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農村土地誰來種,新生代農民能撐起農業的未來嗎?

瀟泊兔

10年後,農村土地誰來種,新生代農民能撐起農業的未來嗎?



👉看著這題目有點心酸,也有點生氣,小瞧農民了,真是杞人憂天!十年算長嗎?應該不遠,轉瞬即逝,可以預見,農村土地農民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毋庸置疑!什麼土地流轉、土地整合、土地承包權轉讓等給涉農大企業、種植大戶去種地,就目前農產品價格而言,純粹扯淡!宗元作為農技推廣工作多年,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一、自古以來,在我國種地的都是農民,歷朝歷代有改變過嗎?沒有!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即使糧食再不值錢,依舊是本能去種地,只有農業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沒有吃的,一切都是空論,溫飽問題才是人類首要考慮的問題。

二、目前種地的人群絕大多數是60、70後農民,十年後多大?也就是七十、六十歲左右,依舊是種地大軍,目前種地農民七八十歲都有,“活到老幹到老”,為了生存必須的,這就是農民的命!

三、去年十月份,我國已經明確指出,農民二輪延保土地到期後,再延保三十年不變,並且土地已經確權,說明至少40年之內,農村土地還是農民來種,這才是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確保糧食飯碗的安全。



四、什麼大企業、種植大戶土地流轉幾千畝、幾萬畝,什麼機械化、科學化、集約化種植,相對於我國18億畝耕地面積,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地貌不一樣,只是九牛一毛。

再說,就憑那幾臺機器、幾個技術人員、幾個大企業、幾個種植大戶能種多少畝地?能解決十三億人的飯碗問題?顯然不能!只有靠千千萬萬任勞任怨的農民種地。



👉綜上所述,十年後農村土地依舊是農民種,而且以後至少50年內依舊是農民種地。有人質疑農民的孩子都進城打工,也是未來新生代農民,能撐起農業的未來嗎?答案是能,而且是絕對的能!

原因是農民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看到父母種地,也經常到地裡幫著父母幹農活,可以說是天生的本能,在城市裡能搬磚,能蓋高樓大廈,回到農村就能拾起梨靶繩索,開著手扶拖拉機種地。

別總看著一些農民的孩子經過教育,不會種地,看看八零後的大多數農民依舊種地,只是在農閒時打工賺錢養家。




宗元



農民不一定要種地,但種地的一定都是農民;有了這個概念,就不難回答題主的“十年後,農村土地誰來種”這一問題了。

10年、20年後,不管農村怎樣變化,也不管大家願不願意,

新生代的農民群體都將是撐起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之前,由於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種地不僅是一件十分辛苦的體力勞動,而且還不賺錢!很多農民選擇逃避土地、改行或去打工來發展家庭經濟;教育子女的時候,都是要讓他們好好讀書,努力爭取走出農村、離開土地。



70後、80後的新生代農民,就是在這樣的農村背景下長大,只不過是終沒有通過讀書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那些農民。

所以,他們並沒有像父輩們那樣善於去對農業生產精耕細作,不願意用心去琢磨、領悟、打整自家的那一畝三分田地,有的甚至不懂得最基本的農時和栽種節令。每年種莊稼、收莊稼的時候都是看別人種了自己就種,看別人家薅鋤了就薅鋤,幾乎不在意能收穫多少糧食,反正不掙錢,能種上、收起就行,他們更多的心思還是想著如何通過打工去掙更多的錢。

這就是近些年來,農村農業中的一個生產現狀!所以,大家都在擔心未來的10年、20年後,當老一輩的農民群體逐漸喪失了勞動能力,退出了農業生產,新生代的農民們能夠把地種好嗎?



我是70後中年農民,也深深地感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村子裡一些肥沃的土地裡零零散散地長著一些莊稼,甚至有些地已經荒了多年沒人種,雜草叢生,看得出來主人已經好久沒到地裡來過了。這些地荒著怪可惜的,只要好好的經營,原本是可以收穫很多糧食的。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容不得農業生產的忽視,13多億人民的吃飯問題是重中之重,容不得任何一塊耕地荒蕪!

現在,值得欣慰的是,所有的這些農村問題都在研究、改革和化解中。直面問題的存在,改善當前農村一些土地沒人種,構建好新、老農民群體順利交接班的有效機制,提高新生代農民的種地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從土地生產中獲得比打工更大的收益,從而使我國的農業、農村穩固發展,撐起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美好未來!

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歡迎大家共同來參與討論,並持續關注【金水農家】!


