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写得字我们看不懂,药房的人却能看明白?

清河流X

而且医生和药房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医生的处方直接决定药房的收入,而药房的收入反过来也会分给医生提成。因此有时为避免病人拿到处方之后到别的地方抓药,医生也会和药房约定一些特殊的符号。这样的处方别说病人看不懂,就连其它药房都别想看懂。

医生用让人看不懂的字迹来开方子,有时还有另外的用意,那就是防止处方泄露。这一点主要存在于中医,因为西医都是成品药,没多少特别之处,中医则不然,所有汤药都是医生通过处方现调配的,面对同一病症,不同医生会有不同的配方,疗效也就有所差异。对于一些独门秘方而言,处方的保密性直接关系到医生的饭碗,因此必须让人看不懂。但这样的处方必须得跟药房提前沟通,让药房能看明白,不然药房也看不懂的话,药都抓不成,什么奇效都白搭。

当然最后也不排除有的医生就是不好好写字,毕竟我们能见到一些老年间的处方,不仅看得懂,而且字还颇具书法功底。



徐鹏远

王羲之的行书也很难认,很多人却非常喜欢。医生不是艺术家,所以行书写字只对药房有效,对病人有价值。   



为什么药房能认出医生的字?   

药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单子,为患者配药,医生们开的申请单和处方,药师们早已耳熟能详,甚至哪种字迹是哪个医生的,不用看签名便能知道,更别说处方单子这种有固定规格的内容了。   

患者有一张就诊卡就行了,医生开具的所有的检查项目、药品处方都在就诊卡内,连挂号收费都是一卡通了,所有栏目一目了然,不需要再拿着医生们开的蝌蚪文瞎研究了。   

其实,现在电子病历会自动打印医生开的处方,也就无须再看医生的艺术行书了。   

科技,让就医体验越来越好!


重症医生康骏朋

1、医生自创字体,别有风格;如我认识的一位80多岁的汤姓老中医,每一个字笔划都是斜向左下方,形成三角形字体,但药名都是用正名,可能是在读大学时形成的。当然药房药师对这些字认习惯了,一看就知道。


我认为:医者当有仁爱之心,不能因利而忘道。处方应当让患者和药师都能看明白,不产生误认才是正理。现将做为书签的两张老处方(其中一张是本人开的,另一张处方就是我说的第三类现象)作为印证。





良知医药


零星vs大神

跟你说实话,作为一个从业二十多年的资深药师,仍然会有我看不懂处方存在。

其实药剂师能看懂医生写的字没有什么秘密,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熟能生巧”。在我最开始上班的时候,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清扫我们药局的卫生(金大侠的小说里,扫地僧可是最厉害的人物。),扫地之余就是端着一摞厚厚的处方,学习如何辨识本院医生的字。

其实医生的字体潦草,并不是为了隐藏医学上的什么秘密,原因无非两点:1、医生太忙,每天接诊百人以上,几乎不可能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处方。2、每个医生书写处方的习惯不一样,处方书写中夹杂着各种笔体的药品拉丁文名、英文名、通用名、商品名、别名。别说普通人不认识,专业的药师同样有看走眼的时候。

以前急诊室医生以拉丁文书写安痛定、安定、罂粟碱的时候,基本都是同样形状的波浪线。我只能依靠2ml、10mg、30mg来区别。有一次急诊医生和我聊天,半夜值班他累蒙了,自己都认不出自己写的是啥,而我发的就是他想要的那种药,他感觉特别神奇。其实我们有经验的药剂师会了解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每种病每个医生用什么药,我大概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大家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药师华子


看到这张单子,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逼。有句话说得好,每个医生不一定能成为医学家,但都是书法家,太同意这句话了!发自内心地问一句,你写一张我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处方单,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以前听家里的老人家说过,医生写字并不是写不好,而是故意写成这样。原因呢?比如,你感冒了,这次抓的药你要是看得懂抓了什么,下次你就不会去找他了。多么痛的领悟。我们还注意到的一点就是,以前的药房抓了药后,会把单子收回去,如果不是特别找他要,他是不会主动把方子给你的。但无论多么草的处方,抓药师都是毫无障碍地抓药,没有哪个抓药师看不懂。后来问过镇上的一位药房的朋友,他说药就那么几样,都有特定的书写方式,而他们也经过了相关的培训。古代的医生是受人鄙视的行业扁鹊见蔡桓公里,蔡桓公就说过: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说的就是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怀疑,看来这个问题古时候好像更甚啊……


