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聽說長江流域發洪水,可為何很少聽到黃河流域發洪水?

呂修東

近一萬年以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主要江河的徑流量是呈現出減小的趨勢的,尤其是華北平原和西北地區河流水文的變化最為明顯。

近一萬年以來,黃河部分支流的徑流量大大減少了,有一些河流甚至乾涸了,歷史上的渭水、汾水、漳水徑流量都很大,而如今有些河段已無航運之利。

(清代治理黃河的場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與近一萬年以來,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有關。

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6億年了,我們現在是處於第四紀冰期的後期,相對於冰期來說,現在的氣候是溫暖的,但相對於溫暖期來說,現在也並不是十分溫暖的時期,而在近一萬年以來的尺度上,氣溫在整體上又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在距今8000年至5000年左右,是近一萬年以來,地球氣候最溫暖的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2℃,東南沿海地區可能要高2.5℃。

在後來的歷史時期,氣溫有所下降,有溫暖期,也有寒冷期,比如西周中後期就是一個寒冷期,而春秋至西漢末年則是一個溫暖期,春秋至西漢時期的平均氣溫只比現在要高1.5℃,隋唐北宋時期,也是一個溫暖期,但是平均溫度只比現在高1℃。

我們現在是處於明清小冰期的後期,比西漢、唐朝時期的溫度要低,比歷史上的寒冷期,溫度要略高一些。

(東亞大陸地形圖)

所以,在一萬年的尺度上,我們現在是處於寒冷乾燥期,我們都知道東亞大陸處於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溼潤的暖溼氣流,從東南沿海深入影響到西北內陸,這種影響呈現出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由於近一萬年以來,地球的氣候越來越乾燥,那麼自然而然,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溼潤就越來越難以深入影響到西北內陸,這是我國黃河流域主要河流徑流量越來越小的根本原因。

而近5000年以來,人類的活動則加劇了這一自然變化,人類需要開墾土地,發展農業,這樣一來,就導致大量的森林資源被破壞了,森林是涵養水源的,大片的森林消失以後,地面變得更加乾燥了,蒸發量變大了,地表徑流也就減少了,為了灌溉農作物,人類又修建了各種各樣的水渠,直接從河流中取水,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地表徑流的蒸發。

此外,黃河流域洪水變少的原因,還與近些年來,黃河流域主要河流的整治有關,河堤的加固,水利設施對徑流量的季節性調控,減少了雨季發生洪災的概率。


騰飛說史

我想了二個簡單的辦法,可以讓長江流域水位常年如秋冬,這是一個一取幾得辦法,利在千秋,可絕水患,從長江進入平原起造,上游不是有用不完的石頭嗎???釆取筏漂,陸運,為方便採石運輸,兩岸先各造一條簡易鐵路,邊修邊拉邊加長,筏,輪船牽引,然後隨鐵路空車回去,雙管齊下,把與麵包車一樣大的石頭,大小不論,死勁往下運。沿江兩岸,去各砌一條寬二十五米高三十米的大堤,把長江河床的泥沙再塞進去,隨便清除了長江河床的千年淤積,想想看,一個呈金字塔狀的堤,平面就寬二十五米,加上鑿下去就地清淤填充的基礎,就可以讓長江水位下降至十至二十幾米,沿堤,開設洩洪寒孔,支流孔,岸上洪水就不會成澇,彎道急的地段,儘量拉直。可以提高流速,也方便沿岸交通道路,因為水逢彎會慢,而且還是積澱泥沙臺高河床導致水流放緩的罪魁禍首,一直築到入海口。這樣,就可以一岸堤做鐵路,一岸堤做高速公路,有了方便的水與陸鐵交通,往後,再把上游的石頭運往沿線的各個支流毛細血管去把同樣的堤築起來。上游開釆石頭空出來的平地,可以建城建房或做田土。中國公路,有幾百萬公里,鐵路,也幾十萬公里,長江,才區區六千多公里,進入平原後,也才區區二三千左右,我們這是個什麼時代?機械化時代,科學的時代,人力是古代的數十倍,物力也不低於那朝,造不出這樣一個工程,怎麼對礙起這個人力物力強大的時代與後世子孫,造這麼二條可防可用的路堤,這個工程,可與大禹齊肩,比秦始皇的萬里長城,比隋煬帝的京杭大運河,不知要牛逼多少倍!長江下游,魚米之鄉,比青藏疆,陝甘寧,養人,沿線幾省,是中國的人口基地,人口,是中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中華民族聳立於世五千年來不倒不敗的重要保證。

