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董卓篇

董卓是三国早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把董卓跟“荒淫”、“残暴”、“奸佞”这样的词汇紧紧的联系起来,让董卓成为了三国期间的大反派,我今天写这篇的目的并不是要对董卓的人品做评价,而是以正统的历史观来分析董卓此人,前面我写过的《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袁绍篇》曾指出,袁绍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白,引董卓进京只是因为他是何进的手下,需要站在何进的立场考虑问题而官渡之战,袁绍的东刘备,西张绣,南刘表的布局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部署才能,只怪刘备这个打头阵的盟友太不给力,而后西边的张绣不但背弃了盟约还投入曹操的麾下。实际上董卓与袁绍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人都是因为其他的客观原因令其本身的能力不被认可甚至被质疑。

在《三国志》中,对于董卓的描写并不多,而且是十分的突出董卓的负面性,毕竟《三国志》是以曹魏集团为正统的史料记载,而关于董卓的详细描写可以在《后汉书董卓传》里面查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后汉书中的董卓究竟是何许人也。在开篇时候是这么写的: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此六郡是指当时汉朝最西北的六个重镇分别是天水、陇西、西河、安定、北地、上郡。这个地方的子民和益州那种怯懦的天性不同,凉州的人十分的彪悍善战,而在汉桓帝时期,各地已经逐步开始呈现失控的局面,但是董卓却依然可以在凉州站稳脚跟。“羽林郎”羽林军的头目,羽林军成立于西汉,类似如今的警卫团的机构,羽林军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职。 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二)选自从军死事之子孙。(三)选自征战有功者。 《后汉书·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补之。”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董卓篇

也就是说,董卓年轻时候,能在汉桓帝手下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其出身和能为是值得肯定的。而在担任羽林郎的期间,董卓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还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与此同时董卓也算是在凉州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当地的名人,可以看出年轻时期的董卓是很有作为而且能力十分出众的。

而后董卓在于羌族作战时候又立下了战功,被赐缣九千匹。但是这个时候董卓说出了一句类似曹操的话。“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赏赐都分封给了士卒,那个时期的董卓依然是个类似曹操一般的人物,也是因为这个举动让更多的凉州军开始死心塌地跟着董卓,也是董卓发家的契机。这个时候的如果把名字挡住,很难让人跟后面的那个残暴的以天子当人质强迫西迁的匪盗联系在一起。

而后董卓在凉州逐渐拥兵自重,对于朝廷来说董卓已经不再是一道屏障,而是一个潜伏的祸患。在灵帝时期董卓野心的膨胀就已经逐步的展现出来。董卓从过去的有志之士逐渐变成了一个战争贩子,每当东汉想要调董卓回京削他兵权时候,董卓马上就和西北少数民族交恶,然后以边境战乱为由拒绝回京,由此可见董卓得大局观还有布局能力也是十分的突出的,虽然手握重兵但依然是一个投机主义者,形式他观察的很清楚,善攻于心计,而且是阴谋和阳谋并施,在某种程度上讲,其实董卓的能力甚至是要在曹操之上的。

董卓的能力更多的体现在了投机方面,首先起家时候董卓正好赶上边境少数民族不断进犯,而后发家致富是刚好赶上外戚集团与十常侍集团为了争夺皇帝继承权问题上的战斗。董卓能够很好的利用乱世提供的时机不断的做大做强,这个在当时来看能具备这样敏锐的嗅觉的人屈指可数。

而后董卓应何进之邀带兵去诛灭宦官。董卓马上答应了,可见董卓从一开始就知道天子的价值,而且知道的要比曹操的=还要早很多,曹操知道天子之力是当时和荀彧与荀攸叔侄见面时候,荀彧毫不隐瞒的说出曹操在乱世之中实力很弱,曹操身边的人都很升起但是唯独曹操听后十分的高兴,于是就请教二荀,荀彧说天下之力为武力、智力与天子之力,曹操手中是有几个不错的武将不假但是这些武将还缺乏经验,所以曹操最容易获得的其实就是天子之力。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董卓篇

曹操是得了高人指点之后才领悟到天子之力是有多重要的,而当时很多诸侯还认为天子就是白吃他们家粮食的主儿,而董卓察觉这一特性的时间要比曹操还要早,所以说董卓从能力角度来看足称得上是勇略双全,而且对于大局势的把控同样十分的到位。而《三国志》与《资治通鉴》之中都把汉朝没落的原因归结于桓灵二帝,并未提及董卓的种种,所以从客观上讲,董卓只需要对自己的部分行为负责,而东汉的没落实际上和董卓并无直接关系。