耀哥说球

小时候,因我体弱多病,常感冒发烧,那时我三伯是医生,总找他看,他写的药方我一点也看不懂,或是我识字太少,或是我视野狭窄,还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书体,像龙蛇一样。

现在才明白,原来他写的是草书,"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其实中医和书法都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古代医家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首位。可见书法和中医也有相通应的地方,而"自古医坛书家多"

。例如: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少时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颂习。"他为天台山摩崖石刻所书写的"天台之观"4个大字,被大书法家米芾称"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明末清初的志士仁人傅山,字青竹,号松侨老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书法家。在医学上,他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在书法上的造诣颇深,他提出的

"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实为精辟,足以影响中国书法学术领域。

笔者曾写过有关傅山的一首小诗《亿松侨老人》

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家欢喜几家忧,

乾坤日月斗星移,若遇青竹伴风尘。



负有书法家的医学家,还有许多,在此不在列举,也许正是受古时历代医家的影响,现在的中医开方,秉承了他们写草书的习惯,而草书,外行是看不懂的,更何况又是一个不懂中医的人呢?


青主墨影

本人第一学历是学医的,所以了解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分中医和西医两方面来回答。

首先说西医吧,西药处方,我国官方规定可以用两种需要书写,一种是汉字,比如“青霉素”,一种是拉丁语,于是青霉素也可以写成“Penicillin”,都是允许的。对于标准基础用药,一般习惯于写拉丁语,包括大部分的抗生素等。而一些由我国研制的或者已经汉化的药物,也有人用汉字写。但一张处方上一般只允许用一种文字。因为拉丁语基本和英语书写差不多,连写较快,且不易让患者知道需要保密的敏感信息,所以写出来基本和“天书”差不多,但药房的人根据经验,一般看首字母和连写准则就可知道是写的什么了。

其次是中药处方,大多中医医生古汉语的功底是相当好的,思维里自然有一种崇尚古典的意识,于是个性化的追求也就不可避免了。我国的书法那是博大精深,所以每个中医的书写习惯都会不同,也可能也是为了注意书写速度,写的会龙飞凤舞,当人难以辨识。但是中药都是固定的名称,而且使用上大多尊循配伍规则,故药师也是很容易准确辨认的。

以上也许有个人拙见,但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我为板砖狂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被误解了,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医生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字呢?其实是有原因的,据了解,平均每个坐诊医生每天需问诊近80位病人,从问诊到开病历平均每个病人只有3~5分钟的时间。

而每份病历平均有100多字,那每天医生就得写近万字的病历! 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想想咋们高考800字作文都得憋一个多小时,那近万字的书写量还得再加上看病的时间,要是工整的写完病历,那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当一些常见的医学术语和常见的词语出现的时候,就选择了简化,所以我们没有学过的,不经常看病历的,那看起来自然就看不懂了。




为什么药房的人能看懂呢?那是因为药房的药师也懂的一些常规的病症,所需要的药品,再加上平时在医生手下工作,时间长了怎能看懂一些字体。

所以就产生了,我们看不懂药房的人却能看懂的处方病历。


太子爆笑吧


我有个远房亲戚是老中医,看骨科是一把好手,他曾经给我透露过类似问题,我给大家说说这种情况吧。

说白了,医生开药方时,故意把字迹写得潦草、凌乱,最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担心旁人把药方看清楚后,从而失去了独家的商业机密。

尤其一些老中医,为了配制出一个能治病,而且效果不错的药方,往往需要很多次试验和改进,他要给药方里投入相当多的心血和财力,我们圈外人根本看不到这些。

这就需要现代医生根据现代人的身体机能改善药方,要么给原有药方中加些药,或加大药量,要么替换一些原有的药,直到把这个药方试验得让病人用了能较快见效为止。并且,配药时还要试验各种药物组合的最佳比例,给病人吃了后能把副作用降到最低,才算配药成功。


另外,现在的中药材大多为人工种植,药效大不如野生的,用起来效果一般。

我那位远远亲威经常自己收购一些中药材,然后亲自炮制。比如,我经常见他烘焙杏仁,晒烤五味子和柴胡等药材,他常常说,自己亲自制作的这些中药材,要比药材批发公司给配送过来的药材效果好得多,这种药材配制的中药吃一副的效果,要比普通药材好几副效果好。因此,他只给特别相熟的病人才会用这些药材。

当然,对一些效果特别好的药方,那是他们多年积累的心血和机密,在开药方时,他的私心驱使他会故意把字迹写乱,轻易不让人看出里边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