大工程,大基建,也許在古代稱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亡國之兆,而我的分析卻不是,大工程,可以令人樹立增強個人對國家的意識,是凝聚民族豪情的工具,它讓人人有工打,商家雲集,人人有錢掙,人有活幹了,就沒時間瞎著磨,就不會產生一切不利於國家與社會的東西和情緒,正如發達國家一樣,你把國家打理好了,你去看看發達國家,有幾個像中國一樣去瘋狂移民的,那橡中國,從古至今,遠赴歐美,近下南洋,一個個有本事的唾棄了生養之地,讓中國成了一個專門為其它國家生產人才的機器工具,這有意思嗎?年年抗洪,產生拒大的內耗,有意嗎?沒本事的,只能扯著愛祖國,為了子孫後代的虛偽大旗,本事稍大的,貪足撈夠了閃人,也走,沒本事的,撒謊依賴地過著,草草活完一生,成為一個暫住的過客就騙了過去,

千年後,當主河的功能減退,那時,後人只要再二岸任何一邊再築一堤或各築一堤,事半功倍,就可以形成一河三江,繼續維護長江流域安全的歷史使命!

此上,是A計劃,

下面,是B,為了降低巨大的投入,本人還有一想法可破長江水患,就是從長江岳陽處,開一條人工河,隔段隔段鑲石頭河床,儘量走直線到九江市,這樣就可以解掉大武漢洪水之圍,為了保持長江固有的水走位與一切運轉正常,可以汛排早關,兩頭造一座可以機動升降的閘門橋,同樣,在江蘇高港處,開一條人工河向海安方向直殺大海,為什麼會選此二處,因為水逢彎會慢,也是泥沙淤積使河床抬高的罪魁禍首,導致水速慢,長江就象根豬大腸,把這二捋直了,問題就不大了,汛前,二處閘門打開,提前放低長江總體水位等著,雨小,長江寬闊的江面就當個湖用,雨大,沿線之洪進入落差大的河道還來不及補滿長江的警界水位就已經一瀉千里,鑲石頭,是人造這麼一條人工峽谷,可以防止泥沙淤積,可以造水動力颳走長江上千年的於積,讓河床可以一年一點的整體下降,雨季結束後,關上,人工河可以做運河,可以灌溉,可以飲用,沿岸二面,可以公鐵混搭,方便的水陸交通可以引人入住,入海口處,造機場,碼頭,方便的水陸空,可以生出一座如上海一樣的新城,常年長江河床上的泥沙衝入大海,數年後又可以堆出一塊新的陸地,真是一舉多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何樂不為!

(此法黃河流域可用,而且效果更好)


顧往金淶

從歷史上來看,黃河的水患遠比長江嚴重,之所以很少聽說,只不過是近幾十年逐漸減少之故。

黃河可分為上游、中游、下游,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是上游,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到中游,桃花峪到入海口是下游。大家所熟知的黃河泥沙幾乎全部來自中游,因為黃河在中游經過陝北黃土高原,每年有十幾億噸泥沙,這導致河道淤塞,這就是水患的主要源頭。

據統計,在1946年之前的2540年間,黃河決口1593次,大改道26次,每一次決口、改道的背後都是千百萬人的死亡和流離失所,歷朝歷代都是中原王朝的心頭大患。從清初到鴉片戰爭,決口361次,平均每半年決口一次。清末劉鶚的小說《老殘遊記》,開篇即講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的事情。

