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货币是贝壳吗?

哎呀你就是齐天大圣啊

夏朝的货币确实是贝壳,这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的证据,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金为三品,指的是金、银、铜,金为黄色、银为白色、铜为赤色。)

在汉昭帝之时成书的《盐铁论》中也说:“故教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贝币)

夏代使用贝币不仅在历史文献上有依据,在考古学上也有一些依据,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代的遗存,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海贝,并且还出土了仿制海贝的骨贝与石贝,说明早在夏代的时候,海贝不仅仅是装饰品了,而且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使用了。

用海贝作为货币,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商周时期)的亚述古城尼姆鲁德遗址中出土了环纹货贝。

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直到宋代的时候还在使用贝币,这在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详细的记载。

(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

为什么人类在一开始的时候,喜欢用海贝当货币呢?我们都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商品交易都是以物易物,随着以物易物的交易越来越频繁,人们需要找到一种大家都经常使用并且携带方便的物品来充当媒介,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海贝是最好的选择,海贝是珍贵的装饰品,具有使用价值,又携带方便,而且不会腐烂,可以长期保存。

在中国古代,因为一开始的货币是海贝,所以凡是与财产相关的汉字,都带有一个“贝”字,如财、货、资、贷、债、账、贿、购等等。

从夏代开始至周代早期,流通货币都是贝币,如商代的戍嗣子鼎铭文中有“王商戍嗣子贝廿朋”的记载,《诗经》里也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说法,“朋”是贝币的单位,一般认为10个贝壳为1朋。

贝币到了周代中后期开始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一开始的金属货币也是仿照贝币的形式制造的,商代出现了铜贝、银贝、金贝,楚国流通的蚁鼻钱也是仿照贝币铸造的,仿照贝币铸造的金属贝币,是货币由贝币发展为金属货币的过渡。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使用金属货币作为货币呢?因为金属是有熔点的,没有一定的技术,是无法铸造金属货币的,而海贝只需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当作货币。

商代使用贝币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夏代究竟有没有贝币呢,其实还是有争议的。

二里头文化到底是不是文献中所说的“夏墟”呢?二里头文化是不是夏代的遗存呢?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因为现在被认为是夏墟或者说被认为是夏代遗存的遗址中,并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就无法与《史记·夏本纪》对照,也就很难确定该处遗址究竟是不是夏代的遗存。

所以,我们只能说在夏代的遗存中发现了贝币,但该处遗存究竟是不是夏代的遗存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说一说玉蝉的事情。

玉蝉很早就有了,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就有蝉形玉器了,最早的蝉形玉器是在兴隆洼文化中发现的,商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了很多的玉蝉,严格说来,玉蝉不是起源于夏代。

在汉代以前,玉蝉是作为装饰品使用的,人死以后,口中含玉蝉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情了,玉器通透,给人一种神秘感,《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样的说法,“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蝉具有高洁的形象,蝉羽化之后又象征着重生,所以,在汉代的墓葬中,考古学家经常发现死者口中会含玉蝉,但这一丧葬风俗其实与夏代无关,而是汉代出现的现象。


腾飞说史

夏朝的货币是金银、铜、石斧、贝币。


货币很早就产生了,天然的货币是金、银。但是,由于冶炼技术限制,古人拥有的金银数量很少。伏羲氏到炎黄二帝之时,古人交易主要是易货贸易,双方货物之间的差价,用一种使用工具“石斧”来补充。所以,从78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石斧开始作为填充货币使用,直到4800年前的炎帝时代,石斧还是作为主要货币使用。

炎帝时期,工商业已经很发达了,正规的集市贸易诞生了。《周易、系辞下》: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正规的集市贸易,必须要有充当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石斧和铜斧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石斧和铜斧就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


何以见得石斧和铜斧是炎帝时期的货币呢?在各省博物馆,4000年以前的出土文物中,除陶器最多外,石斧和铜斧是最常见的出土文物。具体来说,炎帝时期是金石共用时期,石斧作为主币使用,铜斧作为金属币使用,金银则作为储藏货币,在大宗交易中使用。

