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是如何進行架構的?

程文順

絕句如何架構,這裡可以理解成寫絕句的章法。所謂章法,其實就是起承轉合。

清代王士禎就曾為了絕句的章法而寫了一本《漁陽絕句十二法》,這裡我再簡單整理一遍。


《漁洋絕句十二法》 上部,以第三句為重

其一:前面兩句先敘述觀點,第三句再用否定詞連接

如:《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華,王謝烏衣六代誇。

不奈更尋江總宅,寒煙已失段侯家。


其二: 前面兩句先說當下之事,三句寫舊事承接,可以年來、憶、記等詞。

例:《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二》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其三前面兩句先敘事作鋪墊,第三句再轉折,用連詞銜接起來。

例: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二》

結綺臨春盡已墟,瓊枝璧月怨何如。

惟餘一片青溪水,猶傍南朝江令居。


其四:三句作問,四句回答。

例:《落鳳坡吊龐士元》

沔上風流萬古存,魚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鴻冥好,採藥相攜去鹿門。


其五:今昔對比,前兩句先說舊事,三句說今事,可以而今、此日等詞轉接。

例: 《漢州紀夢》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紅蕉。

驚回一枕鄉園夢,身在西川金雁橋。


其六:這點是此法的精髓,比較難把握。前面兩句先虛寫情或景,三句再以轉述人事寫實,四句再由實轉虛。

例: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其七:前面兩句先寫景,三句再加議論,可以“好到、好是、分明”等詞連接。

例: 《真州絕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漁陽絕句十二法》下部,以第四句為重

其八:四句作反問。

例: 《樊圻畫》

蘆荻無花秋水長,澹雲微雨似瀟湘。

雁聲搖落孤舟遠,何處青山是岳陽。


其九:前面三句全部寫景,第四句再聯繫自身。

例: 《大風渡江三首之一》

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飛鳥,臥看金陵兩岸山。


其十:三句用轉折詞,如“而今、當時、只是”等詞,呼應第四句的否定詞。


例: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

傳壽清歌沙嫩簫,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


其十一:前三句全部寫今事或景,四句聯繫自身,用側面描寫追憶往昔。

例: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一》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其十二:這點與其他句法不同,主要是通過對偶的形式增加觀賞性,也可以用當句對(如:昨夜星辰昨夜風)。

例: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樓,微茫風日見瓜洲。

層層遠樹浮青薺,葉葉輕帆起白鷗。


寫詩為什麼要有章法?

其實,寫詩就如同寫文章一樣,都有寫作目的。而絕句字數有限,所以更要求一氣呵成。沒有章法的詩詞,意境是不連貫的。通過前人的總結,可以學習更多的章法技巧,而不單單隻用白描。

以上就是我的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詞補習班

由於筆者目前正開辦《大家玩對聯》系列欄目,每天都會產生些許絕句,因此很有必要與友友們分享一下我對絕句的認識。

絕句應如何定義?古往今來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比較有名:

一是絕句絕句,就是截句,從律詩中截取而來。就是一首七律能截成兩首七絕,一首五律能截成兩首五絕,也可從長律中截取而來。

第二種說法我認為比較讓人信服:一句為句,兩句為聯,兩聯為詩。絕句就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的詩!事實也如此,兩句為聯,就能構成一架獨輪車,搖搖晃晃推著跑;兩聯便能構成一架平板車,穩穩當當推著跑。誕生於先秦時代的《彈歌》,我認為也是最早絕句的雛形: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簡潔得不能再簡潔的八個字,便描繪出原始人類狩獵文明的生活勞動情景。

在律詩出現以前,也已有了五言絕句,如漢無名氏:

遙遙天無柱,流飄萍無根。

單身如螢火,持底報郎恩。

那絕句究竟應該如何架構呢?絕句就首聯尾聯,去了首就是尾,去了尾便是頭,因此必須簡潔,也就沒有起承轉合之說。要說‘’起‘’還是有的,唐代五絕佔絕句多數,而首聯對仗的又佔了絕大多數。所以‘’起‘’,就得以對仗開始。對仗句其實就是一種‘’比興‘’修辭手法,為中華文化所獨有。宋代大儒朱熹雲: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前面說的《彈歌》就有這方面特徵,基本上也是兩個對偶句。這其實與中華傳統哲學陰陽五行、一分為二、合二為一有關,認識一個事物,必須從兩方面看,才能正確把握住問題的實質!如王之煥《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聯對仗比興出白日遠山、黃河海流這幅宏大圖景,後聯更得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偉大哲理。當然,這首五絕有些特殊,不僅首聯對仗,尾聯也是對仗的。一般說來,尾聯對仗的話,全詩很難收得住,會給人一種沒說清楚的感覺。這首五絕因飽含哲理,給人一種意境深遠,引人沉思的感覺。又如張祜《宮詞》: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

