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2018年2月5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新疆网友拍到的试验形成的夜光云/图自@中国气象爱好者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新疆网友拍到的试验形成的夜光云/图自@中国气象爱好者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延伸阅读

陆基中段反导含义

反导拦截技术按发射地分为陆基、海基和天基,分别指反导系统在陆地、海上和天空发射。按照拦截时机不

同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助推段”防御系统,它是指在助推阶段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一般是导弹发射后、尚未投放弹头的数分钟内进行拦截。二是“末段”防御系统,它是指在弹道飞行最后阶段,即在来袭导弹在进入大气层并即将击中目标时,对来袭导弹或弹头进行拦截。三是“中段”防御系统,拦截范围是以上两者之间的广大区域,旨在对脱离导弹弹体后尚未再入大气层、处于太空真空飞行状态的来袭弹头进行拦截。

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的一段,远程弹道导弹的中段是在大气层以外飞行。在中段进行拦截,可以避免敌方导弹飞临我方本土,相对于“爱国者3”等末端反导系统,安全系数更高。但中段拦截因为目标距离远,也要求反导系统的雷达拥有更远的探测距离、拦截弹拥有更快的速度和加速度,技术难度更高。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示意图

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示意图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的系统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一家进行过研究试验,中国是第二个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国家

意义

核战条件下保护反击能力、赢得反击时间

美国大力发展TMD和NMD导弹防御系统,甚至进行多目标拦截试验取得部分成功,这进一步刺激了同为核大国的中俄两国。俄罗斯由于经济刚刚开始复苏, 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同时发展核武器和导弹防御系统,于是选择加速研发新一代战略导弹和载具,以增加核打击效率;中国一方面更新自已的核武库,据报道称去年还曾进行最新型东风-41型洲际导弹的试射,包括研发新一代的潜射战略导弹;另一方面,在时隔三年后再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更显示出增强战略盾牌的决心。 在核战争中,对方的战略核武力量是首要的打击目标,其次才是大城市等目标。目前,中国海基战略核潜艇尚未有过战备执班的公开报道,陆基核导弹就成为威慑和反击的唯一手段。中国建立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将提升核武力量在敌第一次打击下的存活概率,增强核反击能力,从而对敌形成遏制。 不仅如此,中段反导在技术上和反卫星类似,甚至在难度上还要大于反卫星导弹。中国曾于2007首次进行反卫星导弹试验,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认为,中国的反卫星导弹针对美国军事通信、导航以及太空卫星。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段反导技术是一种防御措施,必要时也可作为进攻手段先发制人。 防止来自周边的突然打击 中国周边的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朝鲜等国已经拥有成熟的弹道导弹技术,比如,印度去年已经成功试射烈火-5型洲际导弹,射程可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也宣称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并自称其光明星三号火箭发射获得成功,未来也很有可能具备核打击能力。

另外,核导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未来可能被非理性政权或恐怖分子等非国家组织掌握,以核反击遏制核打击的理性判断可能失效。如果敌人采取孤注一掷的手段,我方即使采取核反击,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即便宜只是常规弹头,也可能造成严重杀伤,如果对方使用生化弹头,杀伤力将更大。面对周边国家核打击能力的提升,以及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我国须能够在最远距离上消除不可预见的威胁,保证我国核反击力量不因中小国家的攻击下受到损害。

历史追溯

中国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起步较早。1964年2月,毛主席与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后续相关研究项目代号被定为“640工程”。1967年10月,中国甚至正式提出反导弹用核弹头的研制。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分别进行了“反击一 号”到“反击三号”的全系统研制。尽管最后无果而终,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积累,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

接下 来的“863”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以及拦截武器、C3I系统技术等。尽管在当时的技术和环境下无法进行实验,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进行技术上的储备,而国际形势的几十年发展也再次证明当初的战略远见。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