《战国策》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都记载了“神戎伐斧随”或“神戎伐补随”。神戎即神农,为什么要讨伐斧随氏呢?另据《路史》记载:“补随不供,乃伐补随,而万国安定。”补随即斧随,是专门制作斧头的部族,斧随氏囤积石斧,扰乱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神农氏就讨伐斧随氏,恢复市场秩序。


炎黄时期的“象朝”,货币只有主币金银、铜斧、石斧,但是没有小额的辅币。到了象朝的第六位帝(黄帝七世孙),解决了没有辅币的问题,那就是贝币的诞生。一个贝币相当于今天的一分钱,解决了交易中的找零问题。必须说清楚的是,贝币是货币中的辅币,因为贝币没有使用价值,本身的价值很低。

“象朝”和夏朝经历了一千二百年,这一时期,不但金银少,连铜都很少,所以石斧和贝币,就是主要的货币。而到了商朝,金银数量增加,尤其是铜的大量开采冶炼,青铜的大量生产,石斧的使用价值消失了,由于没有了使用价值,石斧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也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铜斧和铜贝。



战国时期流行的裤衩型的布币,就是由铜斧演化而来的。金银产量的提高,促使铜斧的货币价值和使用价值分立,铜斧小型化变薄。铜贝让贝币退出流通;布币让铜贝退出流通;圆形方孔钱让布币、刀币等退出流通;纸币让金属币退出流通;未来电子币让纸币退出流通。


冷清先生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情况,夏朝既然作为一个王朝,必定有成熟的社会体系,货币也应该存在。

贝壳作为最原始的货币,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当时,贝壳又称为货贝,只是作为一种稀有物出现在商品交换市场。因为当时的贸易还是以物品交换为主,在物品之间价值不相同时,货贝会作为辅助手段,这和我们现代的货币有根本的不同。

据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的考古发现,夏朝已经出现了陶器作坊,制骨作坊和青铜器制造作坊,出现了日用商品,就意味着贸易的发达和对货币的需求,因此,专家们推测货贝在夏朝仍然是主要的贸易货币。

到西周时期,青铜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青铜货币开始成为了主流,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东周时期,货贝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史琅琊阁

夏朝的货币是贝壳么,这个还真不好说,在现在属于夏时期的墓葬中好像是没有发现的。

考古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商代海贝是中国货币的最初阶段。1976年由考古学家发现的殷墟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被认为是晚商时期商王武丁的妃子之一。妇好墓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随葬品,包括有四百多件青铜器、七百多件玉器、五百多件骨器,而且还出土了六千八百多件海贝。海贝也不仅仅是殷墟妇好墓出土,在殷墟遗址的众多墓葬都会随葬海贝,甚至是殉人的小墓也会有海贝出土。在晚商文化之前的早商时期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海贝,诸如在郑州商城遗址就会有海贝出土。

考古学家因此总结了商代海贝出土的几个特点:第一,在商代,尤其是商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海贝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第二,高等级的墓葬随葬海贝的现象更为普遍,第三,商代发现大量的海贝与车马器同出。第四,商代海贝出土地区集中在安阳、郑州、山东、山西等商王朝的中心统治区域,而商王朝统治的其他地区则较少发现贝。第六,商代海贝及各种仿制贝大量发现于墓葬(包括车马坑)之中,墓葬规格越高随葬的海贝数量越多;遗址中发现海贝较少。

口中含物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就比较流行,但是目前最早的把玉蝉作为口含的例子见于晚商时期,在安阳大司空村晚商墓葬中出土过玉蝉。

参考文献:《商代海贝性质分析》


小黑侃大山

夏朝的货币有说法为三币,珠玉上币,黄金中币,刀布下币,但此说法恐不准确,考古发现,最早的货币应该是贝币,在商朝盛行,考古并未发现夏都城,但发现了相同时期的遗址,死人含的玉,与夏朝无关,有说法是防腐,当然应该更有深意,比如死后长生之类吧



雪炎熊猫

禹父鲧为崇伯,位于崇山,就是连云港云台山(藤花落遗址),由于拥有盐和海贝(钱币)资源,所以富可敌国,为尧舜所忌惮,捏造罪名将其杀害于连云港东海县的羽山。在其死后三年,禹出生于云台山上的石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