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的地方曲艺“柳琴戏”和“拉魂腔”是一回事吗?

百味记

因为小时候,我曾经在跟着父母,在山东临沂下面的郯城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柳琴戏还是不陌生的

说起柳琴戏,对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北鲁南地区居民,都不陌生吧,
“柳琴戏”也叫“拉魂腔”。只是稍有区别,江苏的拉魂腔称为“柳琴戏”,山东的拉魂腔被称为“泗州戏”。山东的地方戏有很多种,其中有几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山东枣庄的梆子

滕县的锣鼓铳子,梨花大鼓,琴书,快书等多种曲艺并存的东夷文化发源地。

“柳琴戏”距今有200多念历史,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根据(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上记载,鲁南苏北地区人民在丰收季节,总会唱歌表达丰收愉悦之情,民间称为“太平歌”,太平歌也就是今日“柳琴戏”的起源。

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诸葛亮,王羲之,古代圣人的故里,古墓出土的“乐舞俑”,从各个方面反应了,这里曾是古代戏曲起源的支点,正是这里的多元文化,孕育了戏曲中的一朵鲜花———“柳琴戏”。


艺术系女生

柳琴的弹拨入梦,咿呀的腔调拉魂。
通常还没睡下,就又打算明天再看戏要带几个煎饼,炒多少咸菜……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流传至今,已200余年。
《沂州府志》卷四记载,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临沂、郯城一带灾害频仍,穷苦农民为了活命,只好“游食四方”。年复一年,以致“浸以成俗”,“习为故事”。
“游食四方”,须有一种游食手段,此手段很可能就是早期“拉魂腔”。

1953年,临沂成立柳琴剧团。
从此,柳琴优雅,二胡温宛、铜锣刚劲、琵琶飞扬,唱腔婉转,一曲绕梁三日不断。


从此,多少临沂人曾经独享一张板凳静听一曲柳琴、略过一缕清风尽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惬意。
自从有了柳琴戏,大概月亮便不再是夜晚的主角。
月色下的柳琴铿锵,台上的尹桂霞、李春生、张金兰、邵瑞武才是人们眼里闪亮的明星。

他们演绎着忠孝节义,人间悲欢。
人间也从此流传他们的故事,演绎他们的传奇。
李春生是会“飞”的柳琴戏艺术家,尹桂霞是能编会唱的“戏篓子” 。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看戏不见邵瑞武,白花两毛五。
剧作家王慎斋因为创作剧本,常常彻夜不眠,吸烟不断,人称“一支烟”。
剧作家张铁民将幽默与包容写进戏剧,如今他是睿智和蔼的“铁叟”。

2006年,临沂柳琴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以每年200场的演出频次,又在临沂重新焕发生机。

即使时光带着往事渐行渐远,柳琴戏那些闪光的日子,宛在昨日,触手可及。
那身形,那扮相;那琴音,那唱腔。一曲余音袅袅,唱得结局圆满。


百味记

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安徽的泗州戏都是源于同一个剧种,那就是拉魂腔,三个剧种都可以自称拉魂腔。

拉魂腔原本就是这几省交界处的一个民间腔调,因为其旋律优美,唱的时候能把观众的魂儿都勾走了,所以叫拉魂腔。


在长期的流传中,拉魂腔逐渐分为三路,就是山东省的柳琴戏,江苏省的淮海戏,安徽省的泗州戏。

这三个剧种流传到了三个省份,因为其口音、文化的不同,听起来还是有些差别的。

至于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柳琴戏和拉魂腔确实是一回事,是拉魂腔在山东发展而成的一个剧种。

据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200多种,说到这里,推荐一些柳琴戏的经典剧目吧:

《墨子》、《状元打更》、《小包公》、《喝面叶》、《屠夫状元》、《李二嫂改嫁》、《杨三姐告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大燕和小燕》、《观灯》等。

柳琴戏的表演,没有固定的程式。演员在舞台上不受拘束,可以自由发挥,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

柳琴戏分为文武场,文场多使用管弦乐器,武场则是用打击乐器,除了传统乐器之外,柳琴戏还运用了电声乐器,更加趋于现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