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交往最早是在何時?“厚往薄來”政府曾壓力很大

遊彪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交往最早是在何時?“厚往薄來”政府曾壓力很大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往由來已久。秦漢時期的典籍中將阿拉伯稱作“條枝”,早在漢代時,中國就通過“絲綢之路”與阿拉伯國家展開交往。公元7世紀,在穆罕默德的努力下,阿拉伯半島基本實現統一。到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已經成為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據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大食者,諸國之總名也。有國千餘,所知名者特數國耳。”這表明大食是諸多阿拉伯國家的總稱,其地理範圍主要包括今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伊朗、阿富汗、中亞、敘利亞、埃及、北非、紅海沿岸、亞丁灣南岸以及索馬里南部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積極從事國際貿易。唐朝永徽二年(651)開始,大食多次遣使入唐朝貢。宋朝建立後,與大食的交往更為頻繁。

宋廷有效控管的官方貿易

據《宋史》等宋代典籍記載,從開寶元年至乾道四年(968-1168年)的200多年間,大食入宋朝貢達52次之多,幾乎每四年就往來一次。這些使團少部分是由國王派遣的使臣,大部分則是船主和商人。《嶺外代答》中記載:“諸番國之富盛寶貨者,莫如大食國。”大食的物產極為豐富,他們向宋朝進獻的貢品琳琅滿目,主要有象牙、犀牛角、珊瑚、珍珠、琥珀、玳瑁、瑪瑙、寶玉、琉璃、猛火油、蕃錦、駝毛製品、金銀絲線、乳香、沉香、檀香、龍涎香、龍腦、蘇合油、薔薇水、葡萄、千年棗、白砂糖等,多為當地特產珍寶、礦物、香藥、食品等原料和一些手工業產品。宋朝政府將貢品“估價酬值”,並給予錢幣、服飾、器皿、布帛、馬匹等豐厚的回賜。有時,朝廷還會賜官給貢使。據《宋史·大食傳》記載,開寶四年(971),大食來朝貢,朝廷賜其使者李訶末為正三品的懷化將軍。除此以外,朝貢使團還可以免去沿途的商稅,得到地方官的照顧等禮遇,例如妓樂迎送、宴請、乘轎等。在宋朝政府的種種優惠政策下,外國貢使在朝貢貿易中往往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於是,不少外國商人假借朝貢的名義來華經商。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交往最早是在何時?“厚往薄來”政府曾壓力很大

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給宋朝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財政壓力。大中祥符九年(1016),朝廷下令控制進京貢使人數,削減貢物數量,除進京所獻貢品以外的商品要納市舶機構予以徵稅,以此控制朝貢貿易的規模。到南宋時,朝貢貿易已大大減少,大食入宋朝貢僅有4次。隨著朝貢貿易的衰落,市舶貿易逐漸成為宋朝政府與大食商業貿易的重要形式。

宋代設置了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徵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宋朝先後在廣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澉浦等九處設置了市舶機構。大食商船到達中國以後,首先得經過市舶司的閱貨和抽解。所謂閱貨,就是對進口貨物的例行檢查。所謂抽解,即對進口商品徵收實物稅,比例大抵是十抽一。市舶司在抽解之外,往往會強制性地收購一些外商的貨物,謂之博買,一方面供朝廷之需,同時用於贏利。北宋初期,還曾對香藥、犀象等多種外來貨物貨實行禁榷,也就是官府壟斷經營,禁止民間買賣。禁榷和博買給宋朝政府帶來了高額財政收益,但對民間貿易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被朝廷放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