最近一次大決口是在1938年,為了阻止日軍入侵鄭州,蔣介石命令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導致數百萬河南人民受災,當然也沒能真正阻止日軍。

不過70年代以來,由於水利設施的增多、沿岸經濟活動發達,黃河水資源消耗的非常厲害,以致於黃河經常出現乾涸、斷流情況,這成了我們面臨的新的問題。


芝麻通鑑

最近幾年,黃河流域確實很少有發大水的記載,就是在夏季多雨期,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也是比較安生的。

不僅如此,黃河水不夠用的問題倒是成為現在黃河的新問題。

黃河斷流是黃河徑流量減少的極端狀況,斷流現象最早開始於1972年,在之後的1972~1996年這25年間,就有19年出現黃河干流斷流,平均每4年竟有3年出現斷流。

不得不承認,這是黃河流域水文狀況的一個新挑戰。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從自然方面的氣候變化到社會層面的用水量增加,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為方面的因素。

得益於工程技術的發展,黃河流域的主要農業區,如寧夏平原,山陝交界地區,均採用機械引黃灌溉的手段。黃河在春夏時段,正常情況下有桃汛和伏汛兩個汛期,但是華北地區的春季正是乾燥季節,農作物生長正需要灌溉,而夏季因為區域間降水不協調,或者因為季風推進異常,都會導致伏旱,同樣需要引黃灌溉。

這是黃河徑流量減少的最主要因素。

黃河下游雖然自晚清就呈懸河的狀態,但是有系統完善的堤壩系統,再加上黃委會的高度重視,歷年檢修,自然不會出太大的問題。(主要是萬一出問題,就是黃河決口氾濫的大問題。)再加上小浪底水庫的調節,黃河流域應對一般年份的洪峰沒有問題。

有人會說,長江流域有世界上第一大水利樞紐——三峽水利樞紐,為什麼還阻擋不住長江流域最近幾年夏季屢遇澇警。

雖然有三峽大壩,但是長江流域的降水很豐富,長江徑流量也是中國之冠。

中國主要河流年徑流量等數據

就算是再大的水庫,也要考慮蓄水容量問題,在上中游大量來水的情況下,三峽大壩也需要放水減容,否則萬一大壩出什麼問題,可比一般的河流漲溢厲害的多。

其實長江流域的水澇問題自清代就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並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在公眾視野。因為長江流域地狹而民眾,再加上民人圍墾湖渚,長江中下游的槽蓄容量不斷縮減,遇到夏季水漲,溢澇就不可避免。

其實近幾年夏季長江流域的很多關於洪水的報道,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城市下水系統不暢而致的城市內澇,而非長江漲溢的問題,雖然都是澇,但這不是一個性質的問題,還是要區別對待。

馬上又是一個夏季,願河清海晏,江河安然。


熊二History

新中國後,黃河洪水的消息少了。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個是大氣候,黃河流域近百年的降雨比以前少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徑流處於一個長週期的持續偏枯時段的低谷階段。沒有雨水,當然就談不上洪水。二是人類的活動。現在黃河流域的開發也很多,特別是開了很多黃灌區,黃河這條母親河需要灌溉的土地從1950年的約1200萬畝增至20世紀末的1.1億畝,增長了9倍。抽水的這麼多,黃河當然也洪不起來。