金水農家

放心吧!10年後農村土地不僅有人耕種,而且還會朝著現代化、機械化、集約化發展。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農產品不可能全有賴於進口。雖然這幾年伴隨著打工熱潮,農村荒地現象嚴重,甚至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錯覺—中國已無人耕地了。但其實,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局部的現象。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幫農助農政策,引導農民回鄉創業。

不過這幾年我國農村種地農民的構架確實是在發生著變化,原本作為農業生產主力軍的傳統農民,隨著年齡增大,老年化的他們正在逐漸退出農業生產領域。撐起未來農業的新生代農民主要有這幾類。

一類是進城打工的返鄉農民。

這部分人在青壯年時期進城打工,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資金,想趁著國家在農業上的利好政策,回鄉創業。有些是因為在城裡打工沒有前途,生活成本又高,在城裡生活不易,不如回到知根知底的農村,拼一拼。不管是哪種人,這批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農業基礎,又由於多年在外打工的經驗,有閱歷,有見識,有的還有充足的資本,回鄉後一般都會進行一些規模種植業和養殖業。

再一類是由大學生、科技人員等類型的人組成的知識型農民,這其中還有些是退伍返鄉軍人。

相比於上一類農民,這類農民有文化,懂技術,再加上紮根到農村,進行田間地頭的實際經驗的積累,這批高素質的農民正在成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領辦人。



還有一類是由工商企業主組成的新型職業農民。

他們不僅在農村注入了大量的農業資本,而且帶來了新型的農業管理模式,引導著中國農村農業向著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發展。 而且他們還擁有著豐富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和農產品加工資源,所以可以將農業生產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以上三類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我國未來農業的主力軍,他們不僅可以讓自己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還可以解決當地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帶動周邊人群致富,對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陌上花開且緩歸

這個問題問的好。農村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老齡化、空心化、荒蕪化等等很多新問題出現,由於農村種養殖收益低,農民的積極性越來越差,大部分年輕人都去了城裡打工,留在農村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那麼這麼多的土地誰來種?

答案是肯定有人種,各種農場和農場主會出現,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將土地承包給以種植為主的專業人士,這也正是國家所希望的。我國傳統農業屬於勞動密集型,效率低、產量低,在國際上根本沒有競爭力。

大量的土地集中後,以機械來代替人力勞作就簡單了,而且高度機械化的耕作可以降低勞動生產成本,讓農場主利潤得到提升。現在的農民和農二代都將以職業農民的身份出現,他們的收入不再依靠種植農作物,而是靠工資收入。

正因為未來農民將成為一種職業,所以將新生代的農民和農業聯繫起來沒有太多意義。就像工人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是工人嗎?軍人家庭的孩子以後一定要當兵嗎?新生代的農民他們也有很多選擇,可以參與社會的各行各業,而且,未來從事農業的也會是從社會各行各業招聘的人才,是職業農民。

因此不用擔心誰來種地,誰來撐起農業?隨著國家戰略的重視,農村會成為創業的藍海,各種能人都會參與進去。近期的幾大互聯網巨頭相繼投入農業,這不是炒作,是真正的看中了農業的大發展趨勢。


鄉親鄉畔

等十年以後,農村土地不但有人種甚至種的更好,因為社會在進步,將來種地都是機械化還用的著用人種嗎,在說農民種地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技術,不論到什麼時候下一代都會種,一定丟不了勞動.人民的本色,會一代代傳下去。


給生活來點正能量

懷疑農民者,必不是農民。懷疑土地者,必逃離土地。熱愛土地者,必親近土地。親近土地,必當農民。當了農民者,必撐農業。支撐農業者,必在土地。農業與時間沒有關係。農業與土地有著邏輯關係,土地與農民有著邏輯關係。資本再大的勢力,永遠也拆不開,炸不碎邏輯關係。因果不虛,人類是果,土地是因,因果有邏輯,與無信仰者毛錢的關係也沒有。


李198588733

就目前形式來看,接盤手應該是80後中年,也是農業改革的抓手。

他了解老一輩的耕耘方法懂得現實的機械作業,瞭解農業的為來發展趨勢,但也很吃苦耐勞,是最佳人選。

農業改革一個是改一個是實踐,把改革變成有人去操作的實踐活動。

農業發展改革難在初期,當地政府部門應與農業農民合作社協同發展,鼓勵考察借鑑區內或區外已經發展好的項目,在自身發展找到出口。

提高農業農產品物價值,進而平衡其他產業。

至於領導幹部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