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寫得字我們看不懂,藥房的人卻能看明白?

清河流X

而且醫生和藥房之間存在利益關係,醫生的處方直接決定藥房的收入,而藥房的收入反過來也會分給醫生提成。因此有時為避免病人拿到處方之後到別的地方抓藥,醫生也會和藥房約定一些特殊的符號。這樣的處方別說病人看不懂,就連其它藥房都別想看懂。

醫生用讓人看不懂的字跡來開方子,有時還有另外的用意,那就是防止處方洩露。這一點主要存在於中醫,因為西醫都是成品藥,沒多少特別之處,中醫則不然,所有湯藥都是醫生通過處方現調配的,面對同一病症,不同醫生會有不同的配方,療效也就有所差異。對於一些獨門秘方而言,處方的保密性直接關係到醫生的飯碗,因此必須讓人看不懂。但這樣的處方必須得跟藥房提前溝通,讓藥房能看明白,不然藥房也看不懂的話,藥都抓不成,什麼奇效都白搭。

當然最後也不排除有的醫生就是不好好寫字,畢竟我們能見到一些老年間的處方,不僅看得懂,而且字還頗具書法功底。



徐鵬遠

王羲之的行書也很難認,很多人卻非常喜歡。醫生不是藝術家,所以行書寫字只對藥房有效,對病人有價值。   



為什麼藥房能認出醫生的字?   

藥師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對單子,為患者配藥,醫生們開的申請單和處方,藥師們早已耳熟能詳,甚至哪種字跡是哪個醫生的,不用看簽名便能知道,更別說處方單子這種有固定規格的內容了。   

患者有一張就診卡就行了,醫生開具的所有的檢查項目、藥品處方都在就診卡內,連掛號收費都是一卡通了,所有欄目一目瞭然,不需要再拿著醫生們開的蝌蚪文瞎研究了。   

其實,現在電子病歷會自動打印醫生開的處方,也就無須再看醫生的藝術行書了。   

科技,讓就醫體驗越來越好!


重症醫生康駿朋

1、醫生自創字體,別有風格;如我認識的一位80多歲的湯姓老中醫,每一個字筆劃都是斜向左下方,形成三角形字體,但藥名都是用正名,可能是在讀大學時形成的。當然藥房藥師對這些字認習慣了,一看就知道。


我認為:醫者當有仁愛之心,不能因利而忘道。處方應當讓患者和藥師都能看明白,不產生誤認才是正理。現將做為書籤的兩張老處方(其中一張是本人開的,另一張處方就是我說的第三類現象)作為印證。





良知醫藥


零星vs大神

跟你說實話,作為一個從業二十多年的資深藥師,仍然會有我看不懂處方存在。

其實藥劑師能看懂醫生寫的字沒有什麼秘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熟能生巧”。在我最開始上班的時候,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負責清掃我們藥局的衛生(金大俠的小說裡,掃地僧可是最厲害的人物。),掃地之餘就是端著一摞厚厚的處方,學習如何辨識本院醫生的字。

其實醫生的字體潦草,並不是為了隱藏醫學上的什麼秘密,原因無非兩點:1、醫生太忙,每天接診百人以上,幾乎不可能一筆一劃認真書寫處方。2、每個醫生書寫處方的習慣不一樣,處方書寫中夾雜著各種筆體的藥品拉丁文名、英文名、通用名、商品名、別名。別說普通人不認識,專業的藥師同樣有看走眼的時候。

以前急診室醫生以拉丁文書寫安痛定、安定、罌粟鹼的時候,基本都是同樣形狀的波浪線。我只能依靠2ml、10mg、30mg來區別。有一次急診醫生和我聊天,半夜值班他累蒙了,自己都認不出自己寫的是啥,而我發的就是他想要的那種藥,他感覺特別神奇。其實我們有經驗的藥劑師會了解每個醫生的用藥習慣,每種病每個醫生用什麼藥,我大概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我是藥師華子,歡迎大家關注我,讓我成為你身邊的藥劑師!


藥師華子


看到這張單子,大多數人都是一臉懵逼。有句話說得好,每個醫生不一定能成為醫學家,但都是書法家,太同意這句話了!發自內心地問一句,你寫一張我一個字都不認識的處方單,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以前聽家裡的老人家說過,醫生寫字並不是寫不好,而是故意寫成這樣。原因呢?比如,你感冒了,這次抓的藥你要是看得懂抓了什麼,下次你就不會去找他了。多麼痛的領悟。我們還注意到的一點就是,以前的藥房抓了藥後,會把單子收回去,如果不是特別找他要,他是不會主動把方子給你的。但無論多麼草的處方,抓藥師都是毫無障礙地抓藥,沒有哪個抓藥師看不懂。後來問過鎮上的一位藥房的朋友,他說藥就那麼幾樣,都有特定的書寫方式,而他們也經過了相關的培訓。古代的醫生是受人鄙視的行業扁鵲見蔡桓公里,蔡桓公就說過: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說的就是對醫生職業道德的懷疑,看來這個問題古時候好像更甚啊……


