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札記552 漢景帝實現帝國從四級向三級管理的政體改革

後二年(己亥,公元前一四二年)

  ①春,正月,地一日三動。

  ②三月,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與戰,死。發車騎、材官屯雁門【按:匈奴春季侵入都是不好的年份,也就是說匈奴那邊如果不搶一下子,都過不下去了。這裡其實是承接前文處理周亞夫事件。都是從軍事方面來說的。】。

  ③春,以歲不登,禁內郡食馬粟;沒入之。〔師古曰:食,讀曰飤。以粟食馬者,沒其馬入官。〕【按:春旱的範圍很廣啊。從草原到內地。由邊疆而過度到內地和內政。

讀資治通鑑札記552 漢景帝實現帝國從四級向三級管理的政體改革

  ④夏,四月,詔【按:詔書是順著前面的天氣來的。】曰:"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鏤,力豆翻。〕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應劭曰:纂,今五采屬,綷是也。組,今綬紛絛是也。臣瓚曰:許慎雲:纂,赤組也。師古曰:瓚說是也。綷,會也;會五采者,今謂之錯彩,非纂也。綷,子內翻。絛,他牢翻。〕【按:對奢靡之風的批評。】農事傷則飢之本,女工害則寒之原也【按:其實仍舊是在強調經濟結構問題。】。夫飢寒並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按:帝王所憂。】。〔亡,古無字通。〕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按:拼音為zī,形聲。從米,次聲。本義為古代供祭祀用的穀物,泛指穀物。如:粢,稷米也。——《玉篇》。粢也意為穀類的總稱。】盛【按:粢盛,讀音zī chéng,漢語詞語,指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穀物。】、祭服,為天下先;〔盛,時徵翻。〕【按:皇帝要做表率。景帝也耕田。

】不受獻,減太官,省繇賦,〔師古曰:省,所領翻。繇,讀曰傜。〕按:皇帝要節省,要減稅。欲天下務農蠶,素有蓄積,以備災害【按:這是戰略目的。抓生產,促戰備。到此算是第一層意思,依然是重視農業。】。強毋攘弱【按:前面的灌夫,此時的周亞夫的兒子不都是恃強凌弱嗎?他們就是當地的南霸天啊。】,眾毋暴寡按:多數派也不要欺負少數派。重視少數的價值。這個思想是很有價值的。這種價值,其實就是隻有在大帝國的範圍內才有可能實現。;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師古曰:遂,成也。長,知兩翻。〕按:美好的理想,到現在我們也沒有實現。這是第二層意思,加強對社會的治理了。這是中央直接對全社會下達的詔書。】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
按:找責任人呢。】?或詐偽為吏,〔張晏曰:以詐偽人為吏也。臣瓚曰:律所謂矯枉以為吏者也。師古曰:二說並非也,直謂詐自稱吏耳。〕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師古曰:漁,言若漁獵之為也。李奇曰:牟,食曲根蟲也。侵牟食民,比之蛑賊也。杜佑曰:牟,取也。〕按:類似我們現在那些冒充地方幹部或者是冒充軍官的把戲。這些古代就有了。看了屢試不爽。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李斐曰:奸法,因法作奸也。文穎曰:與盜,謂盜者當治,而知情反佐與之,是則共盜無異也。師古曰:與盜盜者,共盜為盜耳。〕按:地方幹部也監守自盜。】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師古曰:耗,不明也,讀與眊同,音莫報翻。〕丞相以聞,請其罪【按:讓丞相加強管理。這是在打擊了各路諸侯,中央強化權力之後的詔書。而地方幹部的工作情況,這之前由於大部分都是在藩國,所以,中央其實並不管理。從這裡看,中央其實是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了。之所以能加強管理,當然是因為平定七國之亂。這裡重點的責任是二千石,就是地方省級領導幹部了。加強對二千石等郡國領導幹部的管理是第三層意思。共是三條。
】。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讀資治通鑑札記552 漢景帝實現帝國從四級向三級管理的政體改革

  ⑤五月,詔算貲四得官。〔服虔曰:貲萬錢,算百二十七也。應劭曰:古者疾吏之貪,衣食足知榮辱,限貲十算乃得為吏;十算,十萬也。賈人有財不得為吏,廉士無貲又不得官,故減貲四算得官矣。〕按:從經濟角度降低吸納幹部的 標準。這是與前面的詔令相一致的,是前面的詔令的執行政策。這是要迅速提拔一大批幹部供朝廷使用。貲算,漢代朝廷規定的納官錢數。也就是四萬錢。這依然保證了政權在有錢人手裡。讓有錢的非商人做基層小吏,這與古羅馬的用人政策似乎有些相似。

  ⑥秋,大旱。

  後三年(庚子,公元前一四一年)

  ①冬,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

  ②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晉天文志:太微,天子廷也,五帝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東曰左執法,廷尉象也;西曰右執法,御史大夫象也。左執法之東,左掖門也;右執法之西,右掖門也。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西蕃四星:第一星曰上將,其北西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將,其北中華西門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西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相,次亦四輔也。〕月貫天廷中。

讀資治通鑑札記552 漢景帝實現帝國從四級向三級管理的政體改革

  ③春,正月,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師古曰:幣者,所以通有無,易貴賤也。〕不識其終始【按:再次強調經濟的價值走向。這幾乎就是晁錯的上書中的原文了。我想裡面不乏包含著對這位被冤殺的老師的深深的愧疚。這個詔令是承接上年秋天大旱。肯定是減產了。】。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眾,農民寡也。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按:直接指導郡國進行生產了。這在之前是沒有的。】。吏發民若取庸〔韋昭曰:發民,用其民也;取庸,取其資以顧庸也。〕採黃金、珠、玉者,坐贓為盜【按:打擊非農業生產,用司法保證生產在政策範圍內。】。二千石聽者,與同罪【按:強化了二千石的作用。現在的二千石是直接對中央負責的。這點現在通過一些詔書的內容已經非常明顯的體現處來了。這是在七國之亂後,景帝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作出的巨大調整,不聲不響之間,就完成了一次政治體制的改革。只不過景帝的這次政改幾乎都被人忽略了。漢帝國由中央——藩國——郡——縣的四級治理結構,變成了中央——郡(二千石)——縣的三級治理結構。按道理來說,去掉了中間這一級,行政效率應該是提高了。我們前面談到了文帝其實是個改革派,一般來說景帝都是執行其老爸的遺策的。但是,這裡我們看到景帝其實也是在改革的,而且對帝國的管理體制進行了大手術。所以前面我們看改換中央官職的名稱,其實就是在做這樣的準備。以前的名稱適合上面說的四級體系,而後的適合三級體系。當然很多藩國還是在的,只是諸侯王不再對地方負責了,成了純粹的寄生蟲。這也就導致後來的諸侯王出現了很多醜聞。在一定意義上說,應該是諸侯王沒有實際價值的體現,他們已經成了純粹的寄生蟲了。從強化二千石的責任到通過降低底層官吏的入門標準迅速提拔幹部到這裡直接指導全國二千石工作,景帝在完成體制改革的同時也迅速在全國完成了基層幹部的大換血,或者是補充了大量的新鮮血液——這也應當是效忠中央的血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