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分文武科,文進士福州第一,武進士就不好說了

說到進士,相信大家想到的一定是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的場面。

事實上,在中國的科舉取士中,除了文科進士外,還有武科,正是獨尊儒術的氛圍影響,導致今日的我們仍然對武科進士倍感陌生。

為了更好地突出武科的弱勢,我們先來瀏覽一下福建文科進士驚天地泣鬼神的成就吧。

進士分文武科,文進士福州第一,武進士就不好說了

八閩福建九地市

據1994年陳建才主編的《八閩掌故大全》記載,全國共有18個縣擁有千名以上進士。其中福建省佔了4個,分別是:晉江,1299人;莆田,1433人;閩縣,1159人;建安,1107人。

而根據CBDB(中國曆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的數據顯示,歷代進士人數排名全國前五的分別為莆田、閩縣、鄞縣、吳縣和錢塘。儘管數據有出入,但考慮到數量級都很大,姑且不必太過理會其中的差異了。

看完縣,我們再看市,市的區劃歷代均有較大差異,單純採用各市的現有文史數據可能不甚客觀。

進士分文武科,文進士福州第一,武進士就不好說了

中國十二大文科進士、狀元榜

由此,我們簡單彙總一下,咱小福建雖然地小人寡,但在文科進士方面卻是有著響噹噹的成績,按數量分,福州第一,泉州第二,莆田第三。

那麼在講究文武雙全的今天,我們再追溯過去的科舉往事,福建各市武科進士方面是不是也如文科一般的分佈呢?

宋代太遠,記錄不全,暫且先不做考慮,僅以明清兩代進行考評。

明代的福建,開篇第一件事便是倭寇的侵擾,在這個一致對外的歷史事件中,湧現出“俞龍戚虎,殺人如土”或“俞龍戚虎傅蛟龍”之稱的武將式人物,出自泉州南安的傅應嘉和泉州晉江的俞大猷。

緊接著便是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以及各種突破海禁私下亦商亦盜的走私業,從而在福建掀起一山一海兩個不同流派的民間抗爭力量,從根本上一改福建歷代以來重文輕武的風氣。

而發展到明末清初,這種現象各是發展成以漳泉為主體的規模性海盜力量,其中以漳州籍的顏思齊和泉州籍的鄭芝龍、李旦為代表,在這種與官軍側面對抗的氛圍中更是增加了武力修行的民間氛圍。

真正達到頂峰的是,鄭成功與清軍的持久拉鋸戰,完全改變了沿海的民風,百姓鋌而走險,要麼走武舉仕途,要麼揭竿而起四處流劫或過臺灣。

如此觀之,似乎我們的武舉重心也就出現了,福州看來是沒有希望了,想必泉州能奪得第一吧。

不急,先上數據,明代泉州武進士59人,清代77人,合計136人

進士分文武科,文進士福州第一,武進士就不好說了

泉州

和文進士數量相比確實有較大差別,這到底算多還是少,咱先和其他市做個對比。

那就選老鄰居莆田吧,明代興化府武進士11人,清代18人,合計29人

進士分文武科,文進士福州第一,武進士就不好說了

莆田(舊稱興化)

天啊,泉州簡直是天文數字,力壓莆田一個數量級,可喜可賀,然並卵,莆田自古就是以文為名,與他比武,勝之不武。

確實呢,好吧,那拿省會福州吧,明代福州武進士未知,清代72人,合計未知,福州說人太多,記不住了,你們都比不上。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就先當一回事吧。

那就比漳州吧,明代漳州武進士55人,清代81人,合計136人,和泉州旗鼓相當,不容小覷啊。

進士分文武科,文進士福州第一,武進士就不好說了

漳州石碼

廢話太多,直接下結論吧:

清代的武進士,漳州居全省第一,而歷代武進士,泉州第一。

為什麼?為什麼呢?

很簡單,哪裡亂,哪裡的武進士就多,這就是福建的規律。明代的泉州是各種悽慘,倭寇,地震、瘟疫各種民不聊生;而清代的漳州,簡直是鄭家軍與滿清的練兵場,這裡殺完換那裡,海邊竟無一寸淨土。正是這般治亂交替,才使得閩南這塊地方由宋代的海邊鄒魯變成了今日愛拼才會贏的風格,而這是好與壞,天曉得呢。

進士分文武科,文進士福州第一,武進士就不好說了

福建沿海各市歷代人口變化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