耀哥說球

小時候,因我體弱多病,常感冒發燒,那時我三伯是醫生,總找他看,他寫的藥方我一點也看不懂,或是我識字太少,或是我視野狹窄,還不知道他寫的是什麼書體,像龍蛇一樣。

現在才明白,原來他寫的是草書,"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寶蓋無左畔,走之闕東邊"。其實中醫和書法都隸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古代醫家有四句話:"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按脈,四季衣裳"。概括了一個有學養的中醫應該具備的四個條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為首位。可見書法和中醫也有相通應的地方,而"自古醫壇書家多"

。例如:


東晉著名醫家葛洪,少時好學,家貧,"躬自伐薪以貿紙筆,夜輒寫書頌習。"他為天台山摩崖石刻所書寫的"天台之觀"4個大字,被大書法家米芾稱"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明末清初的志士仁人傅山,字青竹,號松僑老人。是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書法家。在醫學上,他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在書法上的造詣頗深,他提出的

"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實為精闢,足以影響中國書法學術領域。

筆者曾寫過有關傅山的一首小詩《億松僑老人》

一場秋雨一場寒,幾家歡喜幾家憂,

乾坤日月鬥星移,若遇青竹伴風塵。



負有書法家的醫學家,還有許多,在此不在列舉,也許正是受古時歷代醫家的影響,現在的中醫開方,秉承了他們寫草書的習慣,而草書,外行是看不懂的,更何況又是一個不懂中醫的人呢?


青主墨影

本人第一學歷是學醫的,所以瞭解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分中醫和西醫兩方面來回答。

首先說西醫吧,西藥處方,我國官方規定可以用兩種需要書寫,一種是漢字,比如“青黴素”,一種是拉丁語,於是青黴素也可以寫成“Penicillin”,都是允許的。對於標準基礎用藥,一般習慣於寫拉丁語,包括大部分的抗生素等。而一些由我國研製的或者已經漢化的藥物,也有人用漢字寫。但一張處方上一般只允許用一種文字。因為拉丁語基本和英語書寫差不多,連寫較快,且不易讓患者知道需要保密的敏感信息,所以寫出來基本和“天書”差不多,但藥房的人根據經驗,一般看首字母和連寫準則就可知道是寫的什麼了。

其次是中藥處方,大多中醫醫生古漢語的功底是相當好的,思維裡自然有一種崇尚古典的意識,於是個性化的追求也就不可避免了。我國的書法那是博大精深,所以每個中醫的書寫習慣都會不同,也可能也是為了注意書寫速度,寫的會龍飛鳳舞,當人難以辨識。但是中藥都是固定的名稱,而且使用上大多尊循配伍規則,故藥師也是很容易準確辨認的。

以上也許有個人拙見,但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我為板磚狂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被誤解了,下面我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醫生為什麼要寫出這樣的字呢?其實是有原因的,據瞭解,平均每個坐診醫生每天需問診近80位病人,從問診到開病歷平均每個病人只有3~5分鐘的時間。

而每份病歷平均有100多字,那每天醫生就得寫近萬字的病歷! 這個工作量是相當大的。想想咋們高考800字作文都得憋一個多小時,那近萬字的書寫量還得再加上看病的時間,要是工整的寫完病歷,那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當一些常見的醫學術語和常見的詞語出現的時候,就選擇了簡化,所以我們沒有學過的,不經常看病歷的,那看起來自然就看不懂了。




為什麼藥房的人能看懂呢?那是因為藥房的藥師也懂的一些常規的病症,所需要的藥品,再加上平時在醫生手下工作,時間長了怎能看懂一些字體。

所以就產生了,我們看不懂藥房的人卻能看懂的處方病歷。


太子爆笑吧


我有個遠房親戚是老中醫,看骨科是一把好手,他曾經給我透露過類似問題,我給大家說說這種情況吧。

說白了,醫生開藥方時,故意把字跡寫得潦草、凌亂,最主要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擔心旁人把藥方看清楚後,從而失去了獨家的商業機密。

尤其一些老中醫,為了配製出一個能治病,而且效果不錯的藥方,往往需要很多次試驗和改進,他要給藥方里投入相當多的心血和財力,我們圈外人根本看不到這些。

這就需要現代醫生根據現代人的身體機能改善藥方,要麼給原有藥方中加些藥,或加大藥量,要麼替換一些原有的藥,直到把這個藥方試驗得讓病人用了能較快見效為止。並且,配藥時還要試驗各種藥物組合的最佳比例,給病人吃了後能把副作用降到最低,才算配藥成功。


另外,現在的中藥材大多為人工種植,藥效大不如野生的,用起來效果一般。

我那位遠遠親威經常自己收購一些中藥材,然後親自炮製。比如,我經常見他烘焙杏仁,曬烤五味子和柴胡等藥材,他常常說,自己親自制作的這些中藥材,要比藥材批發公司給配送過來的藥材效果好得多,這種藥材配製的中藥吃一副的效果,要比普通藥材好幾副效果好。因此,他只給特別相熟的病人才會用這些藥材。

當然,對一些效果特別好的藥方,那是他們多年積累的心血和機密,在開藥方時,他的私心驅使他會故意把字跡寫亂,輕易不讓人看出裡邊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