三,水利設施的作用,黃河上修的那些水利設施也不吃乾飯的,關鍵時刻,還是能夠發揮一些作用。
所以,黃河流域現在擔心的倒不是洪水,而是擔心沒有水。曾經黃河流域就出現了斷流現象。
再來看長江,長江的水患由來已久,幾乎每隔幾十年就來這麼一場大的。而這些年更頻繁了。98年大洪水,才過去不到二十年,今年又來了這麼一場大的。
其原因跟黃河流域也相近,只是結果相反。
一也是氣候,黃河流域是降水少了,而長江流域則是多了。而且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其實這跟人類的活動也有關係,全球變暖導致異常天氣頻發,全世界的洪水都在呈一個上升趨勢。這是大方面的原因。有關長江,因為人類的活動,也使得洪水變得越來越狂暴。比如長江上游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抬高河床。長江中下流圍湖造田,圍湖搞開發。大自然的蓄水池被截斷了,洪水無從發洩。而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江,流經的區域又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一旦大洪水失去控制,後果就不堪想像。所以,長江流域的大洪水常常是牽動中國人的神經。而這些,也給我們一個啟示,人與大自然還是要達成一種和諧,有時候過多的攝取,未必是一件好事。


聽雨江南19378113

要考慮人的活動範圍。歷史記錄上只有黃災沒有江害,為啥?因為黃河兩岸,很早就被改造成良田了,都有人定居,所以一有大水,就是黃災。但長江中下游,長江兩岸很多位置都是湖泊,沼澤,本就是蓄水的地貌,這些位置每年都會被水淹,根本就沒有長住人口,例如雲夢澤,各大湖(長江中下游的歷史城市,基本都有高地,或者近兩百年有過大型水利工程)每年都被淹,也就不是災害了。

但現在,長江兩岸那些蓄水地基本都住上人了,而且很多人,再不具備蓄水功能,所有的水都要進長江,所以長江水位一年比一年高。那些原來每年都被淹的蓄水地,再被淹,就成了水患。也就是最近長江水患增多的原因。

例如:武漢市東西湖區,歷史上就是溼地,解放時還年年被水淹,但現在早就成了國家級開發區,再淹了,就是天大的新聞。

例如,去年長沙橘子洲被淹上了新聞,但武漢天興洲,年年被淹,有上新聞嗎?那本來就是要被淹的位置,如果水位低了,才會上新聞。

所以長江水患增加,不僅僅是天氣的原因,人類佔用了天然的蓄水地,減少了蓄水面積,才是主要原因。


楚阜衰彩鳥

實際上黃河曾是洪水氾濫的重災區。

中國人都知道,我們自從有文明以來,我們的祖先的記憶總是伴隨著滔天的洪水。為了對抗這些洪災,甚至推動中原出現國家文明,以應對洪水氾濫!

然而最近些年中國的黃河洪澇為什麼那麼少了呢?

第一,冰河結束凍土消融。在八千年前地球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結束了,卻在全世界的中緯度地區留下了厚厚的凍土層!在溫度升高後,凍土層融化,給人們留下肥沃土地的同時,帶來巨大洪澇災害,還導致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水域增加,這都是導致所有史前文明那麼懼怕洪水的原因!

第二,地區環境變化。中原地區幾次興盛繁榮,也多次戰火連天,然而每次國家興盛都大動土木修建工程,國家交戰又導致火燒燎原遍地狼煙。一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讓黃河流域植被大大減少、黃河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這同樣導致一個後果,沒有植被鎖住水源,黃河流域的水直接流入大海,空氣乾燥了,雨量減少了,自然洪澇變少。

第三,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結果,就是極端天氣!導致全球降雨量極度不均勻,北旱南澇。

第四,政府職能發揮作用。這點必須誇一下我們偉大的政府,你其他東西罵他我不好跟你辯論,但是在防洪治澇、南水北調、防沙林等等國家工程民生工程上,我們的人民政府發揮出前所未有的作用!正是政府的工作,讓北方減少了洪澇災害。




愛吃大白饅頭

雖然黃河流域在古代經常經常發洪水,但是,黃河流經的大部分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和溫帶季風性氣候區。雖然這兩種氣候區的降水都集中在夏半年,但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相比,年降水量以及河流的徑流量並非特別大。所以個人認為,黃河在以前之所以經常發洪水,除了降水季節分佈不均和季風性氣候的不穩定性之外,還與河道被泥沙淤積,洩洪排洪能力大打折扣是密不可分的

​建國之後,國家在治理黃河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立治黃委員會等,特別是黃河的梯級開發,上游建立劉家峽,青龍峽等水利工程兼顧發電,灌溉,等功效。中游,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中夾雜大量的泥沙,所以整個黃河治理的關鍵地區就是中游,而應對河水泥沙含量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最後就是在從洛陽舊孟津到黃河出海口平原廣佈、人口密集的黃河下游,最有效的治理工程便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中國地勢二三級階梯的交匯處,是黃河上離出海口最近的一個水利樞紐!