董卓后来迎奉汉少帝以后,其实并不像演义中那般直接开始杀戮,其实董卓一开始也是想要拉拢名士的。比如蔡邕就是曾经怀才不遇最后被董卓破格提拔的,甚至包括曹操董卓也是十分欣赏并器重的,常常喜欢跟曹操探讨军政事务。而曹操却看出了董卓对他和善外表下的狰狞面孔,特别是董卓收编了吕布的并州军之后,凉州军与并州军之间的矛盾日益的激化,曹操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体系到头来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以上种种也足以说明董卓本身是想要像曹操那样大干一番施展拳脚的。但是京师的内部问题也远远要比他想象中的复杂,何进的余部就展开了对董卓的反对,这其中有何进的弟弟何苗,包括袁绍、袁术、乔瑁等都纷纷离京到地方上准备随时跟董卓刀兵相见。所以董卓接手的本身就是一个亘古未有的烂摊子,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是反对声音不断,特别是东汉末年早就国库空虚,而且机构臃肿,而想要大干一番扭转局势的董卓这个时候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最严重而且致命的,就是自己一句话废了少帝改立献帝。其实董卓这么做有人认为汉献帝比少帝年轻好控制,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董卓救驾的时候就已经见过了两位少皇子,刘辩见到董卓军队以后是大哭不止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特别是少帝已经被何进扶持登基了,而献帝只是陈留王而已,却对董卓恩威并施,两个孩子差了仅仅五岁而已,所以不存在说年少就一定比年长的好控制。董卓这么做也是看到了两个孩子的未来,刘辩继位只会让乱世加剧,各路诸侯更加难以控制,而刘协才是真正的可塑之才。关于刘协是否具备了这个能力在我前面写的也就是此系列第一篇《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汉献帝篇》中有明确的说明,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而董卓这个举动虽然是为了重振汉室,但是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各路诸侯把与董卓的矛盾直接升级成为了与国家的矛盾,这么一来国内从诸侯拥兵自重的事态发展到了反王四起的局面。虽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正因如此才给了我们后人无限的假设空间,现在我们就假设一下,如果董卓上台没有着急去废少帝,而是去搜集一下汉灵帝当时托孤十常侍的证据,让刘协名正言顺的上台局势恐怕就不一样了。但正是因为如此,董卓不但背负了骂名,而且很多名士也站队到了董卓的敌对阵营,这个时候董卓也发现大势已去从而失去了恢复汉室的劲头。自己也有了觉悟了,如果说荒淫是董卓本性的话,那么残暴的特性则是董卓这个时候养成的。

第二个错误是董卓把改革的角度拉的太快,对于变革的难度董卓一开始是准备不足,到后来简直是处处受阻。自己本身是一片好意但是却成为了众矢之的,董卓发现这些人越安抚越拉拢反而会把自己更加疏远,最后索性就改成杀戮得了,毕竟杀戮要更加节约成本。就这样董卓的骂名就多了一重,现在他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大反派,那些造反朝廷的诸侯无形中都套上了正义使者的光环。

再看三国之绝密档案董卓篇

第三个错误就是董卓在手边并州军之后,却没能很好的处理并州军与凉州军的矛盾,在外部矛盾重重的前提下,自己内部又增添了新的矛盾。在董卓火烧洛阳之时,凉州军开始抢夺百姓的财物并且逼迫百姓一起西迁,这么做虽然不人道,但是纵观历史中,甚至包括抗日战争中,类似逼迫迁徙与军士抢夺百姓财物的桥段也是反复出现。如果说前两个错误是董卓把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话,第三个错误就是董卓给自己提前挖好了一座坟墓。最后董卓恰恰是被并州军的统帅吕布所杀。在《三国演义》中是吕布和王允假借天子想要禅让于董卓,在祭天仪式中吕布刺杀了董卓,而在正史中则是吕布趁董卓与袁绍交战时候,在战场上突然反水杀掉了董卓。

就这样董卓的改革还没来得及开始就以董卓身死而告终,但是正因为董卓奠定了这个基础,后来曹操才能顺顺利利的迎奉献帝着手改革,毕竟该背的骂名董卓替曹操背了;该付出的代价,董卓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有可能犯的错误,董卓替曹操试水了。所以说曹操后来的变革让汉献帝对当时满目疮痍的东汉政权重新恢复生机确实应该肯定董卓前期铺垫立下的功劳。

如今的我们有很多历史资料可以查阅,对于董卓我能说他是属于一种类似张居正、严嵩这样的有才无德者。最关键的是他成为了最终的失败者,他之前所付出的一切都成为了别人的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