這首五絕就很能代表五絕如何架構的問題,首聯比興開始,描寫一個少小離家,遠離故土,身居深宮二十年的白頭宮女的悲哀。第三句算是承轉,一曲故鄉小調,不禁熱淚雙流。第四句便完美收官。

當然,絕句應如何架構,完全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只要你的詩能產生美感,引人共鳴,打動讀者,怎麼來都可以。


雲卷飛山

文化達人青鸞驚鴻女士對絕句的架構作了專業分析,在下原則上同意。另外作些補充。

一是絕句的含義是一句一絕(斷),一句就是一幅畫面,一句就是一層意蘊;從格律看,是律詩的一半,從內容看,並非律詩的一半,而是完整意思的表達。

二是起句往往從題目切入,從眼前景、身邊事、心中感寫起,然後逐漸拓展加深細化,由近及遠,由此到彼,由概括到具體,這就是承句。而轉往往是成敗的關鍵,要會轉巧轉,轉得出人意表,轉得靈活自如,既要開拓新境,又要不割斷意脈。常見的轉有由靜景轉到動景,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或相反,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由正面轉到側面,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由實寫轉到虛寫,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由敘述描寫轉到議論抒情,如蘇軾《題西林壁》;由敘述轉到描寫,如李白《早發白帝城》等等。而合則是收束全詩,照應開頭,或描寫畫面,或議論抒情,或揭示真相,或以景結情。

三是除邏輯架構外,絕句更具特色的是格律架構,格律架構的模式較多,但基本規律可以歸納成下面幾句話:絕句由兩聯四句組成;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句內平仄相間;聯內平仄相對(對);聯間平仄相同(粘);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調;押平聲韻。

以上是絕句的基本架構。


平平靜靜59

《初春》為題的古詩有兩首。

一首是宋朝詩人張嵲的。

原野土膏動,懷生各自欣。老年歡緒少,獻歲物華新。草木涵時澤,江湖寄病身。百年都幾日,四見魏塘春。

一首是唐朝詩人王績的。

春來日漸長,醉客喜年光。稍覺池亭好,偏宜酒甕香。

問題問的是絕句如何架構,那麼很顯然提問者說的是王績的《初春》。

記得很早以前我說古詩時說過,絕句實際上是從律詩演變而來的,因為看似攔腰斬斷,絕了後半部分,所以被稱作“絕句”。絕句一般只有四句,根據字數分為5言絕句和7言絕句。

絕句作為詩歌的一種,它除了講究平仄、押韻以外,也和律詩一樣,會有自己的架構。因為絕句比律詩少了一半,所以其架構更加難以把控,要求高度凝鍊。

絕句的架構主要是四個方面:

1.起

王績的《初春》,起句是“春來日漸長”,我們說古詩的“起”,必須依託一個事或物入題,那這句詩就是依託的“日”,也就是白天,春天來了,白天變得長一些了。

2.承

“承”肯定是承上啟下的意思,對上句延伸,轉下句意思。第二句“醉客喜年光”,由白天長了,這種年光很多人都喜歡,點到了醉客,醉客又是接下面內容的。也就是說“年光”承上,“醉客”啟下,做到了很好的“承”字。

3.轉

“稍覺池亭好”,醉客搖晃到池子邊的亭子裡,感覺很不錯,很自然地從前兩句的春光日長轉入到了對人的描寫。

4.合

最後一句自然是將景物事件人合起來,突出中心思想——“偏宜酒甕香”。春天裡,春光正好,詩人喜歡喝點小酒,微燻的樣子,在亭子裡想欣賞春光,結果卻是滿滿的酒香。這種愜意與舒適,盡在字裡行間。

這就是絕句的構架。不要小看四句詩的絕句,卻有著這麼多的講究,寫律詩其實講究對仗什麼的,暫且好說,但是絕句需要四句話就把自己的思想什麼的說得淋漓盡致,還真的得費些腦細胞。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一枚。編故事寫小說,喜讀書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感謝喜歡我的文字,更多內容敬請關注,謝謝。