​小浪底水庫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從小浪底出來上連霍高速,向東走不遠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小浪底水庫的南岸是秦嶺的韶山、邙山,北邊是中條山、太行山、王屋山。處在承上啟下控制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控制黃河輸沙量的100%,調控黃河的徑流量和輸沙量。通過合理的領流量,保持下游河道的泥沙順利排向大海,同時沖刷下游河道,增強下游河道的排洪洩洪能力。


​​同時黃河下游是華北平原,全國比較大的人口稠密區,灌溉農業區,工業區。工農業耗水量極其龐大,近些年有些城市水量不足還要靠南水北調的水資源,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黃河流域的洪災近些年鮮有發生!


季末80405301

上篇:長江流域發洪水的原因:一 我國原本就存在降水量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南多北少的現象,長江流域地處南方,相對黃河流域降水來得早,去得晚;二 長江流域上中下游都有眾多支流匯入幹流,出名的如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等,而這些一級支流又有許多二級支流三級支流,眾多河水匯入長江干流;三 長江流域經常受災的地方在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三個省,而湖北有漢江、湖南遊湘江、江西有贛江,三條支流如果同時進入汛期,長江干流流量就大,而洞庭湖、鄱陽湖兩個湖泊蓄水量也增加,長江上最大的大壩---三峽庫區也因為上游流量增大,需要向下遊分洪;下篇 黃河流域洪水少的原因:一 我國降水量存在南多北少,降水集中在夏季的現象,黃河流域的降水更是集中在七下八上(公曆七月下旬八月上旬)的短短二十天內,降水量想對長江流域的四五個月顯得非常有限;二 黃河流域幹流比較少,陝西境內多一些,除了渭河,別的還都名不見經傳,知名度小,山西境內主要是汾河,河南境內黃河南岸的落後和黃河北岸的沁河,這幾天算是比較出名的,然而四條一級支流河水長度小、流量小、二級支流又少;三 黃河流域洪災主要在下游,因為上游水少,中游穿過山川,而下游是地上河,歷史上的百年一改道三年兩決口就都發生在下游魯豫兩省。黃河流域的洪災天災人禍都有,戰亂時候更是有人決堤放水以水代兵;最近一次決堤就是發生在一九三八年的花園口決堤,屬於國民政府製造的人禍;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黃河上中游修建幾座水電站有效控制幹流流量,上游工農業取水也是支撐河邊幾座城市發展,但是造成黃河斷流的現象出現,至今就很少聽說黃河流域發洪水了;


伊洛河邊看春秋

我是山東的,對於地理我不太瞭解,但是以我的所見,我覺得可能有幾個原因吧,在下游,黃河的河床高度已經很高了,臨近沒有喝酒會匯進去的,反倒臨近的縣市都會在黃河床打井取水。我老家是聊城陽穀縣,和黃河貼著流過的徒駭河並沒有匯入黃河,而是向東入海。下游實在很少河流匯入。第二,在下游很多地方,黃河是有兩道堤的,我們這的第二道黃河大堤在臨縣河南濮陽臺前縣,以前如果黃河發大水,沖垮第一道大堤,只會把臺前縣淹了,然後第二道堤以外的縣市能保住,我在東營的時候也看到類似的雙堤。再者,黃河水感覺越來越少,在濟南過浮橋的時候,河水已經很少了,在東營的時候,反倒覺得水更少了,我個人覺得,還是因為下游沒河流匯入,還有就是臨近城市用水太多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