攻,极大地消耗德军精锐突击兵团,让战争行成相持阶段,待德军攻势衰弱后,英法主力兵团再对德军实施反突击。其结果又让仍德军重滔一战复撤,失败投降。论回家,工业,军事装备国力法国在德国之上。因此,希特赖这个战术大师清楚明白,与法国硬拚打消耗战,持久战德国是玩不过法国加英国的。唯一可行的战术是,抄山地小道,对法军实施奇袭,在法军最不易防备地薄弱环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彻底打乱英法军事步曙,造成防线整体动揺。让一部份军队正面进攻法国详功,实施军事欺骗,德军曼斯坦英古德里安主力装甲兵团悄悄绕道比利时,从阿登山区的崎岖小道突破法军防线,直插法国软弱地腹地,奇袭大获成功:法国首都巴黎告急,马其诺防线100万大军被德军抄袭后路,英国远征军见大难临头不顾法国劝阻,毅然紧急撤退,法军孤掌难鸣,只好随英军猖惶撤退至英吉利海峡郭敦刻尔克。尽管德军先头部队离敦刻尔克还有10~20英里,坦克兵团一鼓作气冲上海滩,英法联军30万人唾手可得。哪为什么这时希特赖发布了停止进攻的命令呢?1.燃料告急,军需粮食,弹药供应不上来,德军机械化坦克兵团穿插突击势头孟烈,速度较快,以骡马化运输为主的后勤供应大军还远在比利时,阿登山区的道路还在抢修,延滞了大军进攻的节奏。弹药供不上来,怎么打仗?2.放过英国远征军,为以后劝降英国政府留个后手?3.德军本次进攻战役目标是法国,一来报一次大战德国投降之耻辱,二来控制强大而富足的法国,特别是它的国家财富和完备地军事工业为德军服务,三是占领法国,英国失去欧洲大陆屏障,孤悬海外,完全可以军亊威逼,迫使英国投降创造了条件,四是三十万英法联军已建立临时防御阵地,硬行强攻,必将杀敌三千,自剩八百,更何况英吉利海峡里几百艘战列舰巨型大炮可不是吃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