青鸞驚鴻

絕句是我國近體詩園地中一束最為瑰麗最為芬芳的花朵,有許多名家騷人都在這一園地中畄下了振撼千古的名篇,成就了我國近體詩園地的萬紫千紅。作為絕句的近體詩結構相當簡單。絕句一般為四句,前兩句稱為陳情,即基事實敘述或基本情況概括;後兩句叫表意,絕句的精彩紛呈主要是由後兩句表意的形式和內容造成的。以下舉例說明表意的類型。一丶釋因評價型。陳情部分提出一種論斷或狀態,表意部分給出解釋丶說明和評價。例如: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種解釋評價應當是客觀真實和不容置疑的二、繼續闡發型。陳情部分並未充分表達作者心聲以及充分表達,作者要持續進行事物情節的完善和發展。重點在於後續的事物發展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並不帶有虛誇等成分。如: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覽盡長安花。在絕句詩體中,這類絕句是數量最大的,至少有一半的絕句屬於這種類型。三、獨立昭示型。絕句陳情部分自身已經比較完整,表意部分給出超出一般意義的啟示。例如: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又如:鋤禾曰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攴,粒粒皆辛苦。四、意境深化型。絕句的陳情部分並不完整,需要表意部分給出補充完善,這種完善不能或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只好藉助於主觀的東西使其得到理想的解釋和完善。例如: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呆萬里船。又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有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根據表意進行分類大致有這四種,不當之處,敬請提出批評指正。

咸陽人


鄭秦雲

回答: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公元764年春,杜甫之好友嚴武突然被朝庭指令再回四川成都鎮蜀,由於杜甫也離開成都、正打算從閬中等地出川,嚴武極力挽留,朋友一場,杜甫留下,作了政府公務員。並且又回到草堂居住,此時的杜甫心情特別好,興到筆隨,題目一時顧不得擬,詩成無題。遂以"絕句"為題。


本詩黃鸝、翠柳交待了季節是春天來了,詩人的心情也很好,白鷺和青天給人一種祥和安靜氣氛,千秋雪實際應理解為邛崍山脈的積雪未化,幾種明麗顏色的出現,展示春天的來臨,東吳一詞說明詩人的思緒飛揚,來到江南,這種跳躍式思維對於飽經憂患的詩人是多麼難得,深沉厚重,舒𣈱開闊,不愧為千古名句!

這是一首七絕。它不過是在五言絕句多加二字而已,可能起源於巜楚辭》,因為它大多為七字。雖然其中往往有"兮"字,但換成其他字即成為七言詩。漢初歌滛也多為七言句,如漢高祖巜大風歌》漢武帝《秋風辭》及至到"齊""梁"的《樂府》大多是七言。及至到唐、再加聲律的條件,於是絕詩成立。同時唐人樂章全用當時士人的絕句,可以用弦管歌唱。而《樂府》反而成了"老歌","絕句"成為音樂界"時尚""潮流",形式上五絕與七絕相同。都分三格:曰


律,曰古,曰拗。律絕與五律同沾對法,增以二聯,即為七律,古絕與七古平仄同,平仄韻皆如此。此二體也有拗法,獨拗絕一種與七律拗體同為杜甫特創。

七言絕句以第一句第二字仄起壓平聲韻為正格,平起為偏格,至於壓仄韻的七絕卻少有人做,現將各種平仄格律列圖於後:

因為太複雜,手機無法標識符號而作罷。

抱歉!


良人執戟2

絕句又名截句,截的是律詩。律詩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由於律詩頷聯和頸聯只是對律詩的主體內容起到昇華作用,所以去掉頷聯和頸聯,首聯和尾聯相連也能成詩。我們依王績的《野望》為例。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聯)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頷聯)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頸聯)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尾聯)

去掉頷聯和尾聯。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聯)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尾聯)

但是絕句又不是簡單的截取,古人對其又對其進行了加工。在平仄、對韻上有要求,平仄上一般是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對韻方面五絕二、四必須押韻,首句必須押韻。七絕二四必須押韻,首句可以不押韻。以《春曉》《早發白帝城》、《夜雨寄北》為例。

春曉

春眠不覺曉(xiao), 處處聞啼鳥(niao)。

夜來風雨聲(sheng), 花落知多少(shao)。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jian),千里江陵一日還(huan)。

兩岸猿聲啼不住(zhu),輕舟已過萬重山(shan)。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qi),巴山夜雨漲秋池(chi)。

何當共剪西窗燭(zhu),卻話巴山夜雨時(shi)。


由於平仄規則較多,初學者以這三首為例較好,如果已經學習了一段時間,可以查閱更為精準的絕句規則。

以上僅為我的個人理解,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